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考题 剖析考点4课时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30477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41KB
解析考题 剖析考点4课时文档格式.docx
《解析考题 剖析考点4课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考题 剖析考点4课时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1题第1问是直接就作品的思想内容设问,第2问是典型的炼字题,是就诗歌的语言设问;
第2题直接就表达技巧设问;
第3题有探究题的影子,“请谈谈你的看法”,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鉴赏,但就参考答案来看却又规定的教死板,不利于学生多元化的思考,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其实探究是有限制的,答题还是要扣住诗歌本身的手法和内容作答,不宜朝题外发挥。
3.2007江苏卷考查了一首宋词《鹧鸪天》,分值还是8分,题目变成了2道: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第1题第1问直接就思想内容设问,第2问直接就表达技巧设问;
第2题实际上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上设问。
题量虽然减少,但命题实质没有变化。
4.2008江苏卷考查了一首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分值还是8分,题目是2道: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第1题第1问从概括能力上考查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第2问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2题第1问从修辞角度直接考查了表达技巧,第2问则是直接考查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小结
1、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目题量在2-3题、3-4问,分值稳定在8分(09年加大到10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待09年高考结束后要仔细分析命题特点,加以针对性指导和训练)。
2、江苏命题一贯体现着一个命题原则,那就是命题直接明了,不在审题上给学生设置障碍,让学生在答题时有明确的答题方向。
3、命题覆盖考点的四个方向,但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方向的设题出现的频率最高,值得特别关注。
三、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与考点关系简析
08各地高考卷中,考查情感的有12份,考查手法的有10份,考查内容的有8份,考查意象的有2份,考查语言的有2份。
由此可见,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要素。
下面我们以体验高考、重温经典
(二)中精选出来的08年各地高考卷为例简要分析命题与考点之间的关系。
1.广东卷考查的是诗歌的比较阅读,分值是7分,2道题: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第1题第1问考查的是作品的思想内容,第2问从修辞角度考查了表达技巧;
第2题考查的是作品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命题的形式是江苏卷从未考查过的比较阅读形式,这种命题形式我们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全国I卷)考查了一首宋诗《江间作四首(其三)》,分值8分,2道题: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第1题是典型的炼字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语言;
第2题考查的是作品的思想内容。
炼字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传统的命题模式,容易命题,也方便学生答题,我们不应忽视这一题型。
3.辽宁卷考查了一首元散曲《〔正宫〕塞鸿秋》,分值是8分,也是2道题: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第1题直接从修辞角度考查了表达技巧;
第2题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两个方向考查了作者在作品中对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
辽宁卷的设题也非常明确,甚至可以说简单,他在题干中就给考生指明的答题方向,这与江苏卷的命题指导思想非常接近。
它的选材是元曲,也给我们一个提醒,不要只盯着唐诗宋词。
也要带领学生适当关注元明清诗歌,尤其要补充元曲的一些常识。
4.四川卷也考查了一首元散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分值也是8分,2道题: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试作赏析。
第1题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2题考查了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各地试卷看,诗歌鉴赏题还是关注诗歌本身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还是热衷考查表达技巧,特别是修辞手法,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带领学生了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掌握常见的表达技巧。
附录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参考答案
一、(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
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二、(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一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
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
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
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
“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
三、(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是日惊秋老:
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
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
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
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肝胆:
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
见证。
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意思接近即可。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1)风格特征:
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
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四、(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篇名)。
(1分)
《游褒禅山记》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B)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1分)。
五、(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六、(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
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捻(niǎn):
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分)
屈原白居易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
内容:
①漂泊的旅思;
②谪官的愁思;
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④年华易逝的伤感;
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
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八、(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九、(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析】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十、(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①侯蒙幽默诙谐。
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
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十一、(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龙标野宴
李 白 王昌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
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
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
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十二、(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
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
赶快。
③苫:
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
(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
“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十三、(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请作简要概括。
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
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
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十四、(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考题 剖析考点 4课时 解析 考题 剖析 考点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