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 现代文小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492960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76.71KB
考点5 现代文小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考点5 现代文小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5 现代文小阅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
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
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
《虞书·
舜典》注疏:
“璇,美玉也;
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
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
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
(但)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
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
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
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
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
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
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
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大)部分:
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
一是这些大石头(块)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
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确)的星。
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
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
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
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
《周礼》所谓,(去掉逗号)“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
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
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标准答案】D。
D项,“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
A项,第一段中的“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第二段中的“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
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将二者整合即可。
B项,见屈原“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
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C项,是对第五段的综合。
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级。
【标准答案】B。
A项,“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
C项,“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
D项,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B项,相关信息见倒数第三第二段,我们略去次要信息,抓住关键信息,如方形大石块,长竹管,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
“可能”“最初”在这里用词准确。
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
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命题立意】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标准答案】C。
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A项,“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可对比C项判断;
B项,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
D项,文中说:
“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4.作者根据哪两类证据推论出中国古人“天圆地圆”的观念?
【命题立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维轨迹】这是湖北卷2010年高考变动最大的试题,科技文试题由五年来一贯的4道选择题,改为3道选择题加一道主观题。
这是和新课标靠拢的一个信号。
先带着问题寻找要点,然后归纳为两类,文字要简洁。
本文前半部分是对屈原的《天问》中的推测,属于典籍;
后半部分是研究璇玑的形状,属于文物。
【参考答案】典籍和文物。
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
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
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
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
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来光潜《谈美书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A.“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D.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2.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命题立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能力层级为D级。
【思维轨迹】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思路1:
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
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
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
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
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参考答案】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3.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命题立意】理解文章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思维轨迹】理解词句的含义。
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要人为地“拔高”;
②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三、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浙江卷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
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
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
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
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
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
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
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
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文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体现。
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着(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
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山水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
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题之外的自然、可观外物。
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题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有余(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
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
“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
”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
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
中国的园林艺术石(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1.下面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调生活艺术体(化)。
B.强调心中之山水。
C.强调艺术模仿自然。
D.强调主体之外的自然。
【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根据“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那么就有了居室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作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可以知道中国园林艺术强调的是心中之山水。
2.下面对文章引用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的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悲哀与哭泣的关系,强调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
B.说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
C.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
D.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强调园林对绘画的仿效。
丰子恺先生所引用的哲语是对“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的形象化的诠释。
A项只看到字面意思,而实际上“悲哀与哭泣”是对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形象的说法,故错。
B项是“强调自然对艺术的模仿”,故错。
D项,原文中说“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而不是要“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故错。
3.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
【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思维轨迹】所谓重要词语即是文章最重要信息的载体。
回答这一类的题目首先要找到词语所在的语句,具体分析其语境以及词语所在的上下文的内容,借助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概括重要词语的含义。
由“那些士大夫艺术家
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人这图画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概括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中国文人通过山水艺术达到身处卧室而畅游大千世界的境界。
【方法技巧】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具体如下:
①比喻义分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找出本体、喻体是关键。
②弄清反语、借代的特点,借代要分析它借代什么,然后概括。
③理解象征含义,需要通过对全篇仔细揣摩。
④明确词语的潜在含义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4.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
【命题立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能力层级为C级。
【思维轨迹】做这一类的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其次要分析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其要点;
第三,要注意不同文体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的作用,这些有助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第一段写士大夫艺术家即中国文人强调“卧游”,借助山水画来凸显心中之山水;
第二段写中国文人借助居室化的山水艺术来满足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
第三段写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
综合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中国文人用什么方式亲近自然(或“中国艺术如何表现自然”)?
【方法技巧】标题一般具有总括全文的作用,拟写标题要注意:
①概括段意、层意。
②理清叙事的顺序或感情的脉络或论证说理的逻辑或说明的顺序,然后准确地概括内容。
③如是记叙文要搞清楚记叙了什么事,如是议论文要找到论点,如是说明文要搞清楚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在完成以上三项步骤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标题的内容。
四、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画的装裱
书画的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的”去掉)工艺。
至迟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
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
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了”去掉)很大发展,产生了挂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
五代的(“的”去掉)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就成为可能。
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
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
同时又设立专门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
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
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
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
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
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
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
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装裱样式更加完备,挂轴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
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清朝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
“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
“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
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
《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
1.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
B.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使书画装裱材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C.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D.统治者的重视促进了宋明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
【命题立意】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标准答案】A。
原文说的是两晋时代是装裱技术的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装裱技法上还并不完善”,这里把“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与“书画装裱发展迟缓”联系起来,是强加因果。
文中没有提到书画装裱发展缓慢,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不是书画装裱发展迟缓的原因。
【方法技巧】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
B.《装裱志》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C.地理气候的差异使我国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
D.“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原文有这样的句子,“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由这两句组合可知。
A项不符合原文,原文的相关语句是:
“著名书画家袁第认为:
绢比纸耐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摩擦容易,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画家所处时代则是用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来装裱。
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无直接因果关系。
C项与原文也不符,对照倒数第三段可知,“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不全是由地理气候决定的,而是“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
D项不符合原文,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这样的信息提示。
“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但不能说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方法技巧】①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
②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③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④注意选肢(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而只能装裱单幅作品。
B.讲求防燥与讲求防霉对书画装裱材料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
C.社会对“苏裱”的推崇使江南地区文人画在国内独领风骚。
D.清代古朴庄重的“京裱”的出现能够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
【命题立意】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A项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还能装裱多幅作品。
C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
D“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的推断不合情理。
故选B。
【方法技巧】要紧扣阅读文本提供的信息去推断文内与文外信息,并且能够做到在阅读中有所发现,从阅读中再生信息,当然这一切必须基于合情合理。
错误选项的设置
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5 现代文小阅读 考点 现代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