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腰椎病试题和问答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459426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65KB
颈腰椎病试题和问答Word下载.docx
《颈腰椎病试题和问答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腰椎病试题和问答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表现为:
①受累神经一致的神经干性痛或神经丛性痛,同时的感觉障碍、感觉减弱和感觉过敏等;
因脊神经根被膜的窦椎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出现颈项痛;
②神经支配区的肌力减退,肌萎缩,以大小鱼际和骨间肌为明显,手指动作不灵活;
③上肢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检查:
颈部肌痉挛,故患者头喜偏向患侧,且肩部上耸。
上肢肌可有萎缩。
在横突、斜方肌、肱二头肌长短头腱,肩袖及三角肌等处有压痛。
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
上臂牵拉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onsign:
检查者一手扶患侧颈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牵拉。
此时因臂丛神经被牵张,刺激已受压之神经根而出现放射痛、麻木感,为阳性,见于颈椎病。
椎间孔挤压试验(压头试验)Spurlingsign:
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为阳性,见于颈椎病。
2)脊髓型颈椎病:
为颈椎病诸型中症状最严重的类型。
锥体束在脊髓内的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发自颈、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经纤维。
脊髓型颈椎病通常分为三型:
1)中央型(上肢症状为主型);
2)周围型(下肢症状为主型);
3)前中央血管型(四肢症状型):
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上下肢同时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
上下肢麻木无力、僵硬、双足踩棉花,足尖不能离地,触觉障碍,束胸感,双手精细动作笨拙,夹东西、写字颤抖,手持物经常掉落。
在后期出现尿频或排尿、排便困难等大小便功能障碍。
感觉障碍平面、肌力减退,四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或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
Hoffmann征、髌阵挛、踝阵挛及Babinski征等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
①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突明显增生肥大可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
②颈椎退行性变后稳定性降低,在颈部活动时椎间关节产生过度移动而牵拉椎动脉;
③颈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
①眩晕:
为本型的主要症状,头部活动时可诱发或加重;
②头痛:
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血管代偿性扩张引起;
③视觉障碍:
为突发性弱视或失明、复视,短期内自动恢复;
④猝倒:
是椎动脉受到刺激突然痉挛引起;
⑤不同程度运动及感觉障碍,以及精神障碍。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①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②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颈椎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是: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X线拍片,诊断较为简单,确实有困难者可借助脊髓造影、CT及磁共振成像帮助诊断。
但因颈椎病表现形式复杂,容易和下列疾病相混淆,应加以鉴别。
1)神经根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患鉴别:
风湿病:
包括颈椎骨关节病、肩周炎、肩背部肌筋膜炎。
它们常常有颈肩痛及手指麻木,但检查时无神经症状、局部封闭可缓解。
胸廓出口狭窄症:
双上肢同时上举,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X线拍片可见颈肋。
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
进行性肌萎缩,从手向近端发展,最后侵及舌肌和咽部。
与颈椎病不同点:
①对称性发病;
②感觉正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③无神经根性疼痛。
颈神经根肿瘤: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根性疼痛,有典型节段性损害。
锁骨上方肿块:
多来源于肺尖肿瘤或转移癌,在锁骨上增生,压迫上肢神经,产生疼痛,感觉障碍和肌肉萎缩。
脊髓空洞症:
痛、温觉消失,而深感觉存在。
神经炎:
肘部、腕部神经受压刺激,可出现前臂手部疼痛,麻木,与颈椎病相似,但无颈肩痛及颈部神经根刺激征。
心绞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出现左上肢痛,左胸前肌肉区压痛。
用普鲁卡因封闭痛点即可解除者,说明不是心绞痛。
网球肘:
顽固性网球肘部分是由颈椎病引起,应加以区别。
肩周炎:
多没有向手指放射痛,神经根牵拉,挤压检查均为阴性。
2)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患鉴别:
脊髓肿瘤:
肿瘤症状渐进性加重,而颈椎病者间隙期症状消失。
脑脊液检查颈椎病无改变,肿瘤者蛋白增高,脊髓造影呈倒杯阴影,颈椎病者无此征。
粘连性蛛网膜炎:
多有脊椎管穿刺、麻醉史,造影发现造影剂呈点滴散在状。
颈椎病骨关节疾患:
X线、CT及核磁共振成像可进一步鉴别颈椎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
颈部后纵韧带骨化:
X线片显示后纵韧带有骨化条,一般无神经症状,若骨化区占椎管前后径30%以上,即会产生压迫症状,前路颈椎融合效果较好。
3)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患鉴别:
能引起眩晕的疾病:
颈椎病所致眩晕为脑源性。
常见耳源性眩晕有:
①美尼尔综合征:
②链霉素致内耳前庭损害:
内听动脉栓塞:
突发耳聋,耳鸣,眼冒火花,血压下降等,多与疲劳、睡眠不足有关,而与扭转头颈无关。
3、颈椎病的治疗:
a)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
非手术治疗包括牵引、理疗、按摩推拿、自我保健疗法和药物治疗。
b)手术治疗:
①保守治疗半年无效或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
②神经根型疼痛剧烈,保守治疗无效者;
③上肢某些肌肉、尤其是手内在肌无力、萎缩,经保守治疗4~6周后仍有发展趋势者;
④脊髓型颈椎病,由于疾病自然史显示症状将逐渐发展加重,故应确诊后及时手术。
手术途径包括前路手术、前外侧手术和后路手术三种:
1)前路手术及前外侧手术适合于切除突出之椎间盘、椎体后方骨赘沟椎关节骨赘,以解除以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压迫。
同时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以稳定脊柱。
2)后路手术:
主要是通过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达到对脊髓的减压。
4、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canalstenosis):
系指颈椎管容积减小,引致压迫脊髓而产生脊髓、神经症状。
1)原发性颈椎管狭窄为先天性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2)继发性颈椎管狭窄为退变性颈椎管狭窄。
。
类似于脊髓型颈椎病。
影像学检查:
颈椎管矢状径测定:
为颈椎椎体后侧中央至相对椎板连线之最短距离。
颈椎管矢状径临界值为13mm,大于13mm为正常,小于13mm为颈椎管狭窄。
颈椎椎体矢状径测定:
为颈椎椎体前缘中点至椎体后缘中点连线。
Pavlov比值:
指颈椎管与颈椎体矢状径的比值不受放大率的影响为较可靠的数值。
Pavlov比值=颈椎管矢状径b/颈椎椎体矢状径a。
该比值小于0.75为椎管狭窄。
治疗:
颈椎管狭窄症以颈椎后路手术减压为主,行颈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术。
5、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discherniation)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因轻微外力或无明确诱因导致椎间盘突出而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压产生相应的症状。
病因:
当颈椎间盘退变时,颈椎间盘后侧纤维环部分断裂,在轻微外力下使颈椎过伸或过屈运动,前者使近侧椎骨向后移位,后者使近侧椎骨向前移位,使椎间盘纤维环突然承受较大牵引力,导致纤维环完全断裂,髓核组织从纤维环破裂处突入椎管,引致颈髓受压。
病人可有颈项痛的病史或无症状,在轻微外力下,突发颈肩痛或上肢痛。
1)非手术治疗:
可行牵引、理疗;
2)手术治疗:
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或疼痛严重和肌瘫痪症状加重时,应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解除脊髓压迫并行椎间植骨融合术或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6、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cervical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系指颈椎后纵韧带异常增殖并骨化所致椎管容积减小出现脊髓、神经受压症状。
适用于症状轻、仅有轻度肢体疼痛或麻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检查时又无锥体束体征,可行理疗、针灸、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缓解肌痉挛和止痛。
2)当症状重,并出现锥体束体征,应行手术治疗,作椎管减压、并行椎管成形术或椎板减压术。
7、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intervertebraldischerniation病因:
1)腰椎退行性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纤维环和髓核水分减少,透明质酸及角化硫酸盐减少,最终导致髓核失去弹性,椎间盘结构松弛,在外力的作用下导致椎间盘破裂。
2)损伤:
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积累伤是椎间盘变性的主要原因,也是椎间盘突出的诱因。
一次性暴力少见单纯纤维环破裂或髓核突出。
3)职业:
4)妊娠:
5)遗传易感因素:
6)腰骶先天异常: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和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使下腰椎承受异常应力,是构成椎间盘旋转性损伤的因素之一。
8、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及病理:
a)膨隆型:
纤维环部分破裂,而表层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
这一类型经保守治疗大多缓解或治愈。
b)突出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常需手术治疗。
c)脱垂游离型:
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
此型不单可引起神经根症状,还易压迫马尾神经,非手术治疗常无效。
d)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Schmorl结节是指髓核经上、下软骨板的发育性或后天性裂隙突入椎体松质骨内;
经骨突出型:
是指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椎体前缘的游离骨块。
该两型临床上仅出现腰痛,而无神经根症状,无需手术治疗。
9、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临床表现是:
一、症状:
1)腰痛和坐骨神经痛:
L4~5或L5S1椎间盘突出最常见,故病人多有腰痛和坐骨神经痛。
腰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
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
疼痛常为放射性神经根性痛,部位为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背部。
在喷嚏、咳嗽时由于增加腹压而使疼痛加剧。
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是:
①破裂的椎间盘组织产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炎症;
②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从而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
③受压的神经根缺血。
这三种原因相互关连,难以截然分开。
2)下腹痛、腹股沟区痛或大腿前内侧痛:
L1~4神经根受累,可刺激这些神经根与神经根之间的交通支及窦椎神经中交感神经纤维出现下腹痛、腹股沟区痛或大腿前内侧痛。
3)麻木:
突出椎间盘刺激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而不出现下腹疼痛。
4)间歇性跛行:
病人行走时,随着距离的增多而出现腰背痛或患侧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加重,行走距离短者仅十余米,多为数百米。
取蹲位或坐位休息一段时间症状可缓解,再行走症状以复出现,称为间歇性跛行。
这是因为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或椎管容积减小,使神经根充血、水肿及炎症反应。
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逐渐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引起缺血而出现症状。
5)马尾综合征: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6)肌肉瘫痪:
L4~5椎间盘突出,L5神经根麻痹,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踇长伸肌及趾长伸肌瘫痪,出现足下垂。
其中以踇长伸肌瘫痪,表现踇趾不背伸最常见。
L5、S1椎间盘突出,S1神经根受累,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力减退,但小腿三头肌瘫痪罕见。
二、体征:
1)腰椎侧突:
是一种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突出物在神经根内侧—腋部,腰椎突向健侧使神经根松弛,减轻神经根所受突出椎间盘的压力。
突出物在神经根外侧—肩部,腰椎凸向患侧使患侧纤维环紧张和髓核部分还纳,达到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
2)腰部活动受限:
腰椎前屈受限最为明显,因为腰椎前屈时,促进更多的髓核物从破裂的纤维环向后突出,加重了神经根的压迫。
3)压痛及骶棘肌痉挛:
压痛点多在病变间隙的棘突旁,有时向同侧臀部和下肢沿着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
4)神经系统表现:
①感觉异常:
L4神经根受累者,大腿内侧和膝内侧感觉障碍;
L5神经根受累者,小腿前外侧、足背前内方、拇趾和第2趾间感觉障碍;
S1神经根受累者,外踝、足外侧及小趾感觉障碍。
②肌力下降和肌萎缩:
L5神经根受累者,拇趾背伸肌力明显减弱,严重者胫前肌瘫痪表现踝关节背伸无力。
S1神经根受累者,可见小腿三头肌萎缩或松弛,趾及足跖屈力减弱。
③反射异常:
L4神经根受累者,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S1神经根受累者,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马尾神经受压者,则为肛门括约肌张力下降及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特殊体征:
1)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sign及加强试验Bragardsign:
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
正常人神经根有4mm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度~70度始感腘窝不适。
本症患者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抬高到60度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其阳性率约为90%。
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这时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2)健肢抬高试验(Fajersztajn征):
直腿抬高健侧肢体时,健侧神经根袖牵拉硬膜囊向远端移动。
从而使患侧神经根也随之向下移动,当患侧椎间盘突出在神经根的腋部时,神经根向远端移动受到限制而引起疼痛。
如突出的椎间盘在肩部时则为阴性。
检查时病人仰卧,当健侧直腿抬高时,患侧出现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
3)仰卧挺腹试验:
病人仰卧,作挺腹抬臀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
4)股神经牵拉试验:
病人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上提伸直的下肢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者为阳性。
此方法用于检查L2~3和L3~4椎间盘突出的病人。
5)屈颈试验(linder征):
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两下肢伸直,此时坐骨神经已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然后向前屈颈而引起患侧下肢的放射疼痛为阳性。
10、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脊柱侧凸的原因是什么?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可出现脊柱侧凸,可以凸向健侧或患侧,如果椎间盘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外上方—肩部,脊柱向患侧侧凸,如果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内下方—腋部,脊柱则向健侧侧凸,产生脊柱侧凸的原因是:
1)为了使神经根离开突出物的顶点,脊柱改变曲度,以减轻神经根的压迫。
2)如果脊柱凸向患侧,可使纤维环的破裂口开大,这样可使突出物部分还纳,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3)脊柱凸向健侧时可使神经根呈松弛状态,缓解症状。
因此,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脊柱的侧凸,不是真正的侧凸,而是为了缓解神经根的压迫症状采取的一种保护性姿势。
11、椎间盘常见的突出方向是什么?
为什么?
椎间盘的前面有坚强的前纵韧带,其内层纤维与椎间盘外层纤维环和椎体的骺环相连,而不进入椎体,从而限制了髓核向前突出,即使向前突出,由于椎体前面即为腹后壁,有较大的空间,多不产生症状。
髓核也可通过脆弱或破裂的软骨板,垂直地突出至椎体松质骨内,使受累的椎间隙变窄。
在椎体的后面有后纵韧带,此韧带含浅深两层纤维,浅层跨过3~4个椎体,深层则跨过一个椎间盘连于相邻两椎体间,后纵韧带在椎体后面较松弛,与椎间盘纤维环及椎体的骺环附着紧密,此韧带的中央部分较厚而向两侧延展部分的韧带宽而薄。
同时,腰椎间盘的髓核处于中央略偏后位,故椎间盘易由此向后外侧突出。
1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为:
①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
②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
③X线检查无椎管狭窄。
1)绝对卧床休息:
当症状初次发作时,立即卧床休息。
卧床3周后带腰围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作弯腰持物动作。
卧床休息可减轻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缓解原先突出椎间盘组织对神经根局限性的压迫,达到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除。
2)持续牵引:
可使椎间隙增大及后纵韧带紧张,减少椎间盘内压,有利于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
一般牵引2周。
3)理疗、推拿、按摩:
可缓解肌痉挛,松解神经根粘连,或改变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相对关系,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4)硬膜外类固醇注射疗法:
系硬膜外腔内注入少量激素和麻酸药物,可抑制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同时改善局部血运,减轻局部酸中毒,从而起到消炎作用,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达到止痛的目的。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①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超过半年,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
或保守治疗有效,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
②首次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为著者,病人因疼痛难以行动及入眠,被迫于屈髋屈膝侧卧位,甚至跪位;
③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麻痹的症状和体征;
④中年病人,病史较长,影响工作和生活;
⑤病史虽不典型,经影响学检查,CT、MRI或造影证实椎间盘对神经或硬膜囊有明显严重压迫;
⑥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腰椎管狭窄。
手术治疗方法:
1)化学髓核溶解疗法chemonucleolysis;
经皮穿刺将木瓜凝乳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注入椎间盘内,溶解髓核组织,消除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
这些药物存在如过敏反应、神经炎等并发症,应慎用。
后路经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或前路经腹膜后椎间盘切除术。
3)微创手术:
①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percutaneousdiscectomy;
②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
③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lumbardiscectomy。
13、腰椎管狭窄症(lumbarcanalstenosis):
指椎管、神经根管和神经孔狭窄。
病因与病理:
腰椎退变发生椎间盘膨出,黄韧带皱褶,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等,使椎管容积缩小,导致椎管内压力增加,马尾缺血。
神经根受压或腰椎活动时,使神经根被增生组织摩擦充血,同时椎管内硬膜外静脉丛回流障碍和椎管内无菌性炎症,引起马尾神经症状或神经根症状。
神经受压后神经传导障碍,此障碍与神经受压的强度和受压的时间成正比,压迫时间越长,神经功能的损害越重。
由于神经根受压和静脉充血和水肿,以及炎症介质释放缓激肽、组织胺、前列腺素E1和E2以及白三烯等,可发生炎性反应产生疼痛。
由于退行性变所致椎管容积缩小系缓慢发生过程,神经组织开始能适应和耐受此变化,当超过神经耐受的极限则出现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分型:
①中央型椎管狭窄:
即椎管中矢径狭窄,当矢状径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10~13mm为相对狭窄;
②神经根管狭窄:
腰神经根管指神经根自硬膜囊根袖部发出,斜向下至椎间孔外口所经的管道。
③侧隐窝狭窄:
侧隐窝分为三个区:
入口区、中间区和出口区。
侧隐窝前后径正常为5mm以上,前后径在3mm以下为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患者有间歇性跛行、姿势性跛行或缺血性跛行。
检查时表现为症状重、体征轻,腰椎无侧弯、但腰椎前凸减小,腰椎前屈正常、背伸受限,腰椎后伸时,可感腰骶部痛,骶部痛或下肢痛并麻木。
下肢肌或臀肌可萎缩,一般无感觉障碍,亦可有L5或S1神经分布区痛觉减退,拇趾背伸肌力正常或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不能引出,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影像学检查:
腰椎CT轴位片示腰椎间盘膨出,关节突关节增生、关节突内聚,椎管矢状径小于10mm,侧隐窝前后径小于3mm。
鉴别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体征上较腰椎间盘突出症少,直腿抬高试验Laseque征常为阴性,CT检查腰椎间盘膨出而非突出,并有关节突关节增生、关节突内聚。
2)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
此种腰痛和下肢痛多见于中年女性,无明显外伤史,轻微腰部动作即引起突发腰痛和下肢痛,活动困难,而无下肢间歇性跛行。
行按摩可立即恢复正常,不进行处理一般约2~3周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无特殊征象。
3)纤维组织炎:
多因肌过度活动后受凉或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常见疼痛部位在斜方肌、冈上肌、骶棘肌和臀肌。
腰骶部纤维组织炎时神经脊膜支受刺激可致腰痛和下肢牵涉痛。
病程数天至数年,但无下肢间歇性跛行。
检查时腰背部肌保护性痉挛,皮下组织增厚,扪之有痛性结节或条索感,可致腰痛或下肢痛,行痛性结节封闭则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示正常。
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症状轻时可行非手术治疗,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腰骶部疼痛较重,有明显间歇性跛行,影像学检查示腰椎管狭窄严重,则行腰椎管减压术。
14、腰椎滑脱症lumbarspondylolisthesis:
系指相邻两椎体发生向前或向后相对移位。
椎弓狭部系指上、下关节突之间椎弓的狭窄部分又称为关节突间部。
依据发生腰椎滑脱的原因分类:
①椎弓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
②椎弓狭部裂性腰椎滑脱;
③退变性腰椎滑脱;
④创伤性腰椎滑脱;
⑤病理性腰椎滑脱。
发病机制:
发生腰椎滑脱后,下一腰椎体后缘、椎间盘和上一椎体的椎板、关节突关节以及肥厚的黄韧带等因素,可使局部椎管容积缩小,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出现椎管狭窄症状。
1)椎弓崩裂征象:
2)Ullmann征: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侧位片示上一椎体对下一椎体发生向前移位。
从下一椎体前缘画一垂直于椎间隙水平的垂直线。
正常此线不与上椎体相交,将上椎体下缘分为4等分。
若此线位于前方第一等分内为Ⅰ°
,位于第二等分内为Ⅱ°
,位于第三等分内为Ⅲ°
,位于第四等分内为Ⅳ°
1)先天性腰椎滑脱Ⅰ°
以内且无明显症状,无需特殊治疗,嘱病人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
若有轻微腰腿痛症状,可行对症治疗。
2)先天性腰椎滑脱Ⅰ°
~Ⅱ°
或Ⅱ°
以上,病人有腰腿痛神经症状,应行手术腰椎管减压,并行滑脱复位、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3)退行性腰椎滑脱,腰腿痛症状明显者,应行手术滑脱复位、腰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腰椎病 试题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