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变化34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90023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50KB
教学行为变化34Word格式.docx
《教学行为变化3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行为变化34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⑶师生合作设计。
2、在教学行为方面:
传统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⑴教材知识—教教材⑵教学对象—不足全班1/3,教师面对全班讲—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串问串讲。
多数学生陪座、陪听、陪看
2、教学方式
(1)、课堂封闭式⑵补差式⑶题海战—应考试⑷被动接受式
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讲后练,讲了简练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
⑵讲解—作业—考试,单一教学结构。
新课程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
⑵以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为主,指各不同差异的学生。
2、教学方式⑴多元互动式
(2)问题情境探究式⑶扬长式⑷自主选择合作活动式
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学后教,边学边导,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
先做后导,边做边导,以做论导和谐发展⑵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复合型教学结构。
在教学管理行为方面
传统教学观
1、教学评价⑴内容:
考什么,教什么。
⑵指向:
师考评生。
⑶方式:
量化评价,结果评价。
⑷工具:
考卷、评卷。
⑸结果:
一次考试成绩
2、外压管理
(1)三分教,七分管。
⑵分数排队。
新课标教学行为
1、教学评价⑴三维目标整合发展评价教学。
⑵师评生,生评师,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
⑶过程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
⑷开卷闭卷,活动记录,成长档案。
⑸综合素质为主。
2、自我管理为主⑴激发内动力。
⑵组织学生自己订制度,订计划,自我检查,自我管理。
教师角色的变化
(1)由教书匠、讲授者、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管理者。
(2)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引与做的关系。
⑴不能不根据学生要求满堂灌,也不能放羊,放弃教师导的责任。
要讲究讲、导时机,讲导在必讲必导之处,以学生学、做为主。
⑵在参与中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3、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1)原有的口语表达,教具使用,三字一画基本功,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教学的需求。
(2)新的教学基本功
⑴学会倾听;
⑵学会诱导;
⑶学会沟通;
⑷学会合作;
⑸学会评价;
⑹学会研究;
⑺学会体验;
⑻学会建构;
⑼学会管理;
⑽学会创新。
没有这些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基本功,就胜任不了课改教学工作。
新课程的评价观
1、新的评价观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与成长。
2、评价的基本原则。
⑴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⑶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⑷自我评价与他评互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
⑸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3、课程评价中的误区
(1)
以偏盖全的考分评价。
片追,应试分数衡量好坏顽疾。
(高利害)——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只是要放在适当位置。
不以评价结果排队与奖励挂钩。
(2)
批评指责多,赏识激励少。
(3)
卷分析,质量评析,对答案。
(4)
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评价缺乏评价标准。
(5)
评价单一,评价信度不高
(6)
评价形式化,绝对化。
表扬滥用,使评价无价值。
“很好”,“非常好”。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⑴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
⑵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取向多元化。
在综合全面评价基础上,要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⑶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
新课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
作为教育评价根本取向,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的弊端。
突出能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十个)
一、•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
1、定义:
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多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结构的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掌握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建构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多元互动教学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多元互动的基础知识
(1)自然互动——教学互动——多元互动多主体、多指标、多方位、角度、多形式。
⑵教学互动要素:
互动主体、内容(互动点)、互动工具、互动方式等
⑶多元互动特征:
围绕目标,规则性互动教学
3、多元互动基本特征:
。
交互性:
互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整体性:
在开放的多元互动中,指导学生认识互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其交叉点,渗透点,整合点,以求互动的整体效果。
建构性:
指导学生在各自起点上,根据各自的互动进展生成或建构各自的智能结构。
4、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
(1)学生对教科书、信息资料、对环境的同化互动:
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
特点:
①探究提取性,②吸纳同化性
方式:
同化互动是正向多元互动。
(2)环境、教科书对学生的顺化互动:
指教材、环境对学生的同化结构进行改造、重组性多元互动
特点:
①改造适应性:
②整合建构性:
逆向多元互动。
(3)、循环递升的平衡互动由学生向教材、环境、新知进行正向同化运动,再由教材,环境、新知向经过同化互动的学生进行逆向顺化互动。
在同化互动与顺化互动互逆交替进行的完整过程中,促使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由原有水平向新的水平递升
①交替循环性;
②衡动递升性。
周期台阶递升多元互动。
(4)学生与师生的人际互动
教师指导下,围绕共同教学目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学习经验、体会的沟通互动。
⑴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
特点反差互动启迪互动
⑵学生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
特点合作研讨式互动交流分享式互动
(5)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
特点吸纳式互动编码组合互动反思体验互动
多元互动的三大教学策略:
(1)掌握衡动递升互动律
(2)学会资助合作探究的谐动探究
(3)学会在多元互动的循环流程中,寻找三维目标的交叉点,联结点,渗透点和整合点。
*********************
二、问题情境策略1、定义:
指借助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规则与技巧。
具体地说,就是把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引人入胜的情境之中,指导学生通过情境感化、问题激趣、矛盾解决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探究能力。
2、问题情境的类型:
•
•
(1)真实情境:
•
(2)虚拟情境:
•(3)想象情境:
•3、问题情境策略有那些主要特点?
(新课程为什么特别倡导问题情境策略?
)•
①情感冲击力强:
•②内部驱动力强:
③合作互动力强④整合建构力强
4、掌握问题情境策略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学生个性需求的关系。
①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就要思考情境中哪些问题从哪些角度可以满足哪些学生的个性需求。
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学会比较分析筛选适合于自己的问题,学会把问题解决需要的知识、条件与个人现有知能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确定目标。
③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差距、目标来设计实施程序与方法。
案例:
母亲帮儿子选兴趣活动小组。
(2)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环境需求的关系。
选择与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适合现实环境的需求;
环境的优化需求;
生态发展对人的需求;
社会交往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
人文精神对人的需求;
人的生命质量、生活方式对人的需求。
(3)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课标教材的关系。
问题情境创设与选择要符合课标、教材的基本规定和编排意图。
5、情境教学策略实施中存在问题:
A、创设情境只起过渡作用,费时费力。
B、电脑课件、创设真实情境,热热闹闹,满满当当,学生思考领悟、与时间少。
C、对情境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
**********************
三、信息运用策略1、定义:
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提取信息的基本规则及运用方法、技巧,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意义:
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
增强见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了解行情,找准定位,促进发展。
2、信息运用策略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取三个基本程序,也可称之为三个分策略。
掌握搜集信息的基本程序:
•及时分类收集——按需定向收集___比较分析分类
学习搜集信息的技术方法•
•①标记法②笔记法③卡片法④搜寻法⑤剪贴法⑥库存法
信息处理的基本程序:
•思维加工__有序编码_______结构储存
•①信息的思维加工
•信息背景分析质、价分析应用场分析反思体悟
•②信息的有序编码(掌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繁化简)
•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编码——据兴趣需求定
•③信息的结构储存
•信息包信息呈模块结构
•信息链信息呈线型结构
•信息网信息呈网络结构
提取信息的策略。
•①凭感觉提取江西鸣鹤镇小学,神算子
•②靠索引检索查字典、图书借阅。
•③据结构提取两师进修大本外国文学考试对比
3、老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运用信息策略?
这里强调4点:
一、发掘隐含信息。
第二认识错误信息
第三反思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体悟、认识自己信息运用的优势和信息应用的程序方法。
第四归纳本节获得各种信息形成信息结构。
以便于结构输入、结构储存和结构提取。
***********************
四、合作探究的策略1、定义:
就是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谋求高效合作,共生共创,协调发展的互动规则与技巧。
2、基本特点
1、以项目探究为线索,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
2、以个动与谐动的转换统帅整个过程
3、在开放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个性智能建构。
3、有人以为合作探究就是遇到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这种认识对吗?
为什么?
这种认识不完全对,上课遇到问题分组研讨是合作探究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合作探究的全部。
合作探究还包括主题活动中的分组探究和课题研究中的分组活动等。
合作探究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共事的能力,合作探究与资源分享能力
4、合作探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参与面小,讨论不起来,总是程度好的学生主宰发言。
对策:
⑴讨论前,让个人做好讨论准备,每个人都有话可说。
⑵讨论中,组长要尽可能给有差异学生参与的机会,说自己的思考意见,给别人提建议,或点评或补充。
⑶讨论后,鼓励说反思体验,或代表小组在全班作交流发言,让优生作补充发言。
⑷探究的问题分出层次难易,让不同差异学生有所选择。
或干脆放手让其自由选择。
对感兴趣的问题肯定积极参与。
(2)探究过程自流化,放了羊。
⑴指导学生合理分工,选择感兴趣的问题;
⑵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常识交待,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
⑶抓住时机,诱导思考方向,思维方法等。
(3)探究过程不完整,形不成律动。
⑴指导学生在个动a—谐动a—个动b谐动探究律动中认识每一动的意义价值,和局部与整体关系。
⑵在律动中,师生一般注重“谐动”—研讨探究互动。
对于个动a——个动b忽视。
要指导学生做好个动b即对个动a与谐动a交替互动过程的反思—体验,整合建构,这是收获程序,这个程序抓好了,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高质量参与个动a与谐动a,使合作探究形成规律性良性循环。
*************************
五、把手整合策略1、定义:
就是抓住相关事物的联结点或事物发展的线索,进行整体突破,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
其目标:
培养学生的研究突破能力、综合建构能力和整体发展能力
2、把手整合策略的特点
⑴贯穿性强。
⑵整体着眼,线索入手。
强调了整体—线索—整体的过程特点和思维特点。
⑶同点整合,一举多得。
强调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高效益。
3、程序与方法:
寻找把手——整合设计与实施——反思体验与整合建构
六、赏识激励策略,指通过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规则与技巧。
目的: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进取能力。
2、特点
(1)以心灵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心需求
(2)用内部正因素战胜负因素,调动各种因素。
3、程序方法
(1)感受学生,把握需求
(2)赏识激励、开发内力(3)提供机会发展内力
************************
七、教学评价策略就是以课程目标规定要求为标准,灵活应用教学评价原则、过程与方法,力求取得理想教学效益的规则与技巧。
教学评价策略的应用原则P185
***************
八、教与学的调控策略,就是对教学心态、情绪、方式、行为,针对性地进行调节、控制、监测、比较、矫正、完善的规则与技巧。
九、时间运筹策略,就是充分利用时间,科学分配和管理时,在可能支配的时间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的策略。
基本策略要求
•1、学会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调控到最佳值。
•2、学会把情绪迅速调整到最佳状态。
•3、学会把优势因素调整组合到最佳结构。
•4、学会善于通过多元反馈看自己。
十、复习应考策略有序复习四步复习法
(1)自拟自答,自测自评深入理解全面复习。
(2)结构概括,以纲带目系统建构,浓缩把握。
(3)谐动探究,重点突破。
以合作复习为主
(4)互考互评,反思体悟
提示:
重点掌握启发诱导、双向互动、区别比较多元化、融通建构、灵活应变、创新思维
本章重点
案例研究的策略行动研究的策略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策略
新课标的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行为 变化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