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写作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486877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55.02KB
影评写作Word下载.docx
《影评写作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评写作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条,精心拟定一个标题。
一般来说标题取决于内容,有什么样的文章内容才有什么样的标题。
好的标题就是那些与文章内容关系联系密切的标题。
以《黄土地》为例具体说来,这样的标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概括全文的中心观点【如《文明和愚蠢的冲突——论(黄土地)的思想内涵》】,第二条是提供理解文章内容的角度【如《浅谈(黄土地)》的艺术表现】,第三种是升华文章的哲理【如《觉醒的羔羊》——我看(黄土地)中憨憨的形象】,第四种是提供文章开头的契机。
例如《从事而韵远——(黄土地)的审美感受》,是这样开头的:
刚走出影院,《黄土地》的故事就在脑海中剩不下什么了,可是,那在黄土高坡上飘飘荡荡的唢呐声,那在黄土地上尘土飞扬的锣鼓点,却久久萦绕在我的耳边,使影片中的黄色的土地,黄色的河流,以及黄色的皮肤都显得沉甸甸的。
正是标题为文章提供了这样一个入手的契机。
第二条,开好头,结好尾。
高考“阅卷老师会仔细看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因为“在高考作文阅卷中,时间紧,任务重,客观地说,阅卷老师难以做到‘精读细品’,往往关注的只是几个重要部位”。
如果“起笔先声夺人,收笔回味无穷”,那就很容易得高分。
开头确实很重要,但在影评中,它的重要性不是因为老师“时间紧,任务重”,而是因为好的开头能引导你有一个自己的思路,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即一气合成,不塌腰,不断“气”。
有了这口气,文章就可以“推”着写,一直写到结尾。
结尾也不用专门去琢磨,最好是“水到渠成”。
结尾常见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画蛇添足,即常常用“总之”、“综上所述”来概括(即重复)一遍前面说过的全部内容,另一种就是用“另外”来增加新的话题,即文章“拐弯”了。
如果你觉得结尾时还意犹未尽,那就再读一遍文章,顺着文章的“气”再升华一步,用一两句话来升华(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顺着前面的“气”来升华)。
第三条,力争设计一个匠心独具的结构。
高考老师喜欢精巧的结构,认为“有时妙借古典名著故事,加以演义以古言今,旧瓶装新酒,(会)表现出身手不凡的能力”。
这大概是因为高考时不限制作文的体裁。
影评却不是这样,由于影评是议论文(一般都是正面议论,那种驳论性的文章较少。
对考生来说,驳论需要知道的知识相当多),所以,它要求的结构是逻辑性强的结构,即层层分析,一层层深入的结构。
影评文章在结构上,最忌讳的是“全面”,即面面俱到,每一个方面则是蜻蜓点水,深入不下去。
第四条,注意行文中的过渡与照应。
过渡和照应。
在结构上的作用其实都是一回事,即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使文章读起来更“顺”,不显得生硬。
好的议论文,除了思想性之外,就好在过渡和照应上。
它是决定作文档次的重要因素。
没有过渡和照应的议论文,只分什么“首先”、“其次”、“再次”、“复次”、“最后”等段落,读起来就好像枯燥的教案——比如我这个教案,就不是一篇“文章”。
教案也有过渡和照应,但那表现在口头上,而不是文字。
(三)、矫揉造作、虚情假意
高考作文要求真实情感,影评文章也不能不说实话。
不能总琢磨着要“抒发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就不说实话。
“文从心底处”才可能写出好文章。
在这方面,你有什么看法说表达什么看法,真话高于一切。
至于思想观点是否健康,将由阅卷老师来判断。
一般来说来,高校教师的标准语与高考阅卷老师的标准不完全一致。
在这里有一个“学术标准”与“政治标准”的区别问题。
(四)、语言表达较美
在高考中,老师最看重的就是语言,影评考试则把语言放在第二位(第一位是思想性,即观点)。
影评文章的语言,有很多抽象的要求,在这方面同议论文没什么区别。
不过,具体说来,则是技巧性更强一些。
例如修辞的运用,排比的气势、对偶的工整、遣词的讲究(用近义词来避免重复)、言词达意(即写出“感觉”)等。
但所有这一切,都必须论述观点服务,如果离开观点的论述,语言方面再好,分数也不会很高,这就是为什么说“语言是第二位”的原因。
(五)、字迹潦草、卷面脏乱
这一点没有太多话可说,高考与影评考试都是一样的——让考官读起来很吃力的卷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得高分。
二、评论视角的确定
对于影片的评论角度须做出选择。
通常评论者对于评论角度的选择应持这样的原则,第一,属于影片最突出的方面:
第二,是影片中最具有特色的方面:
第三,具有研究价值的方面。
(一)、主题。
即影片的主旨,是指影片通过人物塑造和生活场景描绘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主题是编导处理题材时所表现的核心思想,没有主题的片子犹如没有灵魂,荧屏形象就会芜杂破碎,缺乏感染力。
在进行主题的评论时,还需注意,一部影片,特别是比较优秀的影片,通常并不是只具有一个主题,有时还会有一个、两个或更多的副主题,或者影片的主题或副主题比较朦胧,一时难以辨清这都是正常的。
从影片的某一个副主题入手进行评论,同样是重要的。
此外,影片有时还会表现出一些虽未形成主题、副主题,但也富有意义和特点的思想内涵或意境,同样值得重视,可以加以评论。
注意影片主题的深刻性、自然性和多义性。
1.作品所表现的生活现象本身的意蕴。
2.电影创作者对他所表现的生活现象的思想感情倾向。
(二)、矛盾冲突。
在一般戏剧性较强的影片中,矛盾冲突都是十分重要的;
即使在一些戏剧性不太强的影片中,也不乏矛盾冲突的表现,因而,对于矛盾冲突的评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在电影中,矛盾冲突通常表现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集团之间、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议或斗争,它对于表现影片的主旨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一部电影的矛盾冲突中,有时又可以表现为主要的矛盾冲突和次要矛盾冲突,分别在影片中起到不同的作用,都是值得评论的。
(三)、人物。
、
通常是人们评论的重点,一部影片人物的塑造是否具有特色,是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
影片中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有时不仅主要人物,而且次要人物也具有突出特点,值得评论。
对于人物的评论,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于人物形象的评论,这是最为通常的评论,主要是对于人物的一般特点和形象特色予以评价;
二是对于人物性格的评论,就是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认知,进一步洞察促成人物形成的特点,这是在人物形象基点上的深化;
三是对于人物心里的分析,这是在人物性格分析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人物的心里状态属于人物的精神层面,它是人物形成性格特点的基本原因。
而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又离不开对于性格和基本形象的把握,这三个层次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总之,人物性格的独特鲜明性、丰富复杂性、发展变化性。
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
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角色塑造及演员表演等等。
(四)、意蕴,或者说是整部影片的影像风格。
在谈到这一点时,要注意和影片的主题相联。
《那山那人那狗》、《没有偷着乐》等影片
(五)、电影美学。
电影美学视角包括:
影片风格、导演风格、艺术风格等等。
(六)、电影的特性。
这类写作专业性较强,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
于是确定影片的副标题。
——浅析、评析、剖析影片《红河谷》的主题思想/琼斯人物的人物形象/意蕴;
对影片《红河谷》主题/穷死人物形象/意蕴的解读。
关键是体现出你是从哪一个角度展开的。
三、影片准备工作
(一)、看阶段:
在干净的稿纸上认真清晰地记下:
影片主人公的姓名及其相互关系;
艺术手法(画面、声音、剪辑等)上独特地方;
令你感动的地方;
对主题和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台词、对话等。
(二)、看后:
思考,罗列感动你的地方,你觉得值得写的角度,梳理影片的内容和思想,深入思索。
影评的角度有时候可以涵盖、融化多个主题,将你你感动的东西汇总到一块。
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心论点。
不要急于动笔,要首先打好腹稿。
四、基本流程(逻辑思维)
(一)、提出论点
评论者在对于影片予以全面和整体的把握,并对于影片的主旨予以认知之后,论及自己将要在本篇文章中探讨的问题或角度,继而对于该问题或角度做出自己的判断,货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本篇文章的总论点,或曰主论点、文章的总纲,以下的论证就要环绕这一论点而阐发。
作为文章的题目,通常也要与这一主论点相关。
有时可以设置一个主标题,直接概括自己的主观点,有时还可以在主标题之外设置副标题,往往主标题体现为对总论点的概括,副标题则表明论述的角度或说明。
(我们要求平常的写作必须要有副标题:
格式“浅析/评析/试论影片《红河谷》的主题思想/意蕴/丹珠的人物影像”等)
(二)、论述部分
这是评论文章的主体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论者应当对于业已提出的论点展开充分的论述。
论述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分析法,即由分析走向综合;
其二,是演绎法,及又演绎走向归纳。
事实上,这两种方法均是对逻辑思维基本方法的遵循。
(简言之,并列和递进)
1、分析法。
实际上,分析法正是一般写作教程当中所讲到的总——分——总的模式。
采用这种方法,应依据对于主观论点进行阐释的需要,对主论点进行必要的分析。
采用分析法,一般应在总论点基础上,分解出若干个分论点。
这些分论点均是主论点的分支,同时又是对于主论点的论证。
论者可以从若干分论点中确定几个最具有说服力的方面,作为自己重点阐述的对象。
然后对于各分论点分作并列的不同角度,一次平行地展开,形成与总论点等距离的关系。
这样,就可以对于各个分论部分进行论述了。
在论述中,应当把每一部分的分论视作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小议论文,即首先提出该分论部分的论点,这一论点同时又是总论点的分支论点。
继而,应当设置论据,即采用影片中最能够对于分论点有说服力的材料,加以佐证;
接着应进行论证。
所谓论证,主要应从几个方面去做,即论证分论点的正确性;
论证上述论据的准确性;
论证该分论点的特殊性,亦即个性特色等等。
在具体写作中,也可以采用并列几个角度,夹叙夹议地进行论述,后者采用演绎的方式,分作不同层次,由浅入深、由前到后地论述。
在论证完成之后,也可以有一个简短的结论。
完成一个分论之后,继而进行下一个分论的写作,方法依旧。
2、演绎法。
实际上,也正是一般写作教案中所讲到的“层进式”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论者不再是对于总论点展开条分缕析,而是要对总论点进行层层剥离式的剖析。
采用演绎法,论者应基于文章的总论点展开论述,旨在对于总论点辨析得清晰和透辟。
鉴于此,论者可以以总论点为基点,找到一个切入点,从一个切入点进入,或者由浅入深,或者深入浅出,或者由前到后,或者由大到小,或者有小到大,或者由外到内,区分和设置不同的层次,呈现为层层递进的态势。
然后,论者可以依层次进行论述,每个层次均应视作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部分,均应有每个层次的论点,均应设置论据,并进行论证。
其论点、论据与论证的要求与分析法类同。
特别是在论述中,可以显得比较自由,可将并列的和层进的方法交替使用,甚至采用少许随笔方式的写作方法。
与分析法最大的不同在于,演绎法每个层次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递进的关系、因果关系。
亦即前一个层次是最后一个层次的因,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果。
愈是往后,就与接近总论点,直至最后论点的得出,实现对总论点透辟的阐释。
事实上,在电影评论文章的写作中,人们时常将分析法和演绎法交替使用,根据实际需要将二者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其实,这正是对于逻辑方法的有机遵循。
(三)、结论部分
无论是分析法还是演绎法,均应在评论的最后设置结论。
采用分析法,分析之后必须有综合,综合就是结论;
采用演绎法,演绎之后必须有归纳,归纳也是结论。
分析之后的综合,既呈现为对于各分论的集中与概括,同时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新的结论,这一结论既应与文章的总论点相呼应、相吻合,同时又应在前者基础上有所深化和提升。
或者论者还可由此申发开来,得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衍生性意义,使人获得更多的启示。
而演绎之后的结论,既是对于论题的剖示,也是对于文章总论点的应和。
演绎式写作的层次递进,其最后的层次就是结论。
也可以在完成演绎之后继续有所深化和提升,得出更为丰富的和深刻的衍生性意义,这些都可由论者根据需要把握。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照应和升华。
五、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评论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有着与一般理论文章写作的共同的特点,也具有一般理论文章写作不同的特点,因此,应当基于其特点,注重其内在的写作要求。
1、立意深刻,首先应做到观点的正确与准确,同时尽可能做到富有新意和深度。
2、逻辑性强,文章结构应当严谨与完整,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应联系紧密,
合乎逻辑。
其语言应主要是理性的语言,而不是散文的、叙述的语言。
3、文风端正,电影评论应倡导健康的思想与审美倾向,坚守良好的文风,坚持科学的方法,以理服人。
4、行文流畅,尽可能做到文章的晓畅和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其语言应做到准确、规范,富有个性。
5、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
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6、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
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
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
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7、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
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8、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
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六、影评写作的三个模式
(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
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
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
分论点一
第三段:
分论点二
第四段:
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
(二)多角度评析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电影就可以了)
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
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合电影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
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
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三)散评式
——副标题
也可以只用一个题目:
比如说“评电影《花火》”
全文自由分段,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可以评价电影的任何一个部分或细节。
注意不要写成观后感,也不要写成电影简介,要注意“叙”“析”“评”相结合。
七、影评写作思路
(一)捕捉住感受点。
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二)抓住细节。
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人物声音的变化、道具的运用、色彩的配置、镜头的运动等。
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三)立意要新,开掘要深。
1.抓住影片内容,寻找现实意义。
2.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四)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对影片客观、全面、辩证的评价。
(五)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
电影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
评价时,字里行间要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
八、中国传媒大学考官评点影片分析技巧
诗—听、意象、内心情感
画—视、表现手段、技巧
(一)影片分析考察分析重点:
形成一套与自己专业相适合的分析电影的方法。
1、认识与运用分析视听技巧,分析具体影片创作的问题。
2、结合电影化的呈现,把握具体的电影的诗情品格或美学定位的能力。
(给影片档次打个分,但要电影化)
3、具体运用所学视听和文学叙事知识的能力。
(电影具有文学性,诗是文学的最高形态)
(二)考卷以往出现的问题:
1、仅仅对影片进行文学评价。
(主题好不好不是首要,关键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看到、听到的来反映主题,反映什么样的主题?
即要说出主题如何被看得见、听得到的)
2、仅仅对影片进行泛泛的视听评价。
(为什么这样用视听语言?
要上升到艺术本质、诗的层面,不能单说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是手段)
3、把电影当作一种媒体文化来评析。
(符号、后现代都不是首要需要的,视听特点、诗情的转化及两者关系,对影片基本创作形态——视听形态的认识)
九、在评论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一)是梳理故事应成为写作前的准备,不能写到卷子上。
在专业考试的过程当中,你可以用笔记录一些影片中的要点和重要情节,但是不要把这个胡乱的写在试卷上,以免影响试卷的整洁。
(二)是大多数卷谈的往往是大家都一样的“内容感受”。
评论文章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观点新颖、与众不同,而且能够自圆其说,影视评论的写作也是一样,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让考官眼前一亮。
因为大量观点相似,而文笔又不出众的文章会让考官厌倦。
这当然不是说大家为了获得新颖的观点去哗众取宠,而是告诉大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循规蹈矩,要有新意。
(三)是要明白副标题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四)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不应该动笔写作。
(五)是应明白那种“一看就懂”的影片改写什么。
(六)是要学会舍弃,不能总想把全部感受都写在一张卷子里。
(七)是论“风格”的卷子很多,但无一成功。
原因是不懂风格,只写到主题、人物、结构、画面、镜头、色彩、音乐、民俗......等各个方面,却写不出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这不叫论风格。
十、常见的11个问题
1、复述代替论述——克服的途径是采取逻辑思路,而不是剧情思路来构思。
2、面面俱到地“蜻蜓点水”,即结构散——克服的途径是内容、形式两大块要融为一体。
3、不会联系具体内容——克服的途径是加强影片分析。
所谓分析,不是对情节的重复,而是在理解情节基础上,对你在情节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是自己给自己提出个“为什么”来回答。
4、不会逻辑的表达感觉——克服的途径是在领会许多意义后,要结构出文章整体上最根本的“意义”,这才会有逻辑性。
5、观点陈旧老套——克服的途径是在内容方面要理解的深,艺术方面要体会出新。
6、段落的长短缺少节奏上的变化,有的甚至一段到底,连标点都是“逗号”——克服的途径是:
说完一层意思就另分一段,即宁肯多分段,也别不分段。
7、不会开头或结尾——克服的途径是在开头可奇、深、亲,要能引领下文;
结尾可扣题、升华或讲究启发性,结尾时的被败笔最可惜(“总之”之类的画蛇添足也是败笔)。
文风可以哲理化也可以感情化。
8、人物分析不分主次——克服的途径是,你自己要把人物形象看成一个体系,找出主人公,然后找出围绕着主人公的各种人物关系,在此基础上来分析不同人物在剧情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9、不注意观察细节——克服的途径是,注意看影片;
因为有的细节本身就能构成一篇影评。
比如《黄土地》中翠巧的几次挑水,《我的父亲母亲》中那只大青花碗和“路”。
10、跑题现象;
全片跑题与中间拐弯——克服的途径是,在列提纲阶段不能缺少逻辑性,要设计好提纲后再动笔。
另外,在观点与观点之间要有自然的过渡感,这也要事先设计一下。
11、缺乏电影常识——克服的途径是,多看影评文章,例如,编剧和导演谁更重要、演员和导演谁更重、“对白”同人物语言及电影语言的区别。
第二章影视片分析
考试内容;
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
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
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于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影视艺术专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
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是那种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
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可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
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一、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
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的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
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一致。
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二)、评导演
导演构思;
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影评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