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想读书感受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407798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67KB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想读书感受文档格式.docx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想读书感受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想读书感受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很多教师为提高成绩常搞期末突击的现象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尤其对个性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
赞科夫认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于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掉的,更重要的是不能发展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知识的渴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望,这样的教育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就拿这次奥运会来说吧!
同学们肯定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连我亲戚4岁的女儿到街上发现和奥运会相关的东西比大人要敏感。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我国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事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祖国的义务感,以及为国争光的荣誉感。
再通过引申讨论,使生明白:
多学知识,多学本领,就能对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好处。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一定会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
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结合奥运会中的系列金牌数,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来反映我国运动员的优异成绩。
这种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和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的内部诱因,似乎能把人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对求知的渴望会不断地产生和增长起来。
学习——永无止境观念——与时俱进
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中与学生共成长!
最近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这一章节,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老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学生那份特殊复杂的爱。
“爱”这个字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
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
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
而又该如何正确地去爱学生?
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慈祥,友善,关心的态度固然重要,但是,本人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而严格要求,并不是用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恐惧,“压服”对学生并不能发生良好的教育影响。
所以说,教师应该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
可是,该如何树立呢?
这好象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省,不断学习,多多积累不断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
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
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
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
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
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
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
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
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本章中最让人震惊的是符。
恩。
戈诺鲍林的《关于教师的书》中的一段引述,一批女学生居然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原因是教师总是她们喊作“小姑娘”。
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里都会露出疑惑的表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教师并不是很和蔼的叫她们而是有着鄙视或看不起的眼光在训斥她们,因此他们之间并没有很亲近的关系。
这就是爱啊,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难免露出痛苦,而自身也得不到学生对自己的尊敬。
在正确对待学生对与错的问题上,我认为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再现,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和幸福快乐,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应成为强制的手段,学生从学习中应该体会到生命的美和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而不是深深的痛苦和压抑。
在正式入编的这一年教师生涯中,感觉自己有了一丝丝的进步。
虽然感觉进步不明显,但我知道要一步步慢慢的去提高,慢慢的去体悟。
在这个学期中,我读了《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
这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科夫的著作。
在本书中,作者将其多年实验研究总结的教学法与教育思想,采用谈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十分新颖。
读完这本书后,给人的总体感觉就像这本书名一样,像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和我们交谈,交谈对学校教学的感悟。
轻松通俗的话语给我们留下的教学论思想却是深刻的。
看完这本书,觉得虽然苏联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
读到第一章——课堂上的生活,我就看到了自己的落后。
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
这里指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科学不正是从生活中来的吗?
还记得一次教研活动,科学组长胡可安老师说的真好,以生活经验引入,不仅使学生原有的知识暴露出来,也是潜概念的一种表现。
作者还提倡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
赞科夫的教学理念也让我想到现在的中国教学,分数为重,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
上个学期,我任教三年级科学。
到了期末,就要开始复习,同样的内容,生怕学生不会,同个班要重复好几遍。
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是学生。
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
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一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
这个办法真的有效吗?
书中赞科夫说:
“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
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
”所以,在我们的课堂学生经常会出现打瞌睡,半睡半醒的状态,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
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一个学习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这说明了什么呢?
单调的重复,烦琐的死记硬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还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那么,该怎么有效地进行复习和巩固呢?
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
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
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
那么先前的机械重复还有必要吗?
赞科夫还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
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
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让我重新做了一回学生,对我受益匪浅啊!
它不仅使我懂得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很好的去爱学生;
还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以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
一定要勤于读书,充实自己,使自己知识的海洋不断得到充盈。
这样才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这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础。
扎扎实实的多读一些书,我对自己说。
十一小长假过后,我们青年教师迎来了第三次读书沙龙活动。
作为第三章主讲的我用心阅读了《学习的诱因》这一章节,并和各位同仁在交流会上分享了各自的读书感悟。
众人持柴火焰高,在交流活动中,我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次次观点的阐述碰撞出了更多的智慧火花。
下面我就抛砖引玉,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第三章的一点读书心得。
在《学习的诱因》中,有这样四个关键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即“分数”、“客观评定”、“分数的杠杆作用”和“创造学习的诱因”。
关键词一:
分数
提到“学习”二字,难免会和“分数”挂钩,这就很自然地产生一个问题“分数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正确地反映出真实的知识质量”。
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正确反映出真实的知识质量”。
原因就在于分数是由教师来评定的。
就如文中分析的主客观因素达到了7:
1的比例,“被评定的作业的客观的质量”是唯一一个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占据了大量比例。
作为一个有主观情感的个体,评分时候就难免有个体情绪、个体认知、态度等方面的因素,有了这些因素,分数的评定显得多有些“不公平”之嫌。
关键词二:
客观评分
“那么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使评分保持客观,而使主观因素尽量地少起作用呢?
”赞科夫认为,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对儿童要关心和体贴。
仔细拜读了这句话,我把这里的“关心”和”体贴”理解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平时多一些细致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处事态度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时会有更加客观的评价,在知识评定上也能避免形式主义。
关键词三:
分数的杠杆作用
“分数(包括坏的分数和好的分数)好像起着一种杠杆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杠杆来达到预定的目的——使所有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技巧。
”这里的“杠杆”作用,我的一点浅见是“杠杆”即是与学生的内心活动相联系的,同时涉及到学生本身对分数的态度和家长对分数的态度所产生的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对于分数的态度,有时候是因为知识本身吸引了他,他有学习的内驱力,这种力量促使着学生去主动学习,分数的多少对于他们来说是其次的;
有时候是因为家长对于分数的态度影响到孩子对于分数的看法,特别是家长采取的各种各样的奖励和惩罚的形式更是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态度。
教师要把握好这种“杠杆”作用,通过对学生内心活动的解读,或恩威并施,或因材施教,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四:
创造学习的诱因
这里的诱因即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点从文中的两句话中可以体现出来——“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
”和“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你们要避免两种极端:
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能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得并不次于教师、有时甚至胜于教师的东西。
”由此可见,赞科夫是反对“牵着儿童走”的传统教学思路。
赞科夫在文中还列举了两个教学实例,两个案例中的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个性自然的成长,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和组织,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作为年轻教师,这是我们要学习和必须学习的一点。
以上是我对于第三章节的浅见。
在这次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们的精彩发言让我受益匪浅,每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鲜活的教学案例和扎实的理论阐述,让我感受到书的魅力以及大家高涨的读书热情。
望通过学习,我们亦能提高“真正的知识质量”。
与大家共勉!
我一向不喜欢阅读枯燥乏味的外国文学,特别是这种理论化的书籍,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作者阐明的观点以及他的论述。
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兴致盎然。
书中提到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
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
书中提到波。
勃。
叶希波夫主编的《教学论原理》中提到一位女教师,她认为教师的艺术就在于要学会迫使全班好好地学习,作者感到十分的震惊。
难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艺术吗?
这可以称的上是一种“艺术”吗。
就好像电视中上演严刑逼供某爱国人士的一幕,一定要早其嘴里掏出一丝消息出来。
教师采取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课堂纪律和完成作业,从特定时间内来说不过分,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行性。
这样的威信是一时的而不是一世的,只能暂时得到某种效果。
作者在这里阐述的十分正确,“然而实际对学生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为此,我十分注意发展儿童的积极性、首创精神和独立活动能力”我觉得如果每个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树立这样的威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威信,不然一切都是空谈,而不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打压和威胁以达到自己自认为的课堂预期效果。
要学生爱你,首先你要爱学生。
“如果一个教师能仔细观察自己的学生,他就……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如果认为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作者阐述的这观点实在是太有道理了,觉不是空谈,以前自私的认为要对某个学生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要对他进行个别的工作就能做好,正如作者在谈话中着重提出这是一个误区。
他在这里提到自己的学生鲍里亚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应当培养他对生活、科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兴趣。
在上一年的工作中我感到自己像个老太唠唠絮絮的,自己都十分讨厌自己怎么这么啰嗦这样那样的教育学生,把各种活动强加给学生,这是应该改进的,像作者那样就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使教师对学生的亲密关系,表现在他技能形成集体,又能了解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太婆式的唠叨!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
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谈话 读后感 读书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