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模式教学案例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60440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73KB
三疑三探模式教学案例文档格式.docx
《三疑三探模式教学案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疑三探模式教学案例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
2同桌俩互读互听互评。
3指名读古诗,注意纠错。
4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回忆一下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
3、出示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先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题目、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
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三、多元对话,合探解疑——古诗意思
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那些词语、诗句的意思?
3、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
提出来,共同探究。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说。
5、读诗句,想画面:
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下来。
3、同桌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潜心批读,自主探究——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读古诗,边读边体会;
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
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的?
把自己的体会批注下来;
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才合适?
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出原诗的味道。
2、学生自读体会,教师照顾学困生的自学。
五、多元对话,合探解疑——体会情感、
1、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相互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
2、谈谈你从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1)从“横、侧、远、近、高、低”等方面看庐山,景色一样吗?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把后两句诗改写为先因后果的句子
因为我,所以。
(3)作者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俗语?
3、练习朗诵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古诗并评议或表演式朗诵古诗。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六、拓展练习,升华认识
1、自读古诗,区别异同。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千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交流自己的看法。
3、老师总结:
同样是写庐山的诗歌,可是表现的方法却不相同。
一个选取庐山瀑布为视角,表现庐山的秀美壮丽,想象大胆豪放,风格清新飘逸,而另一个却从不同的方面对庐山之美进行了总结,写出了庐山的气象万千,悟出了深刻的哲理,诗句活泼生动而韵味醇厚。
七、审视文本,放胆质疑
1、分角色朗读古诗。
2、古诗读到这里,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吗?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的哲理弄明白了吗?
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如果有,请大胆提出来。
3、随机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八、课外延伸,拓展探究
1、苏轼的诗精致秀美,千古传颂,请大家课后收集苏轼的诗词,选择最喜爱的一首背下来。
2、积累富含哲理的古诗名句。
2回来吧,渐行渐远的范读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范读应该是语文课上一道绝美的风景。
可是每次参与学校的公开课听课,我都会产生一种相同的感受——语文课上的范读如同远遁的隐士,渐行渐远,。
偶尔听到,也是泛泛而读,绝非范读,私下与授课教师交流时,甚至还听到有部分教师说羞于范读。
因为害怕范读会淡出学生的视野,特提笔呼吁:
回来吧,渐行渐远的范读!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范读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
对语文教师而言,身教的效果远胜于言传。
会范读与不会范读所带给学生的影响是迥然不同的。
会范读的教师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范读,不仅可以重塑或重现课文的意境,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造成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效应,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
而不会范读的教师上课往往会像少妇哄孩子睡觉一样,不仅容易破坏文章的意境美和文字美,而且还会让人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美,可谓是罪莫大焉。
此外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很有限,理解事物的能力还处于浅表阶段,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通过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冷冰冰的字句转化为激情澎湃的情感,为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借以丰富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能力。
那么如何做好范读呢?
首先、需要激情,要热爱生活,热爱语文教育。
范读需要激情,而爱是产生激情的动力。
缺少爱的人是冷血动物,缺乏激情的人生好似一潭死水。
缺少爱的教育是冰冷的教育,缺少激情的教育是简单的说教。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具有灵动的思想,多变的思维,这就需要我们以自己的一片爱心,一腔激情去爱他们,爱生活,爱语文,从而产生一种激情。
其次、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范读水平。
提高范读的水平,一方面是多种途径收听或收视名家名篇的朗诵,学习人家的朗诵艺术。
比如西克朗诵网、电视散文、小说连播、动物世界、课文的朗读带等等都是我们学习朗诵的绝好资源。
二是通过自己的揣摩,不断的实践,掌握朗诵的技巧。
我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背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边想像课文的意境边进行朗诵,或者利用手机的录音功能进行朗读比照,揣摩朗读的方法,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就像红花不能没有绿叶的衬托一样,语文课不能没有范读。
希望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够多想办法,留住范读,使它成为一道绝美的风景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并把语文的魅力根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绽放于学生的生命历程里。
3转述应注意什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遭遇把直接引述改为间接引述的句型训练。
有时候是第一人称转述,而有的时候是第三人称转述,由于转述主体的不一样,对句子的改变也不一样,转来转去,学生便被转迷糊了,有时连老师也免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转述呢?
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称的转换人称转换是转述句训练的主要内容。
对于同样一句话来说,转述的主体不一样,那么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
在转述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因转述主体的不同而改变句中的人称。
例如:
转述句子[爷爷说:
“请你给我念一段报纸”]。
若是第一人称转述,叙述的主体是我,也就是直接引语中的“你”。
就要句中的“你”变为“我”,而句中的“我”因为角色的推移成为第三人称,需要改为“他”。
正确的转述即为:
[爷爷说,让我给他读一段报纸。
]如果是第三人称转述,转述的主体成为第三者,那么就需要把直接引语中的“我”和“你”都给为第三人称“他”(她)。
正确转述即为:
[爷爷说,让他给他读一段报纸。
]
(二)、标点符号的变化。
不管是第一人称转述,还是第三人称转述,都是间接叙述,所以都需要把提示语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把表示直接引用的引号删去。
有时候直接引述句结尾是感叹号,表示强烈的语气,但是改为间接叙述之后,语气变得平淡,需改为句号,如:
[巴金说:
“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呀!
”]改为转述是:
[巴金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
有时候直接引述句尾是问号,也需改为句号,如:
[妈妈问:
“你说这件事情怎么办?
”]正确转述该为:
[妈妈问,让他说那件事情怎么办。
(三)、指示代词的变换
在转述中,往往因为叙述主体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人称转述的时候,句中的指示代词所指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保证句子的通顺和语义的正确,需要进行改变。
指示代词的变化主要是指把近指代词改为远指代词,即把“这”“这儿”改为“那”“那儿”。
而第一人称转述则改与不改都可以。
如:
转述句子[老师说:
“请你把这份书信给大家读一读。
”]第三人称转述:
[老师说,让他把那份书信给大家读一读。
]而第一人称转述则为:
[老师说,让我把这(那)封书信给大家读一读。
]指示代词变化与不变化句子语法语义都通顺。
(四)、句式的变化
在转述的时候如果遇到反问句,为保持原句意思不改变,需要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如转述句子[陈伯伯说:
“这件事情怎能是我干的?
”]
这句中直接引用的话语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件事不是我干的”改为转述句也要保证句义不变,正确的转述为:
[陈伯伯说,那件事不是他干的。
(五)、某些特殊动词的变换,在转述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特殊动词的转换的问题,如转述句子[老师说:
“请你到办公室把我的教案拿来。
”]由于叙述的主体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原句中的“来”有点“这儿”的意思,那么换了叙述人之后,就要换为表示“那儿”意思的“去”,句义才顺畅。
正确的转述为:
[老师说,让他到办公室把他的教案拿去。
]或[老师说,让我把到办公室了把他的教案拿去。
转述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表达的能力,保证句义语法的正确通顺是关键的要素,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不在以上几点事项内的情况,如转述句子[妈妈问爸爸:
“今天下午你带孩子去公园吗?
”]若改为:
[妈妈问爸爸,今天下午他带孩子去公园吗。
]很明显意思和语法的表述都欠妥当,怎么办呢?
加上一对反义词“是否”即:
[妈妈问爸爸,今天下午他是否带孩子去公园。
]就顺畅了。
所以我们应该视具体情况的不同,在坚持句义不改变、语法通顺的原则下灵活的进行转述,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四问教朗读
在一节语文课上,一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出示了四个问题:
一问:
“你想怎么读?
二问:
“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三问:
“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四问:
“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
前三个问题是在学生朗读之前出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在学生朗读之后出示的。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争着要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朗读的效果自然良好。
课后仔细回味,感觉这样的指导形式好:
一问突出自主。
朗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想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读书应该由学生说了算。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喜好,有的喜欢单读,有的喜欢分角色读,还有的喜欢多人读。
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也就保持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问加深理解。
理解是朗读的前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同一个人物形象,同一段景物的描绘,不同的人因为生活体验和认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
小学生性格差异大,生活历练少,那么对于同一内容的把握也会参差不齐。
而二问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知努力向主题靠拢,把学生内心因差异所生成的不同情感予以潜在的调度,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认识中,更加接近主题的内涵,加深自己的理解。
三问实现内化。
朗读需要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更需要学生把这种理解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朗读的情感。
话不说不明,理不辨不清。
学生在说理由的时候,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思路加以明朗化,把自己的认识加以清晰化,完整化。
这样以来,既考查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又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把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朗读的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思考和对于学习内容的整合,有效地促进了朗读前情感的酝酿。
四问促进反思。
学生读完之后,是好是坏,自己肯定了然于心,让学生自己谈谈读得怎么样,就是让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
通过学生的自评,既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己的反思,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
同时自评也为其他学生改进自己的朗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其他学生在听评的过程中,自然的会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准确的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朗读的技巧。
4让孩子们快乐的捡拾豆豆
在听《三峡之秋》一课结束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环节:
“自编题——我当小老师”
你想给自己或同桌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从语言积累、课文内容、写法运用、字词训练或学习遗憾等方面自主创编训练题。
学生根据提示,创编出各种各样的训练题:
有积累优美语句的;
有学习课文写法写自己家乡的秋天的;
有感情朗诵的;
还有收集写三峡的诗句的……
这样的作业形式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这样的作业改变了传统的那种由教师设计布置,学生来完成的作业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想做”。
让学生自己成为作业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以小老师的身份,主动地设计自己喜欢的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角色的转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作业还体现了学习个体的自主。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
在学习同一篇课文中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有的是学习的内容,有的是写作方法,有的是积累词语,有的是谋篇布局,还有的是掌握字词……等等不一而足。
虽说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但不管怎么样,一节课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如何突出学习个体巩固学习效果的自主性并延续这种学习的快乐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和作业的内容,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以作业的方式向大家予以展示,在集体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这种不拘一格的作业形式,在共性中展示个性,在学习中发展个性,当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
(注:
这是三疑三探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疑三探 模式 教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