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8台阶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71593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94KB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8台阶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x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8台阶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8台阶教学实录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渴望台阶比别人家高,但后来又觉得不自在,父亲就这样渐渐老去。
她采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向我们大家叙述这个故事。
哪位同学再来说说看,有没有比她更简洁的。
生2:
我家的台阶是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的,每块约三百来斤重,但父亲并没有觉得花太大力气。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乡下地势低,屋子筑得高些,不容易进水;
另有一说,谁家台阶高,屋子主人地位就高。
父亲决心造一个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破土动工,父亲早早起来做事。
建成的那天,父亲本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我发现父亲老了,父亲却没有觉得自己老。
父亲和别人打招呼,总觉得太高,低一级还是不舒服,挪到最后一级又觉得太低了。
父亲挑水腰闪了,流了好大一滩污水。
以后挑水的事我包了。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父
亲老了。
她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叙述“我”家的故事。
她很显然比第一个同学简洁多了。
下面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概括一下。
一句话。
这句话怎么说?
——谁,干了什么,怎么样。
朱爽,你来说说看。
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由说故事到概括故事,体现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提升,同时,教师的方法指导:
“这句话怎么说?
——谁,干了什么,怎么样”,也能及时有效地把学生的回答引向更高层次。
生3:
父亲用了大半辈子,把我们家的台阶变高了,可到那时父亲却老了。
生4:
父亲勤劳能干,花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座新屋,新房台阶变高了,可是父亲却老了。
(学生声音很小,老师把学生的话重复了一遍)这两位同学概括得很精到。
父亲是一个什么人?
是个农民。
我们来读课文,说说农民父亲。
请同学们很快的浏览文章。
读课文,谈父亲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让你作画,你看看课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些方面,可以为你勾勒父亲的形象提供帮助。
(教学板块的转移:
由故事到人物。
课后练习二3为:
“说说你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
教师将此“大问题”作了很好的梯度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让你作画,你看看课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些方面,可以为你勾勒父亲的形象提供帮助”,引入学生从具体细节入手。
父亲的脚。
父亲为了把台阶造的更高些,从外面捡拾屋基卵石,到山里去砍柴。
你想用一系列画面,即小人书的形式把它画下来。
父亲力气比较大。
怎么表现?
画得比较强壮些。
(师生笑)
父亲比较辛劳。
父亲比较辛劳,怎么表现呢?
画得淡些。
父亲比较向往高台阶。
可以画他坐在自家台阶上看别人家的高台阶。
哦,可以画他的
眼睛,画他的目光。
生5:
父亲很乐观。
当他劳累疲惫时,坐在青石板上,抽一根烟,就觉得很满足。
喜欢抽烟,用烟来消除自己的疲惫。
嗯,由脚画到目
光,还能画什么呢?
生6:
可以画父亲的脚,因为父亲是个农村人,是一位很辛苦的农民,可以画他的脚的来表现。
哦,父亲的脚很特别,在第几小节写到父亲的脚?
生齐答:
第五小节。
我们还可以画父亲的-----
父亲的脚
父亲的头、头发
父亲的胸、背
父亲的脸
父亲的目光
(在学生一番讨论交流之后,出示教师的总结与提升,体现了教师“教”的时机的智慧。
大家赶快再一次浏览课文。
(生翻看课文。
根据这些,丁老师用诗歌的形式给父亲画了一幅画。
媒体展示<
/P<
p>
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你满挂着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怎么了——你老了
(“诗歌”是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提炼。
教师的才情不着痕迹地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这样的老师,钦佩之情会油然而生,学习的欲望自然会更高。
一般语文课堂上教师不敢或拿不出自己的东西,说教有余,示范不足,也是教师魅力指数不高
的原因之一吧!
语文教师要教好教材,更要教出自己。
(师很抒情地读《父亲》,学生倾听,神情凝重。
结合文本,你怎么来评价父亲?
来说说看。
你怎样来评价父亲,可以用下面句式说:
我的
父亲。
文章这样写道……
(教学问题的提升:
认识人物形象,由具体描写到精神内涵,由课文内容,到个性评价。
父亲勤劳朴实
(师提示句式:
我的----我的勤劳朴实的父亲。
生紧张地重复老师的话,下面的师生一阵轻笑。
文中这样写道-----(生很紧张,依然说不出来)好,看课文,说父亲。
我们同学还有点小小紧张,没事。
看这个父亲,想我们自己的父亲。
王月琴你说。
我不服老的父亲。
文章这样写道,“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
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
房里去。
”
你能把
父亲的话再读一遍吗?
(用生气的语气)
不服老的父亲!
再读一遍!
(加重了生气的语气)
“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哎,不服老!
我勤劳朴实的父亲。
文中这样写道: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
他开始“磨刀”。
“磨刀”就是过烟瘾。
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写父亲的勤劳。
我的执着追求的父亲。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
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
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造屋,造台阶,造高的台阶是父亲执着的追求。
我那健壮的父亲,文中这样写道: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
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唔,父亲很壮,力气很大!
还有吗?
(无人举手)父亲是一位农民,他具有农民所有的美德。
再读读,我的怎样的父亲,文章这样写道——
我老实厚道的父亲,文章这样写到:
“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这段话里面除了父亲的厚道,还有我怎样的父亲呢?
能不能再找一个词?
生思考,师再提示:
低眉顺眼了一辈子------
有抱负有志气。
有抱负有志气,想造台阶。
他造台阶的目的是什么呢?
(沉吟)能提高自己的地位。
能提高自己和家庭的地位,是吧?
请坐。
我的憨厚朴实的父亲。
我的勤劳执着的父亲。
我们在文章中就读到父亲的勤劳执着憨厚?
你还读到了什么呢?
(不忘叫生6坐下)哪位同学有新的发现?
生7:
我那不知疲倦的父亲。
好,请坐。
(喊起一学生,但学生不能说出)找不到了吗?
生8:
我那认真细心的父亲。
生9:
我那忠厚善良的父亲。
生10:
不辞辛苦的父亲。
我觉得我的可怜的父亲,同意吗?
我的可悲的父亲,同意吗?
(教师以启发性问题和个人建议性理解,适时地引领学生对人物认识走向深层:
“我们在文章中就读到父亲的勤劳执着憨厚?
”“我觉得我的可怜的父亲,同意吗?
”)
生11:
我觉得可以写我可悲的父亲。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他把家里的台阶造的很高,最后他却发现他老了。
台阶高了,他却老了,这是一个矛盾。
所以他可悲。
生12:
我认为也可以说我的可悲父亲。
因为父亲为了把台阶造的更高些,为了家里生活更好些,但他并没有想------(生不知用什么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台阶高了,他有什么表现啊?
文章怎样写?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
他坐在高高的台阶上,觉得-----(生12:
他的不自在。
)父亲是个中国农民的典型,他也代表了所有中国农民的命运。
我们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位父亲,他想描写一个怎样的父亲呢?
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助读资料二:
“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几乎到处可见。
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以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他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
这样的手,这样的脚,你见过吗?
我乡下二爷爷。
乡下二爷
爷也是一个?
农民。
你见过吗?
见过。
在哪儿见过?
生2想不出来。
见过,但不知道在哪儿见过了。
我好像见过。
刚才我们说过父亲有那么多的美德,我又提出父亲是可悲的可怜的,但我要说父亲又是伟大的。
你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吗?
同意。
因为他的生活追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家的台阶能高一些,而他付出大半辈子努力,也终于使他的愿望实现了。
他实现了他的愿望。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当自己的愿望实现以后,人却老了。
中国的农民,在他物质生活富裕了以后,他的精神生活也同时提高了吗?
没有!
故事就生活最好的比喻。
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
助读材料三:
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
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
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
——特级教师王君:
《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
(两个助读资料的选择和使用都很精致。
这让我们想起了另外一位父亲,另外一位农民——闰土,记得吗?
我想那个闰土的形象,一个没有觉醒的闰土,这个农民的形象,我们可能留在《故乡》里。
这里的父亲,很显然,比闰土来得清醒了。
他希望着自家的台阶能够高起来。
如果再来写现代的农民,写当代的农民,我们又该怎么写呢?
我们中国农民的命运又该往哪里发展呢?
这是一个命题,我们慢慢走,往前看!
好,我们继续看课文。
这是
一篇小说,但是在我看来作者在用散文的笔法给我们叙述故事。
请同学们说说看,你从这篇文章中发现了什么特点呢?
可以是遣词造句的精妙;
也可以是谋篇布局的精巧,着眼于全篇可以,关注于一词一句也可以……
(教学板块的再次转移:
由内容到写法。
(生看书思考。
把你的发现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谁来把你的发现说说看?
把你的发现说出来。
我觉得第29段: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这一节运了细节描写,描写了父亲的外貌、神态,表达了父亲的苍老,作者对父亲的同情。
有发现吗?
生2未能做出回答,老师请他坐下。
我发现第19段也是细节描写: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这里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见台阶的艰辛和努力。
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见台阶的艰辛和努力。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们很多同学抓住了。
精致的细节描写
示例:
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
作者用“走”、“递”、“送”等动词,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筑一个高台阶的理想即将实现时的兴奋,也表现了父亲对农民兄弟劳动的尊重。
这里首先要找准赏析点,是一个词,还是修辞,还是写法,要说清楚。
第二,这些词里包含的内容和情感要说清楚。
第三,还要说出它的表达效果。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说说看。
(赏析本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示例”和指导:
“这里首先要找准赏析点,是一个词,还是修辞,还是写法,要说清楚。
第三,还要说出它的表达效果”,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第5段“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从“倒出的是一盆泥浆”可见父亲脚很脏,脏体现
了父亲辛勤地劳动。
从黄沙的颜色里写出了父亲脚很脏,脏又体现了父亲很勤劳。
第15段“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暗示了父亲的辛苦。
第13段,作者写“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来烘托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和执着。
文中细节很多很多。
下面我再来提一个问题这个“台阶”文章标题能不能换成“父亲”?
或者能不能换为“新屋”?
商量商量看?
文题:
台阶
父亲?
新屋?
(切合课后练习三:
《背景》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
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教师处理的巧妙在于以更换题目的问题讨论切入。
(生讨论。
谁来说说你们商量的结果。
不能,因为“台阶”是本文的中心线索。
本文围绕“台阶”这个线索,由起初的三级台阶,到后来父亲建造的更高的台阶,为难成父亲的形象塑造。
她说“台阶”是本文的中心线索,平时不说话,今天说的很好。
说说你们的讨论有什么结果。
全文以“台阶”为线索展开叙述,“台阶”象征着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该生声音小,老师鼓励她大声说了一遍。
“台阶”象征着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吗?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追求,“台阶”也摧毁了父亲的健康;
“台阶”寄托了父亲的尊严,但他最终找到了尊严了吗?
好,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
结尾: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这应是本课最有创意最为亮丽的地方,加标点悟情感,无限深意尽在其中。
大家先把原文读一下。
在下面读,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你读读看。
(一学生读。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
我记得《背影》最后用的是“唉!
我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呢!
”用了两个感叹号,如果让你来点,你怎么点?
为什么?
我会在“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省略号,在“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
觉得“怎么了呢”是一个过程,是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过程。
而“父亲老了”是对父亲他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感叹吧。
感叹他什么?
感叹他艰辛。
你想,台阶高了,应该怎样?
父亲感觉应该有尊严了。
而实际上呢?
却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
“怎么了呢”后面加一个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
因为前面是个问号,自问自答。
是设问。
设问。
你这样有什么深意呢?
未能作深入思考,不能回答。
有没有人和他看法相同的?
“呢”是语气词,所以后面加问号。
“父亲老了”是------不好说-----(引起学生一阵轻笑)
哦,不好说,请坐。
再有呢?
“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感叹号。
你赞同刚才同学的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这个是------问父亲怎么了,然后就回答。
是谁回答?
你说是问父亲怎么了。
作者。
“我”是告诉父亲,你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你老了。
是这样的意思吗?
(生很犹豫)嗳,她不敢说了,说明这里面还值得玩味。
“怎么了呢”后面加问号,“父亲老了”后面加省略号。
前面“怎么了呢”是个疑问。
问谁?
问自己。
还可以问谁?
父亲。
读者。
------那么加省略号呢?
父亲老了------父亲不但老了,而且还有其他的。
哦,父亲不但老了。
父亲老的是身体,还有?
还有心,还有------他没有了目标。
哎呦,这个省略号,点点点点,能说一二三四五六,甚至更多。
(生点头赞同)这个有创意。
我刚才说可以问作者,可以问父亲,可以问读者,还可以问我们中国的农民,还可以问这个社会。
可以加两个问号。
“怎么了呢?
”提出一个问题。
父亲老了,是不是真的老了?
父亲生活上比较满足,精神生活比较困乏。
她问得比较深刻。
下面看看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逗号,又要加一个句号,为什么?
助读材料四: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生齐读助读材料四。
作者用一个逗号,用一个句号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农民这样一个现实
。
父亲的使命父亲,父亲的责任,父亲的理想,父亲的身体,父亲的尊严,父亲的未来,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问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省略号里,都在我们同学给的这些感叹号里。
我们看大屏幕。
助读材料五:
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
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
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
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
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助读资料的再次使用,别样的内容,一样的精彩。
这就是余映潮老师所讲的“插入”手法。
(师饱含感情地朗读助读材料五。
我要问的是,这篇小说写作于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如果今天作者再来写的话,这个故事又将如何结尾呢?
这篇文章的美点很多。
比如说简约的开头,比如说不经意的过渡,比如说精巧的人物内心独白,等等都值得我们玩味。
希望我们同学能细细地体味,从文学中能关注到我们的人生,把我们的眼光更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社会,触及我们的心灵。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板块式教学处理,思路清晰而极有层次感;
二是教师在教学对话中适时地介入,是参与更是提升;
三是助读资料的使用,省时高效拓展面宽;
四是教师几次学法指导,简洁而又实用性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宜昌市 第十六 中学 年级 语文 上册 台阶 教学 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