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10958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MB
金属材料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金属材料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材料学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辅加元素Al、V、Ti、Nb、Cu、P等
牌号表示法:
16Mn:
产量最多,用量最广。
345MPa
15MnTi,16MnNb,15MnV,15MnVN
微合金钢:
含有一种或几种微合金元素,0.01%至0.20%之间。
典型的有15MnVN和06MnNb。
第三章:
机器零件用钢
力学性能要求:
应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耐磨性、韧性、以及疲劳性能。
良好的制造工艺性,如锻造性、切削加工性等。
一般
都经过适当热处理后使用。
调质钢
结构钢在淬火和高温回火后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适用于这种热处理的钢种称为调质钢。
调质:
淬火+高温回火。
组织:
回火索氏体
1、碳:
中碳,0.3%至0.5%。
碳含量过低,淬硬性不够;
过高则韧性下降
2、合金元素:
主加:
Cr、Mn、Si、Ni
辅加:
Mo、W、V、Ti、Al、B等
分类:
低淬透性合金调质钢:
油淬临界值30mm至40mm。
中淬透性合金调质钢:
40至60
高淬透性合金调质钢:
60至100
原料→预备热处理(正火或退火)→机械粗加工→最终热处理→精加
工
弹簧钢组织:
回火屈氏体
性能要求:
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强度;
有足够的韧性和塑性,好的疲劳性能;
好的冶金质量和表面质量。
弹簧钢的化学成分特点:
冷拔——等温淬火——冷拔——卷簧——低温回火
冷拔——退火——冷拔——卷簧——低温回火
冷拔——淬火+中温回火——卷簧——低温回火
加热——卷簧——余热淬火——中温回火
渗碳方法:
气体渗碳、固体渗碳和液体渗碳。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气体
渗碳法。
滚动轴承钢:
第四章
工具钢(工具钢是用于制造各种加工和测量工具的钢。
)
刃具用钢:
刃具钢是用来制造各种切削加工工具(车刀、铣刀、刨刀、钻头、丝锥、板牙等)的钢种。
碳素刃具钢
成分特点:
高碳,其含碳量范围在0.65%~1.35%。
牌号:
合金刃具钢
高速钢:
用于高速切削以及大尺寸的工具材料(莱氏体钢)
性能特点:
高硬度、耐磨性、高红硬性、高冶金质量
常用高速钢
:
钨系、钼系、钨钼系
模具钢
冷作模具钢
常用钢种:
9Mn2V特点:
Cr12MoV特点:
热作模具钢:
热作模具包括锤锻模、热挤压模和压铸模三类。
热作模具工作条件的主要特点是与热态金属相接触,这是与冷作模具工作条件的主要区别。
热作模具钢对硬度要求适当,侧重于红硬性,导热性,耐磨性。
因此含碳量低,合金元素以增加淬透性,提高耐磨性、红硬性为主。
锤锻模钢
热挤压模钢
压铸模钢
第五章不锈钢
不锈钢的种类:
马氏体不锈钢
铁素体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
奥氏体-铁素体双向不锈钢
第六章耐热钢及高温合金
耐热钢,指在高温下工作并具有一定强度和抗氧化、耐腐蚀能力的钢钟。
1、高温抗氧化性;
2、高温强度;
3、高温组织稳定性及强化机制在高温下的有效性;
4、在高温温度场中要有大的热传导性,小的热膨胀性;
5、良好的工艺性能。
α-Fe基热强钢:
珠光体型热强钢、马氏体型热强钢
γ-Fe基热强钢:
固溶强化奥氏体热强钢、碳化物强化奥氏体热强钢、金属间化合物强化热强钢(铁基高温合金)
第七章铸铁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称为铸铁。
铸铁的分类
(1)灰口铸铁:
这种铸铁中的碳大部分或全部以自由状态的片状石墨形式存在,其断口呈暗灰色,有一定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切削性能,普遍应用于工业中。
(2)白口铸铁:
是组织中完全没有或几乎完全没有石墨的一种铁碳合金,其断口呈白亮色,硬而脆,不能进行切削加工,很少在工业上直接用来制作机械零件。
由于其具有很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又称激冷铸铁或冷硬铸铁。
(3)麻口铸铁:
是介于白口铸铁和灰铸铁之间的一种铸铁,
其断口呈灰白相间的麻点状,性能不好,极少应用。
铸铁的石墨化过程:
铸铁中碳原子析出并形成石墨的过程。
由于铸铁是含碳较高的铁碳合金,其中的碳能以石墨或渗碳体两种独立形式存在,因而其结晶过程按铸铁双重相图进行。
如铁液冷却较慢,铸铁中含促进石墨化元素较多,则铸铁中的碳将会以石墨的形式存在。
影响石墨化的主要因素:
1.化学成分
*C促进石墨化进行,含碳量愈高愈易石墨化,但不能太高,使石墨数量增多,粗化、性能变差,太低易出白口,故2.5~4.0%C。
*合金元素:
促进石墨化,Si、P等,铸铁中每增加1%的Si共晶点的含碳量相应降低1/3,保证2.5~4.0%C的铸铁具有好的铸造性能。
*P含量大于0.3%后出现Fe3P,硬而脆,细小均匀分布时,提高铸铁的耐磨性,反之连成网,降低铸铁的强度,除耐磨铸铁外,(0.5~1.0%P)通常铸铁P含量<0.3%。
*阻碍石墨化Mn、S等。
2.冷却速度
*冷却速度愈慢,即过冷度愈小,愈有利于按照Fe-G相图进行结晶,对石墨化愈有利,反之冷却速度愈快,过冷度增大,不利于铁和碳原子的长距离扩散,愈有利于按Fe-Fe3C相图进行结晶,不利于石墨化的进行。
*生产中铸铁冷却速度可由铸件的壁厚来调态,综合了铸铁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对铸铁组织的影响,可见,碳硅含量增加,壁厚增加易得到灰口组织,石墨化愈完全;
反之,碳硅含量减少,壁厚愈小,愈易得到白口组织,石墨化过程越不易进行
灰铸铁性能特点:
优良的铸造性能、耐磨性、消震性、较低的缺口敏感性、良好的切削加工性、抗压不抗拉。
HT:
灰口铁(HT300),
QT:
球墨铸铁(QT400-7)最低抗拉强度值-最低伸长率
提高铸铁性能的途径
铸铁石墨细化强化——孕育处理:
在浇注前往铁水中加入孕育剂
铸铁的石墨球化强化——球化处理:
在浇注前往铁水中加入球化剂
1、2Cr13钢在使用状态下通常是铁素体组织。
×
马氏体
2、制作卡尺应该有冷处理工序。
√
3、杜拉铝可以进行热处理强化。
4、AZ91D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Ar。
5、1Cr18Ni9Ti钢在海水中会发生点蚀。
6、钢中加入S,加工时有利于提高刀具寿命和生产效率√。
7、H62是一种单相合金。
8、钢中加入钴元素可以提高其抗氧化性能。
9、可以用Cr12MoV制作模具,在室温下对钢材进行挤压加工。
10、铸铁中的碳以石墨形式存在。
1、合理选择工程材料三原则:
使用性能、工艺性能、经济性。
2、60Si2Mn属于弹簧钢,其C含量大约是0.57%-0.65%,Si含量大约是0.15%-2%。
3、GCr15属于轴承钢,其C含量大约是1.30%-1.65%,Cr含量大约是0.95%-1.15%。
4、W18Cr4V经过淬火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
5、牌号QT400-15代表一种球墨铸铁,400表示最低抗拉强度。
6、铝合金根据成分可分为两类形变铝合金和铸造铝合金。
7、T8代表一种碳素工具钢,其中碳元素含量大约0.65%-1.35%。
8、建筑用合金钢的主要合金元素是Mn。
9、钢焊接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其中影响最大的元素是C。
10、钨钴类硬质合金的主要成分是碳化钨和粘结剂钴。
1、简述常用不锈钢的性能特点。
答:
马氏体不锈钢:
在氧化性介质中有较好的耐蚀性,非氧化介质中不能获得良好的钝化状态,耐蚀性很低。
铁素体不锈钢:
较脆,耐蚀性一般。
奥氏体不锈钢:
强度低,但具较高耐蚀性和塑性。
奥氏体-铁素体双向不锈钢:
较好焊接性,焊后不需热处理,其晶间腐蚀、应力腐蚀倾向性较小。
沉淀硬化不锈钢(超高强度钢):
优良的焊接性能,强度高。
2、IF钢是否可以用来制作汽车钢板?
IF钢即无间隙原子钢,也称超低碳钢,其有极优异的深冲性能。
IF钢中由于C、N含量低,在加入一点量的钛、铌(Nb)等强碳氮化合物形成元素,将超低碳钢中的碳氮等间隙原子完全固定为碳氮化合物,从而得到的无间隙原子的洁净铁素体钢,即为超低碳无间隙原子钢。
有非常优秀的成形性能要求和永不时效性,强度较高,无屈服平台。
优点:
①深冲性能好,可代替镇静钢;
②可以冲制极薄的制品、零件;
③无时效性,消除了屈服点延伸的现象;
④降低冲压废品率。
3、简述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几种方式。
4、拟用T10制造形状简单的车工,工艺路线为:
下料——锻造——机加工——调制——精磨
该工序是否合理?
如不合理,说出正确的工艺路线并说说明热处理工艺的作用。
下料——锻造——热处理1——机加工——热处理2——磨加工
热处理1:
降低强度,改善金相组织,因为锻造后晶粒粗大,硬度较高,不利于后续机加工,也会对最终热处理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珠光体+铁素体)
热处理2:
淬火和低温回火处理,提高硬度、强度、耐磨等(马氏体)
5、某厂的35钢热轧后期微观组织如照片所示,这种组织的名称是什么?
照片这种的白色和黑色区域各是什么组织?
这种组织对钢材性能有什么影响?
如何减轻或消除目前钢板中的这种组织?
带状组织。
铁素体和珠光体。
铁素体对塑、韧性提高有好处,同时珠光体含量低对钢的韧性提高也有好处,并对提高钢的强度有好处。
带状组织会降低钢的力学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和塑性成形性能,采用电渣重火容、快速结晶、增大锻造和扩散退火等技术可以减轻或避免钢材带状组织的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材料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