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33919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1.71KB
世界地理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世界地理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考试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里海
(2)非洲:
维多利亚湖
(3)欧洲:
拉多加湖
(4)北美洲:
苏必利尔湖
(5)南美洲:
马拉开波湖
6.海陆分布特点
(1)陆地集中于北半球
(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欧非、亚大洋、南北美)
(3)多数大陆通过海峡或运河相连(除大洋、南极和欧亚间)
(4)某些海路分布具有鲜明特点(海岸线走向,弧沟系,极地海陆)
7.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1)深度大,高差大:
大洋平均深度3800m,最大高差15204m
(2)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组成洋底地形:
1)大陆架:
低潮线到坡度陡增的地方,占海洋面积7.6%
2)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斜坡,占海洋面积8.5%
3)大样底:
大洋主体
(3)洋脊贯通四大洋:
8.大洋的发展
(1)胚胎期:
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
(2)幼年期:
红海、亚丁湾、加利福尼亚湾
(3)成年期: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衰退期:
太平洋
(5)终了期:
地中海
(6)遗痕(地缝合线):
喜马拉雅山脉
9.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
1)内在联系性:
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2)空间组合性:
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呈现其特定的空间结构,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3)动态演变性:
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处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是内在联系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注:
整体性原因: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接触和渗透
③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使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有机结合
(2)差异性:
1)纬向地带性:
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是由太阳热力因素造成的。
2)非纬向地带性:
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
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都是。
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或区域性分布。
3)经向地带性:
自然地理现象近于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性,表现为大气湿度、降水等因素自海岸向内陆递减及其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的东西变异。
4)垂直地带性:
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而呈现的规律性
10.四大洋系统
(1)太平洋:
全球面积最大且最深的大洋。
北起白令海,南到南极的罗斯海,东到巴拿马,西至菲律宾的棉兰老岛。
(2)大西洋:
呈“S”形南北延伸,南北跨度最大。
(3)印度洋:
热带大洋,东西长,南北短。
(4)北冰洋:
面积最小,温度最低
11.海洋污染及其危害
(1)特点:
1)污染源多
2)持续性强
3)危害大
4)扩散范围广
5)控制难度大
(2)来源:
1)陆源与海岸带开发污染
2)大陆架钻探与深海采矿
3)海洋倾废
4)船源污染以及大气污染
(3)种类:
1)石油污染:
改变海水理化性质,形成油膜,阻挡空气,黏住海鸟
2)重金属污染:
生物放大,食用中毒
3)有机物污染与赤潮:
有机物分解,消耗溶解氧,产生营养盐,海水富营养化,导致赤潮,分泌有害物质,阻挡阳光
4)固体废物污染:
生物误食;
影响美观
5)热污染:
冷却水改变理化性质(溶解氧)
6)放射性污染:
12.种族的划分及其自然特性
(1)种族划分:
种族划分反映的是人口在自然特征上的相互差异。
(2)种族自然特性:
种族的自然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的肤色、毛发、身高、头颅形状、五官(鼻形、眼睛)和血型以及指纹等方面。
(3)具体划分及特征:
1)黑色人种:
①肤色是黑的,并且最细腻。
②毛发呈黑色且明显卷曲、头颅圆滚、身材适中、手臂较长、瞳孔呈黑色、鼻翼较宽、嘴唇宽厚。
③肢体灵活,肌肉爆发力强。
2)白色人种:
①肤色是白的。
毛发有多种颜色(白、黄、棕、黑、红)。
第三期毛发发育,皮肤表面粗糙。
②瞳孔有黑、黄、蓝和棕等颜色。
眼睑为双层,眼窝深。
③长头,长鼻且鼻梁高挺,身材高大。
3)黄色人种:
①肤色发黄,毛发黑色,第三期毛发不发达,圆头,黑色瞳孔,眼睑为单层,眼窝浅,身材适中。
②以蒙古人最为典型。
4)棕色人种:
自然特征上界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皮肤黑红,毛发卷曲、身材较高大,但在毛发和五官特征方面更近于黑种人。
主要指大洋洲的原住居民。
13.民族同化
民族同化是部分民族的消失,即被同化的那些民族消失了,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有些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了。
民族同化又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14.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多个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过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各个民族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别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
15.三大宗教
(1)基督教:
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其宗教的核心地是梵蒂冈;
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历史上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即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以及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大洋洲的各新教的流派。
基督教从公元初年就开始了分化,这是宗教传播和人口地域差异相结合的必然。
(2)伊斯兰教:
分布广泛,教徒(穆斯林)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
(3)佛教:
起源于印度。
后来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而大乘佛教进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小乘佛教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中南半岛)。
大乘佛教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
16.世界城市化问题
(1)城市贫民:
主要发生在各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城市对农村剥夺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明显,农民向城市迁移。
(2)城市犯罪:
低收入和失业激化社会矛盾,社区环境恶化和城市管理薄弱滋生犯罪,大城市犯罪现象相当普遍
(3)城市交通: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使城市初期形成的道路—街区格局成为城市交通量增长的障碍,城市道路难扩展;
早期由铁路及其车站构成的市区平面格局成了分割城市(平面)交通的因素。
交通堵塞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问题。
发达国家城市交通立体化、多元化;
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资金问题。
(4)城市环境:
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和噪音污染
17.温带地区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域差异
(1)在东亚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形成了以谷物经营制和块根作物栽培制为主的耕作业系统。
(2)在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形成了以商业性牛奶业、蔬菜业为主的混合农业系统。
(3)在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形成了耕作业系统的谷物经营制、块根作物栽培制和草田轮作制。
(4)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西部,形成了草地系统的牧场放牧制、大农场经营制、耕作业系统的谷物业经营制。
18.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1)经济总量不断发展:
(2)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有所放慢:
原因:
1)经济总规模已经比较大,在这个日益膨胀的规模上,速度肯定要趋于下降。
2)产业结构的转型——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方向的转移,影响发展速度。
3)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走上顺畅的途径。
(3)“新经济”趋势明显:
知识和创新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信息产业和生态经济是新的经济方向,是新的经济理念的形成。
(4)传统经济与“新经济”二元发展:
新经济,其核心也就是创新,永远属于有能力、有条件和有需求的国家与地区。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的工业化仍然是首要任务。
19.经济核心地
经济核心地的一个基本的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对外扩散。
扩散总是沿着交通运输的通道进行的,这样在走廊附近就形成了经济比较发达的轴带。
由于经济在地理上扩散,因此地理条件差异使地理扩散产生具有梯度的地带。
地理位置偏远或吸收条件(自然条件、人口的素质条件和交通通讯条件等)障碍都会形成边缘地区。
20.世界经济中心地系统
区域性的中心地的本质是形成了高级的经济结构(部门结构和地域结构)和具有强大的对外作用功能。
(1)欧洲中心地:
工业革命以来这里就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地。
英国是核心。
其中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谢菲尔德等城市以及它们周围的英格兰是核中之核。
二战后,该中心地的地位相对下降,但依然强大,具体表现:
1)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德国,法国等在世界金融界占有重要地位。
2)1999年统计的全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有157家的总部均设在欧洲。
3)众多的国际组织的总部均设在欧洲。
4)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网络。
(2)美洲经济中心:
主要指美国,其表现为:
1)美国经济实力一战后超过了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二战后超过了西欧的全部
2)最主要特征是它对现代技术创新的贡献
3)美国信息技术形成新经济主体,使世界进入信息经济时代
(3)亚洲经济中心:
1)日本:
①技术领先,集约发展,工业产品大量出口
②东京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进出口贸易居世界领先地位
③东京、大阪等构成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市群,太平洋沿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地带之一
④1999年,日本的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中占有107家
2)四小龙:
①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群
②香港和新加坡进入世界上最重要金融中心行列
③工业发达
④世界上最主要的时装加工产地
21.亚洲自然地理分区及各分区特征
(1)北亚大区:
特点:
大陆性寒湿气候和永冻现象,植被具有耐寒性和纬度地带性。
1)西西伯利亚平原区:
地形平坦,气候属过渡性的大陆性气候,湖泊沼泽广布,形成典型的纬度气候带。
2)中西伯利亚高原区: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属强烈的大陆性寒湿气候,永冻现象广布,植被和土壤的纬度地带性不够典型,垂直地带性比较明显。
3)俄罗斯远东山地区:
地形以山地为主,多火山地震,河流和气候均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苔原带广布,自然景观复杂多样,垂直结构显著。
(2)中亚大区:
山地环绕,形成典型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和内陆流域及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景观。
青藏高原和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带具有高山气候和高原寒漠、草甸、草原景观
1)哈萨克丘陵和土兰平原:
地势平坦而单调,哈萨克丘陵主要是浅丘和低山地块,土兰平原是一辽阔的冲积
平原,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内流区和无流区广布,植被主要为草原、
半荒漠和荒漠。
2)帕米尔高原区:
地势险峻,气候属高山寒漠气候,南部为亚热带高山气候,北部为温带高山气候,气候和景观具有显著的垂直地带性。
本区分布着许多高山湖泊和冰川。
3)蒙古高原区:
主要为山地和高平原。
气候属于温带极端大陆性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和干燥性。
地带性植被和土壤均以草原和半荒漠为主,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自北向南分布着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
河网稀疏,分布不均,地表径流缺乏。
4)内蒙古—新疆高原区:
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形成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植被大部分为温带、暖温带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
5)青藏高原区:
世界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m左右,形成高原气候,空气稀薄,气压低,温度低,太阳辐射强,干季多大风,冻土广布,湖泊众多,植被一般都比较矮小稀疏。
自然景观表现为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仅喜马拉雅山南坡有森林分布。
(3)东亚大区:
典型季风气候。
1)朝鲜半岛区:
2)日本群岛区:
地表崎岖多山,火山广布,地震频繁。
气候以温带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无严寒酷暑,降水丰富。
水系短小流急,且多断层湖、火口湖和海迹湖。
植被土壤带的纬度地带性与非纬度地带性错综复杂,森林覆盖率高。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3)中国东部季风区:
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属大陆东岸季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河网稠密,且多大河。
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混杂。
(4)东南亚大区:
1)中南半岛区:
呈掌状,中南半岛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为赤道多雨气候,形成热带雨林景观。
中南半岛基部为山地混合林,北部湾和暹罗湾等沿岸分布着红树林。
2)东南亚岛屿区:
地形高峻破碎,多火山地震,属海洋性赤道多雨气候兼有季风气候的特色,植被有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菲律宾群岛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主要为热带雨林。
(5)南亚大区:
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
1)印度半岛区:
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分为热、雨、凉3季。
植被以热带季风林和热带雨林为主,德干高原内部、印度半岛的西北部多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尔沙漠及周围分布着荒漠和半荒漠。
2)斯里兰卡岛区:
中部为山地,沿岸为平原,沿海沙洲、潟湖较多,西南部有珊瑚礁海岸。
属热带雨林气候,西南部面向西南季风,雨量较多;
东北部迎向东北信风,雨量较西南部少。
大部分属热带雨林景观。
(6)西南亚大区:
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
多内陆河流和内陆湖泊,植被以荒漠和半荒漠为主。
1)伊朗高原区:
气候干燥,温差大,雨量少,属冬雨型,水系以内陆流域为主,盆地中有广大的荒漠。
2)阿拉伯半岛区:
地形为平坦台地式高原,气候属热带荒漠气候,高温少雨,大部分为无流区,河流多属干河,荒漠面积广大。
3)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地势低平,河流落差小,冲积迅速,北部气候为地中海型,其他大部分为热带荒漠、半荒漠气候。
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
4)地中海东岸区:
地形结构南北纵行、东西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平原、丘陵、谷地和山地。
气候和植被为典型的地中海式,沿海平原和山地西侧植物茂盛,断层谷地内和东部地区气候干燥,多为带刺的灌丛和矮檞。
5)小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区:
周高中低,沿海为地中海式气候,内陆高原为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半岛中部主要为荒漠草原,北部、西部和南部边缘因降水较多有森林分布,具有垂直景观带结构。
6)高加索山地区:
山地与低地相间排列。
气候复杂多样,河流短小急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植被亦呈显著的垂直结构。
22.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综合评价
从总体上看,亚洲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但各自然要素组合及其分布不均匀,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形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地区
六大自然区自然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劣势
优势
劣势
北亚大区
水及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锡、铜、锌、金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冷湿,光热资源不充足,永冻层广布,大河多北流,易泛滥,并形成大面积的湖沼地带,因此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的展开
中亚大区
光热资源充足,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广布。
适于畜牧业发展,农业全部需要灌溉。
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的资源潜力巨大
深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径流贫乏,水资源严重短缺
东亚大区
濒临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北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多天然良港。
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稻谷的生长。
水及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煤、铁、钨、锑、铜、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为东亚地区的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大陆东缘地质构造复杂,多山且火山、地震频繁,并易受台风侵袭,给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危害
东南亚大区
气候湿热,水、热、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和锡、钨、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利于工农业的发展,使该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农矿产品产区和出口区
南亚大区
位于低纬地区,季风气候为主,多大河,水、热资源丰富;
大部分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
这些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导致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成为世界上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
西亚大区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其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焦点
但地处内陆地区且以高原地形为主,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等,又不利于经济发展
23.领土及地缘关系问题
(1)北方四岛问题:
北方四岛是指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岛,属千岛群岛的南部。
日俄争端
(2)朝鲜半岛问题:
南北朝鲜争端:
北方界限特问题,朝鲜核威胁问题,驻韩美军问题
(3)中印边界问题:
历史上未划定,形成习惯边界,麦克马洪线
24.民族与宗教冲突问题
(1)西亚:
1)巴以冲突
2)塞浦路斯问题:
希腊族和土耳其族冲突
3)库尔德人问题:
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前苏联地区的库尔德人冲突
4)阿富汗问题:
阿富汗国内各种族、宗教派别冲突,塔利班
(2)南亚:
1)民族问题:
民族独立引发国家冲突
2)宗教问题:
印度教与伊斯兰教
(3)中亚:
1)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矛盾:
2)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民族矛盾:
民族聚居
3)跨界民族争端
4)恐怖主义:
伊斯兰极端势力
25.日本
(1)自然条件:
多海岛,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狭长的弧形。
多山地和丘陵,平原狭小,火山众多,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航行。
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多雨,森林覆盖率达66.8﹪
1)气候地域分异:
本州岛脊梁山两侧内陆、沿海分四种气候类型
2)自然灾害频繁:
(2)经济发展:
1)明治维新与近代化
2)对外扩张与工业化
3)二战后的经济恢复与增长
4)石油危机以后的结构调整与低速增长(73年、79年)
5)今天的世界经济大国
(3)经济发展因素:
国际环境
1.和平
2.GATT、IMF体制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
3.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
国
内
条
件
自然条件
1.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
2.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优质、廉价资源)
3.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
经济要素
1.人口与劳动力:
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
2.资本:
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
3.技术:
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
4.市场:
自由、竞争性市场
5.产业组织:
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
6.政府:
引导,保护,公共投资
社会、制度
1.战后改革
·
缩小军费开支
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进行农地改革,
推行劳动民主化)
2.社会因素
中流意识
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
(4)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从大规模批量生产型向高度加工、知识密集方向发展。
(5)产业区位与国土结构的变化:
(6)现代国土结构的特征:
(首都圈,名古屋圈,关西圈)
1)三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差距很大。
2)中间地带的存在及经济实力向第一国土轴高度倾斜。
3)在三大城市圈中向首都圈的集中尤为显著。
(7)中枢管理职能:
中枢管理职能是城市的高级职能,是决定现代大城市的吸引力、成长力的最主要的职能。
中枢管理职能可分为行政的(政治)、经济的、文化-社会等三种类型。
分别由政府机构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各种机构、民间企业的总部和分部职能以及大学、媒体承担。
26.印度种姓制度
(1)概念:
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2)四大种姓:
1)婆罗门: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2)刹帝利: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3)吠舍: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4)首陀罗: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5)贱民:
不同种姓之子,不可接触者,不在四大种姓之内。
27.印度农业发展模式
(1)绿色革命:
推广高产良种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改革,尤其小麦和稻谷。
(2)白色革命:
发展牛奶生产。
(3)蓝色革命:
发展渔业生产。
28.印度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分布
发展原因:
(1)政府的大力扶持:
建立了一系列利于IT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建10个科学园。
(2)国际市场的推动:
需求量增长。
(3)质优价廉的专业人才:
29.西亚“三洲五海”
欧亚非三洲环绕;
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31.欧洲自然地理环境
亚西北,非北。
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以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西岸的连线为界,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单一;
西部山地平原交错,地形比较复杂。
欧洲的南部和北欧的冰岛多火山地震。
气候以温带气候占优势,海洋性显著。
气候类型区分布的地带性特征突出。
原因可分为两个:
(1)地带性特征比较突出,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地形特征决定的。
(2)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区的分布,主要是受到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洋流、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通航条件好,通航里程长,多国际性大河。
主要为雨水补给、
雪水补给和冰川补给三种类型。
湖泊广布,以北欧和阿尔卑斯地区分布比较集中。
32.欧洲自然地理分区
(1)北欧区:
大部分属于亚寒温带针叶林气候区。
典型的冰川地貌。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的海洋性特征突出。
以针叶林为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 地理 考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