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考点集训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471825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7.95KB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考点集训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考点集训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考点集训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能证明我们“有能力”的事件是
A.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D.2003年神舟5号成功发射
8.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突出成果
B.袁隆平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缓解了“大跃进”带来的经济困难
C.神舟5号发射成功,提高了新旧格局交替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
D.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确立,反映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就
9.观察《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
亿元),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1960年
1980年
1985年
1988年
科研经费
22.7
53.3
83
93
基建经费
11.1
11.3
18
25
总额
33.8
64.6
102
118
A.经济建设规模的萎缩B.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C.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D.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
10.2014年10月,中国探月工程首次实施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战告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这表明
A.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
D.中国航天技术取得新突破
二、非选择题
11.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
1000年
32
71%
13
29%
公元1001—
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
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
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
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指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德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12.阅读下列材料:
1949年9月27日,侯仁之几乎是踏着建国大典的鼓点返回北京。
10月1日,侯仁之作为燕京大学的代表,出席了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政治待遇,是新生的共和国对他的接纳和肯定。
——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的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
起航前,钱学森当着记者的面发誓,再也不踏上美国的土地。
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
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情感。
……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意离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
一句话,我们是中国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杨绛《我们仨》
(1)上述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的选择对新中国意义何在?
(2)上述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考点集训(六十七)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题
号
答
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选择题
1.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
“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2.1956年5月,《光明日报》连续报道钱伟长、傅鹰等10位首都著名学者的采访谈话。
钱伟长说:
“它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的道路。
”傅鹰认为:
“没有它,思想就会僵化,何谈科学发展。
”他们谈话围绕的主题是
A.社会主义改造B.中共八大召开
C.“双百”方针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
4.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下列一系列作品说明了
A.“双百”方针使科学研究出现短暂春天
B.群众欢迎反映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
C.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开始盛行
D.“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艺界思想活跃
5.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文艺界的广泛赞誉;
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
“文革”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孟超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4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
下列有关昆曲《李慧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受批判表明“双百”方针没有坚持贯彻 ②《李慧娘》剧本本身存在严重的问题 ③政治运动扩大化是其受批判的主要原因 ④重新恢复上演是对该剧的彻底“平反”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6.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出版)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写“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时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但因以在当时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所以作品问世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
有人对作者、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作者并没有让林道静“得到彻底的改造”,说“书中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
对《青春之歌》的批判说明在当时
A.“双百”方针在文艺创作中没有得到任何贯彻
B.“左”的观念影响严重
C.《青春之歌》的创作脱离当时时代主题
D.杨沫在当时是“反动学术权威”
7.1968年3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专门班子,宣布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批判相对论,革相对论的命”。
A.自然科学也具有阶级性
B.相对论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C.“双百”方针遭到了破坏
D.科学理论有了革命性发展
8.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征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1958年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而1979年光明日报发文肯定马寅初的人口主张,认为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对马寅初人口思想及对其评价认识正确的是
A.该思想的提出是学术领域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该思想的提出不利于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
C.前者否定该思想是因为它超越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D.后者肯定该思想得益于思想解放、纠正了“左倾”路线
9.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强调:
“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了的,现在重申一遍,不允许有丝毫动摇。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①“双百”方针得到恢复 ②新时期文化事业又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③“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④文化事业成为我党的工作重心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④④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
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11.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
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
——《明代习俗史》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针锋相对,它发轫于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承诺。
自由主义希望有一个能促进个人自由的社会。
自由主义者反对君主、贵族或教士控制政治和社会,反对政府专横地干涉个人自由。
经济政策对自由主义者来说也很重要。
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立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指导性理论。
在斯密看来,自私——乃至贪婪——是推动人们勤奋工作和创造财富的动力。
政府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将自己干预经济的行为限制在保证法律和秩序的范围内。
——丹尼尔·
谢尔曼等《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癫狂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代言。
“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
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晚期社会观念的新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主义思潮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两个时期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12.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
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材料:
《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
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
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
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
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
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
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
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
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
(3)根据材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学术研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考点集训(六十八)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重学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受教育的相对公平公正是人类的不懈追求。
新中国《共同纲领》中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发展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是
A.新中国的教育是“民族的”
B.新中国的教育是“大众的”
C.新中国的教育是“科学的”
D.新中国的教育是“全面的”
2.(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
“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
”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的教育
A.基础相当薄弱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政治导向D.发展急于求成
3.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或被停止和取消。
其主要目的是
A.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B.防止学校规模过大
C.服务于工业化建设D.减少人文社科专业
4.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
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
这些决定反映了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
B.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5.“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虽不乏好的作品,但是政治色彩浓厚。
如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材料表明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
A.成为苏联教育的附庸
B.借鉴苏联经验中存在极严重问题
C.没有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
D.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6.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7.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C.我国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
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8.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1980年达到2124人,1985年达到4888人。
下列事件中对这一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是
A.“三个面向”成为教育指导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C.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D.“211工程”计划提出
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关于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
10.“希望工程”的启动,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加紧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11.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初长沙著名中等学府创立表
学校
建校时间
逐步形成的校训
学校性质
中路师范学堂(第一师范)
1903
公、诚、勤、俭
公立学校
明德学堂(明德中学)
坚、苦、真、诚
私立学校
长沙府中学堂(长郡中学)
1904
朴、实、沉、毅
周南女校(周南中学)
1905
自治心(节制整洁)
公共心(博爱仁恕)
进取心(勤勉耐劳)
雅礼大学堂(雅礼中学)
1906
公、勤、诚、朴
教会学校
省立一中(长沙市一中)
1912
公、勇、勤、朴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颁布新学制,史称壬戌学制。
学制分初等教育(初小4年、高小2年)、中等教育(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3~6年)。
其中新课程标准规定:
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有师范、商业、工业、农业、家事等科);
普通科以升学为目的,又分为两组:
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
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
课程均分公共必修、分科专修、纯粹选修3部分,各科课程以学分计,以修满150学分为毕业。
改革确立7项标准,十分重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第七条还特别提出“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新学制的指导者和起草者胡适一再说:
“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新学制新的应该是精神,而不是形式。
”
——摘编自王丽《温故壬戌学制》等
现时影响中国教育的所有各种力量之中,中国文艺复兴所施加的影响最为深刻。
这个运动作为“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当时运动的领袖胡适博士和陈独秀先生宣称:
文言已经过时,白话乃是合法的继承者。
……为中国人重新发现一种活的语言,已经使中国能够产生适应新时代的新文学作品,彻底革新小学读物及教学法,并使普及教育运动得以继续扫除文盲的计划。
——陶行知《1924年世界教育年鉴(中国篇)》
材料四:
新中国教育大事年表节选
1951年
教育部提出:
争取十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5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中共八大提出:
争取在12年内分期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在十二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在80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而普及初中教育。
1986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4年
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九十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实施意见》
2001年
中国政府宣布:
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长沙中等教育兴办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壬戌学制”中中等教育的特色及背景。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20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所做努力。
(4)根据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历史的认识。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
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
《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抗战爆发后,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
主流的意见是……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
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
胡适向蒋介石进言:
“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
”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1939年3月,蒋氏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道:
“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据《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集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当务之急问题的意见,即“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邓小平把招生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得更为透彻。
他说:
“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
”他进而说:
“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六 单元 现代 中国 科技 教育 文学艺术 考点 集训 必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