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434979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52KB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棚街道党工委针对党员活动空间和党员队伍结构,对党员进行分类管理。
对自管党员进行“登记管理”;
对离退休党员进行“岗位管理”;
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
对下岗失业党员进行“温暖管理”;
对年老体弱党员进行“关爱管理”、对两新组织进行“归属管理”。
三是健全和完善了社区服务体系。
在推动社区向服务型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党委(总支)发挥了导向和组织保障作用,社区服务工作正逐步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和认可,为社区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舞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员结构复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街道社区党员包括了居民党员、由“单位人”逐步转变“社会人”的党员,离退休党员,退伍军人党员、大中专毕业党员,转岗党员和流动、无业、待业党员,以及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
由此看来社区已成为开放性很大的“小社会”,社区的管理方式、管理范围和居民的成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造成社区党组织存在着“转岗党员多、流动党员多、困难党员多、老党员多”和“组织活动难、思想教育管理难、模范作用发挥难、党员发展难”等“四多四难”的问题。
党员的来源渠道增多,年龄差异增大,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给社区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社会事务多,社区责、权、利不统一,工作存在一定的压力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目前,街道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与自身的职权状况存在很大的矛盾,突出表现为责大权小。
主要是街道社区工作要对应多个上级部门,承担多项任务,但却缺乏与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管理权和主要的人、财、物等基本保障条件。
一些承担着城市管理职责的政府部门,在不向街道办事处下放相应的管理权和执法权的情况下,却把街道作为自己的基层执行机构,从而形成政府职能部门因力量有限而管理服务不到位,街道因职权所限而管理服务不到位的局面。
并且随着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和工作职能的延伸,各行各业纷纷进入社区,社区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繁重,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局面。
当前社区工作内容和任务的明显增加是不争的事实,新形势新任务变化所带来的冲击,社会服务的社会化市场体系专业化水平还远不能满足需要。
(三)服务事项多,社区服务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经棚街道5个社区,其中4个社区建有一站式服务中心大厅,设置民政、司法、劳动保障、计生、社区党建等服务窗口。
切实为居民群众提供低保救济、再就业、养老保险、法律见证、调解纠纷、接转党组织关系等服务内容。
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区服务项目也随之增加,这就要社区逐步建立和完善保证性社会服务体系,诸如便民家政、职业介绍、卫生保健等项目以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需求。
(四)工作任务重,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街道X个社区,有工作人员X人,其中X人为临时人员,大专学历有X人,其他均为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年龄大多在36岁到49岁之间,30岁到35岁有X人,30岁以下有X人。
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社区工作人员总体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大学学历较少,虽然能吃苦耐劳,但受文化层次所限,整体谋断能力和工作效率还不高,影响着社区工作的开展。
随着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社区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社区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承担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保障任务将更加繁重,对社区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管辖人数多,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街道辖区人口近六万人,有3个社区人口超过万人,社区人口多、面积广,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项目少、水平低、供给方式单一。
且随着城市人口变换居住地越来越频繁,社区居民原有的部分社会资本发生了断裂,社区居民普遍缺乏认同感,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也不强。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转型深入,过去以单位为工作和生活轴心的“单位人”已经变成“社区人”。
人们的身份虽发生变化,但生活习惯和心理却没有转变过来,对社区生活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究其原因,就是“单位”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间接导致“单位人”对社区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共建活动为例:
街道X个社区与辖区X个单位开展共建活动,虽然已经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但是多数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活动只停留参加会议、座谈上,但参与社区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方面还有待提高。
社区党组织很难协调成员单位参与社区工作,只有少数几个与社区密切联系的共建单位与社区开展共建活动。
单位对集体事务和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社区建设既不关心,也不感兴趣,并以各种各样的托词和借口拒绝参与社区事务。
单位不支持,作为单位的职工就更不愿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
三、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度
一是丰富宣传形式,扩大知晓率。
社区党组织要在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下功夫,着力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使社区理念家喻户晓,让“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丰富活动载体,扩大参与率。
社区党组织通过社区文化这一有效载体,坚持用先进文化引导社区文化的发展,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公民意识、法律法规、思想道德的教育,营造适宜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各类组织及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从而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
三是丰富帮扶关爱内容,增加亲和力。
通过走访慰问、困难救助、精神慰藉等方式,不断健全党内关怀长效机制,让每一名居民尤其是年老体弱的困难居民都能沐浴到党的“阳光”,于细微之处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
四是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居民需求。
依托社区服务站及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居民参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环境、法律、安全等进社区活动,保障各种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全体居民,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归属感和安全感。
五是加强共驻共建机制,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
组织动员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
发挥辖区单位资源优势,与社区党组织形成机制共创、责任共担、活动共办、难题共解的党建合力,促进社区发展。
(二)明确责任,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一是夯实基础,建设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党员之家”。
社区党组织要横向联动,最大限度地联系和凝聚各领域党员力量,积极用“有困难社区帮”的理念引导创先争优特色活动开展,在更好的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同时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结合社区建设和管理,通过有效的活动载体,把广大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能够经常听到党的声音,看到党员的形象,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二是健全完善协调共建机制。
完善优化社区网格党组织设置,成立了社区区域联合党委,社区党组织与共建单位党组织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共驻共建双向服务承诺书》,建立起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构建城镇社区党建区域化新格局。
建立完善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互学互评”、在职党员“双联双管”等机制;
实施“兼职委员制”、“大工委制”,有效整合党建资源;
推动活动资源共享、服务互联互通,切实提高服务工作水平。
(三)创新载体,提高党员的教育管理水平
一是在教育管理的方法上,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劳动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是在教育管理的措施上,实行分类管理。
对转岗党员实行“一帮一”教育模式,建立各具特色的学习互助小组,经常性地组织和督促转岗党员、无业党员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
对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档案;
对离退休党员开展退岗不褪色教育,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
对转岗党员开展下岗不失志教育;
对在职党员开展在岗不落伍教育;
通过采取上门联系、有病看望、有难帮助的方法,做到以情感人,以心暖人,使社区党员感受到处处有党组织的关心,让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打好基础。
三是让党员教育管理在社区服务中见新成效。
注意发挥社区党员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党员中开展便民服务行动,动员社区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转岗职工党员、退伍军人党员、在职党员参加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活动,为群众办实事,送温暖;
发挥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作用,通过开展“党员奉献日”等活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结合党员志愿者意愿及特长,着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社区全体党员志愿者开展“三走进,四牵手”活动。
(走进社区、走进楼宇、走进家庭;
牵手困难人员、牵手下岗职工、牵手孤寡老人、牵手困难学生)通过帮困救助金为困难群体提供各种救助帮扶。
四是让党员教育管理在社区管理中见新成效。
发挥社区党员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积极动员和吸收他们参加社区事务的管理。
开展“党员联系组”活动,设立党员责任区,实行小组包片,党员包户,承担治安巡逻、安全服务、卫生绿化等工作,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人民调解员、居务公开监督员、计划生育信息员和安全防火员。
(四)完善机制,提高社区服务能力
一是提升基层基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协调各种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服务网络,从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便民利民活动。
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不断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机制。
根据不同时期居民群众的不同要求,切实延伸拓展服务内容。
全面运作好为居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展义务志愿活动,把免费服务送上门,送入千家万户中。
积极探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切实为社区老年人家庭提供必要的、专业化服务。
切实增强社区组织和工作人员管理社区事务、服务居民的能力,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二是强化服务功能,努力构建街道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
根据广大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居民参与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活动;
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济贫、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其社会化和自治性的特点。
社区服务要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使社区服务真正成为发展社区经济的增长点和拉动力,成为再就业的一条途径。
(五)强化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强化培训。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学习模式为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积极组织社区工作者参加市、旗级组织的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外出考察等活动,并与先进社区联系,进行短期挂职学习交流活动;
同时利用社区学习讲堂和周五学习日通过轮流讲课、主题交流、网络自学、聘请相关专业人员讲课等形式,开展法律常识、管理创新、计算机应用、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培训,培养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社区“三型”(知识型、创新型、服务型)人才,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拓宽用人渠道。
通过考录或招聘的方式吸纳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就业,加大对社区优秀年轻干部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增强社区工作力量,为社区管理和建设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把社区作为后备干部学习提高的培训基地。
从旗直机关下派后备干部深入社区砺炼,提高年轻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年轻干部在社区工作中锤炼,不断增加阅历,丰富工作经验,实现从专才到通才、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局的转变和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街道社区 党建 工作 现状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