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测试语文试题II卷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431615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691.41KB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测试语文试题II卷Word下载.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测试语文试题II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测试语文试题II卷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飞来山上千寻塔”,“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B.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协等特征。
C.“总角”“垂髫”均代指童年;
“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及笄”指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
D.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描绘了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
3.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生命,热爱这岗位,几回回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
②这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保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
③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
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
A.“速度”和“中”分别是形容词、名词,“热爱这岗位”是动宾短语,“你离开”是补充短语。
B.“你保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这个句子中,“住”作补语,“最珍爱的”作定语。
C.“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
”是转折关系复句。
D.将选文中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③①②。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每天,都有一些含苞的花蕾在等待开放。
。
等到夕阳西沉时,花瓣儿就缩起来。
①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
②花瓣苏醒似的,徐徐的,向外伸张,开花了,开圆了
③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
④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放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二段两次提到“停下来”表现山路难走,也为下文写山势陡峭蓄势,留下悬念,吸引读者。
B.文章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式,极力刻画了雷公岩的陡峭。
C.文中描写红军吃饭用“抢了一碗就吃”,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此时非常的饥饿。
D.《老山界》一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的文章层次。
6.下列加点字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妖娆(rá
o)
嗤笑(chī)
作揖(yī)
祷告(dǎo)
B.恐吓(xià
)
鄙夷(bĭ)
簪子(zān)
倚靠(yĭ)
C.阔绰(chuò
统筹(chó
u)
成吉思汗(hà
n)
髀(pí
)
D.沙哑(yă)
恣睢(suī)
脚踝(huá
i)
解元(jiè
二、现代文阅读
(二)科学该不该警惕
黄桂元
①“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这句名言历久弥新,影响整个地球长达500年之久,无愧于“绝对真理”。
近现代历史中,全世界曾有无数的人,小时候的最大理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
“我只相信科学”,几乎成了文明社会稍有知识者的座右铭。
他们深信,人类进化史,就是人类的科学发展史,只有科学无止境地不断发展下去,才能把整个人类带入美好乐园。
②而另一些智者却没有这么乐观。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早在20世纪初就已预言: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人类迟早会明白。
”本人就是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则声称,“人类通往毁灭的道路是由杰出的科学家的名字铺就的”。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
芮斯在《我们最后的时刻》一书中曾如此这般地忧心忡忡:
人类已经到了如此位置,我们自己现在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在一直威胁着人类的自然灾害之外,还加入了自身的科技。
③我相信,这些智者的告诫绝非杞人忧天。
④数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明显、甚至可以说是后患无穷的负作用。
以军事领域为例。
古代战争处于冷兵器时代,主要武器是长矛、弓箭和盾牌,炼铁术给人和马匹装上了盔甲,火药则使人类战争升级,进入谈笑间杀人于无形的阶段,飞机、战舰、坦克的出现极大扩展了战争的规模和空间,使其杀伤力的增长呈几何级数,以至于天空和海洋都可以成为无所不在的战场,核技术、化学武器则更将人类引向自我毁灭的边缘。
⑤这两年科学史学家田松在《读书》杂志几次撰文,对所谓“科学的价值”深度质疑,认为一项新奇的科学发明出现了,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欢呼、赞美,而是警惕,他呼吁必须建立一种机制,以监督和防范科学技术危害社会。
其实,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科学最早是属于哲学和宗教范畴的,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主要是满足其对于天文宇宙的好奇心。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资本主义兴起,科学变得越来越功利,科学一定要转化为技术和利润才有价值。
如今的大科学时代,资本增值成了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不少科学家已经沦为某科学共同体的特定服务工具。
比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研发者和推动者,有足够的钞票“收购”和雇佣全世界上万名科学家为其服务。
⑥而今,科学越来越注重形而下,被称为“后人类”的克隆人,一出生就挣扎于伦理困境,成了对科学技术的一个反讽。
人工智能更显示了科学的无所不能,它不仅让围棋世界冠军成为手下败将,据说还能胜任成人高考的所有科目,可以写诗、作曲,创作小说和剧本,教书,谈恋爱等,对此科学史家江晓原认为,如任其没有伦理限制地发展下去,无异于养虎为患,并发出尖锐质疑,你可以养虎,但你如何向人类保证这样的老虎不吃人?
我们也由此理解了,霍金何以发出如此警示:
“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
”这个时候,对科学该不该警惕,已经是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了。
(本文有删改)
7.第①、②段分别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简要分析。
8.科技逐渐沦为“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文章的第④、⑤两段分点回答。
9.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10.有人认为: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关键在于谁使用,怎样使用。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简述理由。
你认为人类为此可以做些什么?
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家徽》一文,回答问题。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
奇怪吗?
我家竟有家徽。
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
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
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
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
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
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
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
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
“你不用躲了,出来吧。
”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
“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
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
“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
”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
“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
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
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
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
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
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
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
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1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12.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
(1)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2)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13.细读文本,请结合文章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14.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
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
原来这是条死胡同!
好晦气!
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
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
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
正像俗话说的:
贪便宜者必吃亏。
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
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
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
叫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
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用,整天土尘蓬蓬。
人们气急就叫:
“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
”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
忍耐久了,渐渐习惯。
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
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
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
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
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
此路不通。
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浆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⑤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
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就转身走掉,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
胡同陡然清静多了。
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仿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⑥胡同自此大变样子。
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
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
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
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
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⑦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
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15.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6.第③段中描写走进死胡同的行人和商贩有何用意?
17.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18.结尾作者为什么“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19.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
三、综合性学习
20.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信中国》,刷爆了朋友圈。
某校八年级(5)班以“书信与阅读”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2018年开年巨制《信中国》悄然走红,它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集中地展现从1921年建党至今近百年来共产党员的书信,其中内容充满了“发现、感动、震撼、振奋”的力量。
开播以来,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左右。
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信中国》受众调查
材料三:
《信中国》以“信”为载体,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
下面是节选的两封信件片段,让我们以书信的方式领略那些感人的、真实的革命前辈的故事,感受革命者的精气神。
抗战时朱德写给前妻信
读信人:
杨烁
玉珍:
惟两老母均八十,尚在饿饭中,实不忍闻。
望你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接济两母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望千万办到。
至于你的生活,望你独立自主的过活,切不要依赖我,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坚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
现时虽编为(革)国民革命军,仍是无薪水,一切工作照旧,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革命做得成功。
近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即将来亦无宁日。
我这种生活非你们可能处也,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
我虽老已五十二岁,身体尚健,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万望你们勿以护国军时代看我。
望你独立自主,决不宜来前方,亦不应依赖我。
专此布复。
并望独立。
朱德十一月六号
黄继光《一封家书》
杨洋
母亲大人,男於阳历十月二十六日接到来信,知道家中人都很安康,目前虽有少些困难,请母亲不要忧愁,想咱在过去封建地主压迫下,过着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渡过去的。
要知道有咱们英明共产党,伟大领袖毛主席正确领导,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的最前头,为了祖国和家中人的幸福日子,不立功,不下战场!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意见是:
(3)你从材料三的两封家书中读出了革命者怎样的精神?
对和平时代的我们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不少受众认为“《信中国》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
也有人认为在通信非常发达的今天,书信完全没有存在的价值。
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和“书信是否有存在价值”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2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分)
2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
请列举三项。
(6分)
2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4分)
四、作文
24.按要求作文。
初中三年,你厚厚的作业本里留下了老师的各种评语。
这些评语曾热情地鼓励过你、悉心地指导过你、善意地提醒过你、中肯地批评过你……
请以“老师写的评语
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班名、校名,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部编版 第四 单元测试 语文试题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