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湖北中医药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507482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1.82KB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湖北中医药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湖北中医药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湖北中医药大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
①用途:
全血细胞计数,离心法HCT测定②作用:
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中断③注意:
抗凝剂用量和血液比例,采血后须立即混匀
枸橼酸盐:
①血沉、凝血试验、血液保养液②与血液中Ca2+结合③抗凝能力相对较弱,抗凝剂浓度、体积和血液比例非常重要
肝素:
①可用于血浆的生化、免疫项目,如血气分析;
肝素锂适用于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微量离心法HCT测定②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形成③电极法测血钾与血清结果有差异;
不是和血常规检查
Wright染色原理:
(1)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作用
碱性物质:
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该物质称为嗜酸性物质,如血红蛋白及嗜酸性颗粒
酸性物质:
与亚甲蓝结合染成蓝紫色,该物质称为嗜碱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质及嗜碱性颗粒
中性颗粒:
呈等电状态,与伊红、亚甲蓝均结合,染成淡紫红色,为中性物质
细胞核:
主要由DNA和碱性强的组蛋白等组成,后者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但因细胞核中含有少量弱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作用染成蓝色,因含量太少,蓝色反应极弱,故细胞核被染成紫红色
红细胞:
①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胞质含有较多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亲和力强,故染成较浓厚蓝色②晚幼红细胞和Ret含有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能与伊红、亚甲蓝结合,故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③成熟红细胞的酸性物质完全消失,只与伊红结合,染成橙红色
(2)pH影响:
血细胞多种成分属于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
因此,血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
染色时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节染色时的pH,以达到满意的染色结果
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MCV:
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
MCH:
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
MCHC:
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
库尔特原理(电阻抗原理):
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孔时,可引起小孔管、外两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光(化)学检测原理
激光散射法:
将稀释、染色(化学染色或核酸荧光染色)、球形化的细胞悬液注入鞘液流中央,单个细胞沿着悬液和鞘液流两股液流整齐排列,以恒定流速定向通过石英毛细管。
当细胞(或颗粒)通过激光束被照射时,因其本身的特性(体积、染色程度、细胞容物大小及含量。
细胞和密集度等),可阻挡或改变激光束的方向,产生与其特征相应的各种角度的散射光。
放置在石英毛细管周围不同角度的信号检测器(光电倍增管)可接收特征各异的散射光。
白细胞五分类计数原理:
(1)多角度激光散射法
前向散射光:
反应细胞体积大小(WBC/BASO通道)
侧向散射光:
反应细胞含物的多少和性质,特别是细胞核/质复杂程度和颗粒(DIFF及WBC/BASO通道)
侧向荧光强度:
与细胞DNA和RNA的含量有关(DIFF通道)
(2)容量、电导、光散射(VCS)分类法
V:
利用电阻抗法测量细胞体积
C:
电导性测量细胞核、核质比、细胞颗粒大小和密度
S:
光散射区别细胞颗粒的构型和颗粒质量
(3)阻抗和射频法
①Neu:
溶解、萎缩Neu以外的所有细胞,然后计数
②Bas:
溶解、萎缩其他细胞得到Bas数量
③Lym、Mon、粒细胞(包括N、E、B):
采用电阻抗和射频联合检测
④幼稚细胞:
基于幼稚细胞膜上脂质比成熟细胞少的特征检测
(4)多角度偏振光散射分类法(MAPSS)
①0°
前角光散射,粗略测定细胞大小
②7°
狭角光散射,测细胞结构及其复杂性相对指征
③90°
垂直光散射,主要对细胞部颗粒和细胞分叶进行测量
④90°
偏振光散射,将嗜酸性粒细胞从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细胞中分离出来
(5)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联合分类法
①过氧化物酶染色:
过氧化物酶活性依次为E>N>M>L、B(无酶活性)
②光散射:
细胞体积大小
③特殊的嗜碱性粒细胞稀释液处理,计数嗜碱性粒细胞
钨光源散射与细胞化学方法
①POX染色通道:
过氧化物酶活性依次为E>N>M>L、B(无酶活性),可计算过氧化物酶平均指数MPXI得到E、N、M的相对POX活性,形成以POX分布强度为X轴、以细胞体积为Y轴的散点图,进行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②嗜碱性粒细胞/核分叶性通道:
苯二酸完全破坏红细胞和血小板,除嗜碱性粒细胞外,其他白细胞膜溶解外,胞质溢出,仅剩裸核。
完整嗜碱性粒细胞呈高角度散射,位于散点图上部,裸核位于下部,可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根据不同细胞裸核进行分类,根据分叶核(PMN)和单个核(MN)的比例,可计算出核左移指数。
③未染色大细胞计数(LUC)检测:
在POX通道,可检测到无POX活性、体积大于正常淋巴细胞体积平均值2个标准差的细胞,如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毛细胞、幼稚淋巴细胞和原始细胞。
白细胞直方图:
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在35~450fl围将白细胞分为三群。
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左侧高陡,通道在35~95fl为细胞群峰(主要是淋巴细胞);
最右侧峰低宽,通道在160~450fl为大细胞群峰(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包含中性杆状核细胞和中性晚幼粒细胞);
左右两峰之间较平坦区有一个小峰,为中间细胞群(主要是单个核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也含有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
第四章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晨尿:
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表7-2临床常用尿液标本的种类及用途
标本
定义
特点
用途
晨尿
清晨起床后的第1次尿标本
浓缩、酸化,有形成分多,hCG浓度高
尿液有形成分、化学成分的检验
随机尿
任意时间的尿标本
标本易得、新鲜、成分不稳定
门诊、急诊检验
餐后尿
午餐后2h尿标本
尿胆原、尿糖、蛋白质成分高
检验蛋白尿、尿胆原和糖尿
3h尿
上午6~9时尿标本
有形成分排泄率检验
12h尿
晚8时~次晨8时尿标本
12h有形成分计数
24h尿
晨8时~次晨8时尿标本
化学成分定量
培养尿标本
用无菌容器只留取中间时段的尿液
无菌操作采集
病原生物学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
耻骨上穿刺尿标本
采用耻骨上穿刺术采集的标本
无菌术采集尿液标本
第五章尿液一般检查
尿液理学(选择和判断)
1.尿量p137参考值成年人:
1-2L\24h即1ml\(h·
kg),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人的3-4倍_
2.颜色和透明度参考值:
淡黄色、清晰透明。
P137
(3)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①大量饮水、寒冷时尿量增多则尿色淡;
饮水少、运动、出汗等时尿量少而尿色深。
食用大量胡萝卜、木瓜等可使尿液呈深黄色,食用芦荟则尿液呈红色。
②女性月经血污染也可使尿液呈红色。
③药物对尿液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见表
2)病理变化:
主要有:
血尿:
尿液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血尿。
由于出血量不同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每升尿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血红蛋白尿:
血管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肝珠蛋白结合能力(约1.3g/L),因其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形成血红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需要与血尿以及卟啉尿、药物、食物引起的红色尿液鉴别(表8-4)。
表8-4血红蛋白尿、血尿、假性血尿的鉴别
项目
血红蛋白尿
血尿
假性血尿
原因
血管溶血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剧烈运动后一过性
卟啉、药物、食物
颜色
暗红色、棕红色甚至酱油色
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红葡萄酒色、红色
显微镜检验
无红细胞
大量红细胞
离心上清液
红色
清或微红
隐血试验
阳性
阴性
尿蛋白定性试验
弱阳性或阴性
3.气味
正常尿液有来自尿的挥发性酸的气味。
尿液长时间放置后可出现氨臭味。
生理情况下,进食太多的芦笋有燃烧硫磺的气味,进食蒜、葱、韭菜或饮酒过多、服二巯丙醇艾类药物亦可使尿液呈特殊气味。
新鲜尿液出现异常气味的原因见表8-8。
表8-8新鲜尿液出现异常气味的原因
尿液气味
氨味
慢性膀胱炎及慢性尿潴留
苹果样气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腐臭味
泌尿系感染或晚期膀胱癌
大蒜臭味
有机磷中毒
鼠臭味
苯丙酮尿症
4.比重p139
尿液比重是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重又称为尿比密,常用比重计检测。
尿比重与尿液的溶质成正比,受年龄、饮水量、排尿量、出汗量及饮食、气温的影响。
(1)检测方法:
测定尿比重方法有:
浮标法(尿比重计法)、化学试带法、折射计法、称量法、超声波法等。
(4)参考值:
①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
1.015~1.025。
②随机尿:
成人1.003~1.035(至少有1次在1.023或以上,1次在1.003或以下);
新生儿1.002~1.004。
5.尿渗量尿渗量又称尿渗透量,是指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等)的总数量,主要与尿液中粒子大小及所带电荷有关,是评价肾脏浓缩功能较好的指标。
(3)参考值:
①尿渗量:
600~1000mmol/kg·
H2O(相当于SG1.015~1.025)。
②尿渗量/血浆渗量之比为(3.0~4.5)∶1。
第二节尿液化学检查和第四节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1.试剂带
(1)结构:
第一层尼龙膜:
起保护作用,防止大分子物质对反应的污染。
第二层绒制层:
它包括碘酸盐层和试剂层,碘酸盐层可破坏维生素C等干扰物质,试剂层含
有试剂成分,主要与尿液中所测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第三层吸水层:
可使尿液均匀快速地浸入,并能抑制尿液流到相临反应区。
第四层:
尿液不浸润的塑料片作为支持体。
塑料底层
吸水层
试剂层
碘酸盐层
尼龙膜
图5-3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试剂块组成示意图
2.测量原理
把试剂带浸入尿液后,除了空白块外,其余的试剂块都因和尿液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产生了颜色变化。
试剂块的颜色深浅与光的反射率成比例关系,而颜色的深浅又与尿液中个种成分的浓度成比例关系。
只要测得光的反射率即可求得尿液中各种成分的浓度。
一般采用微电脑控制,采用球面积分仪接受双波长反射光的方式测定试剂带上的颜色变化进行半定量测定。
测定波长是被测试剂块的敏感特征波长,另一种为参比波长,被测试剂块的不敏感波长,用于消除背景光和其他杂散光的影响。
R试纸=
Tm(试纸块对测量波长的反射强度)/Ts(试纸块对参考波长的反射强度)×
100%
R空白=
Cm(空白块对测量波长的反射强度)/Cs(空白块对参考波长的反射强度)×
R总=
R试纸/
Tm
Cs/
Ts
Cm×
3.试带模块反应原理各模块反应的原理、参考围、常见干扰项目等见表5-10。
表5-1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查项目、原理、参考围及主要干扰因素
检测项目
反应原理
灵敏度
参考围
干扰因素
假阳性
假阴性
酸碱度(pH)
酸碱指示剂法
4.5~9.0
随机尿:
4.5~8.0
标本久置后,细菌繁殖或CO2丢失,pH↑
试带浸尿时间过长,pH↓
蛋白质
(PRO)
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
对白蛋白敏感(70~100mg/L),对球蛋白、粘蛋白、本周蛋白敏感性差
pH>8,奎宁、磺胺嘧啶、聚乙烯吡咯酮等药物,季铵类消毒剂
pH<3,高浓度青霉素,高盐,球蛋白、本周蛋白等非电解质蛋白
葡萄糖
(GLU)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
250mg/L
过氧化物、强氧化剂污染
高VitC、乙酰乙酸,L-多巴代物,高比密低pH尿
酮体
(KET)
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乙酰乙酸:
50~100mg/L;
丙酮:
400~700mg/L;
与β-羟丁酸不反应
苯丙酮、L-多巴代物、
酮体以β-羟丁酸为主,旧尿
隐血或红细胞(BLD)
血红蛋白亚铁血红素过氧化物酶法
Hb0.3~0.5mg/L;
RBC<10/μl
VitC、蛋白尿、糖尿
胆红素(BIL)
偶氮法
5mg/L
吩噻嗪类药物
VitC、亚硝酸盐、光照
尿胆原
(URO)
偶氮法或Ehrich反应
10mg/L
阴性或弱阳性
吩噻嗪类药物、胆色素原、胆红素、吲哚
亚硝酸盐、光照、重氮药物
亚硝酸盐
(NIT)
0.5~0.6mg/L
旧尿、亚硝酸盐或偶氮试剂污染、食物硝酸盐含量丰富
pH<5、尿量过多、食物硝酸盐含量过低、尿在膀胱停留<4h、非含硝酸盐还原酶细菌感染、VitC、亚硝酸盐
白细胞
(LEU/
WBC)
酯酶法
25/μl
甲醛、氧化剂、胆红素、呋喃类药
以淋巴或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庆大霉素
比重
(SG)
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1.010~1.030
1.015~1.025
电解质性尿蛋白致SG↑
碱性尿致SG↓
维生素C
(VitC)
吲哚酚法
50mg/L
巯基化合物、胱氨酸、源性酚
碱性尿
HCG的概念和检测方法p158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促进性腺发育的糖蛋白激素,相对分子量为47000,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初乳、羊水和胎儿体。
在受精后第6天受精卵滋养层形成时,开始分泌微量的hCG;
受精卵着床后,采用特异性β-hCG抗血清能在母体血液中检测出hCG。
在妊娠早期hCG分泌量增高极快,至妊娠8~10周时血清浓度达到高峰,持续1~2周后迅速减低,妊娠晚期血清hCG浓度仅为峰值的10%,持续至分娩。
分娩后若无胎盘残留,约于产后2周消失。
hCG是唯一不随胎盘重量增加而分泌增多的胎盘激素,分泌后直接进人母血,几乎不进入胎血循环。
hCG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而排泄到尿液中,血清hCG浓度略高于尿液,且呈平行关系。
.检测方法:
1单克隆免疫胶体金法
1)检测原理:
临床上常采用免疫学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方法。
检测时试带上显示两条紫红色线条为阳性,只显示一条紫红色线为阴性。
此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
2)参考值:
①定性:
阴性。
②半定量:
<
2ng/L。
3)临床意义:
hCG检测主要用于①早期妊娠诊断,一般在妊娠后35~40d时,hCG水平在200ng/L以上,60~70d出现高峰,常用的检查方法即能显示阳性结果;
②流产诊断和监察;
③异位妊娠的诊断;
④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断与病情观察。
2,其他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及检孕卡法
第三节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管型有哪些?
有何临床意义?
答:
尿液管型是指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是尿沉渣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
尿液管型的种类及其临床意义如下
:
表9-3常见管型的组成成分及意义
管型
组成成分
临床意义
透明管型
T-H蛋白、清蛋白、少量氯化物
正常人偶见,肾实质性病变时增多
红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红细胞
急性肾小球病变、肾小球出血
白细胞管型
肾脏感染性病变或免疫性反应
上皮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白细胞
肾小管坏死
颗粒管型
管型基质+变性细胞分解产物
肾实质性病变伴有肾单位淤滞
腊样管型
细颗粒管型衍化而来
肾单位长期阻塞、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
脂肪管型
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肾衰管型
颗粒管型、腊样管型演变而来
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慢性肾衰竭出现提示预后不良
细菌管型
管型基质+细菌
肾脏有细菌感染、肾脓毒性疾病
真菌管型
管型基质+真菌
肾脏真菌感染
结晶管型
管型基质+尿酸盐、草酸盐结晶
肾小管结晶伴有肾衰竭、隐匿性肾炎
胆红素管型
管型基质+胆红素颗粒
重症黄疸
混合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不同细胞及其他有形成分
肾炎反复发作、出血、血管坏死
(1)细胞管型:
①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②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是诊断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
若尿有较多此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
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
这种情况可出现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并存。
(2)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成。
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
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
(3)蜡样和脂肪管型:
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再度退化后形成的,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
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征存在脂肪尿时。
(4)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可以出现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尿液管型形成有哪些条件?
1.原尿中有清蛋白、T---H蛋白,这是构成惯性的基质和首要条件,其中T—H蛋白最易形成管型的核心;
2.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
浓缩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质及盐类浓度增高,而酸化则促进蛋白质进一步变形凝聚和沉淀;
3.肾脏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有利于管型的形成与排泄,有‘休息’状态肾单位尿液淤积,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该肾单位得到修复,恢复功能排尿时,已成形的管型可随尿液排出。
(3)结晶
1)酸性尿液中结晶草酸钙结晶尿酸结晶非结晶性尿酸盐
草酸钙结晶:
为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有2条对角线互相交叉,有时呈菱形等多种形态,还可偶见形态为哑铃形或饼状。
尿酸结晶:
在尿液中呈黄色、暗棕色,有时被黏液黏附一起形成类似管型。
尿酸结晶的形状有三棱形、亚铃形、蝴蝶形及不规则形。
非结晶性尿酸盐:
主要是尿酸钠、尿酸钾、尿酸钙等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的非晶形颗粒状沉淀物。
在淡色尿液中无色,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液中容易析出沉淀。
马尿酸结晶:
结晶形态与结晶形成速度有关,有针状、板状、斜方柱状或三棱状。
磷酸盐类结晶:
包括非晶型磷酸盐、磷酸铵镁结晶、磷酸钙结晶等,常可在碱性或近中性尿液中见到,来源于食物、机体代和组织分解,为尿液的正常成分。
非晶型磷酸盐:
为白色颗粒,属于正常代产物,一般无临床意义
磷酸铵镁结晶:
呈无色的方柱形,信封状或羽毛状。
一般无临床意义,感染引起结石时,尿液中常出现磷酸铵镁结晶
磷酸钙结晶有非晶型、粒状、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束状,可溶于乙酸。
如果长期在尿液中见到磷酸钙结晶。
则应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或因长期卧床引起的骨质脱钙。
其他结晶:
尿液中常见病理性结晶的形状及意义见表9-4。
表9-4尿液中常见病理性结晶的形状及意义
结晶颜色形状临床意义
胆红素结晶黄红色成束的针状或小块状梗塞性黄疸、急性肝坏死、肝硬化、肝癌、急性磷中毒
亮氨酸结晶黄褐色小球状,具有辐射状和同心纹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氯仿中毒、肝硬化
酪氨酸结晶略带黑色细针状,成束状或羽毛状排列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氯仿中毒、肝硬化
胆固醇结晶无色缺角的方形薄片状肾淀粉样变、脂肪变性,偶见膀胱炎、肾盂肾炎
胱氨酸结晶无色六边形片状,常重叠排列肾结石、膀胱结石
磺胺嘧啶结晶棕黄色不对称麦秸束状或球状伴有红细胞出现提示药物性损伤,甚至尿闭
磺胺甲基异恶唑结晶无色透明长方形的六面体伴有红细胞出现提示药物性损伤,甚至尿闭
第六章粪便检验
粪便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标本采集与送检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1.标本采集和处理
(1)标本容器:
应选用一次性、干燥、清洁、有盖、无渗漏的容器。
细菌学检查时,粪便标本应采集于灭菌、有盖的容器。
(2)标本采集
1)常规检查:
嘱病人收集有阳性指征(粘液、脓、血、寄生虫体等)的粪便成分,或根据临床检查指导病人正确留取标本。
如粪便外观无异常时,须从粪便的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取3~5克粪便送检。
灌肠或服油类泻剂、便盆或坐便的粪便不宜送检。
避免混有尿液、消毒剂及污水等杂物。
2)寄生虫检查:
①血吸虫孵化毛蚴:
标本应多于30g,必要时取整份送检。
如检查虫体及作虫卵计数时应送24h粪便。
②连续送检:
肠道寄生虫和某些蠕虫有周期性排卵现象,未查到寄生虫和虫卵时,应连送检3天,防漏诊。
③检查蛲虫卵:
需用透明薄膜拭子或玻璃纸试子在深夜12时或清晨排便前,从肛门周围皱襞处试取粪便,并立即送检。
④检查痢疾阿米巴滋养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检验 基础 重点 湖北 中医药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