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绕互通立交匝道深基坑支护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446480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204.25KB
二绕互通立交匝道深基坑支护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绕互通立交匝道深基坑支护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绕互通立交匝道深基坑支护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场地所处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
主导风向为NNE向,常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年平均风压140Pa,最大风压约250Pa,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mm,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
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
①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5.9℃。
②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47.00mm。
最大日降水量为195.2mm。
③蒸发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
④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为82%。
⑤日照时间:
多年平均为1228.3小时。
⑥风向与风速:
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35m/s。
⑦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1日)。
⑶、地形、地貌
本次勘察的规划道路所在的地段地形起伏较大。
部分地段根据道路设计标高看,施工后将形成较大的开挖、填方区。
2、2工程地质条件
1、区域地质
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
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
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
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500余公里,宽25~40公里。
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
龙泉山褶段带:
展布于中江、龙泉驿、仁寿一带。
长约200公里,宽15公里左右。
为一系列压扭性的逆(掩)断层组成,呈北东走向,构造形态狭而长,现今时期断裂活动标志少。
总体来说,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20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50公里,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2008年5月龙门山褶皱带发生8.0级强烈地震,对成都地区影响较小,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属于稳定区。
地区属稳定场地。
2、底层岩性
在钻孔深度范围内所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1+2fgl)和白垩系上、下统夹关组(K1-2j)。
现详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杂填土:
杂色;
有混凝土路面,砖瓦块、卵石混少量粘性土组成,松散,湿。
人工杂填土厚度0.6~7m。
(2)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1+2fgl)
粘土:
灰黄、黄色;
含铁锰质氧化物斑痕及其结核;
硬塑,整个场地分布,厚度为1.2~7.5m。
粉质粘土:
灰黄色,含铁质氧化结合物,硬塑为主,局部可塑,整个场地分布,厚度为0.5~4.5m。
含粘土卵石:
杂色,由岩浆岩及少量变质岩组成,一般粒径2~6cm,最大粒径8cm,卵石以中风化为主,卵石中混不等量粘性土,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含量约30%。
整个场地分布,厚度为1~5m。
(3)白垩系上、下统夹关组泥岩(K1-2j)
泥岩:
棕红、灰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部分岩体夹石英、云母和石膏等矿物质。
根据其风华程度可分为如下两个亚层:
①强风化泥岩:
棕红、灰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状结构,薄层状构造。
风华裂隙发育,结构面不清晰,岩芯破碎,呈碎块状,手捏易碎,干钻可钻进。
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易破碎,浸水后可掰开,属软岩。
②中风化泥岩:
棕红、灰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状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不发育。
锤击声脆,属较软岩。
干钻钻进困难。
RQD为90%~95%。
本次勘察未揭穿。
2.3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勘察期间,场地周边鱼塘、沟渠等浸水。
2、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
场地地下水为埋藏于人工填土层中上层滞水及埋藏于含粘土卵石中的空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场地上层滞水量较小,水位不稳定,其主要补给来源未大气降水和施工、生活等用水。
含粘土卵石中的孔隙水,其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区域地下水。
含粘土卵石为主要含水层,通过地下径流、蒸发等方式排泄。
含粘土卵石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基岩裂隙水主要储存于白垩系上、下统夹关组泥岩的强风化带中,局部地段赋存于中风化带裂隙、节理发育地段。
其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上层滞水和孔隙水;
自上向下流经,排泄方式以渗透及蒸发为主。
水量小、连通性差、难以形成自然稳定水体。
由于水量极小,本次勘察未测得其水位。
3、地下水位及年变化幅度
本次勘察完成后,测得空隙水稳定水位7.20~12.1m相应标高456.34~459.75m。
根据成都市区域地质资料及相邻场地的勘察成果分析,丰水期间场地空隙水水位标高461.50m左右。
本次勘察期为平水期。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空隙潜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5~2.0m。
2.4场地周边情况
元华路南延线~第二绕城高速立交(黄龙溪互通)匝道倒虹吸、下穿通道工程,立交所在区原地面起伏较小。
但原地面或施工后形成的路基标高与倒虹吸、下穿通道底标高相差较大造成施工时形成深基坑施工。
2.5地下障碍物
匝道倒虹吸、下穿通道施工处设计图未显示有地下障碍物,经现场勘查探明施工区域内为农田和耕地无地下障碍物。
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划分,拟建深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第三章基坑降水排水、支护
一、降水排水方案设计
1、降水排水方式
根据施工部位所挖探坑显示,施工部位有少量地下水。
综合技术、经济及施工难易程度比较,基坑内降水、排水采用排水边沟、集水坑及水泵抽水想结合的方式。
2、排水沟及集水坑布置
排水沟设置在结构物尺寸外周边1~1.5m之间,集水坑设置在局结构物尺寸外2.0m处。
排水沟出口接集水坑,集水坑内放置抽水泵。
排水沟、集水坑的布置详见《基坑降水平面布置图》。
3、排水沟、积水坑结构
排水沟结构:
50cm×
50cmC20砼边沟,壁厚20cm,坡度3%
积水坑:
2m×
2M,15cm厚C20砼护壁
水泵:
10m³
/h
二、基坑支护工程
从地质情况可以看出,构成边坡的土多为松散土,边坡属不稳定边坡,结构物两边为耕地和二绕路基,且A匝道倒虹吸右侧竖井和C匝道左侧竖井征地严重不足造成基坑开挖无天然开挖放坡条件,基坑边坡只有采取可靠的支护措施,才能确保基坑开挖及基坑内结构物施工的安全,减少土石方挖运工作量,不影响路基施工和路基成型后的外观质量。
根据场地现状,由于基坑开挖深度很深,所以对基坑安全程度的要求较高,需选择适合本工程的支护方案来保证基坑的安全使用。
根据场地周围环境资料及地质勘察资料,并结合经济、工期等因素,同时本工程基础施工处于雨季期,为保证基坑的安全,对基坑支护采用喷锚支护方案。
详见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
(一)设计依据: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岩土锚杆(锚索)技术规程》(CECS22:
200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1998;
《成都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管理办法》(成建委发[2009]494号)
《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元华路南延线~第二绕城高速立交(黄龙溪互通)施工图设计文件》
(二)基坑支护概述:
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高程,结合成都地区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根据本工程具体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实际情况,基坑支护设计方案概述如下:
1、K111+300.168下穿通道桥基坑支护
该通道桥下穿二绕主线路基,现场有放坡条件,但二绕属于回填土。
综合比较该基坑支护采用二级放坡+钢筋网+素喷C25砼的方式支护。
2、AK0+485左侧、CK0+405右侧倒虹吸无征地影响竖井基坑支护
倒虹吸竖井基坑综合现场实地情况及土层结构情况采用:
放坡+钢筋网+C25喷射砼。
3、AK0+485右侧、CK0+405左侧倒虹吸受征地影响竖井基坑支护
由于该两座竖井基坑开挖手征地条件影响,基坑开挖时无放坡条件,故采用两级放坡。
第一级放坡坡度为1:
0.3;
第二级无放坡条件只能采用直槽开挖。
鉴于此种情况第一级放坡采用锚杆+钢筋网片+C25喷射砼支护;
第二级放坡采用钢筋砼挡土墙支护。
锚杆排数:
N=5排
锚杆列距:
Sx=1.00m
锚杆长度:
L1=9m,L2=6m,L3=7m,L4=7m,L5=6m
锚杆钢材:
φ48、δ3.5焊管
锚杆孔径:
D=48mm
锚杆泄浆孔:
钻φ8间距50㎝左右(呈梅花形),在锚杆入土端头1.5m内~5.0m内
锚杆倒刺:
用φ12螺纹钢间隔护焊于泄浆孔处(呈梅花形)
锚杆倾角:
a=15°
钢筋网布置:
φ8@150×
150
加强筋:
φ14@1000
锚杆与喷射砼面板连接处用φ14螺纹钢焊接加强
砼强度C25灌浆水灰比:
0.45
灌浆压力:
0.5~0.8Mpa喷射砼厚度:
25cm
挡土墙采用C30砼挡土墙,钢筋采用双层钢筋,主筋Φ25间距20×
20cm;
箍筋采用Φ12钢筋。
详见挡土墙钢筋布置图。
3、K111+240、K112+240通信通道基坑支护
该两座通道为通信预留通道,结构形式为1-3m×
6m涵洞。
两座通道涵均下穿二绕路基填方区,有自然放坡条件。
支护方式采用大开挖放坡+钢筋网+喷射C25砼。
第四章施工组织方案
一、施工准备
㈠ 供水供电
工程施工用水平均每天约35吨,设1个供水水源。
由于水源距施工部位较远,采用水管输水易被破坏,故采用4.2m³
水车往施工部位运水,现场设置储水池。
㈡ 场地平整
在施工前,由建设单位完成场地三通一平工作,协调解决机具设备进场所遇到的障碍。
㈢ 临时设施
施工前,由我公司地进行详细踏勘,并根据场地总平面图及建设方要求对施工临时设施进行合理规划,按照施工要求进行临时设施的搭设。
具体临时设施及规格如下:
⑴ 水泥库房 5×
6m2
⑵ 砂、砾石堆场及砼搅拌场地20×
20m2
⑶ 钢筋加工场地15×
⑷ 材料工具房 4×
6m2
⑸ 现场办公室一间4×
⑹ 民工宿舍(80人) 24×
⑺ 配电房一间4×
3m2
⑻ 食堂一间3×
㈣机具设备和人员组成
1.机具设备
1)空压机2~4台
2)CZ-22型冲击钻机3~6台
3)喷射机2~4套
4)电焊机4台
5)切割机2台
6)修壁工具18套
7)4.2m³
水车1台
8)拓普康全站仪1套
9)水准仪1套
2.人员组成
二、基坑支护施工
3.1施工工序
本工程总体施工工序为:
土方分层开挖→初喷射混凝土封闭施工→分层人工清理坑壁面→锚杆、钢筋网施工→喷射混凝土施工→设置泄水孔→面层养护
在土方施工完成后,人工清理坑壁面、施工面层等均随土方开挖分层进行,各工序均可将基坑分段交叉作业。
3.2喷锚支护的施工
1、施工工序
土方开挖工作面→喷射砼封闭土层→锚杆施工→人工修整壁面→挂网筋→主筋焊接→喷射细石混凝土→压力灌浆→下层土方开挖。
以上工序循环进行直至基坑底部。
2、施工方案概述
(1)锚杆布置依据现场情况按设计方案进行调整,锚杆采用φ48钢管,钢管留有泄浆孔φ8,便于灌浆。
施工程序如下:
①人工修整土壁:
待挖掘机按开挖线开挖出工作面后,人工修整土壁,修至平整及满足设计放坡要求。
②锚杆施工:
为保证注浆效果,锚杆采用土中钻Φ120孔,后植入钢花管并沿孔长全长注浆的方法做成(与人工修整土壁可同时交叉进行)。
③挂网:
在每一段锚杆施工完成后,将编制好的钢筋网片挂在已修整好的壁面上。
④焊接主筋:
在钢筋网片的外面铺设主筋,并与锚杆焊接起来。
⑤喷射混凝土:
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向壁面喷射C25细石混凝土,喷射厚度20cm
灌浆:
对锚杆进行压力注浆,使锚杆周围形成锚固体,增加抗拔力。
在基坑顶面作2m宽以上的混凝土护顶,以免地表水体浸入护壁体系后土体导致土体变软失稳。
(2)基坑壁表面采用喷射砼和钢筋网支护,土体内部采用锚杆压力灌浆,通过压力灌浆使支护结构与土体形成整体,共同承担土压力。
锚杆参数应根据开挖过程中地质实际情况和基坑位移情况进行调整。
(3)喷锚支护施工与土方开挖交叉同步进行
土方机械开挖控深作业面高度1.5~2.0m,待上一作业面喷锚施工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作业面的开挖,严禁超前超挖,挖开的作业面必须及时支护封闭,如因各种原因(特别是雨天和不能夜间施工等情况)挖开的作业面不能及时支护,则机械挖土方必须及时组织回填封闭作业面,以免作业面暴露时间过长而引起险情。
遇土层较差时(如砂土层),开挖控深不大于1.0m,并可按如下工序进行施工:
修面、素喷砼→挂钢筋网→喷射砼→打锚杆、焊接主筋→补喷砼、锚杆压力灌浆→继续土方开挖→……。
3.3土方挖运施工
本工程为元华路南延线~第二绕城高速立交(黄龙溪互通匝道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设计要求存在大基坑开挖土石方工程。
该标段交通畅通,施工车辆可由已成型路基和双黄路、二绕高速进出。
考虑到施工工期紧,我部采取4台挖掘机进行挖掘施工,各个施工部位同时展开。
基坑大开挖施工土方量较大,目前初算为38000方,为全外弃土方,外弃到指定弃土场,运距32km。
须通过科学组织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以及各分项工程工序的配合协调,可确保工期及质量。
1、施工设备及人员配置
1.1、施工设备
挖掘机4台,斗容量1.4m3;
再配置50型装载机2台,斗容量3m3;
运输车辆:
20T自卸汽车。
1.2、人员组成
现场管理工程师2人,技术人员及现场工长6人;
机械作业人员16人。
2、施工方案
2.1、主要施工方法
⑴测量放线:
建设单位应提供图纸资料、绝对标高基准点,轴线的交点,以确定工程设计的高程,边线开挖尺寸线,实际施工中根据以上给定的依据进行开挖。
⑵施工分层开挖具体放坡系数详见基坑开挖支护图。
⑶开挖方式:
本工程各施工部位以2台挖掘机为主开挖机械分两个工作区域开挖,配合2台ZL-50型装载机交叉作业。
机械开挖示意图
①由挖掘机沿开挖线开挖,并提供每天的工作面,沿基坑西侧面留设坡道,坡高宽比为1:
3。
坡道设置视现场具体情况而定,开挖初期确定为2个坡道,收尾阶段设1个坡道。
②装载机留坡道并为下层作好道路垫实工作,作好护壁工作面的留设,交叉配合。
根据现场土质层形式,每挖深1.5—3m进行喷锚支护。
规划及最后由挖掘机恢复坡道的反序挖出土坡道,同时坑底放一台装载机配合人工捡底。
2.2、施工组织
(1)施工准备
①建设单位负责提供图纸、场地。
②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坐标、高程的交底资料,以及开挖尺寸,边坡的放坡,开挖的具体深度,轴线位置等。
③对施工人员进行计划、技术与安全交底,安装夜间所需设施和贴写安全标语等、设置临边防护栏。
临边防护图
⑤开工前检修挖土设备,发现问题在开工前解决,保证施工期间设备完好。
(2)机械检修
根据本工程特点,利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空余时间(如下雨天未挖土等),在进入下层工作前应对挖土、运土等设备进行错开停机检修,确保下层开挖时机况良好。
(3)施工进度及设备配备
①挖土机械
挖掘机3台,台班产量为900m3,每天工作2个台班(一个台班按8小时计算)。
由于机械故障,下雨等影响,折减效率为85%,再除去坡道开挖速度较慢,实际工期按7天计算。
则总共可挖土如下:
3×
900×
2×
7×
85%=45900m3≥38000m3。
2台挖土机械能够满足要求。
②双桥车约18台,每台每次运量为26m3,运距按32Km计算,每天完成12趟。
考虑机械故障等影响可多备2台车辆。
则每天可完成运土方如下:
18×
26×
12=5616m3/天;
7天开挖共计39312m3
该工程总方量约38000m3,开挖为7天,则平均每天完成约5428m3,18台自卸车可满足运输要求。
2.3、重要控制点及质量保证措施
开工前要做好各级技术准备和技术交底工作,施工技术人员及测量工要熟悉图纸,掌握现场测量桩及水准点的位置尺寸,同甲方、监理办理验桩、验线手续。
施工中要配备专职测工进行质量控制,要及时复撒灰线,将基坑开挖下口线放到坑底,及时控制开挖标高,做到5m挖土工作面内白灰点不少于2个。
进场机械、车辆须经专业人员检修后方可进行。
桩周边土方开挖应在桩混凝土等级达到50%时,方可进行开挖。
待上层支护完工1天后,再进行下一级土方开挖,下一级土方开挖中不得碰撞而破坏上一层的坑壁。
挖土过程中经常检查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并设变形观测点。
认真执行开挖样板制,即最后一层开挖坑底时,由操作技术较好的机械人员开挖一段后,经测工或质检员检查合格后作为样板,继续开挖,操作者换班时,要交接挖深,挖边的操作方法,以确保开挖质量。
开挖到设计标高以上300mm时,通知甲方、地勘、设计及土建施工单位验槽后再进行人工捡底。
认真执行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施工中要注意保存技术资料。
土方工程竣工后要绘制竣工图,由有关代表和质量检查人员共同检查,评定质量等级。
夜间作业时,应在基坑四周和大门各设一盏1000W碘钨灯,基坑四周应设红灯标志。
为防止马道边坡垮塌,严禁在马道上会车。
2.4、安全文明措施
(1)必须使用封闭运渣车;
(2)车辆装载泥土出场前必须拍实,并随时清扫、冲洗车轮上的泥土;
(3)车辆进出场地设门岗检查口及清洗站,以清洁车辆达到市环卫要求;
(4)出入口至城市道路50米内应铺草袋,100米内道路应加强清扫,保持街道清洁卫生;
(5)车辆进出施工现场应有专人指挥、夜间施工必须安排专人看守。
(6)人员下沟槽必须走安全人行通道,人行通道采用Φ48的钢管搭设楼梯。
每个基坑设置两道楼梯。
安全通道示意图
3.4雨季施工措施
本基坑支护工程在秋冬交替季节应注意雨季施工安全。
1、雨季施工措施
(1)做好现场排水,将地面雨水及时排出场外,修整主要运输道路及排水沟,必要时路面加铺防滑材料。
(2)认真收听天气预报,尽量避免在雨天浇筑砼,砼施工时要备足够的防雨布,突然降雨时可用来覆盖砼。
(3)砼配合比按施工季度进行调整以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4)雨季施工时,砼配合比应在测定砂、石含水率后作出调整。
(5)对连续浇筑砼,在浇筑前应与气象站联系,并请求服务。
对临时遇上暴雨应立即用防雨材料覆盖,并按规范要求留设施工缝后停止作业。
(6)钢筋焊接应搭设防雨棚,被雨淋湿的焊机烘干后方可施焊,焊条盛装要防潮。
(7)现场材料堆放处和机械设备基础均加高,以防积水受潮。
(8)经常维修和疏通临时道路和排水沟,以防暴雨来时积水过多,确保雨后畅通。
(9)对脚手架、临时爬梯、操作平台等满铺竹笆、木板并做好防滑条。
(10)对现场所有用电设备设置防雨遮盖,并做好接地接零保护。
(11)由于施工区位于,深切河谷中,在雨季施工时要特别注意防洪工作,加强收集天气的预测预报情况。
(12)、雨季边坡容易变形滑移,必须做好边坡的变形观察和边坡变形的预测预报工作。
4.深基坑结构物防水措施
下穿通道桥,燃气通道涵和竖井施工时根据施工需要采取分段施工的方式,施工缝和根据设计预留的变形缝需采取防水措施。
施工缝和变形缝的防水采用中埋式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
4.1施工缝施工
1)将止水带卡在堵头模板中间,堵头模板由两块模板拼成。
2)止水带环向布置,不断开。
3)止水带对称安装,伸入模内和外露部分宽度应相等,为保持止水条平直,沿环向设φ6mm钢筋卡托平;
4.2变形缝施工
变形缝处设置中埋式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
拱墙部们同时设置外帖式止水带,,拱墙内缘3cm范围内以聚硫密封胶封堵,以外设置U型镀锌钢板接水盒排水,其余空隙采用填缝料填塞密实。
抑拱内缘3cm范围内以聚硫密封胶封堵,其余空隙采用填缝料填塞密实。
为减少仰拱变形缝两侧沉降,仰拱部位二次衬砌内设Φ50双层抗剪钢筋,钢筋环向间距50cm,钢筋长度为1m,仰拱变形缝空隙采用填缝料填塞密实。
4.3施工注意事项
1)止水带设置时不可翻转、扭曲,如发现破损立即更换。
2)在混凝土浇筑前应避免止水带被污物和水泥砂浆污损,表面有杂质须清理干净,以免混凝土与其咬合不紧密造成渗水通道,导致变形缝、施工缝漏水。
3)接触止水带的混凝土不应出现粗集料集中和漏振现象。
4)止水带应就位准确、安装牢固,模板的端板应做成厢形,在浇注一侧混凝土时保护止水带的另一侧翼不受到破坏。
止水带的端头离周围钢筋的距离不小于20mm,纵向固定间距不大于250mm。
(5)施工过程中需对模板采用拉杆加固,为达到防水要求,拉杆采用止水拉杆。
4.3外墙防水
外墙防水采用防水油膏涂抹两层,每层涂膜厚度0.2mm。
第五章质量控制措施
一、机构建制及项目组织形式
本工程设置由本公司领导及公司各职能部门人员参与的工程领导小组。
在本工程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机制,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
委派具有实际施工经验且具备年轻化、系统化、知识化的项目施工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具有施工大型项目的成功经验,确保投标承诺的实现。
项目技术总负责人由总工程师兼任,项目部抽调懂技术、善管理、具有相应技术职称者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工程负责人、责任工长、质量、安全等专业岗位,分管各项专业工作,该项目部具有丰富施工经验、曾施工过各种大中型工程项目,保证做到精心组织、精心管理、精心施工、创一流品质,让业主满意。
我公司已经具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互通 立交 匝道 基坑 支护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