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大英帝国不控制的智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404952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0.68KB
73大英帝国不控制的智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3大英帝国不控制的智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3大英帝国不控制的智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是如果我们要追寻这个帝国的内在逻辑,找寻它的历史逻辑起点的话,那还要早整整100年,大家自己算,1877年倒转100年,1777年。
什么时候?
正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得最凶的时候。
1776年莱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打响。
所以说到这儿,你可能已经明白了,所有后来我们看到的,那个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其实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完之后,英国挫败之后的,那个废墟当中浴火重生出来的一个帝国。
你想想,确实悲催,干了几百年架,跟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好不容易搞出这么一块殖民地,但是你想,就像一个40多岁的男人,就像罗胖这岁数,突然一下离婚了,净身出户,房子、地、老婆、孩子全归人家了,自己面对茫茫的世界,没有出路。
当年的大英帝国就沦入了这样的状态,当时的欧洲列强都笑话它,那个奥匈帝国的约瑟夫二世就嘲笑它,说从此英国人完了,完了,二流国家,从此不带它玩了。
包括英国当时的乔治国王,恨不得就得脱袍让位、以谢国民,这是重大的挫败。
可是从这样的挫败,表面上的挫败的背后,我不知道你感受到一点什么奇怪的东西没有?
至少我在读历史的过程当中,你就觉得美国独立战争赢得好蹊跷,因为甭管是美国人写的书还是英国人写的书,他们描述的都是:
哎呀,华盛顿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将军,将军很有道德感召力,士兵们就算饿肚子,就算没有粮饷,都愿意跟着他干,甚至连整齐的军服都没有,惨那,那个时候。
咱得会讲革命故事好不好,革命故事你得分两段讲啊。
爬雪山、过草地得有吧,可是“三大战役”打得蒋介石满地找牙那个英雄故事你也得有吧。
但是美国独立战争没有。
你看很少能够看到什么英国人怎样从优势地位、通过多么惨烈的战役逐渐地削弱,华盛顿将军拥有什么样伟大的战略把英国人打败的故事,好像很少。
那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不能按照我们中国人理解的那种仇敌的逻辑来理解这场战争,因为人家毕竟是“亲父子”、亲兄弟。
所以,当英国人撤出美国,就是认怂的时候,1781年在约克镇大捷,整个英军投降,包括两年后1783年在巴黎签的那个合约,其实英国人就一个心态:
说既然不划算,老子不玩了。
其实逻辑就是这样,说你这个儿子也不听话,打呢,我现在又有一点儿打不动;
我打动了打赢了,我有什么好处呢?
英国人算了算账,儿大不由娘,去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去吧。
这个才是我读历史到最后得出来的,英国人止息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真正的原因。
我们其实可以给英国人算笔账,英国人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其实还打过一个和法国人的七年战争,七年战争耗费多少军费呢?
12亿英镑。
你今天看12亿英镑没多少钱,造一个体育馆就是那个钱,当年可是不得了的巨款。
因为打完,我给你算另外一笔账,打完七年战争之后,英国人留了1万士兵在美国,驻守嘛,毕竟还有一些防卫的任务,还要跟印第安人作战,所以就留了1万人。
这1万人一年的军费是35万英镑。
所以你看,12亿英镑是一个多大的财政负担!
但英国人咬牙扛下来了。
那么英国人从美国殖民地能够拿回多少税收呢?
一年是11万英镑。
英国人说,我傻呀?
我为了维护你的独立,为了维护我对这块殖民地的独占权,每年是35万英镑,收回11万英镑,时不时再来一个像七年战争这样的军费支出12亿英镑。
我有病啊,我再跟你这么玩。
所以从简单的账面资产上算,英国人不玩这局游戏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中国人熟悉一套逻辑,说但凡领土这个问题,哪怕是一块小岛,一块石头,我们没有一块多余的,这是一个政治家尤其是当政的政治家,要对千秋万代子孙负责的事情。
但是英国人好像没这么想,那英国人为什么不这么想呢?
这就得说到一个人,在我们的节目当中已经反复提到了,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的作者,其实就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
斯密。
好巧啊,历史上又碰头了,碰头在哪一年?
就碰头在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响这一年。
刚才介绍《帝国》这本书的作者佛格森,前两年在参加美国的TED(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演讲的时候,就曾经讲过一段俏皮话,他说“1776年的时候,一个著名的英国绅士写了一本书,这是那一年的大事。
那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就是我们的一块殖民地要闹独立。
”听得现场哈哈大笑,美国人听了都明白他在说什么。
你看,这段俏皮话背后的逻辑其实特别有意思。
美国独立战争和亚当·
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这两个事情到底哪个重要呢?
弗格森认为《国富论》重要,为什么?
因为正是《国富论》以及它包含的那些思想说服了整个英国人,我们应该按这种方式去走我们的道路。
什么方式?
在《国富论》这本书里下册的第七章里面,亚当·
斯密帮英国人算这账非常简单,说你不要跟殖民地搞,你们让它独立,它要独立,你让它独立好不好。
你首先军费负担降下来了吧,你不用付那么多钱。
第二,你自由贸易的秩序就又开始了,你何必要独占呢?
独占只对那些拿到英王特许的商人有利,对老百姓的自由贸易没有利。
而这个时候你一旦撤出,这笔账很好算,毕竟我们是同文同种,有那么多政治上的、法律上的、经济上的、血缘上的联系,大家的情感马上就会恢复。
以后万一我们英国出什么事,那人家小兄弟还会来帮我们的。
这就是亚当·
斯密当时四处跟别人讲的话。
当然好巧不巧,这也不是一个大学教授他讲话,当时就能说服英国人。
英国人确实也有一批政治家听得懂这个逻辑。
其实英国历史上最有趣的一个政治家,就是1776年上台的,这个人叫小皮特。
不,我说错了,他是1783年上台的小皮特。
小皮特是英国历史上一个特别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
首先,他的年龄就很传奇,他当首相这一年他刚刚24岁,英王是力排众议,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当了国家的掌舵人,而且一当就是20年。
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小皮特这20年当中,大英帝国完成了从美国独立战争的废墟中浴火重生的历史重任。
而这个小皮特就是亚当·
斯密的粉丝。
有这么一个历史记载,说有一天,他跟很多政治家在一个屋里开会。
这个时候一推门,亚当·
斯密进来了,全体起立。
亚当·
斯密说:
“先生们,你们坐,不要客气。
”小皮特说:
“不行,先生您得先坐。
”这听着有点像中国的那个范,是刘备对诸葛亮的那个色彩。
您得先坐,为什么?
因为这个屋里所有的人都是你的门生弟子。
从这个细节当中,其实我们可以判断出两点:
第一,确实亚当·
斯密用他的理论的强大的说服力,说服了当时英国的主流政治家们;
第二,这个说服是带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色彩,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色彩。
要不然大家为什么这么尊敬他呢。
说明这个此前它不是常识。
那亚当·
斯密带来了什么思想呢?
此前的节目我们也都介绍过,说白了很简单,就是虽然每个人对自己各自的利益负责,但是只要参与分工,只要参与交易,最后大家都得益。
所以这么一算账,殖民地的问题就很好解释了,不要占有它,就用大家的兄弟感情、血缘联系做生意就好。
只要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整体的交易中获得新增的利益,而不是去把已经产生的采取去争夺、去分享。
你看,这是亚当·
斯密算明白的账。
所以一百多年过去了,到了19世纪末期,当整个欧洲列强都起来抖搂膀子,都开始要要冲出欧洲、走向世界、去强占殖民地的时候,你发现整个殖民地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英国人这套逻辑在亚当·
斯密那个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而其他国家因为它是后起的,是后来者,所以往往是带有一种军备竞赛的心态去冲到殖民地去强占的。
所以按照后来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
鲍姆的说法说(这个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他说其实我给他们算算账,这些其他国家在殖民地上用的钱是不划算的,是连本儿都没收回来的。
但这笔账我们没看他细算,但是确实有这个问题。
大家想一想,现在比方说,让你穿越回一百多年前,就是给你一块殖民地,你去当总督,好吧,你管,都穷啊,什么亚洲人,什么非洲人,都榨不出几个银两。
但是你为了控制当地人,你得养支军队吧,这军队是要粮饷的,你从当地榨出来的财富跟你花进去的成本是不是一定划算?
不一定的。
你以为你狠,你拳头大的你就一定是哥哥,你就一定赚钱?
不一定的,这笔生意。
所以当时,我们看到1904年的时候,德国一个杂志上画的一幅漫画,就是列强们对待殖民地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德国人就是咱们得讲规矩,所以他们把什么鸵鸟,不是鸵鸟,什么鳄鱼、长颈鹿都弄来,正步走,学我德国这一套。
法国人比较自由浪漫,所以很多法国殖民地当地的土著部族就打成一团。
像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如说非洲的刚果,他们的国王就二话不说,我来就是榨取你们的,把所有土著人放在烤架上烤,然后一块一块肉切下,国王给吃了。
而英国殖民地的场景就不一样,比较好玩,英国人是把当地人培植成商人,然后跟商人做交易。
当然,德国人为了讽刺英国人,画了一个大磙子,是英国士兵把当地的商人弄到磙子下碾压,榨出最后一个便士。
等榨穷了之后怎么办呢?
不是破产了吗?
好,我英国人再派一个传教士,你到传教士那儿去信上帝吧,从此你的心灵就安顿了。
你看,即使在德国人的嘲笑当中,英国人的做法可能也是最聪明的一种做法吧。
所以果然,你看整个,这就说到我们今天要点题的,什么是大英帝国?
你不要以为大英帝国和我们熟悉的历史上比如说蒙元帝国,那是成吉思汗用刀、用马、用血战,一寸一寸地征服下来的那个帝国。
英国人虽然他也用枪、也用刀、也用暴力,但是你去真的去看,大英帝国这一百多年,说白了就是维多利亚时代整个这个时代大英帝国,它其实每一块都不一样。
它是一种自然生长的一个生态系统,它反而是暴力色彩最淡的一种状态。
所以到今天为止,如果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你根本就分不清什么是英格兰,什么是大不列颠,什么是大英帝国,英国女王或者国王他头上那么多头衔到底是什么意思。
因为它的殖民地也是摊成一地,每一块殖民地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是自治领,有的是半自治领,有的是托管殖民地。
比如说光在印度的内部它无数的邦,这些邦有的是英王直属,有的是当地土邦(你是自治的),里面情况也是不一样。
我们就拿美国来说,大家都知道,美国独立的时候是13个殖民地,可是这13个殖民地它其实来源都不一样。
比如说马萨诸塞,这就是当年的“五月花号”他们,朴茨茅斯港,他们落脚的第一块,是清教徒们自己开拓的殖民地。
比如说弗吉尼亚,弗吉尼亚是当时英王特许的一个殖民者在这儿开拓的,后来是一个家公司经营的,公司经营后来又破产,然后国家又接管。
比如说北卡罗来纳,是英国国王派人去,英王特许的一块殖民地。
而你比如说罗德岛,罗德岛又是马萨诸塞的一帮人因为不服当地管,然后自己跑过去组建的一个殖民地,所以它情况千差万别。
包括现在我们看世界地图,我不知道你小时候看世界地图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奇怪。
整个南非它就是那一块国家,中间有一个国家,圆圆的,叫莱索托,莱索托整个国家周边只有一个邻国,被南非包围。
所以小时候我就觉得这特别奇怪,这个国家怎么来的?
其实你从我刚才讲的大英帝国的这个历史你就能理解,它其实就是拼起来的,就是杂凑出来的。
等独立的时候,其他几个殖民地一说,我们成立一个联邦吧叫南非。
莱索托说,我不跟你们玩,我就要一个人。
那好,大家说你不玩就不玩,我们都成立,然后就把莱索托包在中间。
包在中间就包在中间,没事,大家继续做生意,继续往来,继续平静地生活,没有战争,没有冲突,挺好的呀。
但是你要在亚洲的版图上,你就很难理解出现这么一个包在一个国家中间的国家,包括我们今天理解的加拿大,包括澳大利亚,包括印度,它其实都是每一块每一块的情况,是不断生长、不断拼凑出来的一个国家。
那你说,这个国家有战斗力吗?
确实,当时欧洲包括德国人,就是这么嘲笑英国人的:
破破烂烂,浑身是补丁,你这个国家有战斗力吗?
我只要打你一下,你就分崩离析了。
结果就真打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谁分崩离析了呢?
德国完蛋了。
而英国的那种好像破破烂烂、不成系统、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情况,它倒老人家硬硬朗朗的,一直挺到了丘吉尔他老人家死。
那为啥呢?
因为当年像亚当·
斯密,包括埃德蒙·
伯克这些人他讲得很清楚,说统治不成,情意还在;
情意不在,生意还在,我们的整个基础就在。
所以,你看当大英帝国崩溃了之后,我们即使是一个英联邦,英联邦其实就是国旗上搁一个米字符号,就是我们假说还承认你们,其实大家是各过各的日子,但是有情感纽带。
大家经常每隔几年开个英联邦运动会,赛一赛鸵鸟,女王出来给大家招招手,挺好啊,还有这么一个情感纽带。
而且这个情感纽带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是弱纽带,它很强。
你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什么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都派出了自己最强的部队去帮助英国人作战。
你说对于新西兰人来说,他干嘛要帮你英国人,对吧,我跟德国人又没仇,而且德国人又打不到我,对我的安全毫无威胁,我为什么要帮你?
这就是历史上的情感纽带它在起作用。
我们前面几期讲阿根廷的时候,阿根廷不老以为自己跟美国关系好,好啊,美国人刚开始在英国和阿根廷闹矛盾的时候,也是来调停的,不要啦,不要啦,听我一句,都省一句吧。
但是真打起来,你看美国人是什么态度?
立即把兵舰借给你,军事情报给英国人。
我们俩是亲兄弟,200年前是一家,你阿根廷你谁啊,谁认得你姓谁啊,对吧。
所以这个情感纽带还在。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英国,似乎它的真正统治下的领土,已经回缩到英伦三岛。
当然还有一些殖民地,比如说太平洋上的、印度洋上的、大西洋上的还有一些岛国,但是那个没有财产意义的,也没有领土的太大的意义。
但是你不能说,大英帝国最后它安乐死之后留下的这个英联邦它已经毫无力量。
它仍然有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之所以能够存续至今,是因为在200年前,英国人算了一笔精明的账。
刚才我们算是把大英帝国给夸了一下,这孩子吃一堑长一智,明白事理。
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吃了点亏,但是它明白了,再也不能用暴力,用那种控制欲去管理自己的殖民地,而应该让它们像生物一样自由生长、千姿百态,最后形成一种以英国为核心的贸易秩序和自由的经济生态。
这对大英帝国是最有利的一种制度安排。
好了,正是因为理解了这一点,所以在美国独立之后,在美国独立的废墟上,大英帝国重新起航,100多年构建出了一个日不落帝国,极盛一时。
可是这个国家跟人是一样一样的,他总是明白一会儿,得糊涂一会儿。
那为啥糊涂呢?
利益关切实在是太大的时候,他就会犯糊涂。
你真要是从自己身上割肉,他也疼,他也有正常人的思维。
所以大英帝国的真正的劫难是在20世纪到来的,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印度问题。
我们看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和当年的美国,那可不能等价同观。
美国,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数字,一年不过给英国本土贡献11万英镑的税收,蝇头小利而已,随时可以放弃,只要想通,脑袋里把那个算盘拨通就可以。
印度这算盘是拨拉不通的,因为印度的利益太大了。
据历史学家记载,当时的印度的产出占整个大英帝国GDP的40%,你说这个肉多大一块。
所以让印度独立,英国人死活都想不通这个道理。
你现在可以去看,给大家看一张图,这是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它的全球的殖民地分布,多吧。
可是你发现规律没有,都是拱卫在印度周围。
你看东非这一块,还有亚洲,还有包括它试图染指窥伺我国的西藏地区等等。
其实都是在为保护英国到印度的通商航道。
当时他们曾经提出了一个“2C计划“,就是开罗和南边的开普敦。
开罗就是从大英帝国经地中海、经红海、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的通道。
开普敦就是经大西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通道。
这两条通道就是帝国的商业生命线。
所有它怎么能不重视呢?
所以如果把印度独立了,大英帝国其他殖民地理论上都可以不要,无所谓了,因为最重要的一个所谓大英女王皇冠上的珍珠没有了。
但是这一天真的就这么到来了,刚开始它的到来方式,其实英国人也没有警惕。
准确地讲,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里程碑是1919年,这个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实际上觉得很稳固。
但是就在这一年,在印度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
这个“阿姆利则惨案”说白了,你要是说英帝国主义它就这样,也就罢了,它还真不是。
它就是当地的总督和总司令临时做了一个非常残酷的决定,向集会的、抗议的民众开枪,当场打死了几百人。
你要说这种惨案的规模,那跟日本人在中国干的事那是没法比。
但是在英国的那种伦理道德体系下,这件事情已经不可原谅。
而且在印度那么和平的民族面前,突然一下,在一个广场上面打死几百人,它有强烈的舆论的传播意义。
就这个“阿姆利则惨案”,从此点燃了印度的民族主义的火光。
而且这个时候,等于所有的准备大英帝国都替它做好了。
比如说像甘地这些人,这都是大英帝国给送到南非,送到英国本土学习,接受英国文化,全部都准备好的人才。
然后因为民族认同问题,因为你杀死这几百人,因为你开枪,因为你杀死了这几百人。
好了,民族主义在甘地这些人的手里,开始在印度传播。
关于甘地的故事,以后有机会我们专门给大家开一期讲。
这个地方大家只需要记住,甘地领导的无论是暴力的,还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等,就是让印度本土出现了和英国殖民者相对抗的民族主义情绪。
那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
英国人的反应和当年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那个反应是一样的,镇压。
因为这个利益太重了,前面我们讲的,我不能放你独立,所以就镇压。
镇压的方式有的时候就显得特别残忍。
比如说当时的英国在印度的总督叫戴尔,曾经大量地鞭打印度当地的老百姓,包括制定一些法案,剥夺一些基本的人权。
其中最让大家恼火的、搓火的有一个事件。
有一条街,有一个英国的传教士骑自行车蹬过去,结果被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给打了。
你打了就打了,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不,人家来羞辱当地人,总督下令:
所有的印度人只要从这条街上过,对不起,爬着过去,为你们曾经对我们的不礼貌,你要做出这种谦卑的态度,向我们谢罪和道歉。
你想,这个民族主义正在旺盛的时候,这种事那就是火上浇油。
所以双方搞来搞去,你镇压我反抗,你有你的方式,我村有我村的地道,加上有甘地这样的领导者,所以渐渐地就不可收拾了。
好了,这个大英帝国命中还有灾星,还有一劫,这个灾星就是希特勒。
希特勒跟它挑明了要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那印度就要独立,他俩一会合,这大英帝国根本受不了。
所以最后不得不答应了一个条件:
说这样,你们现在帮我打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完只要胜利了,让你们独立。
印度人很讲道理,那行,我们就打。
这一转眼就到了1945年,德国也投降了,日本8月15日天皇宣布投降,这叫胜利日。
就在胜利日这一天,所有印度全境的人都在等这一天,行啊,兑现了,给银子,给我们的独立,给我们的赎身权。
但是这个时候,整个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已经酝酿、升华,而且长出了全新的东西,什么东西呢?
就是民族主义内部的民族主义。
因为当时的国大党实际上都是反抗英国的,可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矛盾被掩盖,它就酝酿出一种别的东西:
就是两种宗教之间的分歧。
准确地讲,就是甘地、尼赫鲁这一支和真纳代表的穆斯林那一支。
咱们隔了这么多年,我们也不说谁对谁错,但是总而言之,这两个矛盾,因为很多东西一旦牵扯到民族、宗教,这个有时候就没理可讲,大家就没法坐下来谈判。
尤其是真纳(“巴基斯坦之父”),真纳作为穆斯林的领导者,而且他那个时候已经得了绝症,真纳知道,可是其他人并不知道。
所以真纳特别希望在临死前看到巴基斯坦的独立,所以他的谈判实际上是弹性最差的,只不过他的谈判对手并不知道。
好了,那这个时候再坐下来谈判的时候,其实就是三方:
一方面是英国人派来的印度总督叫蒙巴顿,在《晓说》里面高晓松说他是个妄人,这个有机会再说。
蒙巴顿作为最后一任印度总督,他到印度是时候,衔负的使命是什么,当时首相已经告诉他,你身负从来没有过的权力,就是英国政府不加干涉,你去做决定,什么事你做决定,直接就OK,从这个命令当中你分析出什么?
就是当时英国人已经觉得能让我们踏踏实实地走,别走得腥风血雨就OK。
所以,蒙巴顿实际上是到印度来调解的,包括后来他抛出的蒙巴顿方案。
其实背后的宗旨就是这个,不惹事,和平地英国撤退。
但是就是你英国人憋着不让别人独立,一直想占有,想占有,到这个时候,你想和平地撤出,事实上已无可能。
我们看一下当时谈判桌上的局面。
尼赫鲁这边说,说我们独立,做联邦,然后大家也适当地自治,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印度,好不好?
真纳说,门儿都没有,我们必须独立,跟你印度分家。
尼赫鲁最后说,分家就分家,那怎么分呢?
按宗教信仰来分,因为都是当地印度人,按宗教信仰,那就牵扯到有一些邦,它里面的人口,讲老实话,就是隔壁邻居,他可能宗教信仰都不一样。
那这个地方到底是分给你呢,还是分给我们呢?
所以这里面的很多细节我们就不讲了,比如说今天的克什米尔问题。
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一直打到现在,领土纷争到现在,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实质。
那我们现在看到的最大的惨剧发生在1947年的8月15日之前,因为当时英国人急着撤,就想在8月15日之前把这个东西搞定。
那么核心矛盾就发生在旁遮普邦,旁遮普邦这两个民族之间,就是两种宗教信仰之间的那儿仇恨,已经到了一个小火星就可以点燃一个火药桶的程度了,那最后怎么办?
最后还剩两个月,蒙巴顿没办法,派了一个老律师,也根本就不了解当地情况,就随便地,当然你也不能说他胡划,但是时间实在太紧,根本没有时间调查这个村信这个,那个村信那个,咱们怎么划一条合适的线,没有了。
就是随便地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线,这边归印度,那边归巴基斯坦。
那你想,等这种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的摩擦,已经变成一触即发的时候,8月15日这边变成这个国家,那边变成那个国家,所以就在这两个月,造成了一个1000万人的大逃亡,以及伴随着大逃亡的大屠杀。
那个惨剧有一些纪录片的情景,我们不妨让大家看一个小小的片段。
所以蒙巴顿最后走的是时候,在5月份,1947年的5月份的时候,他给首相写了一封信,他说我反正是要走了,让印度人去后悔去吧,肯定血流成河。
确实,隔着这么多年的历史光阴,现在你去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你去琢磨印度和巴基斯坦,仍然是那么深重的伤痛,仍然是那么大的无法弥合的裂痕。
为什么?
就是因为当时,所以很多人讲这是蒙巴顿坏,英国人当时坏。
其实我觉得都没有理解大英帝国的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73 大英帝国 控制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