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学月 2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80445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26.33KB
第三学月 2Word格式.docx
《第三学月 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学月 2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师:
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
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
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
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
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
再观察。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
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
汇报交流。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
出个题目考考你:
“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28摄氏度”怎么写?
“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
同时强调:
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
结果是否一样?
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
师生讨论,并明白:
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
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师: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
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设计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测量水的温度
第2课时
18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2、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3、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2、师:
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
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
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
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
(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归纳:
(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
(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
(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
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的
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
开始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
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
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
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3、师:
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
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
估计会怎样变化?
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5、汇报交流。
师:
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
)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
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
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6、带领学生阅读P47:
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
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
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
放一天呢?
温度还会变化吗?
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
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
有什么办法吗?
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这个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今天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水结冰了
第3课时
19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4、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5、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一、冰的观察
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
水和冰的共同点:
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
(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
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清楚怎么做了吗?
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
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水在0℃时会结冰。
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水(液态)
冰(固态)
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
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3)水在0℃时会结冰。
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冰融化了
第4课时
20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2、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3、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一、观察冰的融化
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
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
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
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2)让冰块自行融化。
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
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
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
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
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
用手把冰块焐热。
……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师:
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
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
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
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冰(固态)
水(液态)
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
(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
水珠从哪里来
第5课时
21
1、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5、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
(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
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
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
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
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
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
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
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
做一组对比实验:
(出示:
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
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3、学生观察
有什么发现吗?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
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
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
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4、师:
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预设:
水蒸气遇冷形成;
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
空气中有水蒸气吗?
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水蒸气能变成水吗?
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等等)
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水和水蒸气
第6课时
22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2、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4、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一、水到哪里去了
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
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可能到泥土里去了;
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那教师也可以问一句:
如果验证你的说法呢?
这些水去哪了呢?
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学生思考后汇报)(预设:
浅碟子中加好水,然后不盖盖子,看看水会不会减少等类似的方法。
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可能水的变化不大,所以刚开始先要在水面做一个标志,然后把浅碟子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水面的变化。
3、学生实验观察
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
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
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
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学生画后投影交流。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
什么时候水会蒸发;
怎么样水才能蒸发的快点;
蒸发后的水有什么用……)
对于其中的两个: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
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你有什么想法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预设:
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
有风吹,水蒸发得越快。
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
可以怎么研究呢?
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学生讨论后汇报
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
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放在蜡烛上加热的水里过一会儿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
过几分钟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
而另外一只不加热勺子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
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
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小结: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
那是怎么回事呢?
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
你能证明一下吗?
四、拓展
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
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水的三态变化
第7课时
23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一、水的各种形态
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
(课件展示)
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
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学月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