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心理成长报告共21页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492220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41KB
个人心理成长报告共21页Word下载.docx
《个人心理成长报告共21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心理成长报告共21页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母亲对我上学一直很支持,希望我长大后能考上大学,将来有份工作。
整个小学阶段我的成绩一直很优秀,作为班长常常替老师管理班里的事物,还帮助那些因家里农活而耽误上课的同学补习功课。
现在还常常能想起小时候几个小脑袋凑在煤油灯下认真写作业的情景。
小学毕业时,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乡里中学。
从我很小的时候起,父亲就在村里做支部书记了,平时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处理村支部事务或者调解邻里纠纷上,家里地里照顾不周。
从小就很懂事的我,常常主动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
四、五时就会照顾大弟弟,七、八岁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洗衣做饭、放羊割草了,十二三岁就模仿父亲有模有样地挑水了,还经常看护一岁多的小弟弟。
在劳动中,我常常感到无比的快乐。
从小的锻炼培养了我负责、坚忍、耐劳的性格和追求独立、追求完美的性格。
父母遗传给我的那种善良、勤劳、坚强、负责、乐观的性格和人生态度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
正是这些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态,造就了一个坚强自信、勤奋上进的我。
这些的经历,是我人生的巨大财富,它奠定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苦乐观的形成。
(二)少年期生活
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离家远,每天在乡间小路上要往返30多里,耗时2个多小时,回到家已是很晚,不能再象上小学时那样每天帮母亲分担家务了。
在学校我便更刻苦地学习,每天力争在学校把所有作业做完,回家好分担家务。
这段时间母亲更忙了,他一边要操心不大不小的四个孩子(妹妹刚两岁)的饮食起居,照顾年迈老人的身体健康,还要做好十几亩的庄稼地。
每每此时,母亲总坚持让我去学习,我知道母亲怕耽误了我的学业。
那时候,由于农村中学的条件艰苦,学校里没有食堂,我们在校的午餐就是凉馒头(有三分之一是玉米面)加咸菜。
偶尔家里来亲戚蒸了全麦面的馒头或炒了菜,除了给体弱的奶奶留下一些,母亲总忘不了让我带一些到学校,并一再叮嘱要我跟同学们一起吃。
高中时,生活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此时父亲已下海经商了,平时父亲辛苦又忙碌。
但父母亲总忘不了帮助、接济比我们困难的亲戚或乡邻。
偶尔清闲时,父亲总会给我和弟妹们讲外面的见闻、他对自己事业的执着以及我们应该懂得的人生道理。
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以及我所经历的一切,塑造了我吃苦耐劳、办事执著、诚以待人、心胸开阔、自信自强的人格特征,这些良好的品质,让我能够始终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三)青年期生活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的好评、同事的赞许。
但就在参加工作三年后,父亲的病重辞世使我遭遇了人生中一次刻骨铭心的伤痛。
父亲个性坚强、耐劳、乐观、幽默,为了四个孩子将来都能上大学,在担任了十几年的村干部后下海经商。
长期的在外奔波和饮食不规律以及资金压力将父亲打垮了,父亲以其顽强的意志力和乐观的态度与病魔抗争了9个月后,在妻儿的悲痛呼唤中带着他对人生47载的美好期待与留恋永远的离开了他热爱的亲人。
我们姐弟四人在当时的恋人现在的爱人的陪伴下,在亲戚、朋友、乡邻的帮助下安葬了父亲。
在农村失去丈夫、失去父亲等于失去了整个天。
两周后,在恋人的支持与鼓励下,带着对母亲和弟妹的眷恋,带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我辞了职,离开家到石家庄打工,为的是能多挣些钱减轻体弱母亲的负担,因为小弟在上初中,妹妹还在上小学。
可是,身在异乡,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生活上的困顿、工作上的不如意。
每当闲下来的时候,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自己便会特别的孤独、害怕,每每想起父亲健在时的一切,更想起父亲冰冷、瘦弱的身体被放入棺木的那一刻,我哭天抢地的呼唤着,摸着父亲再也不会笑的脸时的情景。
在巨大的悲痛与孤寂中我无法自拔,极度消瘦,甚至想到了死。
这时,是恋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他告诉我小弟小妹经历着早年丧父之痛,母亲经历着中年丧夫之痛,谁的内心都很苦,但他们更需要我来关心和照顾。
那时,我泪如泉涌,许久的压抑一下子倾泄而出,刹那间我明白了我身上的责任。
从此后,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周围的一切。
十多年的日月如梭,我的家庭已从悲痛中坚强、壮大起来。
弟妹们都已长大成人,有了工作,有了爱人和孩子。
饱经沧桑的母亲已年过花甲,每当看到儿孙环绕中母亲那如菊的笑脸,我知道历经情感和生活洗礼与磨难后的母亲同我们一样已变得安然而淡定。
学无止境,因家境变迁而辞职后的八年工作经历使我变得成熟而历练,但我更为注重知识的积淀。
怀着对人生的更高追求,怀着继续深造的梦想,20xx年我考取了河北师范大学国家计划公助研究生。
读研期间,我对心理学产生了很大兴趣,并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20xx年6月,我取得哲学硕士学位顺利毕业,于8月进入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作至今。
心理学知识对我的个人成长和大学工作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二、职业行为分析
(一)成为合格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条件
通过对自我成长的分析,让我切身感受到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人生幸福的根基。
心理咨询师职业正是一项能让我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趋于完善的高尚职业。
同时,它也是一项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助人自助的职业,成为合格高尚的心理咨询师是我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
首先,我具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对于从事心理咨询来说,我从个人成长的经历和工作的经历中提炼出的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是我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读研期间,大量涉猎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课程使我在心理咨询的思路和方法有所提高。
研究生毕业进入大学工作后,特别是在大学心理咨询室做心理咨询工作的过程中,看着来访者那求助和信任的眼神以及在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后他们由衷的兴奋喜悦的神情,这更增强了我从事心理咨询事业那原本强烈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我具备成为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的个性品质。
朋友对我的评价是:
独立、自强、执着、真诚、平易近人。
同事对我的评价是:
善良、上进、谦和、协作、敢于承担、幽默、乐观。
自我评价是:
自信、自尊、自强、有责任心、有爱心、具有亲和力、敢于承担。
总体来说,我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我崇尚罗杰斯人本主义的观念,我相信人有充分的潜能趋向自我完善。
纵观自己的人生经历,总体来说我是比较顺利的,虽有过磨难,有过挫折与伤痛,但挫折过后人生的历练和人格的完善更是主要的。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我不变的人生信条。
(二)从业的特长与方向。
1.青少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
由于我的职业特点和个人能力,我较为擅长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是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今后的职业历程中,我要在这个领域深层次地挖掘下去,让自己在这一领域能够有独到之处,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2.恋爱婚姻家庭咨询。
我比较喜欢婚姻家庭问题心理咨询。
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欲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再加上业余生活的丰富及国外精神文化的渗透,使得情感困惑的人越来越多。
身边的朋友有婚姻家庭关系不和谐的、有反复身陷家庭暴力的,所以我比较喜欢婚姻家庭方面的咨询工作。
同时,我自己也有满意、幸福的婚恋经历,有和公公、婆婆、爱人、孩子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我希望天下所有的家庭都美满、幸福、和谐。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咨询技能,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一些弱点,以职业性的理智态度去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在工作上始终保持以中立的态度,无条件地接纳来访者,并能合理看待咨询过程中的挫折,在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能够积极争取上级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对待来访者。
2.心理咨询师是个助人自助的行业,是帮助来访者成长、完善的过程,同时咨询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完善和成长。
我希望可以和同行就某些问题探讨,找到自己的差距,从他们那里得到指教。
3.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每天接受的大部分都是负面的信息,同时心理咨询师本身,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活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用学过的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调节自己,并采取一定的方法释放自己,不能把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带到工作中去,影响咨询工作。
面对自己的心理难以解决的话我会寻求我的督导师、同事的帮助来解决。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还要进一步提高个人素质,对心理咨询工作持有正确的态度,逐步积累自己的经验,同时还要多向那些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我热爱心理咨询,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是我今后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人生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
3.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C].民族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
4.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
5.天津市腾龙学院编.《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与成长报告精编》[C].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版。
第二篇:
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之个人成长报告
第三篇:
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求道网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 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学流派,超个人心理学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
但是其思想渊源却既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方古代思想家如普罗泰格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人性及其潜能的理解,也可追溯到古代东方哲学和宗教,如印度文化中的瑜珈功、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中国的道家学说、日本和中国的禅宗、伊斯兰教的泛神论神秘主义等。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些古代东方的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西方的有识之士,如W.詹姆斯、CG.荣格等人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呼吁人们关注这些在一般人看来貌似神秘的心理现象。
在他们看来,这些现象并不神秘,只是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已。
不能因为它们难以研究,就把它们丢弃不管,任意地由宗教、巫士和骗子们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加以解释。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呐喊声中,打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旗号走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它强调研究人的尊严和价值,发掘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探索人生存在的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现,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超个人的发展倾向,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健康成长的不断追求,它包含着许多自我超越的特征和动机。
但是,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关注的是正常而健康的人,他们虽然承认有超个人心理现象的存在,但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研究它们。
即使是那些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人,也不愿意超出其特定的研究范围。
超个人心理学要想有所发展,就不得不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另外,在60年代的西方主流心理学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信念指导着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例如,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主流心理学认为,人一旦在生理上长大成人,其心理发展便基本停止,因此,大多数关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
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人的心理是可以终生发展的。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
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健康包含着更高的要求,是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的最高实现,达到身心健康长寿、超凡脱俗的境界。
对于超个人心理现象和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研究,主流心理学要么认为它毫无意义、要么斥之为病态的或宗教的。
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病理的自我分裂和超越自我的非认同(non-identification)是有重大差异的;
并且认为所谓神秘体验中也存在着科学真理。
科学心理学不去研究,那就只能让位给宗教。
针对主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些不足,马斯洛、萨蒂奇、格罗夫等人多次协商,决心建立“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
1969年春《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会正式建立。
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塔尔特()、沃什()、维尔伯()、克瑞普纳()等人.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从字面上讲,“超个人”一词的含义是超越个体的人或精神,即超越通常的自我界限、超越时空的人类意识的扩展和转换,它关心的是那些与“终极的人类能力或潜能”有关的心理学方面。
萨蒂奇在说明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曾指出:
“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第四势力)特别关注对成长、个人和种族的超越需要、终极价值、统一的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神入、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乐、惊叹、终极意义、超越自我、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人与种族的协同一致、最高的人际了解、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高的觉知、反应与表达,以及相关的概念、经验和活动等实证的与科学的研究,对它们的认真贯彻实施和研究发现”。
从萨蒂奇的这段表述不难发现,超个人心理学所关注的是那些被主流心理学所抛弃,但对个人的发展又至关重要的信念系统和价值观。
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梦境、入定、催眠、超觉静坐、沉思、药物及酒精等的作用下都曾发生过。
心理学应该对这引进现象进行认真的考察和研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内外部经验和行为。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研究极其健康的人及其体验。
超个人心理学采用“超个人”一词就是为了研究那些超出正常健康状态的人,研究那些处于不同意识状态下的人。
它认为我们可能低估了人类心理成长和健康的潜能。
例如,在高峰体验、沉思和转换的意识状态下,人们都会产生某些深刻的内心体验。
这些体验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研究发现,运用特殊的训练方法使人产生这些体验,不仅能有效地祛除疾病,还能使人延年益寿。
许多研究表明人类心灵中确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潜能。
2.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和训练。
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反对主流心理学的科学实证方法。
目前它已在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发现了一些支持性的证据。
例如,通过意识训练来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过程,改善心率、血压、胃肠活动和激素分泌等;
运用沉思训练可以减轻焦虑、减少吸毒、增加知觉敏感性等。
在生化研究中发现,沉思训练还可引起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从而改变人的应激反应等。
总之,超个人心理学力图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验证这些心理现象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探讨其科学机制,以改善人的身心健康。
3.提倡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整合。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谁也没有理由假设只用一种简单的心理学理论就能把人类心理的全部复杂性包揽无遗。
因此,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应当相互整合,才能达到对人类本性的全面了解。
沃什认为这种整合应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科学实证与理性思维,即运用感官观察、数据分析和测量,对各种主客观心理现象实验研究;
第二是内省、现象学分析和动力心理学研究,即运用描述分析、心理治疗、反思研究等方法来探讨那些暂时不能进行实证研究的心理现象;
第三是东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整合,即通过对东方的佛教、瑜珈功、道家学说、吠陀经中有关心理现象的研究,结合西方的科学训练方法来研究超个人心理现象。
尽管这三个方面的整合还存在异议,但基本反应了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当前趋势。
正如沃什所说,“关注这三种方式之一的心理学派别或知识领域常否认其它方式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但是,对于寻求包含全部人类经验、自然潜能和发展的心理学来说,所有这三种方式可能都是必要的。
”
(三)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转换的意识状态。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核心是意识论,但它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理论,而是一种包含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分层次的、有高低级之分的意识理论。
概括地说,人的意识可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
前者是低层次的、分化的意识状态,而后者则是高级的、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
塔尔特将其定义为“个体明显地感觉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是说,它感觉到的不只是一种量的转换,而且其心理活动的质已有所不同”。
克瑞普纳则具体划分了20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其中前19种是转换的意识状态,而最后一种则是正常的醒觉意识。
(1)做梦状态。
其特点是出现快速眼动,在脑电图上呈现快波。
(2)睡眠状态。
未出现快速眼动,脑电波呈慢速、高振幅。
(3)入睡状态。
其特点是在出现睡眠循环时有生动的表象。
(4)朦胧状态。
睡眠循环结束时出现的状态。
(5)过度警觉状态。
表现为高度集中注意和警觉,通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出现,或表现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6)困倦状态。
表现为心理活动速度明显减慢,例如在强烈的抑郁状态下,或由于低血糖、过度疲劳等引起的状态。
(7)狂喜状态。
行为有强烈的主动性或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情绪,有时由狂欢仪式等引起。
(8)癔症状态。
表现出强烈的消极破坏性情绪,如主观暴力行为、恐惧或愤怒等。
(9)分裂状态。
表现为人格的主要成分无法整合,例如在变态心理、多重人格等状态下。
(10)退行状态。
一种与实际年龄明显不符的意识状态,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当催眠师发出年龄退行指令时,被催眠者所表现出的行为。
(11)沉思状态。
是一种转换、扩张的知觉形式,具有强烈的自我超越感。
感知能力提高,情感体验强烈,通常由专门的沉思训练所引起。
(12)迷离状态。
表现为高度的易受暗示,警觉和关注某一刺激,例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
(13)遐想状态。
沉浸在某种幻觉之中。
(14)白日梦状态。
(15)内部扫描。
对内部心理活动进行反思。
(16)因酒精药物等引起的木僵状态。
表现为接受新刺激的能力大大降低。
(17)昏迷状态。
表现为不能接受新刺激。
(18)储存的记忆状态。
表现为过去的某一经历被生动地再现或回忆起来。
(19)扩展的意识状态。
这是由致幻剂等药物引起的,通常不受主体控制的一种知觉方式。
(20)正常的醒觉状态。
目前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对这些转换的意识状态进行认真的研究,且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出现。
但其中争议不少,尚不能得出最终结论。
2.维尔伯的意识谱理论 维尔伯是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代表。
他于1977年和1986年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模型的“意识谱”(spectrumofconsciousness)理论。
该理论把人的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即心灵层、存在层、自我层和阴影层,每一层代表着对个人本体的不同理解。
心灵层是人的最内在的意识与宇宙的终极实在相认同时的意识状态,它是意识的唯一真实的状态,因而又被称为宇宙意识层、人的最高本体层。
在这里我(self)与非我(non-self)的界限被打破,即达到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存在层表明人与有时空的心身机体相认同,正要把我与非我、机体与环境分隔开来。
此时人的理性思维开始发挥作用,自我感、意志等开始发展。
同时,其它因素也对人产生影响,使每个人的存在意识和经验出现个别差异。
自我(ego)层表明人只和他的自我意象相认同。
人的有机体一分为二,一个是作为自我奴仆的肉体,另一个是与肉体相脱离的自我。
人的本体意识在这一层次逐步缩小。
阴影层是意识中最狭窄的层次,此时人只和自我意识的某些部分(或与其人格面具)相认同,自我的其它倾向则被视为痛苦的、不适当的阴影而被排除在外。
这四个层次中只有心灵层才是唯一真实的,其它层次都是虚幻的意识层。
维尔伯认为,西方心理学主张主客二分,从而把身与心、我与非我、心灵与宇宙人为地分隔开来。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力图克服这种主客二分,使心灵的虚幻分化转变为本体意识的统一,使人的童年期、成年期和精神发展阶段联结成一个连续统一体。
3.沉思的研究与训练
沉思(meditation)又称静坐、入静,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印度雕刻中便有这种以沉思的姿态坐着的形象。
近30年来,超个人心理学在推动沉思的研究和训练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调查表明,至90年代初在美国就有600多万人尝试过沉思的治疗或训练。
目前,沉思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研究意识状态改变的方法。
人们只要经过严格的沉思训练,就能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进行心灵的对话。
这种起源于古代东方的心理训练技术已经和现代西方的科学实证相结合,成为拓展心理学家的视野、探索心灵奥秘的一种特殊技巧。
那么,超个人心理学运用沉思的技术在身心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呢?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一些作用外,沉思研究还获得了下述发现:
(1)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美国哈佛大学的郎格()等人对因老年病在家休养的病人进行沉思训练和追综调查,结果发现,在两年内进行沉思训练的老年人实验组中无一人去世,而未接受沉思训练的控制组中有1/3的老年人去世。
对他们进行生理测量发现,接受训练的老年人的生理指标有很大改善。
(2)能改善心理功能。
布朗()等人用速示器和罗夏墨迹图所做的心理测试表明,接受沉思训练的被试在知觉的敏感性(如觉察阈限和辩别阈限)和加工速度方面有明显提高。
而且接受训练的时间越长,水平越高,其知觉敏感性就越强。
有些高级专家型的沉思者甚至能觉知到阈限之下的知觉事件及过程。
用罗夏墨迹图所做的对比研究发现,五组被试的报告存在很大差异。
总的趋势是:
沉思水平越高,其内部表象就越丰富,心灵的投射感就越强烈,对不同的墨迹图就越能做出系统整合的描述。
这表明沉思训练确实提高了人的思维、想象等心理功能。
此外,很多研究还发现,沉思训练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生成绩、道德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都有帮助和促进作用,还有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生理功能的改善、脑电波的改变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等。
4.自我超越与宗教
超个人心理学非常关注宗教现象与神秘体验,但它不是从宗教迷信的观点来盲目信仰,而是试图通过对宗教体验的研究,探讨其中的超觉智慧和心理作用。
维尔伯研究超个人心理发展阶段时曾确定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产生微妙的内心体验阶段。
当人们在沉思、祈祷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个人 心理 成长 报告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