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415578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92KB
大学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大学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function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录…………………………………………………………………………………Ⅲ
序言…………………………………………………………………………………1
一、大学校训的概述……………………………………………………………………2
(一)大学校训的含义……………………………………………………………2
(二)大学校训的特点………………………………………………………………2
(三)大学校训的功能………………………………………………………………4
二、大学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6
(一)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6
(二)对受教育者人格和品质具有积极影响………………………………………7
(三)对传承民族精神具有促进作用………………………………………………8
三、提升大学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作用的策略……………………………………9
(一)坚持凝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9
(二)坚持共同性与独特性的统一…………………………………………………9
(三)坚持稳定性与时代性的统一…………………………………………………10
(四)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序言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载体,是形成大学精神的源泉,是师生的共同信念。
学校确定自己的校训,总是有自己的动机,总是反映其办学者的某种追求和某种理念。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校训的分析,探讨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以丰富大学理念的理论。
同时通过对我国大学校训的研究,探求校训的功能,以促进校训更好在教育和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对于校训的研究,既要在理论方面进行探讨,但更重要的是内涵方面的建设。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训不在于今天换一个花样,明天提一个新口号,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校训的要求上来,切实发挥校训的功能,本文将提出相应的策略,更好的提高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大学校训的概述
(一)大学校训的含义
何为校训?
《辞海》的解释是:
“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中学百科全书·
学校管理卷》解释为: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的言行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
要求全校师生共同遵照实行,反映一个学校的特点,对实现办学目标和形成良好校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的顾明远教授认为:
“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是从校风、学风的精神中提炼出来的。
它反映了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追求,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行为。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陈怡等也指出:
“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是该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了解一个学校的校训,可以直接触摸到该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
”校训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学校文化的体现。
从校训的本质属性来分析,归属于学校文化的范畴。
但是校训又不同于其它一般学校文化,校训体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规范要求,在长期的学校文化实践中逐渐演化为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并以主体精神文化的形式居于学校文化的核心层次,成为奏响学校文化之歌的主旋律,同时它一般又以标志性建筑等物化形式存在于校内。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是一所大学所锤炼的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号召与要求,是一种赋予大学以生命、品格与范型并深刻体现了其办学旨归、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二)大学校训的特点
1、大学校训的导向性
校训的内在特征,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教风、学风等的形成,自然会具有规范该校师生的行为、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它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校训是学校精神追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大学的独立思想、精神追求和历史使命感,反映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促进学校的科学研究活活动,为学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加强学校服务社会功能。
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起一个主导和方向作用,而且校训这种作用的体现是潜移默化的,一旦形成人们的意识,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从而表现出导向性的特点。
2、大学校训的独特性
西华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化树研究员在《大学论》中论述道:
“校训是大学声誉和形象的宣传画、广告牌。
”它既对本校师生提出要求,进行精神的激励,行为的规范,也向社会展示着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办学理念等。
它是特定学校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着各自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学校传统,需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各校的文化传统、学科特色、治校理念不同,必然要求所立校训各具特色。
校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学科特征、地域文化等特色,与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制建设、学科设置都息息相关,因而每个学校的校训也是极具个性的,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校训理应不同,即便是同等同类学校,校训也应该保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3、大学校训的时代性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的场所,它的存在必定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因素的制约。
如中国科技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校训:
“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急需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时代特色。
随着高等学校的地位、作用、任务的变化和发展,具体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类型定位以及校园的文化积淀等方面的内容必定会发生变化,所以校园建设要不断创新,充实新的内涵,准确把握内涵衍生的意义。
4、大学校训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针对学校传授知识、育人的内在功能而言的,它是指学校在发展的办学过程中保持相对独立性,体现学校的育人、传知的办学宗旨。
校训是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校训的生成受传统文化和学校自身文化沿袭的影响,本质上还是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体现学校的精神文化,这就决定了校训具有一贯性、稳定性。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唯有传承,才能传播,从而达到持久和深层次的影响力,校训亦是如此,在开放系统中吸收其他异质文化的优秀部分来增加自身生命力时,这种变化并不改变其基本结构和特征。
以清华大学为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清华大学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师生而没有变化,体现了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代表的相对稳定性,虽然这八个字的具体所指随着时代的变化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其基本内涵却是固定不变的。
(三)大学校训的功能
1、对大学自身的功能
(1)教育功能
大学校训能够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塑造师生的人格和品质。
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看到它,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冲击,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这便是大学校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这些大学校训让人每每看到、听到都会受到灵魂的洗礼。
(2)宣传功能
大学校训作为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聚,其功能不仅在于对师生员工的教育作用,同时对外也表现了学校的魅力和个性所在。
大学校训能够展示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传统,是大学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起到树立形象的作用,是学校对外交流和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一个响亮明确的大学校训是办好大学的必备条件,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
大学校训是大学的社会形象的“代言人”,社会或家长可以通过校训的内容、文化含义、校训的提出者的社会地位、文化品格等诸多方面来判断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文化品位、治校理念等多项大学评价指标。
所以,校训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它已经成为学校塑造自我形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大学校训能够扩大学生来源和提高学生质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业绩的象征。
(3)导向功能
良好的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能够彰显大学精神,反映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是进行科学办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对大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例如,云南大学创建于1922年12月,是我国西南边陲建立最早的大学。
80多年来,从创建之初的私立东陆大学发展成为云南省唯一的国家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1所“211工程”大学之一,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的行列,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也是一所发展势头强劲的边疆大学。
1998年,云南大学推出校训“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既明确了云南大学的办学目标,又明确地表达了对学生的殷殷希望,从而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导向。
(4)凝聚功能
优秀的大学校训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具有凝心聚力的功能。
它本身具有巨大的号召力,鼓动力,能促使全校师生员工认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形成共同的精神导向,同心协力向着共同的办学目标努力奋进。
很多大学在制定校训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集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使征集校训方案的工作成为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一次爱校教育活动,从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大学校训一经确立,就起着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作用。
它潜移默化地给师生们以传统的熏陶,品位的传递,精神的激励,有利于促进学校师生员工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共同的追求目标,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传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遵守的约定。
由此可见,大学校训凝心聚力的功能对大学的发展十分重要。
2、对社会的功能
(1)辐射功能
大学校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双向的,既受制于社会文化,又以鲜明的个性影响社会大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系统,形成辐射功能。
一方面,大学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能够以居高临下之势,使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展现在校园内外,展现在整个社会大文化系统的敏感部位,以及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与大学发生关联的组织或个体面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教育每个有意无意地参与或关心校园文化建设的群体或个人。
大学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形成受到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影响,体现了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大学校训的传播有利于社会健康人格的形成。
大学校训的社会辐射功能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表现出来。
吸收了校训精神的大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通过自己的言行自觉或潜意识地把大学校训的精神传递给其他人,使校训所代表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在社会中得以传播,影响着国民性格的生成和培养,使社会进步文化得到发扬。
(2)引领功能
大学校训倡导社会进步文化,它所蕴含的精神对大学所在社区、地域、民族有一定辐射作用,能够充实和丰富社会文化,引领社会进步。
例如,2002年,西北大学沿用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时的校训“公、诚、勤、朴”为校训,体现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正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和大力倡导的;
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不做假帐”,在诚信缺失的今天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不仅是对国家会计学院师生的要求,更是对全国所有会计从业者的要求,也是对社会诚信的有力呼唤!
二、大学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有利于塑造大学精神,形成统一的学校文化
大学精神实质是一种人文和科学精神,是对人类未来崇高理想的价值追求。
当前,大学已经日益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策源地。
简练深邃的大学校训为倡导这种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一个学校,如果只是推崇建设现代化的校园环境只注重提供良好的外部办学条件,而忽视内在校园精神和学校校训的建设,那么这种没有“根基”的外部办学条件只能是徒有其表的外壳,是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2、使教育目的和大学理念得以升华
校训升华教育目的和大学理念,有的校训比较明确地表达了教育活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目的,大学这一社会组织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
例如:
普林斯顿大学的“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等校训就比较充分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公民和社会的栋梁,大学应该去传承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并不断创造新知识和新文化,为全人类服务,这与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
3、校训为科研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环境
在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的召引下,许多大学逐渐形成务实、勤奋、进取、创新的精神,这正是进行科学研究所迫切需要的。
南京工业大学的“明德、厚学、沉毅、笃行”,天津大学的“实事求是”,复旦大学的“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尽显真知灼见,科学研究所要求具备的学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就悄然形成了,自然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形成。
4、校训引导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教风
校训作为高校建设优良校风而制定的准则,对教风和学风起着引导作用。
同时,有明确的目标,才会对本校师生的教与学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有的校训充分表达了办学者在学习方面的严格要求,他们希望求学者努力养成什么样的学风,掌握什么样的治学方法。
比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校训就非常具体地指出了“求实、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及“知行合一”是在学业、学问以及人生中取得成功的有效方法。
(二)对受教育者人格和品质具有积极影响
1、促进学生高尚品质的发展
培养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期待承担社会责任。
有的校训具体地昭示了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的人格,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拥有的人生追求。
校训是学校传统的表露,是一种方向性的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
好的校训,是良好校风的“催化剂”。
校训一旦被全体师生所认同,就会成为这个群体的规范。
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就会自觉地把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而身体力行,并逐渐养成习惯,形成风气。
有些学校的校训既表明了本校的学科特色,又体现了对学生道德水平的要求与期望。
2、提倡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推动科研、教学发展
校训作为大学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禀承了传统的治学精神,凝聚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大学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
校训秉承历史,它以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丰富内涵,厚实了传统的大学文化精神,吸引、感染、塑造着校园中的个体。
这种长期积淀的无形力量对师生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进行渗透并内化,这种隐性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和手段所无法取代的。
如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这样校训的熏陶下,高校培养了一批批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建设服务。
3、体现先进的学校文化,是师生的行为准则
大学先进文化是大学躯体的脊梁,是大学生命必不可少的根基,大学先进文化往往反映在校训当中。
校训是学校在办学理念指导下提炼出的用以指导师生思想与行为的准则,并连同校风等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向社会展示的“文化名片”,是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广大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文化标签和共同的文化模式,对师生有一种强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校训作为师生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行为规范,在师范类院校中更显而易见。
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正德厚生,笃实敏行”、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些校训,提炼出师范教育的行为标准,成为师生从教求学的行为准则。
因此,校训对师生来说既是面镜子,更是面旗帜,大家努力实践之,以此律己,以此示人。
(三)对传承民族精神具有促进作用
1、继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构建校训并使校训更具文化魅力的摇篮。
构建大学校训要立足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精神,像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都是从中华民族古典文化中摘录的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佳句,体现着人性的精神力量,实践的理性力量,道德的情感力量,这些校训本身就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2、弘扬大学精神
学校本身所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沿袭,应该成为构建校训的重要因素。
校训是学校文化中最精华和最悠久的部分,受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制约,同时依靠大学精神的彰显和校园文化的普及得以深入人心。
合并前的四川大学校训为“精韧不怠,日进有功”,新四川大学的校训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谓只有坚持,日进有功,才能做到海纳百川,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提升大学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作用的策略
(一)坚持凝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校训的表现形式应寓意鲜明、三言两语、便于记忆。
一般都是用最简短、生动、明确的语句给予高度的概括,它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几个字。
如果校训拖沓冗长,效果反而比较差。
校训无非是在各种通行的价值原则中,集中体现本校着力建树的一种精神,不求多,但求精。
陈述的凝炼并不等于形式的单调,大学校训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而不是限于“二字四句”或“四字二句”,也不一定要对仗工整,也不一定是词语的排列,可以是一句话。
校训文化对学生发生作用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周围的校训精神和气氛潜在的影响学生。
另一种是通过有意识的显性课程途径使其进入每个学生的心中,然后学生在认同和内化的前提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转化为社会实践。
校训要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就必须实现由显性向隐性的转化。
为此,学校组织可以设立校训、校风等校园文化的活动节日、在其他的素质文化课程中渗透校训文化内容,组织专题讨论、答疑等各种形式来强化认识。
总之,只有学生在自觉的意识层面上认同和理解校训的意义,校训真为学生所接受,这样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二)坚持共同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我国构建大学校训的指导原则具有共同性。
构建大学校训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要以主流的、积极的姿态,用唯物主义的思维原则作指导;
构建大学校训要以大学文化为理论依据,要以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为核心,要以大学的功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大学正全面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引导社会前进的历史重任,大学校训要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经验、优良传统和办学风格。
每所高校的办学历史不同,特色各异,这是它之所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校训对此应有所体现,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学科特征、地域文化等特色,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等。
南开大学的老校长张伯苓先生曾经说过:
“一个人要有自己特有之人格,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特有之校格”。
这句话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要避免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的跟风现象。
世界高水平的一流大学不是一夜之间办成的,它是靠长期的文化积淀,靠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毕业生的声望来赢得的。
那种速成的“一流大学”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是经不起世界和时间考验的。
坚持共同性和独特性的统一,才能提高大学校训的引导作用。
(三)坚持稳定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大学校训应该坚持稳定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大学校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这里的稳定性是指相对稳定性,而不是绝对稳定性。
大学校训一经确立,不能轻易改变。
随着社会的变迁,校训应该历久弥新,其解释可能被赋予时代的新意。
在保持原有校训的前提下,该校把原有校训与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延续了优秀的办学传统,又根据新的办学环境,提出了当前的期望。
因此有必要对其发展的线索和脉络进行研究,同时对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促进校训文化发展史的学科建设。
校训文化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因此,除了从史学的角度外,它还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如研究校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研究校训精神建构的实际途径,研究校训文化的功能系统及其矛盾和解决、研究社会思潮对校训的影响等等问题。
只有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校训中反映的高等教育问题才能逐步梳理清楚和得到解决。
(四)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校训所独有的熏陶、感染、同化、导引、激励、凝聚、约束和评价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校训不能脱离大学自身的文化传统,更不能违背大学的文化沿袭。
作为现代意义的大学,应该是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的大本营和发源地。
大学校训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它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是,大学校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所大学校训的形成,和它的发展历史、校园文化传统是相通的。
越是办学历史悠久的大学,其校训的发展变化程度就体现得越为明显。
当然,大学校训发展变迁的形式既涵盖形式上的发展变化,更大程度上包括内涵的发展变化。
首先,校训在内容上的继承与创新既要厚实传统,丰富内涵,又要反映时代特点,与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校训 学校 文化建设 中的 作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