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育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31592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01KB
环境保育Word文档格式.docx
《环境保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育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岩石經風化和侵蝕後,進入地表土層和河流。
3.生產者吸收土壤或水中的無機磷,轉變為有機磷,隨食物鏈在各級動物中傳遞,最後由動植物的屍體和排泄物,經微生物分解為磷酸鹽回歸自然。
(四)硫循環
1.自然界中大部分的硫存在於岩石中,經由火山爆發,以硫化氫和二氧化硫的形式進入大氣。
2.隨著降雨,這些硫化物進入土壤,形成硫酸鹽為植物吸收,在經由食物鏈,進入動物體中。
3.最後,動植物的遺骸和排泄物經微生物分解,將有機硫轉化為無機硫返回自然界。
1.4族群和群落
(一)族群
1.在特定時間,生活於一特定的區域中,由同物種的個體組成的生物群體,稱為「族群」。
2.由同一族群的個體所共同棲息的生態環境,稱為「棲地」。
3.藉由出生率、死亡率、遷移、年齡結構、密度、食物和疾病等多項因素來維持與環境間的平衡狀態。
4.生態位:
各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能角色,並佔有特定的棲地,此即為該物種的「生態位」;
無法被其他物種所完全取代。
(二)群落
1.在自然情況下,同一環境中,必有多種不同的生物族群同時存在,而各生物族群彼此相關,組成了一個生命共同體,稱為「群落」或「群集」。
2.生物多樣性:
一地區中,生物之間的多樣化和變異化以及物種生境的複雜性。
包括:
a.遺傳多樣化:
遺傳差異越大,基因的組合越多,就可產生不同性狀的個體,對環境變遷的適應力越強。
b.物種多樣化:
物種的種類越多,食物網越複雜,生態系統越穩定。
c.生態多樣化:
生態系統越多樣,物種越豐富,有利於生態的維護。
3.種間關係:
生物群落中的各類物種相互作用,影響族群的生存和發展,可能因:
a.掠食:
(a)物種個體(掠食者)捕食他種生物個體(獵物),以取得生存所需的物質。
(b)能調節獵物族群的大小和質量,以降低獵物在食物、空間的競爭,而留下較能適應的個體。
b.種間競爭:
(a)兩物種之間因共同所需的資源不足,而發生爭奪的現象。
(b)競爭對個體雖然殘酷,但是留下能適應的個體,對該族群長遠來看是有利的。
c.寄生:
(a)一物種個體(寄生者)寄居於另一物種(寄主)的體內或體表,以攝取宿主的營養物質而生存的行為。
d.互利共生:
(a)兩物種以雙方互利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彼此只是一種暫時的合作關係,不是固有的聯繫方式。
e.片利共生
(a)兩物種以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無害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4.群落的結構:
a.物種結構:
(a)群落中物種的種類和數量是區別不同群落類型的首要特性。
(b)是量度物種多樣性的基礎。
(c)群落中的優勢種,可產生控制和主導群落的作用,對群落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影響最大,所以常以群落中的優勢種還命名該群落。
b.空間結構:
(a)垂直結構主要所指的是群落的分層現象,包含地上分層和地下分層。
可提高物種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
(b)水平結構上,由於環境因子在群落內不同地點上分佈不均勻,群落中各物種長形成斑塊狀鑲嵌的小群落。
多數情況下,不同群落之間存在過渡帶,稱為群落交錯區。
5.群落的演替:
a.是指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取代的過程。
二、自然資源
2.1資源的種類
(一)再生性資源
1.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並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如太陽能、風力、潮汐、地熱、溫泉等。
(二)可更新資源
1.可藉由自然的過程,不斷地更新,若能合理利用與適當管理,便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成為再生性資源;
萬一使用不當,使資源受到傷害,破壞其更新循環過程,則會改變可更新資源而成為不可再生性資源。
2.如生物資源、土壤、森林,以及地區性水資源等。
(三)不可再生性資源
1.是地球演化過程中不同時其所形成,以固定蘊藏量存在於地表,其被消耗速度遠大於生成所需的時間。
2.某些資源可藉助再循環而被回收利用,其餘資源則是一次消耗性的,如煤、石油、天然氣等。
三、環境污染
3.1空氣污染
當空氣中滯留之氣體、落塵或懸浮微粒等化學物質的含量,高於背景濃度,且對人類健康或環境產生不良影響時,稱為「空氣污染」。
(一)空氣污染的來源
1.天然污染:
包括火山爆發、塵暴、花粉等自然現象。
2.人為污染:
為主因,可分為
a.固定源:
焚化爐、工廠、家庭燃燒化石燃料、噴灑農藥所揚起的粉塵等。
b.移動源:
汽機車、飛機所排放的廢氣。
(二)空氣污染物的成分
1.一氧化碳:
由於燃燒化石燃料不所致,來源包括交通工具等。
2.二氧化硫:
主要來源有火力發電廠、柴油車、煉油廠或是火山爆發、動植物死亡分解等。
3.氮氧化物:
包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等;
人為的氮氧化物是空氣中的氮在高溫狀態下氧化產生,如汽機車的引擎、發電廠等;
天然的來源有閃電或森林大火等。
4.臭氧: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經日光照射後所產生的二次污染。
5.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主要由工業活動以及汽機車加油過程中所洩溢至大氣中。
6.懸浮粒子
(三)光化學煙霧
1.由污染源直接產生的污染物,稱為「一次污染物」,如懸浮粒子、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2.一次污染物進入大氣後,可能因環境因素而發生變化,所產生新的污染物稱為「二次污染霧」,如臭氧。
3.空氣中的氮氧化物經陽光照射後,引起光化學反應後,產生臭氧;
臭氧與碳氫化合物作用後,生成甲醛和過氧硝酸乙醯酯(PAN),這些混合的高氧化物呈現煙霧狀,即所謂的「光化學煙霧」。
(四)空氣污染指標(PSI)
分成良好、普通、不良、非常不良、有害。
(五)室內空氣污染
1.主要有香菸燃燒產物、油煙、石綿、一氧化碳等,包含:
a.一般炒菜的油煙,含有多量致癌的PHAs。
b.石綿廣泛用於地磚、水泥,吸入過量易引起肺癌。
c.一氧化碳來源是因熱水器內的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所致。
d.放射性氡由建築石材中釋出,影響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易致癌。
e.從家具、窗簾等會放出揮發性有機物,尤其是甲醛,對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肝臟都有害。
f.空氣過敏原(人體的毛髮、花粉、細菌、病毒)來自枕頭、地毯和通風不良的影響,易造成過敏性呼吸疾病。
2.「病態大樓症候群」:
建築物內空氣污染導致人體異常狀態、如頭暈、頭痛、注意力無法集中,皮膚過敏等。
3.「退伍軍人症」:
由於大樓的空調冷卻水易滋生細菌,經由空調進入人體後,易引起發燒、肺炎、頭痛和肌肉酸痛等症狀。
(六)空氣污染的影響
1.對人類和動物的影響:
生病等。
2.對植物的影響:
樹葉枯黃、掉落,水分散失。
3.對物質材料的影響:
對金屬或建築物的腐蝕,如破壞大理石雕像。
4.對大氣的影響:
溫室效應、熱污染、酸雨等。
3.2水資源污染
(一)水資源污染的來源
1.天然污染源
由於暴雨逕流,將空氣中的污染物,如地面的污泥、土中的泥沙、農藥與有機物等污染物質帶入水體,造成污染。
2.人為污染源
主要因污染物未經妥善處理即排入水中,導致其污染負荷超過自然界的淨化能力,而影響水質,主要有:
a.市鎮污水:
大量的病菌和有機物是主要的污染物。
b.工業廢水:
含多種毒性的有機溶劑和重金屬等化學物質。
c.農畜牧污水:
農業活動中的農藥和化學肥料,與家禽牲畜排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含有毒物質與大量病菌和有機物,易導致水質優氧化。
d.垃圾滲透水
含有高濃度的有機質及大量的毒性物質和重金屬。
e.發電廠冷卻水
導致附近水域升高,破壞水體的生態系統。
(二)水資源污染物的成分
1.需養性廢棄物:
為能被耗氧細菌分解的有機廢棄物,供給大量的耗氧細菌生存,因而耗盡水中的溶氧,導致水質惡化,造成水中生物死亡,主要為生活污水。
2.致病媒介:
致病微生物是最重要的生物污染源因此大腸桿菌群數目當作生物污染的指標。
3.營養鹽:
來源包括肥料、清潔劑等,其高濃度的氮和磷會加速水中植物生長,造成水質優氧化。
4.有機化學物質:
包括石油、塑膠、殺蟲劑、農藥、清潔劑。
5.無機化學物質:
包括重金屬、工業廢水等。
6.沈澱物或懸浮物質:
細沙、泥土等不可溶岩石碎屑。
7.放射性物質:
經由食物鏈而累積在生物體內,導致基因突變和癌症。
8.廢熱:
發電廠和工業冷卻水造成水溫上升,稱為「熱污染」。
(三)水質優氧化
1.當自然水體中的藻類,因養分來源充足,而大量繁殖;
在藻類死亡後,沈澱於水體底部;
而後泥沙淤積,水體逐漸演變為沼澤,最終完全消失。
2.水質優氧化對使藻類過渡繁殖,其遺骸為細菌所分解,並耗盡水中的溶氧,導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四)生化需養量(BOD)
1.在20℃下,一公升的水中,微生物經過五天所消耗的溶氧量。
2.BOD值越高,表示廢水有機污染程度越高。
(五)水資源污染的危害
1.人體健康
2.農作物
3.水中生物
3.3土壤污染
(一)土壤污染的來源
1.造成土壤污染的物質,大部分是經由水、空氣的傳送而進入土壤中。
2.工業廢水、農畜牧污水與生活污水所導致的水污染,和空氣污染所引起的酸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來源;
其次是廢棄物、農藥和肥料的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影響
1.農作物受影響,甚至會影響到飲用水的安全。
2.工業廢水會造成土壤缺氧現象;
其重金屬或化學物質,經食物鏈會造成糧食污染。
3.酸雨使土壤酸化、礦物質流失,減緩農作物生長。
4.農畜牧廢水消耗氧氣,使土壤缺氧,植物根部則因缺氧而死。
3.4固體廢棄物污染
(一)固體廢棄物的種類與來源
1.廚餘
2.一般垃圾
3.灰渣
4.特殊廢棄物:
包括動植物屍體、糞屎等。
3.5噪音污染
(一)噪音污染的來源
1.固定噪音源
包括工廠、娛樂場所、營建工程、廟宇、家庭等。
2.移動噪音源
包括車輛引擎、喇叭聲等交通噪音。
(二)噪音污染的影響
傷害聽覺,使人情緒緊張、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消化不良、頭痛、疲倦、易怒等,對生理和心理的影響甚深。
3.6輻射污染
紫外線、χ射線和γ射線擁有高頻率和高能量,足以從原子中碰撞出電子,使原子成為帶正電的離子,稱為游離輻射;
所造成之具有高反應性之電子與離子會破壞生物細胞、干擾生理作用,並引發疾病。
(一)輻射污染的來源
1.天然輻射源:
來自外太空、地表、陽光等。
2.人為輻射源:
有醫療照射、核能電場等游離輻射污染源;
舉凡電腦、電視、變電站等均是非游離輻射污染源。
(二)輻射污染對人體的危害
1.失眠、頭痛、噁心等。
2.引起眼睛及生殖系統的損傷,甚至造成癌症。
四、地球的環境問題
4.1臭氧層的破壞
(一)臭氧層破壞的成因
1.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氟氯碳化合物(CFCs,俗稱氟利昂),是元兇。
2.在工業上被廣泛應用,如空調系統與冰箱的冷媒。
3.經由對流層的空氣對流作用,緩慢上升治平流層。
CFCs到達臭氧層後,受到高能量的太陽紫外線影響,產生光化學反應。
初步分解而釋出氯原子;
氯原子會加速臭氧分解成O2和O,導致臭氧以高於其形成速度被破壞。
4.極地上每年春季所出現的臭氧動有逐年增大的趨勢。
(二)臭氧層破壞的影響
1.紫外線會造成生物表面組織中蛋白質及DNA分子的損傷。
2.失去臭氧保護,將導致皮膚癌、白內障罹患率大幅提高。
3.動物免疫系統受到抑制,易生病變。
4.浮游生物受到威脅,破壞生態平衡。
5.農作物生長遲滯,產量減少。
6.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
(三)保護臭氧層
1.加強管制CFCs的製造與應用。
4.2溫室效應
1.「溫室效應」是地球大氣層的一種物理特性,由於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存在,得以維持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是合宜的15℃。
2.太陽的短波輻射通過大氣層後,一部份反射回外太空,其餘則經地表吸收後,產生熱輻射,以長波輻射的形式穿過大氣層至外太空。
3.大氣中的溫室氣體(CO2、CH4、N2O、CFCs、O3、H2O)吸收了部分來自地表的長波輻射,在返回地面,此種天然的溫室效應,維持了地表的溫度。
(一)溫室效應的成因
1.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高,導致人為的溫室效應,使得地球暖化。
2.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和大規模砍伐森林,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含量快速增加。
3.由於氣體的聚積,形成一個阻隔帶,降低了地球散熱能力,導致全球溫度上升。
(二)溫室效應的影響
1.海平面上升,海岸邊緣人口受威脅,導致社會動盪不安。
2.氣候和海流遽變、雨量減少、乾旱地區增大、農牧地區減少,加上高溫引起的病蟲害影響農作,將造成糧食危機。
3.疾病擴大蔓延、水資源減少、電力需求大增。
(三)溫室效應的防制
1.調整能源及電源結構,提高化石燃料之使用效率。
2.鼓勵發展低耗能、低污染產業,積極發展大眾運輸系統。
3.擴大綠化、保護森林,加強植樹造林。
4.改變生活形態,降低能源使用量。
4.3酸雨
1.正常的雨水略帶酸性,PH值約為5.6,但大氣中尚有其他微量酸性物質,因此,定義當雨水的PH值低於5.0時,稱之為「酸雨」。
(一)酸雨的形成
1.主要形成物質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2.經由火力發電廠、煉油場所是釋放的硫氧化物,與汽機車、燃燒爐等排出的氮氧化物,進入大氣中後,經光化學反應生成硫酸與硝酸等二次污染物。
3.最後這些氣態或懸浮微粒的酸性物質,以降水型態落至地面者稱為濕沈降;
以乾燥的落塵形式稱為乾沈降,此二者通稱為酸性沈降,也就是酸雨。
(二)酸雨的影響
1.造成湖泊酸化,溶解湖底重金屬,造成湖中生物死亡,最後變成死湖。
2.土壤酸化和酸雨侵蝕葉面,危害農作物,且使森林凋萎。
3.刺激人的眼睛、皮膚、毛髮、呼吸道及肺部。
4.腐蝕建築物、破壞雕像、金屬和汽車表漆等,造成人類文化遺產損失。
(三)酸雨的防制
1.嚴格管制工廠與汽機車的廢氣排放標準。
2.強制污染源採排煙脫硫等設備。
4.4熱帶雨林的消失
(一)雨林的功能
1.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為地球半數以上的物種提供棲息和生存地。
2.具有涵養水源、保護土壤的功能,是天然的綠色水庫。
3.提供了大氣層40﹪氧氣的來源。
4.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減低溫室效應,具有調整全球氣候和氣溫的作用。
5.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與原料,更是一座天然藥庫。
4.5地球沙漠化
1.沙漠化是指土地的生產力下降,逐漸乾枯演變為沙漠的現象。
(一)沙漠化的原因
人類過渡耕種、放牧、森林濫伐、露天採礦、建築等,加速土地上植被的流失,隨著風化與氣候改變,使土壤侵蝕加速,最後形成沙漠化地帶。
(二)沙漠化的影響
1.耕地流失、飢荒、生活水準降低。
2.土壤侵蝕惡化,在強烈的風力侵襲下,大規模帶走被侵蝕的表土,形成沙塵暴,對人體健康威脅甚大。
4.6環境荷爾蒙
1.有些體外化學物質經環境介質進入生物體,會產生類似荷爾蒙的作用,因而干擾內分泌系統之原本機制,造成內分泌失調,此類化學物質統稱內分泌干擾物,俗稱「環境荷爾蒙」。
2.主要來源有:
戴奧辛、多氯聯苯、DDT等。
五、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
5.1永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
1.包含意義:
a.依循自然的規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原則下,調整生活方式和消耗標準。
b.重視維持地球生態的整體性,為保護與利用地球的共同資源,保障世人生存權益。
c.建立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不論貧富、國籍、世代,都能得到發展所需的合理資源。
2.建構在「環境保護、社會正義、經濟發展」三大基礎上。
3.是一個兼顧永續性、共同性與公平性的發展策略,以系統整合的理念,強化自然科學、技術領域與社會經濟領域的緊密結合,達成永續環境、永續社會,和永續經濟的理想目標。
5.2我國永續發展之策略
1.世代公平性原則:
未來世代能否享有可供永續發展的天然資源,是現今世代的責任。
2.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平衡考量原則。
3.外部成本內部化原則:
以污染者付費。
4.重視科技原則。
5.系統整合原則。
6.優先預防原則。
7.植根社會原則。
8.廣面參與決策原則。
9.國際化原則。
5.3綠色新時代——以綠建築為例
1.所謂「綠建築」是符合生態、節能、減廢、健康」(EEWH)的建築。
2.歐洲稱為「生態建築」或「永續建築」,強調生態平衡、保育與物種多樣化、資源回收在利用、再生能源及節能。
3.分為九大指標來評估:
a.生物多樣性指標:
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
b.基地綠化指標:
綠化建築物空地、屋頂、陽台及建築立面。
(綠化被公認是吸收二氧化碳最有效的策略)
c.基地保水指標:
利用土地涵養水分,生態水循環。
d.日常能源指標:
減少建築物耗能。
e.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減少建築產業之二氧化碳排放量。
f.廢棄物減量指標:
減少建築產業產生之廢棄物。
g.室內環境指標:
評估通風換氣、隔音、採光、室內裝修、室內空氣品質。
h.水資源指標:
減少及回收建築物用水。
i.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管制建築物污水垃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