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状元堂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文言文复习总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448779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57KB
黔北状元堂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文言文复习总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黔北状元堂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文言文复习总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北状元堂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文言文复习总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筛选题题干指明传主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3)分析概括题
分析概括题概括评价中心思想或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
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不要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也不要把两个人当成一个人。
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
(4)句子翻译
要求翻译的句子文言现象较为集中,涉及实词理解、虚词意义与用法、句式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
这四题的安排顺序是很有讲究的,从点到面,从小到大,学生应先从文言文阅读纯客观题最后一题看起,倒着顺序做。
(三)应对策略
第一步:
倒吃甘蔗
1、读信息筛选题题干——定中心
此题思路是把文中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
做文言文时,先阅读这个题目的题干,从而了解文章的人物及中心,带着这个中心去读原文,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读分析概述题选项——定内容
概述题所给选项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
这一步骤,基础较差的同学放在读原文之前进行,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在读完原文后读此题来印证自己所获取的信息。
第二步:
节节划读
划读史传文,就是用竖线把结构中的段落层次划分出来。
这样有利于理清脉络,即使没读懂,也至少要知道事件、时间、人物间的关系。
第三步:
读题目,定答案
1、文言实词题:
内外推义
语境推义(填空)句法推义(对称性、搭配性)语汇推义(其他合成词或成语)
音形推义(不得已而为之)。
2、信息筛选题:
细究题干
筛选之前,一定要把题干中的要求分析清楚:
包含几方面的内容,要选出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选项等等。
3、分析概括题:
理解文意,按图索骥
理解文意:
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
相关积累:
1、文言实词:
常见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2、古今异义:
区别异同,了解分类3、文言虚词:
18个常见虚词4、文言翻译:
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二、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的特点与答题技巧解
(一)、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选材特点(全国各省市)
年份
试题套数
人物传记数
其它文体数
2009
19
14
5
2010
16
3
2011
13
6
结论:
人物传记在高考中始终占主要地位
(二)人物传记的特点
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
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特点解读一:
身份为人在前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介绍在文章开头部分: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特点解读二:
典型事件跟后边
《廉颇》在人物介绍以后,写了三个典型事件: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特点解读三:
经历官位会多变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会有很多变化。
《屈原列传》屈原的经历变化:
屈原者……为楚怀王左徒……王甚任之;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特点解读四: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的变化,同时伴随的是官位的变化。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官位的变化: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还没做官);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提拔做了上大夫);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再次提拔做了上卿)。
特点解读五:
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①表示授予、提升的:
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
②表示调动官职的:
迁、转、调、徙;
③表示兼职、代理的:
兼、领、署、权、摄;
④表示降职、罢免的:
贬、谪、出、左迁、罢、黜。
三、高考文言文复习:
6种题型解法实例分析
(一)关于文言文的复习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文言考试材料大多来自人物传记,因为人物传记语言比较平稳,翻译难度较小,适于直译,这就为设题提供了方便条件。
材料大体的形式是,首先介绍这个人物的字、号、出身,然后再介绍此人小时候或年轻时候的天赋、性格,接着记叙此人在任职期间的政绩,最后写他离职、亡卒以及当地人们对他的评价。
鉴于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应先重点解决以下这些词,因为它们都与当官的人有关:
拜(授予官职)除(授职)擢(提拔)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徙(调动,流放)辟(征召)左迁(降职)谪(贬官,降职或流放)窜(放逐)掾(古代属官的通称)黜(贬退);
遣(贬谪)举(提拔,推举)下车(新官初到任)乞骸骨(告老还乡)乞身(告老还乡)这些词在高考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应该特别留意,另外,对于官职名、年号、科举各个阶段称呼等也应该给予重视。
在文言的复习中,课本是不应忽略的。
因为在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
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
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考生要把高中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量的实词虚词,还应该识记多词一义,例如:
“造”、“诣”、“之”、“适”、“徂”、“至”、“往”等词,它们除了有其各自意思外,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到。
再如:
“寻”、“旋”、“须臾”、“俄而”、“俄”、“俄顷”、“既而”、“未几”等都有不久的意思。
另外,文言考题中所涉及的18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生应熟练掌握每个词有几个义项,且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给予准确地解释。
(二)文言文6种题型解法
拿到文言题时,不应先看原文,而应先看题干和题支。
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题支中能够提供给我们有时候读原文读不懂的东西,也就是说它能够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原文。
高考题中的文言设题有下列6种:
1.加点词解释
做这类题,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
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得对错,那么我们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
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语法关系来判断,比如,这个词处于动词位置,而题中译出来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解释就很可能是错误的。
另外,复音词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的解释一样,一般情况下,这种解释就是错误的。
如“今齐地方千里”,如把“地方”解释为“与中央相对”或“部位”,那就错了。
因为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居多,其实“地方”是两个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本题主要是考查公布的18个虚词。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断应该注意设题中出现的问题。
一般的解题方法是选择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而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不能算在内,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而设题时,只设了三句,失掉一句,这样的答案也应算对,考生不必去追究没有被列入的本来正确的那一项,也就是说,不要求全。
4.对选文的分析和判断
高考文言文3道选择题中最后一道是对文章的全方位把握,答对这道题的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大致译出全文的能力。
然而,具备这一能力不一定能保证把分全部拿到,如果不能做到细心,还是会失去这宝贵的9分。
那么怎样才能在译出全文的情况下不失分呢?
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认真核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
因为命题人有时会利用考生的粗心、紧张,让考生先看前半部分,准确地说是重点看题支的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只是一般地浏览,这时有些考生就盲目下结论,判定对还是不对。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做仔细的推敲。
其二,无中生有。
文言文本来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且有些考生在考场上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
因此,命题人就会利用这一点,在设题时,把本来文中没有的事件,强加于人物身上,而考生又因为在文言文方面不特别擅长,加上时间急迫和粗心,很容易对其忽略不计,选中错误的答案。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在阅读全文时理清几个人物和几个事件的逻辑关系
其三,张冠李戴。
试卷中的文言文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止一个,这样,出题人在命题时很容易故意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
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
考生在阅读时确实看到文中有这件事情,然而,他们没有仔细地看一下这些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
如有一篇文言短文中写某个官员爱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响,也把百姓放在心上,最后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
在设题的时候,命题人把这一功劳记在了这个官员的头上,说是这个官员爱民,把妻子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考生在阅读时确实看到文中有把嫁妆分给百姓一事,但没有注意到底是谁分的,甚至有的考生还会认为,丈夫妻子是一家,功劳记到谁的身上都行。
这样草率地判断,当然不会选出正确的答案。
其四,制造麻烦,设下陷阱。
在某些题中,人物事件都能对上,人是这个人,而事情又是这个人做的事,按理说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其实不然。
命题人总是会给你制造点麻烦,设下陷阱,引诱你出错,他们会在时间和事件的衔接上让考生产生错觉。
如有一道题的设置,有一位官员不断升迁,在升迁中,他在每个阶段都建立了功绩,设题人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在做太守时的业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业绩。
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差错,仔细推敲,才知大谬不然。
总之,这类题只要考生认真去阅读思考,一般就不会中招了。
5.译文文言题有两句是对选文的译释,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得满分也不容易,过去对译文的要求有三个字:
信(准)、达(通)、雅(美),而在高考试卷中能做到前两个字就可以了,特别是“信”。
所谓的“信”,我们称之为直译,所谓的“达”就是意译,考生拿到译文后,首先想到的是直译,就是使每个词对号入座,如果对号入座后译句实在不通,这时才可以采取一下意译,目的就是遵守约定的语言习惯,但无论如何,一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否则,考生就会失分。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评卷人在评卷时是按得分点给分的,如果被定为得分点的词译释错误,那么译文肯定会被扣分,所以,一个句子中,被列为得分点的词一定要翻译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失分。
一个词词能被列为得分点,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词一定是一个比较难的词(也包括活用现象);
第二,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出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
另外,得分点还有设在特殊句式上的(过去也曾考过),这些特殊句式都要译成符合现代人的说话习惯,否则也要被扣分。
6.断句最原始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看到的文言文所带的标点,都是后人给加上去的,因此,能否把不带标点的文言文断开,从某种角度上说也能判定一个考生的文言水平如何。
现阶段的高考试卷,也有对考生这方面能力考查的题型,要做到正确断句,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注意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因为它们专有,所以不能随便分开,也就是说坚决不能断。
(2)借助虚词,特别是句尾虚词来断句。
这是一种很简便快捷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古人在句尾处都要用一个虚词去结束句子,或者表示语气,或者表示其他用意,如“也”、“矣”、“哉”、“乎”、“焉”、“与”(欤)、“耳”、“者”、“之”等,考场上,看到句子中有这些词,就应该想到这里是否应该断句,如果断开后能与前后句子的意思衔接上,就要毫不犹豫地下笔。
当然,有时候,这些词还有出现在句子中间的,如“生乎吾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谨慎行事,不能僵死地遵守这些规律。
(3)根据句子的内容断句。
在以上两种方法都行不通时,也不要盲目处理,可以采取通观全句的办法。
因为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母意”,而完整的“母意”是由几个“子意”所构成的。
也就是说,当知道整个句子大体上说了一件什么事后,就要弄清楚它是由哪些小环节构成的。
四、有效复习高考文言文把握三大阶段
(一)整体把握阶段
1、明确要求和考点。
(1)总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浅易的标准是:
(1)词汇:
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
(2)语法结构:
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裁:
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
(4)内容:
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
(5)风格:
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话不在考查之列)。
(2)具体的考点要求:
第一:
理解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二:
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牢固树立知识树,初步把握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
(二)夯实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阶段
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
只有多读,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渐体悟进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历经专家学者对古典文学的精心筛选后,集中安排在中学课本中,可谓是最为经典,最为集中,最为规范。
如果把这些文章学深读透,应该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的文言基础。
高考的命题原则应该说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基础和标准,命题者绝不会脱离课本随意从课外选取文章来拟题考核。
说到底,高考测试就是课本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或者说,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均有上述特点。
(三)实战操练阶段
依据高考文言文的选材特点选好文言文短文进行实战操练。
通过一定量的课外文段阅读和练习,巩固课内已学知识,拓展必要的课外知识,把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这在高考备考中是尤其重要的。
为此,我们应注意下面的两大方面:
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特点方面
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均为浅易的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适当的处理,或加注释。
字数在四五百左右。
所选文段均是人物传记。
这类文章的特点是: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以此来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也就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那么,史传类的散文已考了多年,师生都摸索出了一套应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之短小的的段落很难表现出传记的人物性格而使命题者很难取舍,且考查形式比较单一,缺少变化,易将文言文考查导向一潭死水。
而古代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理性思辨成为了文言文阅读试题很理想的文段。
它们篇幅一般短小,容易取舍,且符合“浅易文言文”的标准。
所以,在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其它类型的散文的阅读训练。
因此,我们在选取用来练习的文言文段时,应注意上述特点。
文段练习应注意的方面
1、注意巩固已学知识
2、注意拓展必要的文言文知识
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尊称谦称等等。
要在考场上较快地读懂一篇文言文,平时就应当有意识地积累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在做材料练习时就更应注意到这一点。
3、注意掌握解题技巧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题,搜索“内容提要”。
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在题目设置上有这样的规律:
将阅读材料的内容,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种对文章的概括性叙述,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综合分析,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也就是说,在这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错误,而其余都是正确的。
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是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
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
此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要求做到:
基本弄清全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写了几件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样;
这些事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然后一一验证最后一题的四个选项,同时为第三步解决词句问题打下基础。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决词句问题。
这一步要求落实将要作答的题目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并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
第四步,定向跳读原文,排查人物行为。
文言文阅读题中的第三题是对人物行为或思想方面的考查,这道题的设置在2006年的普通高考广东题中已换成了对句式方面的考查,但高职高考中仍无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状元 全国 高考 语文 新课 文言文 复习 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