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26593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9.30KB
思想政治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思想政治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说:
它“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
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468页)。
这从反面说明了市场经济以前的职业的政治地位性,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的基本特征。
由此可见,职业和职业概念的真正形成至少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的分工高度深化、细化.
2、交换成为经济生活的必须.
3、劳动力成为商品。
在这三个基本条件下,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或者自己出资自己劳动或者出卖劳动力来从事一种特定的工作,为社会(其他的人或组织)提供特定的产品或劳务,通过交换以获得社会其他人或组织提供的产品或劳务,从而满足自己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这种特定的高度分工化的工作就叫职业。
既然职业是高度分工化的产物,那么职业的种类也就数以千计,而且将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细化而不断增加。
2000年,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组织编写的《中华人们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社会的职业分为8大类,66种,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
三、职业本质及职业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生产出现逐步深化的分工后的产物,那么职业的本质特征就应该是社会性的集中表现。
也就是说,你从事某种职业决不是独立的,而是完完全全的社会化工作。
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是职业,你就必须为生产出某种或某些产品而工作。
不管是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产品,又必须在社会上满足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必须是对社会有用的,二是必须用来交换,也就是说必须成为商品。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旦成为商品,就是为社会生产的,生产者只有满足社会的需要,换句话说只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得到社会的承认,并通过交换才能最终满足自己的需要。
也就是说,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愿意不愿意,你在从事职业工作时,所产生的结果——商品,不是为了你自己的,必须是为了社会、为了别人的。
否则,要么是回到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社会去,要么就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难以实现产品的交换而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
由此可见,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是职业的真正本质。
由于所处的社会阶层、政治立场、文化环境和世界观、价值观等的不同,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就不一样,这种对职业的不同看法统称为职业观。
一般来讲,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一种赚钱、养家或赢得社会地位的手段。
不能说这句话如何如何错了,因为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环境里,一个人如果没有或不愿意从事社会中的某一特定职业,又不是别人的供养下过寄生生活的话,他的生活处境将是悲惨的。
所以,人们把谋取和从事一种职业,作为其人生的最重要的目标,而把失业作为其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事实上如此,就业和失业一直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目前每一个个人和国家政府时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职业对于个人来说就自然而然被认为是一种谋生的主要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更重要的是人们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手段,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途径。
职业已不仅仅是职业,它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没有或不愿意有某一种职业,那么他就很难谈得上为别人和社会服务,也就无所谓生活方式,更不可能实现其个人的人生价值。
就目前而言,人们对职业的看法几乎都是混合型的。
也就是说,职业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又是职业者实现对社会、对他人服务和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
职业实际上是利他和利己的辨证统一。
但是在利他和利己之间,对于“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这一问题,显然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我们常常听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就是以“利己”为第一性的。
抱这种职业观的人认为,不管我从事何种职业,而且确实是在为别人服务的,但主观上的出发点却实实在在是为了我自己的。
这种职业观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里可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它是基于“经济人”这一假设的,是与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而我们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是以利他为第一性的,将“利己”融合在“利他”的具体职业劳动过程中,只有实现了你的职业劳动对社会的需求满足,你的个人需求才能得以满足,你的人生价值也才能实现。
如果你的职业劳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你的劳动产品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你就不可能实现交换,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
因此,你的职业劳动,必须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必须是能满足社会需求,并且能够在社会中实现交换的。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的交换时就指出:
“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
但是,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他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
”马克思从客观上证明了,在人类分工基础上的商品社会里,人们的生产活动,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首先是必须为了别人、为了社会的,只有在主观上、实践上首先为别人、为社会着想,把主观为自己融合在客观为别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利己的最终目的。
商品的交换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如果跳不过去,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自己。
个人+职业=社会的人自我生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理想、抱负、人生价值)
因此,以“利他”为第一性的职业观,如“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更能够反映职业的本质,是正确的观点。
这种观点应该说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相似之处,特别与儒家学说相协调。
其实,“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不仅只是在我国提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提倡,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利他”的道德终极意义所在。
三、职业道德的原则
我们找到了职业的利他行本质,就有利于形成“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产生相应的职业道德思想和行为。
职业道德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一时是难以说清楚的,这里只在具体层面上谈几点原则。
首先我们知道,职业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达到比较深、比较细,某一产品的生产需要由几个几十个或几百个上千上万个人,按照一定的生产环节、生产步骤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出现的。
每一个人一般只从事这无数生产环节和步骤中的一个,这样,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某一环节或步骤的既得经验,并且在反复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摸索创新,既可以大大提高某一特定工作环节或步骤的效率,又可以大大节约人类在自给自足生产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在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下,这种细分工大组合的生产结构就大大提高了产品生产的总体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由此可见,在从事自己选择的职业时,就必须至少遵循以下三种主要原则:
1、利他原则
人的本性——————利己还是利他?
人的行为可产生六种结果:
利己又利人
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
利己损人
利他不损己
利他损己
损己损他
这里讲的的是人的本性和行为,与职业的本质要区分开来.。
职业的本质呢?
是利他的。
关于这一原则,上面已经谈到过。
但人们往往短视,总把利己放在职业目的的第一位。
人的本质到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但职业的根本属性是利他的。
因为不坚持这一原则,突出职业的终极目的是职业从事者个人,人们的努力方向当然也就指向自己,从事职业的动力也只能来源于自身。
因此,抱有这种职业观的人在考虑职业时,一切都是从自己出发,突出自己的利益,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甚至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比比皆是,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
这里的利他原则,决不是否定个人的利益,恰恰相反,由于我们生活在分工和交换的社会里,要求非常尊重和保护好个人的利益,只不过个人利益只能在实现了利他目的的同时才能实现个人的利益,而且两者是成正比的。
只要我们真正树立了利他的原则思想,在行为上我们就会自觉地处处为社会、为别人着想,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产品质量、服务态度、遵纪守法等。
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诚信原则。
例:
一农资公司在农忙季节打出一则供货广告:
我商场有优质化肥,价格低廉,货物充足,随到随买,于是当地农民就放弃到外地购置化肥的准备。
但真到了买化肥的时候发现,这家农资公司的化肥质量并不好,而且价格比外地高很多,货也不齐全。
这则广告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公司自己,并不是为农民着想,这就违反了诚信原则.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2、协作原则
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和职业道德的必然原则。
分工的目的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协作,否则就违反了分工以提高效率的自然原则,也不能体现职业道德真正含义。
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竞争————为了生存零和游戏
※合作————为了发展增量游戏双赢或多赢原则,这已成为当前国际合作的主要原则。
※科学管理之父弗里德里克·
温斯洛·
泰罗(1856~1915年)在谈到管理科学的重要性时,对人们(特别是劳资双方)加强合作以增加整体盈余的重要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一次他在美国国会特别委员会听证会上的证词中说道:
“双方在科学管理中所发生的精神方面的伟大革命是双方都不把盈余的分配看成是头等大事,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增加盈余上来,直到盈余大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不必为如何分配而争吵。
他们会看到,只要他们停止争吵,转而并肩朝同一个方向努力,他们的共同努力所创造的盈余的确是令人震惊的,——足够给工人大量增加工资,并同样地给制造业者大量增加利润。
”并且认为,“人的生产率的巨大增长这一事实标志着文明国家和不文明国家的区别,标志着我们一二百年的巨大进步。
”
3、效用与效率原则
这是职业道德又一主要原则,同时与人类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原理相一致的,所以又叫市场道德。
这也是我们中国人需要时刻注意并加以改进的地方。
如上班、开会、赴约迟到,工作懒散不讲效率,大吃大喝不计成本,投资决策不进行认真的可行性分析造成损失、胡子工程等等等等,都是非常不讲效用和效率的行为,这些看起来司空见惯,其实是不讲道德的行为。
据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估计,我国由于这种不讲效率效益的行为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2001年我国GDP的1/4。
他甚至认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穷、美国为什么富的主要原因之一。
效用原则——你的产品对社会对他人必须是有用的;
效率原则——你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必需比你耗费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要高.
除了上述三点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则,但主要以利他、协作和效率为基本原则,违反了上述三基本原则,就有违于职业道德精神。
让我们共勉。
∙复习提纲
1.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爱护国家国兴我荣国衰我耻!
!
热爱祖国万古流芳,危害祖国自取灭亡。
服务人民功德无量,背弃人民臭名远扬。
崇尚科学日新月异,愚昧无知前功尽弃。
辛勤劳动硕果累累,好逸恶劳一败涂地。
团结互助可近可亲,损人利己危害自身。
诚实守信广交益友,见利忘义难寻知音。
遵纪守法广阔天地,违法乱纪寸步难移。
艰苦奋斗致富路广,骄奢淫逸家破人离。
(1)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
培育强烈的爱国情感,就需要懂得些中国的历史,把现实的国情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正确分析其原因,科学评价其现实的状况,把对祖国的朴素的爱转变为深沉而坚定的爱国情感,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摆正自己与祖国和人民的关系,做到以服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标志。
实践爱国主义精神,就应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实现全体人们的共同富裕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台湾问题上,就应该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自觉地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担当重任,不懈努力。
(3)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
成为忠诚坚定的爱国者,必须走向实践。
为此需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
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在德育工作中,德育原则是德育的基本问题,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原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要求大学生将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适当的道德行为。
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只有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原则,才能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大学生接受什么教育或不接受什么教育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往往取决于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因素。
增强受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转化为自我教育过程,是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关键。
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在注意引导和不断培养受教育者学习职业道德,进行自我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能动性,把大学生自我学习职业道德教育和自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作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心环节,注重启发教育和激励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大学生亲身投人到职业道德实践中去,让大学生自己去面对现实的职业道德问题,让大学生自主地确定自己价值取向、职业理想、职业选择,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由于机制和传统的影响,教育一直重视理论的讲解,而忽视职业道德的实践,从而造成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脱离实际,造成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削弱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并影响到大学生正确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必须坚持职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出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才能使大学生获得对职业道德的完整认知。
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重把职业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化,也就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职业道德需求,创造机会使大学生通过生活和实践的体验来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切忌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空洞化教条化,使职业道德教育失去生机和活力。
由于实践教学具有社会性、现实性、综合性等特征,它能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亲自进行职业实践,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积累的经验去切身体验职业生活,从而使大学生有机会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使大学生把理论上学到的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等内容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大学生深化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把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自觉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并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合作奉献和艰苦奋斗。
三、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我国目前实行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资本要素、知识要素在分配上占很大的比重,并且在改革中,我国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造成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在职业道德认知和职业道德实践上存在差异。
有的大学生,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能严格要求自己,坚持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爱岗敬业、艰苦朴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做奉献。
但是普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只是符合社会主义公民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只是能够按照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来要求自己,与先进性要求还存在差距。
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以广泛性要求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但是在广泛性要求中不能放松先进性要求。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大力弘扬先进性,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倡导普通大学生向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学习,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
总之,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以先进性带动广泛性,根据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目标与内容,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教育者要从各种职业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去论证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帮助大学生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履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从而巩固和加深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根据大学生的专业情况讲述相关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规范要求,使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掌握本专业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此同时,还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大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懂得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在大学里面,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尤其是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以及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与义务不清楚,导致厌学情绪产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感到失望,从而大大降低学习效率,浪费教育资源。
因此,大学老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这一专业的概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历史和前景、性质和特点等,使学生对这个专业有一个较为宏观的了解,从而增强他们对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综合任务,它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本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大学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存在和影响,从而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由于受传统的影响,注重校内教育而轻视校外教育,存在着教育的封闭性片面性、空泛性、过时性、能力培养功能的缺失等特征。
因此,很有必要借鉴国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特别是校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在长期的职业道德实践中,国外一些国家有着悠久的职业见习和实习传统在其职业道德教育中,实践课程时数占很大比例,他们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侧重于学员职业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同时也兼顾学员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教师将学员职业道德表现列入见习、实习评价体系,与就业相关联。
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教学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在校外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走访,让大学生到优秀企业和单位走访有突出成绩的先进模范人物、优秀企业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比如看望福利院老人,定期帮孤寡老人做事等。
通过这些校外教育活动,把校内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校外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大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总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它需要社会的参与,只有全社会都重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取得成效,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六、长期性原则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在一个人原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基础上,经过学习和道德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并将影响到他的一生所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甚至是终身性的过程,它需要连续不断的教育和实践。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因此,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可持续性才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教育,才能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否则,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失去效果,将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背离。
职业道德教育的长期性,对大学生群体而言是一种长期教育,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是长期学习,也是终身学习。
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要进行长期性的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由浅入深,由宽泛到系统的教育使大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和掌握。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教育规律的运用,做到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这就要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阶段特征,合理安排其教学内容与实践,使职业道德教育符合不同阶段大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发挥其功效。
七、开放性原则
社会不仅需要高文化水平的大学生,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因此,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否则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将是不合格产品,不能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他们将会被社会淘汰。
只有让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接受锻炼,才能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大学生只有到开放的社会实践中才能领悟、体会和感受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只有在开放的社会实践中才能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个人的发展以及所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
在坚持开放性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变化,把社会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要求融入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把就业融入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来,紧密联系职业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引进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择业能力,提高学生认识和规划自己的能力,确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并注重在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同时,着力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思想方面教育学生,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端正就业思想,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建立基层意识、职业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服务祖国、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把个人志愿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主动积极地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到西部、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我国的民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想政治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