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9章 第1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477673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67.39KB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9章 第1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Word下载.docx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9章 第1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9章 第1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区差异
传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时间变化
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时期
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水平较高时期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2.区域发展阶段
(1)区域发展水平衡量指标
①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重等。
②综合指标:
如人文发展指数,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
水平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
逐步提高
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少而稀疏
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运输,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城市化特点
水平较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发展速度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结构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区域的划分及特征
(2017·
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
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
C.资金D.交通
1.C 2.D 3.D [第1题,C对,B错:
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A错: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
D错:
秦岭—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
第2题,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第3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
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
考法2 结合区域演变图示,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2019·
重庆模拟)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
读图,完成4~5题。
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家具制造 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D.甘蔗制糖
5.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4.B 5.B
考法3 结合相关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兰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
6.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B.cab
C.cbaD.bac
7.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6.A 7.D [a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
b时期由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
c时期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根据各点的产业结构比重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4·
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
(1)~
(2)题。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1)A
(2)C [1976年至1998年间,耕地和草地都有小幅度的减少,林地、水域和城乡用地有小幅度的增长;
1998年至2010年间,耕地、草地减少的幅度加大,林地、水域、城乡用地都有增长,以林地的增长最明显。
知识点二|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
①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传统工业为主体。
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合作。
2.南方与北方
(1)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比较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优势
地跨三大温度带,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
积极对外开放、推进外向型经济建设,治理环境污染
3.西部大开发
(1)范围
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字母代表的省区简称:
A内蒙古;
B川或蜀;
C藏;
D贵或黔。
(2)西部地区优势及不足
①优势:
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
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
②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3)意义
①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②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③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④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植被差异的形成
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土壤、植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方面和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考法1 结合景观图判读,考查区域环境特征与差异分析
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B.豫剧
C.粤剧D.越剧
1.D 2.B 3.D [第1题,D对:
图示反映了一派“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色,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河流水量大、水流急,没有该景观分布。
B错:
华北平原降水较少,地表河流稀少,无该景观的分布。
C错: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河流水量较大,不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
第2题,B对:
由上题可知,该景观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特征。
地形封闭与三角洲的地形特点不符。
山河相间是横断山区的典型特征,降水均匀与长江三角洲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不符。
第3题,D对:
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是该地区的代表性地方剧种。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境和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
豫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等省区。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等省区。
[规律方法] 区域特征的分析与描述方法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对位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
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福建质检)半边房(见下图)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之一。
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
据此完成
(1)~(3)题。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当地( )
A.降水较少 B.高温多雨
C.暴雨频发D.冬雨夏干
(2)半边房门前种植落叶阔叶树可能是为了( )
A.春季防风固沙
B.夏季遮阴纳凉
C.秋季截水增湿
D.冬季挡风避雨
(3)图示房屋大门宜朝向( )
A.东南B.西北
C.东北D.西南
(1)A
(2)B (3)A [第
(1)题,陕西关中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水资源相对短缺,这使得雨水格外珍贵,半边房使雨水流入居民自家院子,即“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
(2)题,陕西关中地区位于我国北方的温带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为了降温,门前多种植树冠较大的阔叶树,能够起到遮阴纳凉的作用。
第(3)题,关中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寒冷而干燥,为了获得更多的热量,房屋宜朝南采光,且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西北风的影响,房屋最好朝向东南方向。
考法2 结合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影响
合肥质量检测)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如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12年耕地复种指数。
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湖北 B.吉林
C.山东D.江苏
5.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非农产业发达B.耕地面积减少
C.作物单产减少D.山地面积广阔
6.提高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 )
①加大惠农力度 ②扩大垦荒规模 ③实施休耕轮作 ④增加科技投入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4.B 5.A 6.C [第4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M省级行政区的复种指数不超过100%,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熟制最多只能一年一熟。
选项所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湖北位于亚热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A项错误;
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最多100%,故B项正确;
山东位于暖温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C项错误;
江苏复种指数也会高于100%,故D项错误。
第5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达,从业人数多,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小,故A项正确;
根据复种指数的概念可知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B项错误;
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山地面积广阔并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D项错误。
第6题,加大惠农力度可以增加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①正确;
扩大垦荒规模会增加耕地面积,不会提高复种指数,②错误;
实行休耕轮作会减少播种作物的总面积,降低复种指数,③错误;
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的熟制,从而提高复种指数,④正确。
故C项正确。
学科素养提能——大题规范解答(六)|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比较分析区域环境特征的异同点
常用“分析”“判断”“说出(明)”“归纳”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地图及相关的统计图表,点明区域图中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等设问方向及内容。
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判断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或限制条件
(2016·
浙江高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
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图1
图2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约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
[尝试解答] 青稞(小麦) 水稻 相同点:
河谷平原,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灌溉便利;
雨热同期;
甲地降水少,丁地纬度低,两地光照充足。
不同点:
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
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
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
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
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比较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思维流程为:
1.自然要素差异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术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位于×
×
半球;
纬度(或×
带);
距海较远(近);
大陆×
部,×
大洋×
岸
气候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灾害
夏季×
,冬季×
;
气温年较差×
,降水季节变化×
光照×
易受×
灾害影响
地形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
以×
地形为主;
地势×
高×
低;
多×
地貌
河流
内流河、外流河、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为内(或外)流河;
径流量×
,季节变化×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有(无)凌汛;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东西(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大(小)
植被
覆盖率、植被类型
林为主;
植被覆盖率高(低)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土壤(紫色土、黑土等);
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
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
劳动力丰富(不足);
人口素质×
老龄化问题×
人口就业压力×
数量、规模、布局、城市化
城市数量×
规模×
,辐射带动作用×
多沿×
分布;
城市化水平×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科技。
有利条件是×
,不利条件是×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类型
以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
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环境条件
运输方式、便利程度、区位因素
(交通运输方式)为主;
交通便利(不便);
有利因素是×
,不利因素是×
环境
环境问题类型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
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2015·
福建高考·
节选)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
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1)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
E)的地形特征差异。
(2)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解析] 第
(1)题,根据等高线分布特点及河流的流向可知,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起伏较大,且南高北低;
北侧以高原为主,起伏较小,地势较低,且北高南低。
第
(2)题,读图可知,两地都位于河谷平原,地形、气候、水源、交通、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都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
(1)南侧:
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高北低),起伏较大。
北侧:
以高原为主,地势较低(北高南低),起伏较小。
(2)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
气候较温和;
河流较多,水源充足;
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
交通便利;
是当地的经济、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第9章 第1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 高考 湘教版 地理 一轮 区域 基本 含义 发展阶段 发展 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