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鉴赏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84886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6.12KB
水龙吟鉴赏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水龙吟鉴赏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龙吟鉴赏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章词实处大于虚处,苏词虚处大于实处。
换句话说,苏词在虚处用力以避开章词的实处之长。
如章词写杨花在空中飘转之状,其传神、其韵致,东坡自知不能超过,就在虚处做文章,“似花还似非花”起句避开章词,已将杨花虚化,正如刘熙载《艺概》卷四所言:
“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
”杨花在似花和非花之间,这一不确定性的两可判断,造成“模糊性”的效果,给全词带来虚空朦胧之美,故其笔下美人描写也是具朦胧美的: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而且往虚处写,以梦境入词: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下片仍在虚处用力,“愈出愈奇”(张炎《词源》卷下)。
苏词虽同章词也写到水和萍的关系,章词实写“鱼吹池水”,在飘满杨花的水面,见到鱼不时用嘴来拨弄水。
平时水面清净,鱼也有类似动作,因平常并不引人注意,当水面浮满杨花时,鱼用嘴拨弄水面的动作非常明显,人易察觉到。
而苏轼就得避开,他写“一池萍碎”,用“柳花入水,经宿化萍”,其中就隐含此物变化为彼物的神秘,因神秘呈现遗貌取神之妙。
章词和苏词都写到泪,因“泪”是韵字,无法回避,章词的“泪”是实写,是真实的女子“盈盈泪”;
苏词的“泪”是虚写,以杨花喻泪,再由泪去说人。
章词写泪是直接的,苏词写泪层次丰富,以虚入实,粗看杨花自是杨花,细看杨花是“离人泪”,“点点”二字回应章词的“盈盈”,章词的“盈盈泪”是挂在美人的脸上,而苏词的“点点是离人泪”,那是散落满世界的。
第二,要在前人韵中翻腾,用其韵而不可全同其意。
如上阕结句,章词为“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苏词为“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同用“起”韵字,而章在本题,言花飘落之状,苏与本题若即若离,以梦宕开,写人之思念之苦。
一在物,一在人,各逞其能,各得心机。
《词洁》卷五挑出苏词的毛病:
“‘抛家傍路’四字欠雅。
‘缀’字趁韵不稳。
”这里提到用韵,章词“雪沾琼缀”,说杨花飘落在兰帐玉人的春衣上,如雪如玉一样粘在衣服上。
章词的“缀”是已然之事,而苏词的“缀”是预设而难以实现之事,这是二者的区别。
说苏词“趁韵不稳”不知是何道理。
苏轼初见章词,自惭未能续和,那是没有信心与之抗衡或求超越,处于劣势,自甘失败;
而后找到切入点,找到战胜章词的写作策略,从虚处落笔,以虚取胜。
故读苏轼词,必需结合章词来分析,参透“虚”、“实”二字方能深入领会章、苏二词的差异以及苏词的高妙:
“情景交融,笔墨入化,有神无迹矣。
”从中亦可领悟苏轼转败为胜的写作智慧。
只要能和章词平分秋色,苏轼在此次创作角逐中已经获胜;
如后人认为苏词韵胜,高出章词,那更是苏轼作词时所期待的结果。
晚香堂蘇帖·
不獲再會帖》
對蘇軾《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似花還是非花”)十分熟悉,卻從來沒有追踪過“次韻章質夫”中的章質夫其人。
章楶,字質夫(1027-1102),《宋史》有傳,治平二年(1065)進士,知陈留县。
歷官提点荊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
哲宗元祐元年(1086)以直龙图阁知慶州、环庆路经略使。
元祐七年(1092)十月指挥了洪德城之役的胜利。
绍圣四年(1097),章楶授泾原路经略使、兼知渭州(平涼),築平夏城於葫蘆河川(今清水河)的石門峽江口,复於好水河之陰築靈平砦。
“夏人以其眾來乘,章楶迎擊敗之”。
建中靖國元年(1102),知樞密院。
崇宁元年(1102)卒。
章楶守邊期間,屢有奇謀,大敗西夏,開疆拓地,以至西夏求和。
今讀《晚香堂蘇帖》,有一簡無受書人名,姑名《不獲再會帖》:
軾再啓:
武昌不獲再會,至今耿耿。
承惠書爲别,感服不可言。
來歲出按江夏,必行屬縣,當復過江求見也。
過桃源,想復一訪遺蹤,鼎、澧間故多嘉處耶!
《新唐書》言劉夢得《竹枝詞》,至今武陵俚人歌之,亦復信否?
夢得言竹枝聲“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艷。
“若果尔,獨不可令蘇秀二君傳其聲耶?
呵呵。
傳舍之會,恍如夢中事矣。
軾再拜。
此札書法與在黃州時的《久上人帖》等無異,典型黃州時書。
孔凡禮《蘇軾年譜》系之於元豐三年與章質夫者(頁488),無誤。
考《章楶年谱》,質夫元豐四年提点荊湖北路刑狱,治下有鼎、澧、鄂等州,當是蘇軾信中所云“來歲出按江夏”。
因武昌屬鄂州,故蘇軾期望章質夫“必行屬縣,當復過江求見也”。
“傳舍之會”一事,孔凡禮以為是在《與龐安常一首》所記“為章憲在武昌見候”:
軾啟。
適恰遣人奉啟,辱教,且審起居佳勝。
召食固當依命,為章憲在武昌見候,軾來日又齋素,必難趨赴,且望恕察。
晚當拜見,匆匆奉啟,不一。
軾再拜安常處士足下。
(原注:
見《寶書齋法書贊》卷十二《蘇文忠公書簡帖》)
“蘇秀二君”,《年谱》中无考。
语气上看应是章楶家所置乐人。
蘇軾在元豐年間寄章楶的《水調歌頭》序中云:
“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同年《與朱壽昌札》中亦云“章質夫求琵琶歌詞,不敢不寄呈”。
這裡的“善琵琶者”,或即“蘇秀二君”。
朱壽昌(康叔)時任鄂州(今武汉市武昌)知州,元豐五年罷守。
章楶元豐四年作《水龍吟》,原詞如下: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這首一時傳唱的《水龍吟》,純敘物,歷代和者甚眾。
有人認為章質夫原作比蘇軾的次韻更佳如“质夫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
”(宋魏兴之《诗人玉屑》卷二十)東坡次韻全文如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與《不獲再會帖》時間的判定有關係的,是軾在《與章質夫三首之一》所記此次次韻的實事,:
某啟,承喻慎靜以處憂患。
非心愛我之深,何以及此,謹置之座右也。
《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
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亦當指章質夫“出按江夏”事。
這裡的“四子”,應指蘇軾和章質夫共同的朋友,“愁絕”或言四子同處逆境,則大概指蘇轍、王鞏、王詵和張方平。
這四人都因烏台詩案受到貶謫或罰銅,事見《續資治通鑑長編》元豐二年十二月庚申記事:
祠部員外郎、直史館蘇軾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令御史臺差人轉押前去。
絳州團練使、駙馬都尉王詵追兩官勒停。
著作佐郎、簽書應天府判官蘇轍監筠州鹽酒稅務,正字王鞏監賓州鹽酒務,令開封府差人押出門,趣赴任。
太子少師致仕張方平、知制誥李清臣罰銅三十斤。
……
顯然質夫嘗勸蘇軾“慎靜以處憂患”,而東坡則答以“非心愛我之深,何以及此,謹置之座右也。
”見二人關愛之深。
①次韵:
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
章质夫:
名栥(jié
),字质夫,福建蒲城
人,历仕哲宗、徽宗两朝,为苏轼好友,其咏杨花词《水龙吟》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②“思量”两句:
指杨花看似无情,实际却自有其愁思。
思:
意思,思绪。
③“困酣”二句:
用美女困倦时眼睛欲开还闭之态来形容杨花的忽飘忽坠、时起时
落。
【评解】
这首咏物词,当作于苏轼贬黄州时期。
其间,诗人的好友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
吟》一首,盛传一时,诗人因依原韵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
词中通过丰
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
物即人,两不能别”。
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
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集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
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
朱弁《曲洧旧闻》:
章质夫杨花词,命意用事,潇洒可喜。
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
律吕。
徐而视之,声韵谐婉,反觉章词有织绣工夫。
魏庆之《诗人玉屑》:
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晁叔用以为:
“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哉!
”是则然也。
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
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
本词是和作。
咏物拟人,缠绵多态。
词中刻画了一个思
妇的形象。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
是遗貌而得其神。
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
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比章质夫的闺怨词
要高一层。
-------------------------------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
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
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
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
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
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
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
例如,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苏轼的《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
“东坡《水龙吟》起句云:
‘似花还似非花。
’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
”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
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
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咏物与抒情恰似水中着盐。
词的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破空而来,画出了漫天杨花,纷纷飘坠,一片迷离、凄苦的景象,并以之笼罩全文。
“似花还似非花”,似问非问,似感慨又似彷徨,显示了“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深广忧愁;
也表明了似花也无人惜,非花也无人惜,总之是酿就春色、装饰春光的美好事物都无人能惜而任其飘坠。
句句写杨花,又句句写思妇,“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令人遗貌而得其神。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一语诉尽:
抛家,无家可归,惶惶然丧其家、失其职;
傍路,则流离失所,终不免于填沟壑。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闭还开。
”细而柔嫩的柳枝遭风折损,宛如辗转的思念愁坏女子的柔肠,而飘扬飞舞的柳叶,就像美人倦极时欲开还闭的娇眼。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唤起。
”杨花随风飞转,时起时住,正像美人梦中万里寻郎,忽被黄莺惊醒。
留既难,去亦不可;
人不见,梦也难成;
是血、是泪,是离情、哀思,的确抓住了杨花的神魄。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此句把杨花的命运和转瞬即逝的春色联系在一起。
春天一过,“落红”遍地,杨花的命运更惨: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风吹杨花入水,化为一池碎萍。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三分之二的杨花飘落路旁化为尘土,三分之一随水流去,“三分春色”就这样消失了。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截然顿住,画龙点睛,余味不尽,发端于杨花,归结到离人,一鳞一爪,读者自可会心。
通观全词,感慨深沉,艺术高超,触物起兴极其自然,达到了人、物交融,物我莫辨的境界。
以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把咏物和写人结合在一起,在描绘杨花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思妇形象的塑造。
:
二.串讲苏词: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
惜,怜惜。
从教坠,任凭坠落。
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
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
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
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
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
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
萦绕、牵念。
柔肠:
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
困倦之极。
娇眼:
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
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
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
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
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
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
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
“杨花著水万浮萍”。
自注云:
“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
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
\'
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
)原来在\'
三分春色\'
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
二分尘土\'
),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
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
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
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
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A.意境的高低:
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
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B.艺术构思:
“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C.语言艺术:
“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
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
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
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
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五.板书:
杨花:
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这首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
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
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
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
词的上半阙意在写物,描写杨花的随风飘零和若即若离。
词的第一句便道出了杨花的本质,似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其飘零。
第二句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感,“离家”本是无情之举,但它“傍路”又露难舍之意,道是无情却有情。
第三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杨花比作思亲的少妇。
纤细的柳枝,犹如思妇离愁百结的柔肠;
鲜嫩的柳叶,仿佛思妇欲开还闭的娇眼。
描写细致生动,杨花飘忽迷离的状态跃然纸上。
第四句承接“有思”,少妇为何而思,原来是为远方的夫婿。
梦中与夫婿重逢,却被黄莺的啼叫惊醒,如果让人不恼怒!
此句化用唐人金昌绪之诗《春怨》:
词的下半阙旨在抒情,感叹春光一去不复返的遗憾、惜春之情。
柳絮飞尽,已是暮春时分,百花凋零;
恨春光不再,表惜春之情。
晨雨过后,柳絮化作浮萍——不忍看着它消逝,只能借此聊以自慰。
春色留不住,终是离去,二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
仔细看来,池上的浮萍不是柳絮,却是离人的眼泪,照应了上半阙关于思妇的遐想,思妇久候良人、良人却杳无音讯的幽怨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春色三分”的描写独具匠心,将时光量化的手法并不是苏轼首创,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
”便是经典名句,但并不如苏轼的寓意灵活巧妙、别出心裁。
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
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
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
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
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
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
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
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
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
“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着“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
“从”,任。
“教”,使。
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
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
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
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象。
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
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
“萦”,愁思萦回。
“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龙 鉴赏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