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施从事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60404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2.25KB
与施从事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与施从事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施从事书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
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个子高,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
又喜欢说大话,过于自负,批评人时不看对方的身份。
那些前辈都很憎恶他,告诫子弟不要跟他来往。
但是他读书能够自觉地刻苦努力,发奋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随便顺从流俗,能悟出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的性情才力能得到充分发挥。
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他们不知道板桥并非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诵读罢了。
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在船上读书,在马上读书,在被窝里读书,有时候在吃饭时读书忘记了拿起勺子筷子,有时候读书听不见客人对他说的话,有时候又忘记了自己刚才对客人说过的话,这些都是因为在默诵书中的话。
这样,书还有不被记住的吗?
小册p113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
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
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
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
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周易》说:
“云跟随着龙。
”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这篇根据典籍和传说写的杂感,用意很明显:
作者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说明了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又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所无一句点明本旨,可处处扣题。
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读来意味深远。
“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
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小册p117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冕像对韩性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
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
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文章告诉我们:
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册p120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
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文学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
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
他先从头上写起:
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
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
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XX”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
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小册p124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
“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
”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
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大册p105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他的好学、懂事值得我们学习。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母亲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原因等。
大册p107这首词表达了苏轼、苏辙兄弟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劝苏轼早日退隐,实现“相约”早退的约定。
我们离别得太久了,不知不觉便已经是第七次过中秋节。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兄长苏轼望着明月而愁绪万千。
却没想到今日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船上奏着《凉州》曲。
丝竹并奏为赏月助兴,这音乐惊起了水中小洲上的鸿雁。
座中的客人,穿着孔雀羽制的披肩和紫绸织成的大衣。
却无可奈何明月渐渐西沉,不肯为赏月者多留片刻。
虽然今夜与客人对饮清酒,明晚却又要孤独地住在船上,与平常一样充满离愁别绪。
只怕会同王粲一样,面对着不得志的现实,却只得登楼望月,抒发那壮志难酬的忧愁。
这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2]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
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
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
宋代胡仔云: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
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
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
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
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
“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
”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
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
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大册p111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识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才能高的人向才能低(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大册p111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
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
“奇怪了!
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
“天气不冷吗?
”景公笑了。
晏子说:
“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现在你不知道。
”景公说:
“说得好!
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
孔子听到后说:
“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1]
【篇二: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含答案】
密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120分,时间120分钟
__________-----------------
★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方格中。
(2分)__封
山青水秀风光好,国泰民安气像新。
___号
考
__2.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_----------------
....。
___b.在任何内忧外患面前,中华民族都表现出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
___c.襄阳学子张文驰高考前为救福建小男孩无偿捐献骨髓,真叫人赞不绝口_....
。
__名d.在中部崛起过程中,襄阳以独特的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如今的发展已是生机盎然....
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__不_a、是否具有节俭创新意识,是民族兴旺的决定性因素。
___b、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___c、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___d、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__------------------_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校要
学----------------①但是人类错了,大自然在某个清晨突然咆哮,于是水和空气的污染,臭氧层破坏,阳光越来越凶
猛地照射,都成了人类必须面临的严峻困境。
②也许是人类的天性,凡是无偿获得的东西,就不为自己所珍视。
答
③当原本无偿的东西开始收费以后,人类才珍视它们。
----------------④我们曾以为大自然恣肆汪洋,可以无限攫取。
⑤人类肮脏了那些洁净的物质,于是有了装在瓶子里的蒸馏水和氧气罐头等等商品。
a.②④①⑤③b.②⑤④③①c.④③②①⑤d.④⑤①③②6、名著导读(2分)
题
--------------------
(1)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友人》李白)
(2)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刘禹锡)(3)好峰随处改,___________________(《鲁山山行》梅尧臣)(4)松间沙漏净无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苏轼)
(5)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6)道狭草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7)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李白)(8)白头吊古风霜里,_____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分)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8、【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2分)示例: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
a: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
______________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________【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4分)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日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
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
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4分)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传标语:
重视传统节日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三、阅读与欣赏(40分)
(一)诗词赏析(4分)
使至寨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施从事书
吴均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
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被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注释]①故鄣县:
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
②绝壁干天:
:
形容山峰直插云霄。
干:
连接。
③汉:
银河。
④翼:
鸟儿⑤企:
祈求,盼望得到。
⑥春罗:
即绿萝,一种爬蔓植物⑦风雨如晦:
又是刮风,又是下雨。
⑧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意思是,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每空0.5分)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3)春罗被径()(4)鸡鸣不已()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1分共2分)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乙两文有共同的动景,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2分)15、乙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甲乙两文在内容和语言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13分)
①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②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
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③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事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