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学案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78744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790.67KB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学案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
《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学案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学案全国通用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抓信息: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
植物→蝉→螳螂→黄雀。
(2)鹰捕食黄雀→不改变能量流动方向。
2.点思路:
【学发挥】——高考大题长句表达专项练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被再利用,理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再被生产者利用。
题组冲关调研 练有所得,得有高度
1.知识性失误(判断正误)
(1)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而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
)
提示: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2)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其中共有9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 √ )
(3)除
(2)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这样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 )
(4)如图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则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而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
鲈鱼吃土著鱼,土著鱼数量减少,浮游动物因捕食者土著鱼数量减少而增多,后来因食物不足数量减少,因此浮游动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浮游植物因捕食者浮游动物增多而减少,后来又因浮游动物减少而增多,因此浮游植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5)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
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
(6)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防治稻田害虫,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7)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
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不能循环利用。
(8)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
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由于水稻和杂草都属于第一营养级,所以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不变。
(9)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
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减少了能量损耗,将获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1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有些对捕食者有利,有些对被捕食者有利。
2.(2018·
新课标全国卷Ⅲ)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成分与功能等相关知识。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趋光性昆虫属于消费者,A正确;
黑光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以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也可以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D正确。
3.(2016·
天津卷)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具有全球性,A错误;
只统计成虫数量计算出的是成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
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由于乙捕食甲,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使甲种群数量减少,从而使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减少,D正确。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生物成分,A项不符合题意;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仍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B项符合题意;
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项不符合题意;
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项不符合题意。
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
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A正确;
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B正确;
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地输入光能,C正确;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D错误。
6.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
m-2·
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
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
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
31920×
100%=25%;
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共计1483-126=1357(J·
a-1);
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和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7.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
甲能固定太阳能,是生产者。
乙以甲为食,是消费者。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到其他生态系统中,故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太阳能必须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化成化学能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并开始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可以电能、热能、化学能的形式输出。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8.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图示两个生态系统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
所有生态系统均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较少,需外界输入大量能量,故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外界输入的能量。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蓝藻水华现象与水体中N、P增多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有关,体现了物质的利用,未体现出能量流动的特点,A错误;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固定)和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B错误;
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C错误;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物质可以循环反复利用,D正确。
10.(2018·
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
,通常植物根系对NO
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活垃圾的处理、物质运输等知识。
(1)蚯蚓为异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蚯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
(2)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需考虑分解者的种类、待分解垃圾的性质以及分解者分解垃圾时所处环境的理化条件等。
(3)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
等无机盐离子。
11.(2018·
新课标全国卷Ⅱ)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
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
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
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答出两点即可)。
(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所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
(2)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且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
根据“恐惧生态学”知识可推测,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引入顶级肉食性动物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森林中出现后,会减轻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可能是因为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从而减少了野猪数量,也可能是因为野猪因恐惧该大型肉食性动物而减少了对农作物的采食量。
12.(2018·
天津卷)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表。
据表回答:
*净初级生产力:
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
**异养呼吸:
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基质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
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
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1)生态系统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基质部位被固定,进而被还原形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中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量等于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量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碳量,即净初级生产力乘以1平方米(360g/m2×
1m2=360g)。
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量,部分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
(3)根据表格可知:
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
≈0.037/年;
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
≈0.25/年,所以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每年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老龄群落。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
“收”即净初级生产力,“支”即异养呼吸,360<
390,即“收”小于“支”,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13.(2018·
江苏卷)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
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
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水草→甲→丁。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丙和丁,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丁。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图中第二营养级中的甲的能量可以流向第三营养级丙、丁,图中遗漏的能量流动途径是水草→甲→丁。
(2)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丙、丁。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初级消费者(乙)的能量有三个去向,一是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流向下一营养级(丙和丁),三是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4)第二营养级包括甲和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甲+乙)/25000,甲同化的能量未知,乙同化的能量为1900kJ,故第一、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大于7.6%(1900/25000×
100%)。
(5)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在最高营养级中的含量最高,即丁中农药含量最高。
(6)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其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河流的污染物超过生态系统能自我调节的范围时,就会造成河流水质恶化。
14.(2017·
江苏卷)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物理信息求偶;
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等距取样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浮游生物类。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等的相关知识。
(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和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公园生物群落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2)由于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捕食水草,又存在捕食关系,故它们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3)声音属物理信息,因为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所以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其卵块的密度。
(4)水草腐烂后,一些浮游生物会对其进行分解而最先快速增殖。
(5)蛙类可被蛇类和肉食性鱼类、鼠类等生物捕食,同时猛禽又可捕食肉食性鱼类、蛇类和鼠类等生物。
15.(2016·
四川卷)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10
0.13
豌豆蚜
2.00
4.00
2.90
8.70
22.90
鳞翅目
幼虫
1.00
1.31
0.82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由实验数据可知,施用疏果剂后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增加,但由于利马豆的数量有限,且存在天敌蝉大眼蝽的制约作用,所以豌豆蚜的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应呈现S型增长。
(2)因为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所以蝉大眼蝽应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动物摄入的有机物所含能量=粪便中有机物所含能量(流向分解者)+消化吸收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同化量)。
(3)根瘤菌与利马豆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两者应为互利共生关系:
根瘤菌可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而利马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由此说明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
16.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中A和B(注:
两空可颠倒)(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1)从图甲中可看出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重捕率降低,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从最初没有生物到被多种生物附着,这个过程为群落演替。
(3)分析图乙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
106÷
7.5×
106×
100%=20%。
(4)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
1.理清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2.归纳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后果
3.准确记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面、三种价值与四类保护
(1)三个层面:
基因多样性(同物种内)、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三种价值
注: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
(3)四类保护: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
[范例·
【典例2】 (2018·
济南三模)社会文明与生态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关于生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利用群落演替的规律
C.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低碳生活、碳循环、退化的草原、群落演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
(1)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导致物种有灭绝的可能,生物多样性减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轮复习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学案 全国通用 二轮 复习 生态系统 环境保护 全国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