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学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35147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07.50KB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学案文档格式.docx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学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在当前冲击欧洲的难民危机中,大批来自叙利亚、伊拉克以及北非等地难民颠沛流离,在辗转多国后进入德国,仅5日、6日两天就有大约2万难民涌入。
( )
(2)6月11日收盘,今天午后白糖突然出现暴跌行情,由于跌破前期低点,因而触发止损盘蜂拥而出。
(3)吴晓灵在“201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针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的演讲真可谓是一语中的。
(4)谈起父辈祖辈留给他的家风家训,他表示,父辈们在生活方面,对自己的要求是克勤克俭;
艺术方面的要求则是要既博采众长又独树一帜。
(5)当年有很多优秀的抗战歌曲,但是真正这么单刀直入、言简意赅,而且这么解气的,就是这个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多解气!
(6)受金玉花言传身教,她的儿子宋关昊从小就乐于做好事,每天早上下楼上学时擦拭从五楼到一楼的楼梯扶手是他必修的“功课”。
(7)澳大利亚矿业委员会首席执行官布伦丹·
皮尔逊表示,在这一新领域中,澳大利亚将受益匪浅。
(8)从自然区位要素与社会发展因素作用形成的认识中,触摸历史回溯的厚重,揆古适遗,有一些异于成说的真知灼见。
(9)在笔者看来,不动产登记按照《条例》相关规定,按部就班实施即可,那是依法行事,无需向谁解释。
辨词填空
(1)不止·
不只
不止:
a.继续不停;
b.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
例句:
①我沉重地体会到一个事实,就是我在________一种意义上,是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的共同产物。
我一方面为我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自豪,一方面将工作奉献给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②河水________可以用来灌溉,还可以用来发电。
(2)缺乏·
缺少
二者都是动词。
“缺乏”指(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
“缺少”指缺乏(多指人或物数量不够)。
①近来证明缺碘会影响脑发育,造成儿童智力损伤并危及国民整体素质,有效的碘干预是预防碘________病的有效途径。
②赋予生命以灵性和意义的、一个人最不能__________的东西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
理想、自信、自知之明、知人之智、道德基石。
(3)呵护·
爱护
“呵护”指爱护,保护。
“爱护”指爱惜并保护。
①教师不仅要扮好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者,为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更应该是个无微不至的________者。
②眼睛是人类最宝贵的器官,当人们对某件东西特别珍惜时,总是说对它要像________自己的眼睛一样。
(4)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两者都有“看到、听到”之意。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强调受到影响;
“耳闻目睹”指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①至于一代宗师费米,杨振宁通过________,也深受其影响。
②四川汶川地震过去几年了,但灾难发生后__________的记忆,依旧时常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令人难以忘怀。
三、名言警句
传主名言
1.如果你走进了自己喜欢的、自己有能力的、刚刚开始发展以后会有很大发展的领域,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2.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
3.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一、作者简介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人,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其在1954年提出了规范场理论;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等领域做出了多项贡献。
(一)求学经历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1938年
他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
1942年
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1944年
在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
1945年
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
进入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二)喜获诺奖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心系祖国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
有生应记国恩隆。
他在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6年来,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先后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授予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主要成就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耳斯(R.L.Mills)提出了“杨振宁—米耳斯规范场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ɡ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二、文体知识
人物小传
传是记述他人生平的文章。
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传”或“传略”。
记述较简或只是有选择地写出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情,篇幅较小的,叫“小传”或“事略”。
小传也应写出一个人经历的全貌,只是笔墨着重放在几件典型事情上,但不能是人物小故事,或是传记体小说。
小传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的概貌等。
1.脉络梳理
2.明确主旨
选文主要描述了杨振宁的家庭状况,在西南联大、芝加哥大学时求学研究的经历;
总结了他成功的经验,表明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基础、大胆的质疑和敏锐的洞察力都是成功的关键;
对于如何正确把握自己、扬长避短,如何看待运用中西文化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同时也赞扬了他勤奋执着、严谨治学的品质和爱国的精神。
3.初读感知
作者为什么从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及其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讲写起?
答:
1.这篇小传没有铺开描写传主事迹,而是围绕一条主线进行选材,这条主线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点的?
2.为什么说杨振宁是中西文化的共同产物?
请结合课文简要回答。
3.文中为何要写杨振宁的缺点?
4.这篇传记中说:
“杨振宁好比一棵树,在西南联大扎下了根,在芝加哥大学长出了繁茂的枝叶。
”从文化融合以及青年人的文化修养等角度,思考这一句话的含意。
5.只读过高中二年级课程的杨振宁,以榜上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西南联大使杨振宁为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阅读“奠定基业的西南联大”部分,思考“这一转,转出了他一生的辉煌”如何理解?
作为一位举世瞩目的科学家,杨振宁的成功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中西文化的“合璧者”——杨振宁
杨振宁的成功得益于中西科学文化的“合璧”,也得益于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杨振宁始终认为科学研究离不开文化底蕴,从事科学研究者的见识、胆略、态度以及鉴赏力、洞察力,都和文化涵养有关。
杨振宁总结说:
“我的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汲取了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好的地方……”
从研究方法看,杨振宁既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学习、研究方法,又掌握了与中国传统不一样的西方的学习、研究方法,他巧妙地结合应用了这两种方法,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取长补短,成为他日后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运用角度
“中西合璧”“相互借鉴”“内因与外因”“科学与文化”等。
运用示例
方圆人生,只为规划取舍,赢得成功。
牛奶的方盒子只为能铺满货架,矿泉水的圆瓶子只为能装更多的水,物尽其美,找到自己的方圆。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句话差点断送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前程。
刚赴德留学的他,深信导师的话,整日将自己关在实验室,但因手拙且对实验把握不够,常被周围的同学嘲讽。
正当他深陷学业低谷的时候,泰勒的引导,带他走出迷谷。
转攻理论物理的他以其敏捷的思维不断创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
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形状,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圆。
方圆人生,调整自己,极尽内心之美,方能赢得另一片的成功。
(高考优秀作文《方圆人生》)
2.课外素材
在微子世界探寻美感的王贻芳
王贻芳曾师承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专业研究高能粒子。
2001年,38岁的王贻芳放弃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工作回国。
多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粒子物理的成长与发展。
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曾入选2012年年末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
2015年11月9日,王贻芳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科学突破奖”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堪称科学界“第一巨奖”。
在王贻芳看来,“科学不需要每个人都懂,但需要懂得欣赏它”。
科学的魅力无穷,就像最近发现的“引力波”,王贻芳是这么浪漫的描述:
“13亿光年以前,两个黑洞合并产生了一个引力波,经过13亿年到达我们的地球,然后这个探测器经过改造开始运行,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看到了。
你不觉得这件事情是一个很美的事情吗?
”王贻芳说,这正是科学的美妙之处。
对于科学的未来,王贻芳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科学家们通过付出自己的努力,使得我们中国的科学能够在国际上有它相应的地位。
王贻芳坚持认为,“我们要追求的,不是一个诺贝尔奖,而是要追求掌握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知识,集合人类的这个共同的能力,能够建造一个中国的科学中心。
也许在未来的几十年以后,我们自己,和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把中国人的名字写在科学教科书上”。
点评
王贻芳心系祖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但他仍在不懈地努力着,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梦想努力着。
这也体现了他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成功三重奏①
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成功,但正如切开这珍贵的钻石,只拥有经验、技术等某一方面都不足够。
我认为,要想成功,就得如切割师所言,具备三点,即经验技术、勇气与抛开杂念。
②
一重奏,广泛涉猎,潜心钻研,习得丰富的知识与技巧。
常言道: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宋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仍坚持读书,才有了丰富的知识,也成为了大学士;
李时珍遍探百草,十年如一日地潜心钻研,才著出闻名世界的《本草纲目》;
无臂钢琴家李伟同样也是在经历了无数训练后才有了如今惊世的技巧。
可见,要想成功,首先就需要刻苦学习知识,潜心钻研,以提升自身的经验技术,自身条件过硬是为成功奠基的。
二重奏,果敢前行,敢做敢拼,拥有一颗勇敢的心。
机遇对于懦弱者是深坑,对于勇敢者是天梯;
机遇对于懦弱者是故步自封,对于勇敢者是大步前行。
倘若马化腾没有勇气,他又怎会在创业初期选择投身看似无人问津的即时通讯领域,并从此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倘若邓小平没有勇气,他又怎会在内忧外患之时坚决叫停革命,转而投身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并使中国腾飞?
倘若小米公司没有勇气,又怎会有其投身低端市场,一举创下效益冠军的奇迹?
③所以,拥有勇气打开束缚双脚的锁链,才可走向成功。
三重奏,抛开杂念,让自己得一份纯粹前行的动力。
歌德说:
“自己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
”确实,往往阻碍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正是其自身过多的杂念与忧虑。
为什么众多田园诗中,只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获得成功,为人称道?
为什么石油大王哈默可以在无人看好的荒地开机钻井?
又为什么克林斯曼总能踢入点球而保持记录?
④我想正是因为他们心无杂念,并不过多地去考虑自己能否成功,干这件事是否有意义,而是不惧失败,一心前行。
可见,习得知识,拥有勇气,抛开杂念,正如一部恢弘交响乐的三个奏章一般,层层切合,只有当具备这三个要素时,才可奏出那通往成功的颂歌。
所以,让我们牢记这三点,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扬帆起航!
⑤
思悟要点
①本文的题目有何特点?
提示 借用音乐术语构成比喻,点明主旨,生动形象,简洁醒目,极富有吸引力。
②作者在开篇切题上采用了怎样的技巧?
提示 文章首段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提出“成功的三要素”,为下文的演奏(论证)定好了基调。
③这里连用三个“倘若”有何好处?
提示 三个“倘若”以假设的形式说明勇气对成功的重要性。
同时,这三个“倘若”句极具有时代性,又构成富有音韵感的排比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④这里的句子在论述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提示 反问、排比。
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使语言有气势,而且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及论辩性。
⑤本文的结尾段有何特点?
提示 回扣题目,呼应开头,重奏主旋律,让文章在高亢的最强音中终止,从而得出结论,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了。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
(1)①bāo ②jí
③kù
④lì
n ⑤huī ⑥tī ⑦yì
⑧suǐ
⑨è
⑩chì
⑪jiǒnɡ ⑫bá
⑬jī ⑭zēnɡ
(2)①sà
nɡ/sānɡ ②juà
n/jù
n
2.
(1)洋溢 狭隘
(2)聪颖 颍水 (3)详细 祥和
(4)消失 销售
二、
(1)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2)像蜂群似的拥来。
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3)一句话就说中要害。
(4)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5)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6)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
(7)意识或形态方面有很大的收获。
(8)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9)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对点小测
(1)√
(2)√ (3)√ (4)√ (5)×
应为“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山。
比喻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
(6)√ (7)×
应为“获益匪浅”,形容受到很大的益处和启迪 (8)×
应为“一得之见”,一点点肤浅的见解,表示谦虚
(9)√
(1)①不止 ②不只
(2)①缺乏 ②缺少 (3)①呵护
②爱护 (4)①耳濡目染 ②耳闻目睹
整体感知
3.一是一上来就紧紧抓住读者要急于了解杨振宁何以会获此大奖的心理;
二是通过演讲的内容透露出杨振宁的自豪,点出了杨振宁获奖的根本原因;
三是紧紧扣住题目“杨振宁:
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课堂互动
1.
(1)主线:
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科学文化”,取得事业成功的。
(2)主要有三方面的材料来表现这一点。
2.杨振宁读书的经验大部分在中国,接受的是中国教育,尤其是在西南联大所接受的教育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西方新的科研方法,给了他新的动力,为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杨振宁既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学习、研究方法,又掌握了与中国不一样的西方的学习、研究方法,他巧妙地结合应用了这两种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所以说杨振宁是中西文化的共同产物。
3.这才符合人物传记的真实性,也将杨振宁写得较为全面客观,缩短了传者与读者的距离,使后文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让读者感到更真实,让我们普通人的努力看到了曙光。
4.杨振宁是中西科学文化融合的受益者。
在西南联大的学习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诸多知名教授的悉心培养下,他了解了当时世界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在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传统的重整合、重演绎的思维方式,使他能够把数学问题和物理问题联系起来。
到了芝加哥大学,他又接受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在那里,他学会了实验验证的方法,学会了讨论和辩论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可以说,西南联大夯实了他的知识基础,而芝加哥大学则带给他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更有效的途径。
这二者结合起来,最终使杨振宁能够做出突出的贡献,结出丰硕的果实。
5.杨振宁因为没有读过高中物理,投考西南联大时报考的是化学系。
但是20世纪30年代经典物理中那些难以想象的重大科学成果,使杨振宁把目光和兴趣转向了物理,并转入了物理系。
而杨振宁的成功或者说辉煌主要体现在物理方面,应该说他巨大的成就和这一转不无关系。
延伸探究
(1)能够抓住机遇,追随名师。
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机遇未到来时,凡事要看开一点,不悲观,不气馁,顺应客观,自勉自励,积极进取,以更加理智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再接再厉,趋势而上,去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这才是每个人应有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没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要发现和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
而只具备知识,没有现代思维方式,看不到机遇,机遇就会默默地从身边溜走。
从客观条件讲,机遇的产生和利用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自由的科研氛围,平等的择业、工作机会,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程度等。
(2)能够扬长避短。
杨振宁正视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自己的长处不在实验物理学而在理论物理学方面。
因此他由实验物理学转到理论物理学方面。
这就告诉我们: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懂得发扬自己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能够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脚踏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迈进。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忘记那些缺陷,不让那些弱点影响我们的成功;
同时也要认识和定位好自己,把握和信任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形成优势。
(3)能够做到中西合璧。
杨振宁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揭示了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深层原因,那就是中西文化的共同滋养,从而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对其成长之路、成功秘诀的思索和兴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学案 学年 人教版 选修 中外 传记 作品 选读 第八 杨振宁 合璧 中西 科学文化 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