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知识体系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92963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7.81KB
必修4知识体系文档格式.docx
《必修4知识体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4知识体系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即二者谁决定谁。
(最重要的方面;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依据;
二者的根本分歧);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
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它贯彻哲学发展始终。
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五、哲学两大派别(阵营):
1、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合理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
局限性:
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
具有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③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哲)。
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的;
物质依赖于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理性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和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认为客观世界只是这些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1)本原问题: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2)从属问题:
世界怎么样?
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
六、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反映时代: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1)哲学: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
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
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牢牢地
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
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
)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批判功能:
通过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发展
提供精神动力。
(2)引导功能:
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
美好未来。
(3)塑造功能: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意识的反作用)
哲学的作用:
①对生活: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哲学任务: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哲学的功能:
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功能;
④对具体科学:
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⑤对时代: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产生。
①阶级基础:
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前提:
自然科学的发展。
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
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
③直接理论来源:
是德国古典哲学。
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2、基本特征。
①内容上: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作用上: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
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
来自实践,接受了实践的检验。
革命性:
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①邓小平理论。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科学发展观(最新成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
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产生:
在一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基础条件下产生;
(2)内容:
(3)作用:
(4)发展:
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5、学习的意义。
(1)三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思维: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3)指导:
帮助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好发展,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1、哲学与生活
2、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3、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的作用
4、哲学与时代
5、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6、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观
1、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前提;
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③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④物质还有可知性(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永恒性等;
⑤物质(共性)≠物质形态或物质现象(个性),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①构成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③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④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2、运动观和规律观
(1)运动与物质: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
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离开物
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运动观。
(2)运动与静止。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②静止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意志特殊状态。
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否认静止夸大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诡变论;
否认运动承认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总结:
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规律。
①规律: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④方法论: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4)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方法论:
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①改变、创造、改造、消灭规律×
。
②规律(内部、本质、稳定;
通过思维把握)≠规律性现象(外部、表面、多变;
通过感官获得)
③规律(客观的)≠规则、公理、定律等(主观的)
④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
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⑤尊重规律(前提、基础、关键)≠发挥主观能动性(条件,包括:
想、做、精神状态)≠意识的能
动作用(想和精神状态)
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不可分割的×
(二)意识观
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特有的机能。
(3)从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即意识的反映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即意识的反作用)
①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既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或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要树立正确意识指导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2)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②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③意识反作用的双重性: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④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位置不能换。
“具体”:
与当地的实际一致。
“历史”:
与当时的实际一致。
⑤物质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意识不能。
物质的决定作用(第一性)制约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性)。
⑥正确的意识、科学理论等不能作为出发点,也不能作为检验标准。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无所作为的思想。
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观物质和运动
①运动和静止
辩证唯物论②规律——尊重规律和“发挥”
意识的本质—————③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观反映作用(特点:
三性)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
指导+调控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尊重规律和“发挥”
3、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或实践观
1、实践: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基本特点:
(1)具有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第一性)
(2)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第二性)
(3)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主体是人;
改造世界(基础、目的)≠认识世界(指导);
客观世界(自然+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
直接现实性≠意识反作用的间接性。
是能动的物质性活动≠纯粹的主观性活动(唯心主义)
②“社会”是指实践不是孤立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不排斥单个的人的活动。
“历史”
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③承认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就坚持了唯物主义(第一性);
承认实践具有能动性,就坚持了辩证法(第二性);
承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就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④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起决定作用)、变革社会的实践(改革、革命、阶级斗争等)、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实践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重视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②认识的来源:
实践≠途径:
实践(根本途径、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读书等)
③来源是指认识的产生,动力是指认识的发展。
④认识的目的是:
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3、追求真理,发展真理——真理观
(1)在实践基础上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2)追求真理(真理的特点)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
(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具有唯一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②具有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具有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3)发展真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反复性。
(认识主体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认识客体复杂多变)
②无限性:
(人类无限延续,认识的对象和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③上升性、前进性:
(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被推翻)
(1)追求真理:
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发展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①真理:
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谬误:
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既对立有统一,有明确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二者不能混淆,不能相互包含。
②影响认识的因素。
主观因素:
立场、观点和方法;
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生理素质等。
客观因素:
社
会实践水平;
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变化性。
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不一定一样,具有差异性、多样
性;
人们的认识也不一定都正确。
③认识的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
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或循环往复地不断前进√。
④没有终极真理。
坚持客观真理,反对主观真理,“有用即是真理”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指真理的的内容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①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决定认识:
来源、动力、目的和标准
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论认识的反作用
(实践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真理观追求真理:
③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发展真理: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
单元探究:
1、党的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
一、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联系观
1、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或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或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或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注重主观条件;
②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③既要注意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注意事物的不利条件)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主观联系、臆造联系,忽视联系都是错误的。
③联系是客观的,不能创造和改变,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诡辩论:
夸大绝对运动;
主观臆造联系。
⑤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整体和部分。
(1)区别: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的功能;
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②相互影响:
A、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
B、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C、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方法论:
①应当树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5.系统与要素。
(1)系统:
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
(3)方法论要求: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结构优化趋向,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①在一定条件下,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之间以合理、有序的关系存在,就会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以欠佳的关系存在则反之。
③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与要素都强调整体性,系统与要素侧重强调层次性、有序性、优化趋向。
二、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或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或发展具有普遍性)。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实质: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趋势(途径)。
(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或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
①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新事物成长壮大;
②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坚持事物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4、发展的状态。
(1)内容:
①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①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实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②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地抓住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保持量变在一定范围内)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坚持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新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以形式的新旧、出现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是否成熟和完善,速度快慢等为标准都是错误的。
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B、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C、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③事物发展道路曲折的原因:
A、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C、旧事物总是抵抗和扼杀新事物。
④发展的趋势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总趋势或方向(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⑤发展(前进性、上升性)≠变化(位置变化、性质变化)≠运动(一般的变化)
⑥质变(显著的变化、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向好的方面的质变)。
⑦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
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⑧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很重要;
但从事物发展全过程看,质变更重要,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要坚持有利于事物发展的量的积累;
防止不利于事物发展的量的积累。
⑨质变的形式:
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⑩发展观有时可以考虑:
A、辩证否定观与发展观:
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B、发展的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知识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