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doc
- 文档编号:2043911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
- 页数:26
- 大小:149.50KB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doc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大学
硕(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学号
姓名
培养类别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培养单位
指导教师
填表说明
1、此表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填写。
经开题报告公开论证会讨论通过,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后,提交培养单位一式两份。
答辩前由培养单位报研究生院一份。
2、培养类别:
(1)全日制研究生;
(2)高师硕士((3)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
3、培养单位:
学生所属学院、所、中心
学位论文题目:
伊朗核危机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论文选题依据(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研究的特色及重要参考文献目录等)
1.选题背景
伊朗是中东地区的大国,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伊朗处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中。
它不仅有十分敏感的战略地位,而且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成为了其弥补其他产业不足的重要保障。
伊朗还是世界各国原教旨主义组织的大本营,恐怖主义和核问题又使伊朗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所以,伊朗这个国家的发展变化,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宗教文化等角度都会对中东乃至全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我国近年来外向型能源战略的实施而加强与伊朗的贸易往来,关注伊朗的各方面局势,制定相应合理的对伊外交战略和政策是我们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目前,令世人关注的伊朗核危机在战争威胁、外交谈判和经济制裁中徘徊不前,至今仍然处于僵局之中。
表面看来,伊朗核问题是伊朗与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就伊朗核开发是否出于和平目的而产生的分歧。
似乎这个因“核”而起的事件只要伊朗弃“核”就会可得到永久的“和”。
然而,其背后却隐含着历史、安全、战略及大国利益博弈等深刻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根由。
实质上,伊朗核问题是美伊关系问题,是两国国家利益的博弈。
由于伊朗政权性质的变化,美国对伊朗发展核技术的态度由最初的鼎力支持转变为当前的全力打压。
而伊朗不可替代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化石能源更加凸显了问题的重要性,世界各主要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伊核问题各持己见。
从2002年出现至今,伊朗核问题逐步发展演变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为了解决伊朗核问题,各主要国家及国际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在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伊朗核问题虽然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但整体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因此,有必要从政治、经济、地缘、军事、能源、外交、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影响核问题发展演变的因素,综合考量,对核问题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预测伊核问题的发展方向打下基础,以期为制定合理的对伊外交政策和建立我国能源安全体系提供建设性的指导。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研究文献大多为欧美等西方学者的著述。
早在伊朗巴列维时期,阿尔文·柯特尔和杰姆斯·多迪就认为,尽管伊朗政府反复声称没有必要也不愿发展核武器,国际社会也没有发现伊朗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行为,但伊朗政府的一些对外行为表明伊朗具有获得核技术,发展核武器的强烈冲动。
如果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伊朗可能真正重新评估核(武器)选择:
第一,伊朗周边邻国仇视伊朗,并可能损害伊朗的国家利益;第二,伊朗常规军事力量和威慑力量相对下降;第三,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下降,对伊军售减少,伊朗实力相对减弱而不得不寻求自保[1]。
杰罗姆·考尔希认为,核扩散是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安全问题,伊朗“恐怖”政权试图寻求核武器,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
美国政府必须在国内阻止民主党“亲伊朗”的游说活动,在国际上联合盟友,特别是以色列,在伊朗还未获得核武器之前就釆取“自由”行动,避免伊朗获得核武器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2]。
雷·塔克伊赫认为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到恐怖主义,从人权到民主,伊朗与美国在许多方面形成对抗态势。
如果想正确地解读伊朗核问题,就必须揭去伊朗神权政治的“外衣”,考察伊朗国内的权力斗争,才能够发现伊朗核问题的真正挑战[3]。
沙赫拉姆·丘宾认为,考察伊朗寻求发展核能力的驱动力与动机的意义更为重要[4]。
艾兰·伯曼认为,伊朗“拥核幅起”的战略严重威胁了美国的中东安全利益,美国必须采取遏制措施,并最终改变伊朗政权。
[5]杰弗里·利切尔森在总结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认为,虽然尚未发现伊朗制造核武器的确凿证据,但是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国际社会必须特别关注与防范[6]。
阿里·安萨里认为,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民众已经形成了极稳固的反美情绪,这种情绪决定了伊朗与美国的敌对关系。
“核”对抗仅仅是这种政治对抗的灾难性后果,美伊双方必须打破塑造双方敌对关系的魔咒[7]。
罗杰·霍华德将伊朗核问题置于影响现代伊朗的国际格局,特别是美伊紧张关系的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伊朗以发展核能为幌子,企图隐購自己制造核武器的野心,但美国目前的对伊政策只能使伊朗核问题更趋恶化[8]。
经济学人智库《国家报告》(伊朗卷)从各方面较为详尽地叙述伊朗核问题的发展历程[9]。
此外,国外还有大量关于伊朗核问题的论文与研究报告。
除了学者们的研究外,国外媒体也非常关注伊朗核问题走向、中国与伊朗关系发展、美国与伊朗关系走向,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于:
英国《金融时报》、路透社、法新社、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美联社、美国国际新闻社、英国广播公司、英国《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等媒体。
2.2国内研究综述
2.2.1伊朗核危机背景、由来、实质及发展态势分析
检索近三十年伊朗核问题的有关文献发现,目前有关伊朗核危机的背景、由来、进展、本质及发展演变的相关研究较多,占文章总数的1/3。
众多学者围绕伊朗核危机的起源和发展阶段、症结与理论解读、可能的发展方向等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述。
(1)伊朗核问题的背景、由来、实质和发展阶段
伊朗核危机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伊朗核计划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巴列维时代就得到了美、欧的支持[10]。
1957年,伊朗与美国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源的协议,标志着伊朗核计划的正式实施。
在冷战的背景下,巴列维奉行了亲美和亲西方的政策,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巴列维主动向美国提出愿意帮助美国维护海湾地区秩序,在冷战思维的指导下,美国向伊朗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11]。
这也是巴列维王朝现代化战略的一部分,当时只有发展引进核技术,才能够实现国家自强。
1974年后,美国、法国、西德等西方国家争先恐后地与伊朗签订核合作合同,争夺伊朗的核市场。
以1978年美国同意向伊朗提供8座核反应堆并允许伊朗提炼浓缩铀为标志,伊朗核计划发展进入全盛期[12]。
然而世事难料,1979年伊朗爆发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亲美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美伊两国瞬间从同一阵营的盟友变为势不两立的仇敌,并于次年相互断绝了外交关系,伊朗的核电站计划也陷入停滞状态[13]。
另外,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不断轰炸其核设施,使之遭到严重破坏。
战争摧毁了伊朗原有的核设施,但也激发了其继续发展核计划甚至拥有核武器的决心[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伊朗重新启动了核计划,得到了苏联的帮助,伊朗与俄罗斯签署了一系列合作议定书,重建以布什尔核电站为首的几座核电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伊朗已初步建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具有了较强的核研发能力。
2002年8月,伊朗反政府组织“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向媒体披露了一条消息,称伊朗自2000年开始在纳坦兹和阿拉克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
2002年9月16日,美情报机构依据两幅侦察卫星照片,指出伊朗正在纳坦兹和阿拉克建造两个秘密的核设施。
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轩然大波,伊朗核问题爆发,并收到了美国、以色列的警告、制裁、打压。
而伊朗一方面表示,发展核能纯粹归于民用,愿意谈判解决危机,愿意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
但其又时而表现出强硬态势,继续其铀浓缩活动[15]。
这种激烈的矛盾愈演愈烈,越来越复杂,伊朗核问题在谈判、僵持、制裁等相互交错逐步演变为了核危机。
孙伟在毕业论文(2007年)中阐释,伊朗核问题自从出现爆发了三次危机[16]:
第一次危机(2002年8月至2003年12月),伊朗秘密核计划暴露,有关各方主要围绕伊朗是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与签订《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等问题进行激烈交锋。
第二次危机(从2003年12月到2004年12月),美伊主要围绕伊朗是否中止铀浓缩活动等问题激烈较量。
第三次核危机(2005年8月至今),伊朗核危机重新升温并且由国际原子能机构进入到联合国安理会框架内。
姚大学认为,伊朗的核开发从20世纪50年代启动开始,其间经历了核开发—核问题—核危机这样一个依次演进的发展轨迹。
[17]他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伊朗核开发的阶段,包括:
伊朗核开发的启动和初步发展阶段(1957—1979年);伊朗核开发的缓慢发展阶段(1979—1988年);伊朗核开发的快速发展与核问题的产生阶段(1988—2002年)。
并进一步论述了产生伊核问题后的各个发展阶段:
初现曙光阶段(2002年8月—2004年11月);陷入僵局阶段(2004年11月—2005年8月);强硬对抗阶段(2005年8月至今)。
王凤在文章“伊朗核问题及其走势”[18]中总结了伊朗核计划的发展历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末)、暂时停滞阶段(20世纪80年代)、显著进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李国富在其文“伊朗核问题的症结与前景”[19]中指出,伊朗核计划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到目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两伊战争期间重新启动核计划阶段、纳塔兹秘密核设施曝光后的第三阶段阶段和伊朗恢复铀转化活动后欧盟3国中断了与伊朗“核谈”的第四阶段。
中国现在国际关系研究所唐志超认为,伊朗核问题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
第一阶段,2003年2月到6月,伊朗秘密核计划曝光。
第二阶段,从2003年6月到2003年12月,有关各方主要围绕伊朗是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以及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这一主题进行斡旋。
第三阶段,从2003年12月到2004年11月,主要围绕伊朗中止浓缩铀活动等问题进行交锋。
第四阶段,从2004年11月至今,虽然伊朗已宣布中止全面浓缩铀活动,但伊朗核危机并未得到最终解决,伊朗核问题仍存在诸多变数。
(2)伊朗核问题的本质与理论解读
国际政治方面:
田文林认为,伊朗核危机折射出单极霸权与反霸权、能源控制与反控制、金融霸权与反金融霸权、保持军事优势与挑战这种优势等后冷战时代的多种国际政治基本矛盾。
该问题的凸显是美国战略决策能力下降的产物,同时,美面对伊朗核问题的疲态,也折射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控制能力已近极限[21]。
吴成在伊朗国际政治学者的“转型理论”基础上阐释:
伊朗核问题是在一大批伊朗学者对国际形势作出判断的基础上,整个伊朗积极应对全球化给伊朗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反映。
伊朗想借西方传统的核威慑理论,通过多方参与其核问题的解决,建立世界新秩序,从而达到结束美国单边主义,建立多边合作新机制,并在该机制下实现伊朗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的目的,这是伊朗的理性选择。
伊朗学者对核问题带来的后果作了充分考虑,并作出了合理预见[22]。
国际关系方面:
程书一、许明晖运用博弈论分析伊朗核危机[23],得出伊核问题的发展演变是美和伊朗国家关系的发展演变,是两个实力不对等的国家之间的博弈,反映的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经历的是复杂的发展历程,得到的结论是必须共存。
唐志超在《当前伊朗核危机透视中》分析了布什政府对伊动武的可能性和对伊政策的调整,他认为伊朗核问题表面上是核不扩散问题,实质上是美伊关系问题[24]。
刘淑梅认为,伊朗核问题表面上看是国际防扩散领域的争端,实质则是美国和伊朗在意识形态、战略取向、地缘政治利益上尖锐对立和剧烈碰撞的集中体现,也是美伊两国关系长期交恶的结果。
并且在伊朗核问题的背后,折射出更深层次的大国利益争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南 大学 硕士论文 开题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