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技术篇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43032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68.51KB
X线摄影技术篇文档格式.docx
《X线摄影技术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线摄影技术篇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λmin=hc/kVp=1.24/kVp(nm)
(1)
可见连续X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
2.2特征放射
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方式。
一个常态的原子经常处于最低能级状态,它永远保持其内层轨道电子是满员的。
当靶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被高速电子击脱时,K层电子的空缺将由外层电子跃迁补充,外层电子能级高,内层电子能级低。
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多余的能量作为X线光子释放出来,产生K系特性放射。
若是L层发生电子空缺,外层电子跃迁时释放的X线,称L系特性放射。
特征放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
同种靶物质的K系特性放射波长为一定数值。
管电压在70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线。
特征X线是叠加在连续X线能谱内的。
3.X线的本质与特性
3.1X线的本质
X线是一种能,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微粒辐射,二是电磁辐射。
X线属电磁辐射的一种,具有二象性、微粒性和波动性,这是X线的本质。
X线的微粒性:
把X线看作是一个个的微粒—光子组成的,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动质量,但无静止质量。
X线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微粒性,每个光子具有一定能量,能产生光电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等现象。
X线的波动性:
X线具有波动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它以波动方式传播,是一钟横波。
X线在传播时表现了它的波动性,具有频率和波长,并有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3.2X线特性
X线特性指的是X线本身的性能,它具有以下特性:
3.2.1物理效应
穿透作用:
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波长越短,穿透作用越强。
穿透力与被穿透物质的原子序数、密度和厚度呈反比关系。
荧光作用:
荧光物质,如钨酸钙、氰化铂钡等,在X线照射下被激发,释放出可见的荧光。
电离作用:
物质在足够能量的X线光子照射下,能击脱物质原子轨道的电子,产生电离。
电离作用是X线剂量、X线治疗、X线损伤的基础。
干涉、衍射、反射与折射作用:
X线与可见光一样具有这些重要的光学特性。
它可在X线显微镜、波长测定和物质结构分析中得到应用。
3.2.2化学效应
感光作用:
X线具有光化学作用,可使摄影胶片感光。
着色作用:
某些物质经X线长期照射后,使其结晶脱水变色。
如铅玻璃经X线长期照射后着色。
3.2.3生物效应
X线是电离辐射,它对生物细胞,特别是增殖性强的细胞有抑制、损伤、甚至使其坏死的作用,它是放射治疗的基础。
4.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5种基本形式:
4.1相干散射(或称不变散射)
一个低能量X线光子冲击到物质的原子上,形成原子的激发状态。
原子在恢复其常态时,放出一个与原入射光子波长同样、方向不同的光子,此即相干散射。
在X线诊断范围内,相干散射产生的几率最多只占5%。
4.2光电效应
在X线诊断范围内,它是X线与物貭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光子击脱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
光电效应产生的几率受三个因素影响:
光子必须有克服电子结合能的足够能量;
光子能量与电子结合能接近相等或稍大于;
轨道电子结合的越紧,越容易产生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产生的几率约占70%。
光电效应在X线摄影中的意义:
不产生有效散射,对胶片不产生灰雾;
可增加X线对比度;
光子能量全部被吸收,病人接受的剂量相对较多。
4.3康普顿效应(或称散射效应)
在X线诊断范围内,它是X线与物貭相互作用的另一个主要形式。
当一个光子击脱原子外层轨道电子时,入射光子就会偏转,以新的方向散射出去,光子能量的一部分作为反跳电子的动能,而绝大部分能量作为光子散射。
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康普顿散射的几率占25%。
4.4电子对效应和光核反应
此两种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形式,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不发生。
4.5相互作用效应产生的几率
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相干散射约占5%,光电效应约占70%,康普顿效应约占25%。
对低能量射线和高原子序数的物质,光电效应是主要的,它不产生有效的散射,对胶片不产生灰雾,可产生高对比度的X线影像,但会增加被检者的X线吸收剂量。
散射效应是X线和人体组织之间最常发生的一种作用,几乎所有散射线都由此产生,它可使影像质量下降,严重时可使我们看不到影像的存在,但它与光电效应相比可减少病人的吸收剂量。
它们之间的相互比率随能量、物质原子序数等因素改变而变化。
对于人体,脂肪和肌肉除在很低的光子能量而外,散射作用是主要的;
对比剂的原子序数高,以光电效应为主;
骨骼在低能量时主要是光电作用,在高能量时主要是散射作用。
5.X线质、X线量与X线强度
5.1X线质(或称X线硬度)
X线质由X线的波长(或频率)决定。
波长又取决于管电压的峰值。
管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
X线摄影中的X线质在0.008nm~0.06nm。
5.2X线量
X线量是指X线光子的多少,常以mAs表示。
5.3X线强度
5.3.1定义
X线强度是指垂直于X线束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子数和能量乘积的总和,即X线束中的光子数乘以每个光子的能量。
在实际应用中,常以量与质的乘积表示X线强度。
5.3.2影响X线强度的因素
管电压(kVp):
X线强度与管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管电流(mA):
X线强度与管电流成正比;
靶面物质:
在一定的管电压和管电流下,靶物质的原子序数越高,产生X线的效率就越高;
高压波形:
X线光子能量取决于X线的最短波长,即决定于管电压的峰值,整流后的脉动电压越接近峰值,其X线强度越大。
6.X线的吸收与衰减
6.1距离的衰减
X线强度在真空传播过程中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一般在X线摄影时,可将空气对X线的衰减可忽略不计,故此法则成立。
6.2物质吸收的衰减
X线穿过物质时,由于与构成物质的原子、电子或原子核相互作用而被衰减。
透过的X线在质与量上都会有所改变。
由于低能量光子比高能量光子更多的被吸收,透过后的射线平均能量提高,将接近它的最高能量。
7.X线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分三大类:
普通X线检查(透视与摄影)、X线造影检查和X线特殊检查。
7.1X线透视检查
优点:
可转动病人体位,改变方向观察;
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
可立即得出结论。
缺点:
影像对比度、清晰度差,难以分辨密度或厚度差异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或厚度较大的部位;
缺乏客观记录也是重要缺点。
同时,透视检查的辐射剂量远大于同一部位的摄影检查。
7.2X线摄影检查
成像清晰,对比度良好;
密度、厚度差异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异较小的部位能得到显示;
有客观记录。
每一幅照片只是一幅相对的影像,要建立立体概念需要相互垂直的两个方法摄影;
对功能观察不及透视;
费用高。
7.3X线造影检查
人体组织有相当部分只依靠自身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不能在普通摄影检查中显示。
此时,可将原子序数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影像,此即造影检查。
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7.4X线特殊检查
在普通检查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检查装置,使受检部位显示出普通检查不能获得的影像,此称特殊检查。
如体层摄影、乳腺摄影、放大摄影等。
X线摄影技术篇
(2)
第Ⅱ章X线照片影像
1.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胶片上或荧光屏上成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
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具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当X线穿过人体时,由于不同密度和厚度的组织对X线的吸收不同,使得穿透过人体后的X线强度分布也不同,此时,X线影像信息已形成。
直进的透射线作用于屏/片体系,经显影加工后,则形成了密度不等的X线照片影像。
构成照片影像的四大要素是:
密度、对比度、锐利度及失真度。
前三者是构成照片影像的物理因素,后者是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
1.1照片影像密度的概念
当照片置于观察器上时,可以看到一幅黑白相间的影像。
人们把这种黑化程度称为照片影像的密度或黑化度。
确切地讲,当入射光强度为I0,透射光强度为I,则透光率为I/I0,阻光率为透光率的倒数I0/I。
密度即是阻光率以10为底的对数。
D=Log10I0/I
(2)
人眼对影像密度的识别范围在0.25~2.0之间,此即诊断密度范围,借助强度灯可以提高识别高密度影像的能力。
1.2密度与感光效应的关系
感光效应是X线对胶片的感光作用,而密度是胶片对感光效应的记录。
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是:
X射线的因素:
管电压(kVp)、管电流(mA)、照射时间(t)、焦—片距(D)。
照片因素:
胶片的感光度(S)、增感屏的增感率(V)。
被照体本身因素:
厚度(T)、密度(α)及其构成物质的原子序数。
冲洗因素:
显影时间、温度等。
以上因素可归纳为一个感光效应(E)的公式:
(3)
在正确曝光下,密度随着感光效应的增加而增加,故此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也可以看作是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
但定超过一定限度,感光效应与密度之间不成线性关系,这是由胶片特性所决定的。
1.3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
密度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
管电压的变化为40~150kVp时,n的变化从4降到2。
可见,低电压摄影时管电压对照片密度的影响要大于高电压摄影。
照射量(mAs):
在正确曝光下,照射量与密度成正比。
摄影距离(FFD):
X线强度的扩散,遵循反平方定律。
所以作用在X线胶片上的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屏/片系统:
在X线摄影时,增感屏与胶片组合使用,其相对感度高,影像密度大。
被照体厚度、密度:
照片密度随被照体的厚度、密度的增高而降低。
人体除肺脏以外,各脏器的密度大体接近于1。
肺脏不能单以厚度来决定其吸收程度,因吸气程度不同,对照片密度的影响也不同。
肺的吸气位与呼气位摄影要获得同一密度的影像,X线量差30%~40%。
照片冲洗因素:
X线照片影像密度的变化,除上述因素之外,与照片的显影加工条件有密切关系,如显影液特性、显影温度、冲洗机的显影液、定影液的补充量等等。
2.照片对比度
2.1对比度的概念
X线摄影学中对比度的概念十分重要,它是形成X线照片影像的基础。
其中涉及了三个基本概念,即射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和X线照片对比度。
射线对比度:
当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透射线则形成了强度的不均匀分布,这种强度的差异称射线对比度。
此时即形成了X线信息影像。
胶片对比度:
射线对比度所表示的X线信息影像,肉眼不能识别,只有通过某种介质的转换才能形成可见影像。
X线摄影是依靠胶片或屏/片体系为转换介质。
那么,X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称胶片对比度。
它取决于胶片的最大斜率(r值)或平均斜率()。
X线照片对比度:
ρ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称照片对比度。
照片对比度依存于被照体不同组织吸收所产生的射线对比度,以及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结果。
2.2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2.2.1被照体本身因素
照片对比度是射线对比度被胶片放大的结果,射线对比度又是被照体对X线吸收的结果,而这种差异又取决于物质的吸收能力,即与物质的原子序数Z、密度p、厚度x和X线波长λ有关。
A=b.λ3.z4.ρ.x;
b为常数
所以说,照片对比段形成的实质,是组成被照体各层组织对X线吸收差异的存在。
2.2.2射线因素
线质:
照片对比度的形成实质是被照体对X线吸收差异,而物质的吸收能力与波长(受管电压影响)的立方成正比。
被照体因素不能人为改变,但通过管电压改变可调整对X线的吸收差异。
管电压升高,波长短,线质硬,吸收差异变小,照片对比度降低。
线量:
一般认为X线量(mAs)对照片对比度没有直接影响,但随着线量增加,照片密度增高时,使照片上密度过低的部位对比度好转。
散射线:
散射线到达胶片,可使胶片感光产生灰雾,致使照片对比度下降。
2.2.3照片因素
增感屏:
使用增感屏可以提高照片的对比段。
胶片:
使用反差系数高或平均斜率高的胶片可提高照片的对比度。
胶片本底灰雾大时可降低照片的对比度。
冲洗技术:
经X线照射的胶片,只有经过沖洗才能显示出黑白影像来,因此,暗室沖洗技术也直接影响着照片对比度。
如显影液性能、显影温度,以及暗室的安全性等。
3.照片锐利度
3.1定义
锐利度就是在照片上相邻的两组织,其影像界限的清楚明了程度。
亦即两部分影像密度的转变是逐渐的还是明确的程度。
锐利度是䢖立在对比度的基础上。
如果相邻两部分密度转变过程越明确,即密度移行距离越短,锐利度越高。
3.2模糊度的概念
模糊度是锐利度的反义词,也称不锐利度。
它表示从一个组织的影像密度,过渡到相邻另一组织影像密度的幅度,以长度(mm)量度。
两密度间移行幅度越大,其边像越模糊。
当两个相邻影像的密度移行幅度(模糊度)H≧0.2mm时,视觉就感到影像模糊。
3.3分辨率的概念
分辨率系指影像转换介质(在这里指胶片、增感屏)分辨被照体细微结构,并把它记录下来的能力。
它是以线对/毫米(LP/mm)表示。
分辨率是胶片(或增感屏)本身具有的性能。
分辨率与锐利度两者概念不同,但在主观反映中,它们又密切相关,有时难以区分。
一张胶片可以有记录锐利边缘的能力,但不一定能分辨物体的细微结构。
3.4影响锐利度的因素
造成照片影像的模糊(不锐利)涉及到许多因素,归纳为四点:
3.4.1几何模糊
由于几何投影的关係产生的半影导致影像的模糊。
产生半影的大小取决于X线管焦点面积、焦点—胶片距离和被照体—胶片距离三者的相对关係。
X线管焦点面积越大,半影越大,锐利度越差;
焦点—胶片距加大,半影减小,锐利度提高;
被照体与胶片贴的越近,半影会减小,锐利度可提高。
反之,被照体与胶片距离加大,半影加大,锐利度变差。
为提高照片的锐利度,在X线摄影技术中要求:
被照体尽可能靠近胶片;
尽可能使用大的焦—片距;
尽量选用小的焦点。
3.4.2移动模糊
在X线照射过程中,X线管、被照体及胶片三者均应保持静止。
若其中有一个因素发生移动,影像必然产生模糊。
产生移动的因素不外乎两种:
一是设备移动,如X线管、台面、暗盒的移动;
二是被照体的移动。
被照体移动又分两类:
生理移动,如呼吸、心脏搏动、胃肠蠕动、痉挛等,除呼吸可暂时控制外,其余不受控制;
意外性移动,如体位移动。
3.4.3屏/片系统的模糊
使用屏/片系统摄影与不用屏摄影相比,影像锐利度明显下降。
造成屏/片系统模糊的原因有:
荧光体的光扩散;
光晕和光渗造成的荧光交迭效应;
X线斜射效应;
屏/片密着状态;
屏结构斑点。
3.4.4物体的吸收模糊
物体吸收模糊,是人体组织没有很好的锐利边缘造成的。
X线在通过物体边像时,其吸收是逐渐变化的。
如有三个厚度相同形态不同的圆锥体、正方体和球体,在同一摄影距离下照射,因锥体的边缘与X线平行,它的吸收模糊最小,影像边缘密度变化笑然,锐利度最高。
立方体对X线的吸收沿外边而改变,边上缘X线吸收很少,到下角部吸收较多。
球体的影像边界密度变化是逐渐的,因而模糊不清。
3.5密度、对比度、锐利度的关系
密度、对比度、锐利度三者,或单独或相互关联对照片质量产生着影响,三者之间不能绝然分开。
密度是对比度、锐利度存在的基础,照片对比度可以随密度的改变而改变。
感光不足或感光过度的照片,对比度低下。
而锐利度又必须建立在对比度的基础上。
4.照片影像的放大与变形
4.1定义
在X线摄影中,如果影像与被照体具有相同的几何形态,只有几何尺寸的改变时,称为影像的放大;
若同时又有形态上的改变,则称为影像变形.影像放大与变形的程度,则总称为失真度。
4.2影响放大与变形的因素
影像的放大与变形,受X线投影过程中几何条件的影响,也就是取决于中心线、被照体、胶片三者间位置的关系。
4.2.1影像放大
焦-片距与物-距是影响影像放大的两个主要因素。
当焦-片距一定时,物体影像放大就决定物-片距,物-片距越远,影像放大就愈大:
如果物-片距保持不变,焦-片距越近,影像放大就愈大。
在X线摄影中,为使物体影像保持最小的放大率,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物体尽可能接近胶片,二是焦点与胶片保持是够远的距离。
4.2.2影像变形
影像的变形是同一被照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等量放大的结果。
一般地说,对影像大小的判断比较容易,通过放大率计算可测到物体的实际数值,而形态的判断比较困难。
因为人体组织的本身形态就每个各体间有些差异,且随年龄不断变化,即便是同一组织也可以因中心线、该组织及胶片三者位置的变化,而显示不同的形态。
影像的变形归納为三种类型:
放大变形、位置变形和形状变形。
为防止影像的严重变形,摄影时应遵照以下原则:
被照体平行胶片时,放大变形最小;
接近中心线,并尽量靠近胶片时,影像的位置变形最小;
中心线入射点通过被检部位,并垂直于胶片时,影像的形状变形最小。
5.散射线及其消除
5.1散射线的概念
由于焦点外X线或X线穿过被照体时产生的与原发X线方向不同的,且比原发X线波长长的X线,称为散射线。
5.2散射线的产生
在X线摄影能量范围内,从X线管发出的原发射线对人体照射时,一部能量穿透人体直进,一部分能量产生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从而减弱了原发射线的强度。
经过被照体吸收后的X线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带有被照体信息的减弱的原射线。
另一部分为在散射吸收中产生的散射线。
这些散射线几乎全部来自康普顿效应。
总之,透过被照体作用在胶片上的X线量,是自X线管发出的被人体组织吸收、散射而减弱的直进原射线与散射线之和,称为全透过线。
那么,它们在作用于胶片上的全部射线量中所占的比率,分别称为直射线含有率和散射线含有率。
5.3影响散射线含有率的因素
5.3.1管电压
散射线含有率随管电压的升高而加。
但在80-90kVp以上时,散射线含有率趋向平稳。
此外,原发射线能量越大,所产生的散射线光子的能量增加、散射角变小,与直进的形成影像的原射线越靠近,对照片影像产生的灰雾机会也越大。
5.3.2被照体厚度
相同管电压及照射野下,散射线含有率则随被照体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被照体厚度产生的散射线对影像效果的影响,要比管电压产生的影响大得多。
5.3.3照射野
照射野是产生散射线最主要的因素。
当照射野增大时,散射线含有率大幅度上升。
5.4散射线的减少与消除方法
合理使用X线束限制器,如遮线筒、多叶遮线器等,严格控制照射野。
从而限制和阻挡焦点外X线及不必要的原发射线的照射,减少散射线产生。
利用滤线栅,可减少与消除散射线对胶片的作用。
在能穿透照射部位的前提下,选择较低管电压,可减少散射线发生。
利用加大被照体与胶片的距离、或使用金属后背盖的暗盒等方法,可减少到达胶片的散射线量。
以上散射线的减少和消除方法中,最重要的二种方法是多叶遮线器(准直器)和滤线栅的使用。
6.滤线栅
6.1结构
滤线栅是由许多薄的铅条和易透过X线的低密度物质(铝或有机化合物等)作为充填物,交替平行或按一定斜率排列组成的一块栅板。
6.2分类
按结构特点分类:
按结构特点分有聚焦栅、平行栅和交叉栅。
聚焦栅的铅条呈倾斜排列,半径相同,并聚焦于空间,形成栅聚距,每个聚焦栅有各自的栅焦距。
平行栅又称线形栅,铅条纵轴排列的方位是相互平行的。
交叉栅是由2个栅焦距相等的线形栅交叉而成,又称栅。
格栅的栅比是2个线形栅比之和。
格栅不能用于X线倾斜摄影。
按运动机能分类:
按运动机能分为有静止式(固定式)和运动式。
运动的目的是使铅条阴影产生模糊,避免铅条影对被照体影像的干扰。
6.3滤线栅的性能指标
栅比(R):
滤线栅铅条高度与充填物幅度的比值,称为栅比。
栅比表示一个滤线栅吸收散射线的能力。
栅比越高,其对散射线的吸收作用越好。
栅比值范围一般在4׃1~16׃1。
栅密度(N):
在滤线栅表面上单位距离内,铅条与其间距形成的线对数,常用线/厘米(L/mm)表示。
栅比相同时,栅密度值大的吸收散射线能力强。
栅焦距(F0):
栅焦距指的是聚焦滤线栅的倾斜铅条会聚于空中一直线,该直线到滤线栅板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栅焦距。
栅焦距与摄影距离必须匹配,否则将出现切割效应,即直射的带有被照体信息的原发射线被铅条吸收。
6.4滤线栅的切割效应
所谓切割效应,即滤线栅铅条对X线原射线的吸收作用。
栅切割效应的产生有4种情况:
聚焦栅反置使用;
侧向倾斜(或偏离)栅焦距;
上下偏离栅焦距。
当X线管焦点对准栅中心,但其位于栅聚焦线上或下时,也会产生切割效应。
双重偏离。
即侧向偏离及上、下偏离栅焦距同时发生。
6.5使用滤线栅注意事项
不能将滤线栅反置;
X线中心要对准滤线栅中线;
倾斜X线管时,倾斜方向只能与铅条排列方向平行;
使用聚焦栅时,焦点至滤线栅的距离要在允许范围内。
使用活动滤线栅时,要调好与曝光时间相适应的运动速度,一般运动时间应长于曝光时间的1/5。
6.6滤线栅的选择
选择滤线栅,既要考虑照片的影像质量,又要把被检者的照射剂量控制在最低限度。
一般来讲,管电压在90kVp以下时,可选用栅比值8׃1的滤线栅,90~120kVp可选用栅比值10׃1~12׃1的栅,120kVp以上的高仟伏摄影,可选用12׃1~16׃1的滤线栅。
当X线穿过人体时,由于不同密度和厚度的组织对X线的吸收不同,使得穿透过人体后的X线强度分布也不同,此时,X线影像信息已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摄影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