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和主力军.docx
- 文档编号:2048172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73KB
做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和主力军.docx
《做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和主力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和主力军.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和主力军
做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和主力军
做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和主力军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
为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两项重要任务,中办、国办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据ES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次数较十年前都增加了2倍左右。
但是,与美国及欧洲国家相比,我们这两个指标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这种差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限的国际话语权,它既不利于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也不利于向国际社会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因此,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另据统计,在我国已公开发表或公开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中,80%以上的成果来自高等学校,这充分显示了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主力军作用。
再从高校的职能看,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这也决定了高校必须义不容辞地成为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
高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首先必须统筹规划,丰富“走出去”的主题内容。
当前,应当重点培育和扶持三方面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诠释,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的关键所在。
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推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根之所系,研究推介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的遗产,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三是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有力回答。
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并积极谋求国际共识,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课题,也是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世界意义的有力抓手。
要采取有力举措将这三方面的研究力量很好地调动、激发和整合起来,使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内容“鲜”、“活”、“醇”、“正”,既切实为国家利益服务,又真正为世界人民所需。
高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还必须创新思路办法,拓宽“走出去”的方式途径。
概括而言,高校主要应当在两个大方向上下功夫:
一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走向世界,必须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并从自身观察和他者反观辩证统一的视角来深入研究各种独特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成果才是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相统一的成果,我们才能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成一批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相统一的优势学科。
二是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哲学社会科学传播途径。
这包括与国外高水平社会科学科研机构开展深入稳固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乃至牵头设立国际性的学术文化组织,加大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的国际访学力度和海外高层次社科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优秀社会科学著作和文化精品的翻译力度,着力建设好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探索创办高水平外文学术期刊和学术网站。
总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不宜采取轰轰烈烈的大规模、运动化模式,不宜期待一蹴而就的效果,而应当系统设计、分步实施、持续推进,以其他国家民众易于理解和能够接受的方式渗入各国特别是世界主流传播渠道之中,经过长期努力达到润物无声而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乃至中华文化影响力实质跃升的理想成效。
加强国际文化和学术的沟通与交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特别是推进中国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强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角度,提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适应国际化的战略需要,在中国高水平大学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中心和“智库”,提升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国际化,特别是我国国际化分工程度不断提升,我们必须提出自己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法律等多种学术问题上的态度和观点。
我们需要提升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能力。
当前急需加强已处于减弱状态的国际化问题研究机构的建立,组织一批高层次、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学者队伍,支持追踪国际问题的长期研究,加大国际信息资料建设的力度,真正建立一批水平高、反应快、有能力参与和影响决策的国际问题智囊团。
2.把中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翻译和传播出去,推进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必须站在世界文化和学术平等交流的立场上,推动中国文化和学术精品走向世界。
对大学在一些有重要国际影响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立项计划中,要提出国际推广的任务要求。
在国内高水平大学建立一批翻译中心,运用各种语言,多方位介绍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有条件的高校,要组织构建外文期刊和网站,及时有效地推进优秀学术成果的传播,增加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我们必须一方面产出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加大优秀文化成果的推广力度,增强中华文明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3.全力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通过国际联合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和利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全面介绍中国的社会、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成就和发展概况,系统分析和阐述中国成功的发展之路。
在学习他国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地、加大力度地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交流。
目前,根据我们的了解,国外的学者和我们交流的需求很大,兴趣很高。
例如,在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下和我校商务汉语基地精心筹划和推动下,“商务中国”巡讲团赴俄罗斯、美国、日本、巴西、韩国、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家进行中国发展问题的专题演讲并与当地高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反响热烈。
我校商务汉语基地把重点放在商务汉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推广方面。
如与希腊雅典商业大学联合召开“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国际商务研讨会,这是全球第一次将中、希古典哲学思想应用到现代经济管理之中,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东西方古典哲学思想的研究热潮,特别是运用东方智慧解决西方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提出了新对策和建议,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
4.运用高校资源,组织师生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演出等活动。
例如,我校近期受国家汉办的资助和委派,组织大学生艺术团走出国门,赴美国、沙特阿拉伯、希腊、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斯里兰卡和孟加拉等国巡演。
艺术团浓厚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演出,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建构和谐世界的愿望,反映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精神风貌。
同时,我们积极在各国开展巡展活动,制作“中国印象”系列和“中外大学生文化交流”等内容的展板,依托各国孔子学院平台开展展出活动。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商务、教育发展的精美图片和中英文文字,全面细致地介绍了中国,吸引了大批当地观众。
巡展与巡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节约了活动成本,又起到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结果。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
科研评价问题是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大难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并将其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五大任务之一。
同时,教育部酝酿多年的《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也于日前出台。
我认为,当前高校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基础与应用。
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并注重对其社会效用的评价,是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可借鉴这一做法,对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确立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对于基础性学科及其研究成果,应当以学术效果评价为主,重点是按照“创新性、前沿性”的标准考察其学术价值,尤其是对应用性研究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于应用性学科及其研究成果,则应当以社会效用评价为主,重点是考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有无贡献及贡献程度。
二是数量与质量。
在当前高校所面临的各种检查、评估中,尤其是在学科排名、学位点申报等方面,科研成果的数量都是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完全以质量为标准进行科研评价是很难做到的。
尽管如此,仍应进一步提升科研精品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激励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产出具有较高显示度与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在具体措施上,可借鉴国外高校的“代表作制”,对经同行评议认定的标志性学术成果的作者,可在职务聘任、导师资格认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减轻其科研考核压力,努力为高水平学术人才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
三是形式与内涵。
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中,文献计量、引文分析、影响因子等技术手段被广泛采用。
由于科学、权威评价体系的缺位,这些原本属于技术上、形式上的手段逐步偏离了其工具属性,越来越多被作为目的本身来追求,而学术成果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社会效用反而被忽略。
为遏制这种形式与内涵倒置的“技术主义”倾向,必须进一步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方法,对科研成果的内涵与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在具体措施上,对基础类的研究成果,由于其理论价值的显现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可适当延长其评价周期,并扩大同行评议的范围,尤其是要适当增加无利害关系的评价主体数量;对于应用类的研究成果,可借鉴英美等国高校的做法,试行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法律、政策、规划、文件都是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主导或参与制定的,对于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可在其实施一定时期后,组织由同行专家、实务部门专家、利益相关者代表构成的评议组,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保障 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敏强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保障。
当前,主要应从科研评价体系、科研组织与管理体系、经费投入与保障体系以及成果转化体系等方面,实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
质量与创新是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首要标准,并且要提升到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否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否能够服务国家重大现实需求以及是否能够产生促进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的战略高度。
在制定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和指导原则上,要破除一味追求“科研GDP”的简单做法,倡导质量结合、分类评价和诚信公正的原则。
在基础研究上要注重思想高度和学术原创性,要能够做到思想创新、传承文明和推动学科建设;在应用研究上应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做党和各级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还要和高校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和高校的整体学术评价体系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二是建立高效的科研组织与管理体系。
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推动。
第一,紧密结合大学制度改革,建立学部、学院与科研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体系。
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渐确立,学部、学术委员会等在大学的科研组织、管理与评价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探索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如何创新性地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改革。
应积极探索社会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学术特区、开放性研究机构等在未来1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发展规律,在时机成熟时推进综合改革与创新试点。
第三,要建立高效务实的校、学部(学院)、科研平台多层次科研管理体系。
要充分发挥校级科研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与规划协调作用、学部(学院)一级的组织动员与业务指导作用,以及实现具体科研平台的建设落实和成果产出。
三是建立合理的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社会科学 走出去 战略 践行 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