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过的馍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480981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80.85KB
嚼过的馍Word下载.docx
《嚼过的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嚼过的馍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例1、一个足球68元,一个篮球的价钱是一个足球的2倍还多5元。
买一个篮球,花多少元?
一个篮球的价钱=一个足球的价钱×
2+5
例2、三一班有男生25人,比女生多5人。
三一班一共有多少人?
男生人数=女生+5
“比”的用法和“是”基本一样!
在“比”的后面“多”用加法“少”用减法!
但注意,只有在“比”出现的时候可以保证,因为用这种方法可以按题意列式,是完全按照题目中的顺序进行的。
其实这种方法渗透了方程的思想,但复杂一点的题对孩子运算要求偏高一些!
关键字3、共、一共
“共”作为“某+某=”也可以是“某×
某=”因为乘法是从加法来的,所以说加法更好一些。
“一共”直接写“某+某=”
例1、小红有32块糖,小丽有27块糖,她俩一共有多少块糖?
小红的糖数+小丽的糖数=共有多少块
32+27=59(块)
“共”直接写“某×
某=”
例2、一箱苹果有30个,7箱苹果共多少个?
30×
7=210(个)
隐藏起来的“共”一般在问题中出现一个不是1的数字时,可以考虑一下是否可以在“多少”前面加一个“共”而不改变题意!
(这个要求稍微高了些)
例3、一包糖有32块,3包糖多少块?
一包糖有32块,3包糖共多少块?
有些题在问题中有数字1,但可以代换成其他数字,这个时候往往也可以添加“共”字作为关键字。
例4、一包饼干重80克,一箱有60包,这一箱饼干重多少克?
一包饼干重80课,60包饼干重多少克?
在小学数学中,很多题都是求“总数”或者“一份”,如果我们从四个运算符号(加减乘除)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无论多么复杂的实际问题,最后得出结果主要还是靠这四个符号。
也就是可以理解为,最后一步用乘法或者加法的,是求“总数”,用除法的求“一份”减法往往是比较,谁比谁多或者谁比谁少。
(路程问题也可以这样理解,只是习惯上不这么说,说着有些别扭,有明显的公式的题不是很符合以上说法,如移多补少和周长面积类的题)。
关键字4、每
“每”字组词,可以是每天,每年,每时每刻,意思是1。
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一份”。
“每”是通过除法求出来的,但在实际问题中作为关键字时,用除法或者乘法。
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孩子,您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每”出现在条件中,一般用乘法,“每”出现在问题中,一般用除法!
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这种情况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可能!
例1到例4是简单做法,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可以使用,但不保证所有题都适用!
例5到例8的方法看似复杂,但基本可以保证完全适用!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例9最好仔细看看!
因此,请您根据孩子情况及您的理解去选择!
条件中的“每”一般用乘法
例1、顺义区组织小学生足球比赛,共有9个队报名参加,每个队有16名队员。
参加这次小学生足球比赛的共有多少名队员?
9×
16=154(名)
此题出现了两个关键字,都是乘法,双保险!
例2、超市购进一批水果糖,每箱30包,每包30块,5箱有多少块?
30×
5
=500×
=2500(块)
此题在问题中有不是1的数字,考虑添加关键字“共”,变为5箱共多少块?
不改变题意,也是一道双关键字,双保险的题!
练习题:
苗圃上午运出13车树苗,平均每车装28棵,下午又运出175棵。
这一天一共运出多少棵?
(双关键字)
问题中的“每”一般用除法
例3、一个面包店有160千克面粉,用了4天后还剩下64千克。
平均每天用面粉多少千克?
160-64=96(千克)
96÷
4=24(千克)
(难)例4、顺义区为灾区收集了48吨救灾物资,用两辆卡车运送,每天各运一车,3天全部运完。
平均每辆车每天运多少吨?
48÷
2÷
3
=24÷
=8(吨)
这道题“每”出现了3次,两次在问题,一次在条件。
但有重复“每天”出现两次,所以只有一次即可!
2×
3=6(车)
6=8(吨)
“每”字后面是单位,题中条件有这个单位所对应的量!
做乘法,乘以这个单位所对应的数字!
例5、每个保鲜盒售价18元,8个保鲜盒可以卖多少元?
“每”字后面的单位是“个”,在题中找“个”字是否给出了数(一定是对应的数字)。
此题给出了“8个”因此用乘法!
结果的单位是离“每”较远的那个数字的单位!
18×
8=144(元)
此题可以添加关键字“共”
例6、学校买来3套科学仪器,每套4件,每件15元,共用去多少元?
每套4件,题中有3套,
3×
4=12(件)
每件15元,上一步中得到12件,
15×
12=180(元)
还可以这样做!
每件15元,题中有4件
4=60(元)每套60元
有3套
60×
3=180(元)
这道题又涉及到关键字“共”表示“某×
某=”按照“每”的用法也符合“共”的要求!
孩子要是想用“共”那就问孩子,买什么了?
买了多少?
3套。
改成:
每套仪器4件,每件15元,3套共用多少钱?
只要不改变题意,随便改!
但孩子能力有限!
“每”后面紧接着数字做除法,用“每”后紧接着的数字的单位所对应的量除以“每”紧接着的数字!
如果“每”后没有数字,却给出了这个单位所对应的数字,也用除法!
(有些啰嗦,看下面小结,但不要告诉孩子除法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以后学习小数时就麻烦了)
例7、张叔叔今天收购了780千克大葱,每3千克捆成一捆,平均装在2辆车上,每辆车装多少捆?
每3千克捆成一捆
关键字“每”后面紧接着数字3单位是千克。
这个千克对应的数字是780千克,因此
780÷
3=260(捆)
所得结果的单位是离得较远的单位!
(这个单位的数字往往是1)
每辆车装多少捆?
题中给出装在两辆车上,因此
260÷
2=130(捆)
特别注意:
如果用3×
2=6,再用780÷
6=130,虽然结果正确,但方法是错误的!
6无法写出单位,讲不出道理!
小结:
例如,关键字在题中“每箱糖有30包”,如果题中给出有2箱糖,那么用乘法30×
2=60(包),如果给出有120包糖,则用120÷
30=4(箱)
顺口溜(原因解释)
“每”字一点也不美(每字分情况有些复杂)
后面挂着两单位,每单数单,(出现每字的句子中肯定有两个单位,还有一个数,必须是这样排列,否则无效!
)
给前乘法就变多,(其他条件中给出第一个单位所对应的量,做乘法,用这个量乘以数字,结果的单位是后面的单位)
给后除数就变少。
(给出句子后面数及单位所对应的量,就用每后边的这个数做除数,对应的量做被除数,结果的单位是每后面第一个单位)
每数单一单较少见,(这种情况较少,但确实有例7)
化成每单数单从头看(有些题转化时比较难,说起来不符合习惯,思想对即可)
关键字“每”用法的根本原因:
每表示1,说的是1份。
例如每箱苹果50个,也就是1箱苹果50个。
其他条件给出总共有多少个的时候,就可以用总共的个数除以50,看看总共的个数里包含多少个50,就有多少箱!
给出了多少箱,用乘法,有多少箱就有多少个50!
例8、藏羚羊每秒可以跑30米,一位优秀的运动员每秒可以跑6米,藏羚羊10秒的路程一个优秀运动员需要跑多少秒?
藏羚羊每秒可以跑30米,又给出藏羚羊跑10秒,
10×
30=300(米)
运动员每秒可以跑6米,问需要跑多少秒?
300÷
6=50(秒)
这道题涉及到一个等量代换,对孩子来说会有一定难度!
同时,此题属于“每”出现在条件中,却也用了除法,和常见情况不同!
因此在关键字“每”这节我提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简单,但不保证全适用!
第二种适用范围很广!
您可以理解为在出现等量代换的题中,第一种方法“每出现在条件中一般用乘法,出现在问题中一般用除法”不适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周长问题中出现的“每”一定要小心!
因为在剪切的时候,周长不是平均分的,不像我们遇到的其他题目,东西分完变少!
以后的表面积问题当中也存在这种情况!
(应该在五六年级会遇到)
“每”不是关键字的情况
例9:
学校校园里新种了30棵树,等它们长大了,平均一棵树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2千克,这些树每年能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这道题中出现了两次“每”,“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2千克”“这些树每年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
而且都是“每年”但没有给多少年,也没有给对应的多少千克。
因此,本题当中的每不是关键字!
而是表示1的意思!
在开头的时候说过,“每”可以表示“1”,“1”也可以表示“每”。
因此这道题的关键字是“平均一课树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2千克”当中的“一”,这个“一”就是“每”,而给出的“每”是“一”!
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改编:
学校校园里种了30棵树,等它们长大了,平均每棵树1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2千克,这些树1年能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12×
30=360(千克)
当题中出现“平均”的时候,留意一下是否可以在后面加个“每”,当出现“1”的时候,是否可以变成“每”。
大部分情况是可以的!
附加:
为了强调以上提到的“每”不适用的情况,加一道周长问题!
特例:
一个长方形长是20米,宽是4米,把它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形,每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这是一道典型的“拼接问题”。
如果按照以上所说,应该是先求出周长48米,再除以2得到24米!
但是请画图看一看!
图形剪切后,剪切处会多出两部分周长!
这道题要先找到分长还是宽(其实两种都可以,这道题两个不同的正确答案)。
这类题特殊在说是平均分,但实际上只分了一个长或者一个宽!
分的并不是周长!
孩子做周长问题凡是出现拼或剪、分成,这类字的时候,一定要画图!
然后套公式即可!
以上四个关键字出现频率相当高!
本人尽可能的找例题,但例题很多,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疏忽一些特殊的情况,请各位家长遇到不适用的情况时批评指正!
另外还有一些不是很常用的关键字,由于例题不是很好找,因此,仅供参考!
关键字“剩下”
表示:
“某-某=剩下”,一般为原来的减去用去的
例1、一个面包店有160千克面粉,用了4天后还剩下64千克。
160千克-4天用去的=64千克
凡是用等号和运算符号来表示的关键字,都包含了方程的思想,孩子需要顺着题写,用对应数字的用数字,没有对应数字的用文字!
先把算式列出来再想办法解答,也就是逆推法解答!
仅仅是逆推算式!
关键字“如果”
在语文中,如果表示假设,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但在数学中,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就是确定一种方法或者改成用另一种方法!
看到“如果”,注意找等量关系!
题中往往出现等量代换。
一般是乘除混合运算!
读清题目说的什么事,用哪两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中有什么东西是没有改变的?
没用改变的就是“等量”!
例1、铺设一条下水管道,用长3米的甲种钢管需要55根,如果用长5米的乙种钢管,需要多少根?
这道题说的是铺设下水道,两种方法时用3米的钢管和5米的钢管!
不变的是下水管道的总长度!
55=165(米)先求出等量
165÷
5=33(根)
果园里摘了51筐苹果,每筐15千克。
如果把这些苹果装进纸箱中,每箱装9千克,一共需要多少个纸箱?
较难实际问题关键字解题
1、一辆汽车每秒行18米,车的长度是18米,隧道长324米,这辆汽车全部通过隧道要用多长时间?
关键字“每”后面的文字中,前面的单位是秒,题中只有问题中涉及到秒(时间),后面的单位是米,而其他条件也全是米!
因此可以断定这道题用除法!
找出18米所对应的量,问题是骑车全部通过隧道(从车头马山进隧道开始到车尾刚好出隧道结束)的时间,那18米对应的量应该是车的长度加上隧道的长度!
2、在一条长为18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20米栽一棵。
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
这是一道典型的植树问题,植树问题的“陷阱”在于,植树用的是“点”给路的长度,间隔等是长!
最好动手画一画,这类题中会涉及到最后的结果加1或者减1!
关键字“每”属于较少见的“每数单一单”的形式,先转化成“每单数单”的形式,即“每棵树之间相距20米”改成“每两棵树之间间隔20米”更符合我们的习惯,但孩子明白意思即可!
也可以按照
“每”后面紧接着数字做除法,用“每”后紧接着的数字的单位所对应的量除以“每”紧接着的数字!
两种思路,都是说要用除法,即
180÷
20=9(棵)
9+1=10(棵)
3、王爷爷家养的4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奶896千克,平均1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呢?
此题有两个“每”字,还有一个“1”也可以换成“每”
这道题涉及到时间(星期、天),注意单位是否统一,不统一的先统一单位。
统一单位,换关键字,添加单位后变为;
王爷爷家养的4头奶牛7天产奶896千克,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连着两个“每”先做后边的“每”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896÷
7=128(千克)得到的是四头牛一天的产奶量。
也就是每头牛产奶多少千克中,对应千克的量!
按照上文中的做法,应该是用(每单数单,在问题中,多少可以当成数看)
4×
多少=128(千克)
求多少则用128÷
4=32(千克)这也符合了“每”在问题中一般用除法!
第二章:
随意图分析法
本章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尝试给差生解决实际问题一种笨而有效的方法。
此方法的限制条件较多,但对某几类问题具有一定效果。
首先孩子需要认真读题,根据题意画图,不要求好看,不要求准确,题目说啥孩子话啥!
乘法题:
例1:
小辉用计算机录入一份发言稿。
这份发言稿每页有18行,每行有29个字,一共四页。
这份发言稿共有多少个字?
画的不好没关系,自己理解即可!
想想发言稿大概什么样子?
长方形的稿子,一行一行的。
一份发言稿
每页18行,
1
2
4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每行29个字
29个字
29个字
总共有四页!
像上面的一样画4遍!
29×
18得到一页多少字,再乘以4,得到总共多少字!
如果您迫不得已用到了这种方法!
千万别怕麻烦,让孩子画!
认认真真的画!
画的难看没关系,但一定要清清楚楚的表示出来!
懒惰是人的缺点,但想偷懒却是人进步的一个最基本的动力!
不懂脑的孩子应该勤动手,不动脑又不动手,神仙也没办法!
不要怕麻烦,让孩子画,家长不要烦,一定要让孩子画得不耐烦!
然后引导孩子想办法,变得简单!
告诉孩子,不管用什么方法分析,要正确的结果!
哪怕他真的用字写一份这样的稿件,然后一个个的数!
但家长教孩子使用这种方法时,别弄这么大的数,真的挺麻烦的!
让孩子做,先用小一点的,然后用大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嫌麻烦,迫使孩子想办法偷懒!
每一步都要给孩子鼓励,哪怕他用最麻烦的办法!
让孩子嫌烦是为了促使他想办法偷懒,从而采用简单的方法。
最麻烦的是认认真真画完了数,然后是一行行加,之后是画完了乘,最后也是目的,让孩子通过读题在头脑中形成理解,直接采用乘法!
如果孩子会画草图来表示,那也是一种进步!
除法题:
例2、张叔叔今天采购了16棵树苗,每4棵捆成一捆,平均装在2辆车上,每辆车装多少棵树苗?
题目说啥孩子画啥
16棵树苗
每4棵捆一捆,
捆成了四捆,平均装在2辆卡车上
再画两个长方形当卡车,一辆卡车上有几棵树苗,数就行了!
第三章:
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好像是修一条公路,你可以从起点开始修(从条件入手),也可以从终点开始(从问题入手,枝形图),有人为了追求速度从两头开始修(综合法),还有人从中间向两头修(过渡问题法)。
无论采取什么办法,只要正确的把题解答出来就是好的办法!
解题思路不同于用多种方法解答,思路太虚,孩子很难说清,但却并不影响成绩好的孩子将题快速的正确解答!
特别优秀的孩子通过一定的学习,能够说清用哪一种思路解答的!
在教学中,孩子们大部分能够正确快速的解答,却很少有孩子能够按照要求说出思路!
成绩好的孩子有思路藏在心中,不会说并不代表没有掌握,差的孩子思路都没有,所以这一章依然是以差生为主,优秀的孩子也可以学习!
未完待续
第四章:
单位换算
在实际问题中,不仅仅考的是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的陷阱!
即使孩子把题完全理解了,也经常会出现因为一个小小的陷阱而失分的情况!
单位换算是一个很常见的陷阱,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特别要注意单位!
尤其是时间(星期、天、时、分、秒)、长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钱(元、角、分)、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重量(吨、千克、克),要求孩子在遇到这四个方面的单位时,特别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不统一的先统一!
在数学的填空题当中,也经常会考到单位换算,尤其是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长度单位是面积单位的基础,盖房子要打好地基,学习几何类的问题一定先要弄清楚长度的单位换算!
1、列表格法
000000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5000
50000
700
70000
500
60
600
单位变大数变小,单位变小数变大!
给定的数有粗体表示,如
5千米,变成米,两个单位之间一条竖线,上面有3个0,就在5后面添上3个0即可!
600厘米换成分米,单位变大数变小,中间一条竖线上有一个0,删去一个0得到60分米!
700分米换成毫米,中间两条竖线,每条线上一个0,单位变小数变大,添上两个0变成70000毫米!
这种方法必须要记清长度单位的顺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一样,然后记住进率!
没有五指法容易掌握!
2、五指法
利用五个手指代替上面的五个格,四条线就是四个指缝!
大拇指是千米,食指是米,中指是分米,无名指是厘米,小拇指毫米。
四个指缝最大的放三个0,其他的放一个0。
还是遵循着单位变大数变小,单位变小数变大的原则进行填零,删零。
填几个删几个根据指缝!
以上两种方法只适用于单一的单位换算,复杂的多个单位换算还需要分解后才能进行!
例1、3千米5米=()米
两个单位之间切一刀,变成3千米和5米,
3千米=3000米(上面的方法)
5米=5米
然后相加得到3005米。
例2、345厘米=()米()分米()厘米
把345厘米切两刀分成三份,300厘米,40厘米,5厘米,再用上述方法得到3米4分米5厘米。
面积单位换算,要知道面积是由长度单位相乘得来的,因此,用五指法的时候,只需要将指缝代表的零的个数乘以2即可!
说到长度单位,不得不提“填合适的单位”这类型的题。
这种题孩子不会可以让孩子随便填,填完后思考,没有对错的区分,只有可能不可能,是否靠谱!
例1、一棵大树高18()
填毫米,思考:
18毫米大约不到2厘米,没有我们用的尺子长,不可能!
填厘米,思考:
同样没尺子长,不可能。
填分米,思考:
18分米不到2米,
填米,思考:
18米,感觉差不多,继续试
填千米,思考:
操场一圈两百米,挺长的,但没有见过比操场长度还要高的树,因此,千米太大了,不合适!
只有米合适!
这种思考方式,我认为跟感觉有关,需要孩子懂得很多常识性的知识,然后通过填的数和常识性知识进行比较,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靠谱!
这种方法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讲解!
后记:
以上所述基本上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参考了一些其他老师的做法。
在“关键字”这一章,采取的学法与其他老师的关键字不太一样,我是把关键字嚼碎,通过大量习题总结出来的规律,但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用法更是千奇百怪,难免有不适用的问题出现。
本文题目为“嚼碎的馍”也是根据“关键字”这一章来定的,把“关键字”定的那么细,对很多成绩好的孩子来讲可能有些无聊,甚至会限制孩子的思维!
成绩好的孩子不用记方法,只需要找不符合关键字的方法的例题即可,换句话说就是给我挑错!
毕竟看过的例题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嚼过的馍.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