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认识化学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424222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62.75KB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量认识化学变化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
方案一
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2)
方案二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3)
方案三
镁在空气中点燃的反应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关系。
3.得出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以金属镁跟氧气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总结。
教师的归纳如下:
镁+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2Mg
O2
2MgO
原子数:
镁原子:
2
2
氧原子:
2
2
相对质量:
24×
2+16×
2=80
2×
(24+16)=80
在化学变化中
↓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
质量守恒
四、问题反思
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理论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实践要得到理论的说明。
2、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化学家们用定量的方法对化学变化进行研究,发现了许多化学变化的重要规律。
3、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要求学生不但要细心,更要有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最好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结论既深刻又掌握牢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三课时的经验体会
我在设计本课时,注意到了老师们在评课时提出的:
这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第一节课,应从学生已掌握的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入手,重点理解什么是化学方程式计算,并对解题过程与步骤有一定的理解,注意格式的规范化的初步形成。
同时,我更关注“为什么要学”?
我认为,只要能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学生就能主动要求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学习,而不是我们老师要他学习。
毕竟,这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只会让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闷。
实践中,学生很快地根据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求出氧化铝生产铝的情况,我再让他们进行化学式计算,学生都很乐意。
这时,我提出要“减负”,要化学式计算就够了,不用学化学方程式计算了。
学生情绪明显更激动了(老师还真是体谅我们--学生语)。
但是,在我给出由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问题时,学生又无语了。
那些中等生、中下生表现得很无助,我指导他们别再局限于物质的组成,试着再认真分析物质变化的过程。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实在地感受到了从定量角度认真分析物质的变化过程是有用的。
自然地产生了“我要学”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念头。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很乐意,也很仔细地阅读了课本的例题。
一些学生还发现了我们前面是由反应物求生成物,课本是用同样的问题,由生成物求反应物。
在阅读中,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与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后,我再要求他们进行了一道简单的计算,虽然难度不大,但学生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错误,因此,我让一些学生进行板演,然后针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气氛上升到了另一个高潮,对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与格式的规范化,学生有了初步的共识。
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后获得的,是他们亲自参与后体会到的。
我想这样的活动,也有探究的味道,探究不只是实验,对思想方法的探究,也是探究的一种形式。
另外,活动中所选的几个反应,氧化铝的分解,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碳完全燃烧,虽然彼此间联系不大,但它们分别是分解、复分解与化合反应,所以我认为这还是有着一定的典型性。
如果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适当的变式,虽然能更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本质,但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质量变化的理解。
变式,看来放在习题课会好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我是在教人,而不是教书!
计算:
从定量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化学变化;
应用化学变化的功能;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可以定量了解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的组成与含量。
明确计算的方法和社会意义,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一知识的价值,主动参与学习中
定性定量
定比例
------对“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再思考
从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初三化学的学习进入定量研究阶段。
如果质量守恒定律掌握不好,其后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便一塌糊涂。
今天专家的讲解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改进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一、打破课本的束缚,引导学生重新选择化学反应和实验装置。
课本选择的反应是白磷燃烧、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条燃烧。
我决定从以下四个角度选择化学反应:
反应物中有气体;
生成物中有气体;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无气体。
1、反应物中有气体,如白磷燃烧。
做白磷燃烧实验时把实验装置稍作改进。
具体是:
把一小块白磷直接放在锥形瓶中,塞紧连有气球的橡皮塞,称完质量后,迅速将锥形瓶放在热水中进行热浴,使白磷燃烧,待气球先鼓起,后逐渐变瘪后,再称质量。
这样改进的优点是避免将红热的玻璃棒伸进锥形瓶中时,一部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而逸出,造成实验误差。
由于白磷是一种有剧毒的可燃物,所以该实验由教师演示完成。
当质量相等时,引导学生质疑以下三个化学反应。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
自主完成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蜡烛燃烧。
2、生成物中有气体,如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做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时,也不采用课本的实验装置,而是选择以下装置:
将少量碳酸钠放入锥形瓶中,在橡皮塞上连接吸有少量稀盐酸的胶头滴管和外端连有气球的玻璃管,塞紧锥形瓶。
具体的实验过程是:
称完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后,将稀盐酸滴入锥形瓶中,观察现象,称质量,这时质量相等;
用缝衣针将气球刺破,一段时间后再称质量,发现质量减轻。
通过两步实验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后来质量减轻的原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导致装置中剩余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3、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无气体,如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不管选择敞口的装置还是密闭的装置,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这样与前两个实验又形成对比。
原来这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不是气体,没有物质从反应体系中“丢失”。
4、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如蜡烛燃烧。
学生发现当选择敞口装置时,质量不相等;
当选择密闭装置时,质量相等。
看来还是有物质在作怪。
四个实验结束后,再质疑所有的化学反应。
在层层的矛盾冲突中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经过以上反复实验和质疑,学生在心中逐渐形成一种观念,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时看似“不守恒”,实际是忽略了生成物中的气体或反应物中的气体;
在设计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根据具体的化学反应,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二、借助多媒体,实现化学反应从宏观认识到微观思考的跨越。
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化学变化的实质角度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这样实施教学,实现了以观念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实。
质量守恒定律不再是纸上的一句空话,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观念,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由定性升级为定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的困惑是,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不会解答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各种计算题型。
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定比例关系后,结合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解题能力才有所提高。
总之,整个“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主题,贯穿的主线是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由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比例。
怎一个“变”字了得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无疑是研究的主线索,正因为物质是变化的,我们的化学学习才丰富多彩。
但不可否认多种多样的化学反应,五颜六色的化学现象,是学生们对化学无比期待和向往的驱动力之一,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思考,化学变化怎能一个“变”字了得呢?
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观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仅仅停留于几个现象的观察,几个概念的辨析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发挥概念的工具性作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是何其重要,根据专家的讲座,加深了我对教材的认知,仔细研究鲁教版教材第一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一主题的内容,用“知识树”做了如下分析:
一、图文并茂、实验支撑——概念的建立
教材选择了生活中的真实照片,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从“生活走进化学”,家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直观认识,丰富多彩的实验(镁条燃烧、氢氧化钠与酚酞的反应、锌粒与稀盐酸、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展示出化学变化的现象,让学生初步建立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一组概念的理解,并能把握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是否产生新物质。
正如专家所说:
“对比反应前后物质的不同,标志性的现象可以帮助识别新物质。
”但现象只是判断变化的表观体现,让学生树立变化的观点只有通过小实验的设计可以体现概念的工具性作用。
二、深入挖掘、变化多样——反应类型全面
通过教材分析,不难看出,第一单元的教材设置,涉及到了多种反应类型,在新授课的讲解中,老师不可能提及,但在一轮复习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第一单元的统领作用,例如“镁条燃烧实验”我们可以设计三条贯穿变化观复习途径进行复习:
线索一:
燃烧(教材中所有燃烧实验:
铁、铝、氢气、木炭、石蜡、甲烷等):
复习基本概念和现象。
线索二: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复习物质的转化途径。
线索三:
简单的计算(2011年中考题)定量体会化学变化。
其他的化学实验也可深入挖掘,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理解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形成立体式整合,知识的把握也就更加系统了。
附:
学生制作的部分第一单元知识整合PPT
反思:
专家的讲座如指路明灯,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深深地体会到“观念为本”的重要意义,化学观念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润物无声的渗透,需要从细小的教学细节入手,可谓“小细节”成就“大观念”,物质的化学变化,怎能一个“变”字了得,需要我们牢牢抓住“变”中的“不变”,为学生插上思维的翅
超级“变”“变”“变”
---一节课中的“多变手”
化学变化无处不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我们说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就是我们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改变了世界。
世界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也在不断改变:
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在变化,只有在不断地改变过程中才能得以成长和提升!
下面我就《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的教学上的变化与大家一起共勉!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问题
【创设情境】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质量减轻了;
铁丝燃烧后生成的黑色固体质量却增重了
【激发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问题情境中,去亲身感悟化学变化中质量的变化!
并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2)实验探究、深入发现
【分组实验】
【深入发现】
【小组辩论会】
同一个化学反应却得到了两个不同的实验结论,请各小组同学进行辩论!
通过学生亲手实验,相同化学反应在质量上却得出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思维再次发生冲突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从实验装置上去考虑,得出了两种实验结果的得出源于实验装置是敞口还是封闭,从而再次设疑:
究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发生变化吗?
而通过小组辩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变的!
由于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发生改变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动画模拟的方式,为学生播放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突破难点!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直观形象的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不是简单的图示)从而使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这一结论,并且真正的揭开了质量守恒的面纱,导致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碳燃烧后质量减轻了?
铁丝燃烧后生成的黑色固体质量却增重了?
2、甲同学说:
“10克食盐放在90克水里得到100克食盐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他的话是否正确?
3、、乙同学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升氢气和1升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升水蒸气。
”他的话是否正确?
(
以上问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多变及反思:
一变:
对教材中知识的顺序及处理的变化
教材中一开始就给学生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老师领着让学生发现实质,这样就禁锢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失掉了兴趣,这样就更加侧重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分析问题的角度是老师指定的,学生有些被动.
而我先是设计了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生思维冲突,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
二变:
对实验设计的变化
(1)教材中p94的探究实验中有红磷燃烧的实验测定,但是操作要求较高:
因为玻璃棒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对学生造成:
实验过程中有装置内外空气相互交换导致质量测定不准确的这一种歧义,所以我变此实验为氢氧化钠和酚酞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也很明显!
(2)为了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将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实验设计改变为两组实验,一组在敞口烧杯中进行,一组则在密闭矿泉水瓶中进行,通过两组同学的实验结论的不同,从而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发现两组实验的不同,通过辩论等多种形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达到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的教学效果!
三变:
对教学手段的变化
教材在突破质量守恒的原因这点的处理上采用了给学生微观图片的方式,图片毕竟比较死板不生动,所以我为了突破守恒原因这一难点,我变教材上的图片改变成电解水的微观动画演示,这样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明白化学变化的本质,只有理解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才能真正领悟质量守恒的实质!
四变:
对知识应用的变化
教材中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并没有过多篇幅,在此我设计了【情境回馈】及【问题组】,这样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接下来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认为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探究,强调探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而本节课,我就在努力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精神、探究的方法!
让他们能学会去探究!
我一直在学无止境的教学改革的大路上勇敢前行着,更希望得到各位老师们的指导,请您也留下宝贵意见!
谢谢!
这个实验用其他的药品和仪器来代替,我打算用药品碳酸钠和稀盐酸,仪器托盘天平,矿泉水瓶,小试管,气球和橡皮筋做这个实验。
实验分为对比实验做两个,方案一:
矿泉水瓶里放置一定量的碳酸钠,将小试管里面放置一定量的稀盐酸,把矿泉水瓶打开,称量反应前质量,再称量反应后的质量。
然后把矿泉水瓶打开,再进行称量。
观察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为什么?
仪器和药品:
矿泉水瓶、碳酸钠、稀盐酸、天平、小试管
实验操作和现象:
往矿泉水瓶中加入适量碳酸钠粉末,小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一细线使试管固定在瓶盖上不与碳酸钠粉末接触,将矿泉水瓶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矿泉水瓶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矿泉水瓶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取下瓶盖放在托盘天平上,再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由此分析同一实验差异的原因所在。
实验改进评价:
这样操作简单方便,同时用实验证明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天平平衡,打开瓶塞,部分二氧化碳逸至空气中,使天平向右倾斜,从而得出如果用有气体生成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加强直观教学,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形象思维强化认识的表象,从而推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学生初步形成了抽象概念以后,要加强运用,把抽象概念演绎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使抽象认识具体化、形象化。
唤起学生的兴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定量 认识 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