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32831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10KB
前赤壁赋教案文档格式.docx
《前赤壁赋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赤壁赋教案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识记
掌握实词“属、如、和、遗、危”等,了解名词作状语、使动、意动等词类活用现象,学习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句式。
熟悉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及有关“文赋”的文化常识。
2、理解
(1)
了解本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2)
理解作者身处逆境、不计荣辱的旷达情怀。
(3)
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探究
苏轼散文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景、情、理交融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苏轼清新流畅,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难点:
1、理清全文“乐——悲——乐”的感情线索。
2、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
本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抒写江山风月的清奇和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又通过客与主的对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作者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的苦闷心情和当他从庄子、佛家思想出发观察宇宙人生时的洒脱态度。
基于此,教学时,首先以“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文中的画意、诗情、哲理,然后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主答问答部分,仔细体味其“情”其“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在逃离纷扰的世事,醉心于自然美景中时,往往会产生超尘脱俗的奇思和神往。
那么,被贬他乡的苏子面对赤壁江天风月,又萌发了怎样的出世之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前赤壁赋》,与苏轼共举金樽邀明月,叩问宇宙与人生。
(二)整体感知
1、题解及背景介绍。
由题目可明确本文的文体是赋。
什么是赋?
赋是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骈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前赤壁赋》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体赋的写法,而把记游散文的方法运用赋中来了,将景与情、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对背景的介绍应稍详些,要点包括:
①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对王安石某些新法持不同意见,新党李定等人从他的诗篇中摘引了一些讽刺新法的句子,指控他诽谤朝廷,苏轼因而被捕,关押在御史台狱,在狱一百多天,史称“乌台诗案”(御史台称乌台)。
②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③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鼻矶游览,写了《赤壁赋》;
同年十月他再游此处,写了《后赤壁赋》。
2、注重认知。
第一步: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上标记。
第二步:
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
第三步:
学生根据注释默读全文,从字词句角度读懂文章。
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一词多义,如“属、如、和、遗、危”等。
词类活用,如使动用法,“舞”、“泛”等。
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和初步探究苏轼散文语言的特色(语言生动精炼,《前赤壁赋》全文以散句为主、间用骈句和韵语,词采华美,音韵铿锵,亦文亦赋,严谨工巧;
明快自然,不事雕琢,《前赤壁》中几乎没有一句难解之语,却能将难绘之景、难达之情、难言之理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苏文还十分讲究修辞,使语言臻于至美,如《前赤壁赋》中使用的最多的是对比或对文手法,可结合练习二进行说明和品味)。
3、理清思路。
可设置以下问题导读:
①阅读首段,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秋江月夜图。
②作者面对美丽的秋江月夜之景“饮酒乐甚”,为什么又转乐为悲?
③“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是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作者借此形式,实际上是与自己进行思想的对话。
说说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④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结合上述问题,学生可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回答。
最后达成这些基本的共识:
①七月十六的夜晚,赤壁江面,辽阔无际。
清风徐徐,拂面而来,平展如镜的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
玉盘般的月亮从东山之上冉冉升起,在南斗和牵牛星之间流连徘徊。
江上雾气弥漫,水天一色。
②作者毕竟经历“乌台诗案”不久,身处“江湖之远”,怎么能真正地“乐”起来呢?
因而诗兴大发,“扣弦而歌”之后,对景怀人,不免莫名的惆怅袭上心头,再则歌中哀怨淡淡,客人的洞箫如咽声声,更加重了伤感,渲染了悲情。
③作者借此手法,使文势形成波澜,将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④课文有两条线索,除了外在的时间线索之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乐→悲→乐”。
(三)点击“重点”
①让学生分扮主客角色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结构层次,读出情感色彩,读出哲理意蕴。
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并找出表达客人思想感情和主人哲理顿悟的句子。
③以六人为一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一。
分小组讨论前,要明确讨论的问题:
结合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指定小组负责人。
讨论中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作好全部发言人的记录。
讨论结束后,要求各学习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整理发言记录,发表意见,陈述理由,并允许不同见解的出现。
至于练习一的共识性答案要点可参考“文本解读”部分。
教学设计
(二)
1、识记:
归纳前、后《赤壁赋》中关键字、词、句子文言特点。
2、理解: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从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总结其异同,从而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的鉴赏能力。
3、探究:
苏轼的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重点:
能从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宏观地分析总结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理解两赋中所表现的苏轼的复杂思想。
本课型设计为“宏观比较阅读课”。
所谓“宏观比较阅读课”就是着眼于文章的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整体阅读方面,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全局。
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准确地进入阅读学习的角色;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运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尝试着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初步鉴赏作品的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目的。
该课型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安排了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分两课时完成:
归纳关键字、词、句的文言特点,相同点的归纳分析,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这样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并加以归纳整理、比较分析。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进行比较赏析,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活动方式,学生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并在与其他成员的协商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营造出一个脑力震荡,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一)导入:
时年四十七岁的苏轼所写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
“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游赤壁二首》说:
“赋是双珠可夜明。
”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论前后《赤壁赋》道:
“若无后赋,前赋不明;
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可见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感受、品味苏轼在二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吧。
(二)比较阅读赏析
教学板块之一:
归纳关键字、词、句的文言特点
1、请学生分小组进行默读、正音。
2、请各小组挑选代表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正音:
《前赤壁赋》:
幽壑(hè
)
嫠(lí
)妇
舳舻(zhú
lú
槊(suò
)
《后赤壁赋》巉(chá
n)岩
虬(qiú
)龙
鹘(hú
冯(pīng)夷
3、请各小组分别按照下列的归类,从课文中寻找到相应的字、词、句。
名词作状语:
西、东——向西、向东
《后赤壁赋》:
横江东来——向东
名词动用:
顺流而东也——向东流去
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履巉岩——踏
羽衣——穿着羽衣
掠予舟而西也——向西飞去
使动、意动用法: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
顾而乐之——以……为乐
草木震动——使草木
(4)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语后置
而今安在哉——“在安”宾语前置
步自雪堂——介词结构后置
归而谋诸妇——介词结构后置
曾日月之几何——定语后置
省略句:
揖(于)予
固定格式:
如此良夜何?
教学板块之二:
相同点的归纳分析
1、引导学生就两篇文章的体裁、主旨、写作方法三个方面来归纳分析相同点。
2、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记录、整理发言内容。
3、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辩伪、取舍、论证、总结。
相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体裁:
两文都属于赋体,但改革了两汉古赋、六朝骈赋、唐代律赋等一贯骈偶丽辞的风格,注入散文化的语句,简直是体格新颖、意味隽永的散文诗。
②主旨:
两文都是以江山风月之乐和老庄齐物思想来消解政治失意的苦闷,抒发对宇宙万物“常”与“变”的体会。
③写作方法:
两文皆采用借景抒怀,寓情于理,虚实相生,抑扬结合的表现手法,将画意、诗意、哲理融为一体。
教学板块之三:
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1、再次分组朗读两篇课文,体会各自的特点。
2、引导学生就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的相异点展开讨论。
3、各小组代表发言,归纳讨论结果,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争辩、补充、总结。
(1)内容:
《前赤壁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读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的景物的变化。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
后赋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时令景色外,两次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也大不相同。
第一次是有目的、预先计划好的月下泛舟,人不离舟,所写的只是江与月,感情和议论也围绕着江与月而发,一气贯彻;
这一次却并无江游的预谋,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才再度泛舟的,而且还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
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前赋是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了一篇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2)结构:
在泛舟赤壁的过程中穿插主客问答的两个自然段,运用主客对话手法抒写跌入人生的苦闷,又从旷达中得到解脱。
既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又有传神的情事叙述,造就了似闲散而非闲散的笔墨,尤其是文章结尾部分对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的描述,将情节置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梦境之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传达出“庄周梦蝶”的亦真亦幻的意趣,隐喻了“乌台诗案”一事,虚实相生,波澜迭起,结构跌宕而又紧凑。
(3)语言:
作为赋,《后赤壁赋》比《前赤壁赋》更散文化,对偶句少,不用典故,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
(三)拓展探究:
(1)问题设计:
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2)各小组展开讨论,形成一个书面发言的“纪要”。
(3)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碰撞、整合,明确以下要点:
①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政治主张有其一致之处;
生活上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无章的洒脱态度。
②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学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③《前赤壁赋》所谈哲理,受到庄子相对主义观点的影响。
但他吸收了其中的积极因素具有辩证思想。
他以变与不变之理来解客之悲,又以陶冶大自然的旷达情怀来解客之闷。
作者在言论和行动均不得自由的逆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消极颓丧,而是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
《后赤壁赋》通过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的幻觉,透露出作者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孤鹤、道士与作者的形象虽三而一——传达出“庄周梦蝶”的意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