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校级联考》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届高三联考语文精校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398315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21.63KB
高考《全国校级联考》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届高三联考语文精校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全国校级联考》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届高三联考语文精校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校级联考》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届高三联考语文精校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微的事物经过长时期积累,就会逐渐变得显著。
C.况且:
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
D.姗姗而去:
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3.试题分析:
【丙】问号改逗号。
4.试题分析:
A偷换主语,话题不统一。
“早在明朝”前加“中国”。
C成分残缺。
“决心”前缺动词,把“需要”改为“坚定了”。
D“促进”后边的动宾搭配不当。
“日前”与“正在”矛盾。
点睛:
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
此题选项A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5.阅读下面文字,在空白处填写合适的句子,使语意连贯。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是在六书造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音、形、义结合的表意文字系统。
。
如“国”字,甲骨文即“或”字,字中“戈”表示兵器,“口”表示城邑形,放在一起表示守城。
而“国”之繁体“國”在原有的“或”字外边再加一个大框,表示周围有界,被围之意,这一演变蕴含了人民持戈守城,继而划定疆界,圈固城郭,从而表达了国家统一、不可侵犯的丰富内容。
【答案】汉字的以意统形的方块形式常使人能从其形体结构直窥其意,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解析】试题分析:
汉字之字形是表意的,这个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注意紧承上文“表意文字”进行续写。
6.以“春夜,听雨点敲窗。
”开头,写一段文字。
要求:
(1)合理想象场景,侧重听觉描写;
(2)运用拟人、比喻两种修辞;
(3)不少于120字。
【答案】略(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听觉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小说家只有依赖于个人经验,才能在写作过程中找到一种确切的感觉。
可靠的写作必须由始至终地沉浸在一种诚实感之中。
而这种诚实感依赖于你对自己的切身经验的书写,而不是虚妄地书写其它。
个人经验奔流于你的血液之中,镌刻在你灵魂的白板之上。
只有当你将自己的文字交给这种经验时,你才不会感到气虚与力薄。
你委身于它,便能使自己的笔端流淌真实的、亲切的文字——这些文字或舒缓或湍急,但无论是舒缓还是湍急,都是你心灵的节奏。
这种写作,还会使你获得一种道德感上的满足:
这一切,都是我经验过的,我没有胡言与妄说。
并且,当你愿意亲近你的经验时,经验也会主动地来迎合你。
它会将它的无穷无尽的魅力呈现出来,你会发现,回味经验比当时取得经验时更加使你感到快意。
从“独特”一词而言,我们也只有利用自己的个人经验。
小说不能重复生产,每一篇小说都应当是一份独特的景观。
然而使我们感到困惑的是:
我们的小说创作却总是游离于个人经验之外。
发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居然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绝大部分企图成为作家的人,永远只是作为一个作者而未能坐定作家的位置,就在于他们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写作过程中,总不能看到自身的写作资源——那些与他的生命、存在、生活息息相关、纠缠不清的经验。
他撇下了自己,而以贫穷、空洞的目光去注视“另在”——一个没有与他的情感、心灵发生过关系的“另在”。
这个“另在”,一方面是离他远远的他人生活,一方面竟是别人的文学文本——他以别人的文学文本作为他的写作资源。
竭尽全力地模仿,最终只是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些生硬而无味的复制品。
造成这种情状的原因既在个人,又在社会——某种风尚的社会阻碍了写作者与自身经验的亲近。
这个社会强调的是公共(集体)经验,而忽视个人经验。
它发动它的全部宣传机器,营造出一种让小说家忘却自身而只看到它愿意让它的全体公民看到的景观。
这些景观,是充分意识形态化的,并且是非常公式化与教条化的。
这里的经验,是国家的经验、政权的或某些政治家的经验。
这个社会还可能对企图回到自身经验的行为当头棒喝,将回到自身经验的行为认作一种对抗行为。
如此社会状态之下的小说创作,除了将文字无谓地付诸种种概念之外,我们很难指望它会留下什么鲜活的文字。
“写作是一种回忆。
”但能够被回忆的,只能是个人记忆。
选自曹文轩《写作与个人经验》
7.下列说法不属于“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原因的一项是
A.小说作者们总不能看到自身的写作资源——那些与他的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验。
B.小说作者以贫穷、空洞的目光去注视“另在”——他人生活或者别人的文学文本。
C.社会强调意识形态化的公共经验,忽视个人经验,阻碍了写作者与自身经验的亲近。
D.某种社会可能对作家回到自身经验的行为当头棒喝,使他们将文字无谓地付诸种种概念。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写作中的“诚实感”依赖于作者对自己的切身经验的书写,而不是虚妄地书写其它“另在”的世界。
B.作者如果只以别人的文学文本为写作资源,竭力模仿,最终只是为世界增添了一些生硬无味的复制品。
C.某种风尚的社会让小说家忘却自身而只看到“特定”的景观,这些景观是公式化、教条化与意识形态化的。
D.恶劣的社会状态下的小说创作,除了将文字无谓地付诸种种概念之外,很难留下鲜活的文字,也没有公共记忆。
9.根据文意,概括说明“个人经验”对于小说写作的意义。
【答案】7.D8.D
9.①让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找到一种确切的感觉,沉浸在“诚实感”之中,不会感到气虚与力薄。
(回答“能使自己的笔端流淌真实的、亲切的文字”也给分。
)②还会获得一种道德感上的满足,所写的一切都是经验过的,没有胡言与妄说。
③当写作者亲近自己的经验时,经验也会主动地来迎合,将它的无穷无尽的魅力呈现出来,回味经验使你感到快意。
④“个人经验”使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份独特的景观。
7.试题分析:
答非所问,D句是一种结果的描述。
注意文中“造成这种情状的原因既在个人,又在社会”一句,分清原因的2个层次。
学#
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此题D项无中生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
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
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
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
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
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
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
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
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
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
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
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
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
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
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
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
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
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
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
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
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
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
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
树干上挂着小牌子:
“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
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
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
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
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
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
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⑪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
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10.概括“我”第一次所见合欢树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11.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
12.第⑥段和第⑪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
13.理解文中各个人生阶段有关合欢的叙写,探究文章的情感内涵。
【答案】10.①特征:
高大深沉,柔美宁静,香气沁人。
②象征意义:
母爱、温暖与庇护。
11.①采用比喻手法,把合欢树的花比作“棉絮”“雾”,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合欢花的轻盈柔美和芳香;
②运用了排比和反复,写出了合欢花香的魅力,突出了我初见合欢的惊喜与震撼之情;
③叠词的运用,如:
丝丝缕缕、重重叠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
④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富有韵味。
学%
12.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
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
②结构上呼应前文,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主题。
③这种重复行文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烘托了内心的情感。
13.①合欢树是我最早的人生记忆,是走出童年忧伤的美好回忆,合欢是母爱的象征,永远珍藏怀念。
②在仓促茫然的青年时代,我漂泊外乡,合欢是亲情的温馨慰藉和故乡的思念。
③如今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达了深深的眷恋。
④文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是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
11.试题分析:
首先答出“比喻”“排比”“反复”的手法,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解释,最后分析艺术效果。
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此题主要赏析“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注意分析艺术效果。
12.试题分析:
注意答出语段的内容:
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
然后从结构上分析作用:
呼应前文,从内容上分析作用:
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主题,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烘托了内心的情感。
13.试题分析:
注意结合不同的年龄“童年”“中年”“青年时代”后来等时间段,再结合作者的不同年龄的经历合欢树表达的情感,注意突出“母亲”这一主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书叶机
龚自珍
鄞人叶机者,可谓异材者也。
嘉庆六年,举行辛酉科乡试,机以廪贡生治试具,凡竹篮、泥炉、油纸之属悉备。
忽得巡抚檄曰:
贡生某毋与试。
机大诧。
初蔡牵、朱濆两盗,为海巨痈,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
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
俟其去,或扬帆施枪炮空中送之,寇反追,衄不以闻,故为患且十年。
巡抚者,仪征阮公也。
素闻机名,知沿海人信官不如信机;
又知海寇畏乡勇胜畏官兵,又知乡勇非机不能将。
八月,寇舶定海,将犯鄞,机得檄,号于众曰:
我一贫贡生,吮墨执三寸管,将试于有司,售则试京师,不售归耳。
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战,毋乃咍乎?
虽然,不可已,愿诸君助我。
众曰:
盍请银于文官?
不可。
盍假炮于武官?
事亟矣,何以助君?
叶君则揎臂大呼,且誓曰:
用官库中一枚钱,借官营中一秤火药而成功者,非男子也。
飞书募健足,至行省,假所知豪士万金,假县中豪士万金,遂浓墨署一纸曰:
少年失乡曲欢致冻饿者,有拳力绝人者,渔于海者,父子兄弟有曾戕于寇者,与无此数端而愿从我者,皆画诺。
夜半,赍纸者返,城中村中,画诺者几三千人。
天明,簿旗帜若干,火器若干,船若干,粮若干。
机曰:
乌用众?
以九舟出,余听命。
是日也,潮大至,神风发于海上,一枪之发抵巨炮,一橹之势抵艅艎,杀贼四百余人。
九月,又败之于岸。
十月,又逐之于海中。
明年正月,又逐之于岛。
浙半壁平。
出军时,樯中有红心蓝边旗,机之旗也。
自署曰代山,其村名也。
朱濆舰中或争轧,诅于神,必曰遇代山旗。
阮公闻于朝,奉旨以知县用。
今为江南高邮知县,为龚自珍道其事。
选自《龚自珍集卷二》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反追,衄不以闻衄:
挑衅
B.售则试京师售:
考中
C.夜半,赍纸者返赍:
送
D.天明,簿旗帜若干簿:
登记造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机以廪贡生治试具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叶君则揎臂大呼则与一生彘肩
C.父子兄弟有曾戕于寇者故燕王欲结于君
D.为龚自珍道其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机在参加乡试的时候接到了领军抗敌的重任,因为朝廷了解他的才干和领导能力,只有他才能在此时担起重任。
B.在众人迟疑犹豫之际,叶机用自己坚定的誓言和果敢的行动凝聚了士气,一战再战,平定海盗,得到了朝廷的任用。
C.文章记叙了叶机带领地方武装击败海盗的故事,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智慧,也流露出对清政府及军队腐败无能的讽刺。
D.文章除了直接表现叶机的英雄气概之外,也从侧面进行了烘托,比如敌人内部一旦起了纷争,就会诅咒对方遭遇叶机的部队。
17.翻译下面句子。
(1)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
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
(2)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战,毋乃咍乎?
1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学记》
【答案】14.A15.B16.A
17.
(1)所过之处劫掠人口数以百计;
每年必定多次劫掠,沿海诸将都害怕,不敢出声!
(2)如今中丞大人听说我的事,征召我带领乡勇与海盗交战,恐怕很可笑吧?
18.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解析】选自《龚自珍集卷二》作者:
龚自珍年代:
清
14.试题分析:
衄:
失败。
15.试题分析:
B.于是,就。
A.凭…身份\认为。
C.被\同,和。
D.向\替,给
16.试题分析:
“因为朝廷了解他的才干和领导能力”与文意不符。
17.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词语“劫掠户口”“以百数”“再三至”“怵息”“过听”“檄”“将乡里”“毋乃…乎”的翻译。
参考译文:
鄞县人叶机,可称得上才干卓然。
嘉庆六年,政府举行辛酉科乡试,叶机以廪贡生的身份打点参加考试的用具,凡是竹篮、泥炉、油纸这类要用的东西都装备好。
却忽然得到巡抚传下的檄文说:
“贡生某某不要参加考试了。
”叶机大惊!
原来当初蔡牵、朱濆两大海盗,是海上巨患,所过之处劫掠人口数以百计;
每年必定多次劫掠,沿海诸将们都害怕,不敢出声!
等海盗们走了,才有人扬帆出动放空枪空炮送海盗,海盗说不定还返头来追,败了也不敢上报,因此两盗肆虐沿海近十年。
这位发檄文的巡抚,是仪征阮公。
一直听闻叶机的名声,知道沿海百姓信任官府不如信任叶机;
又知道海盗畏惧乡勇胜过畏惧官兵,还知道乡勇们不是叶机就没法统领。
天亮时,又收到一些旗帜、火器、船只、粮食等,都登记造册。
叶机说:
“要这么多人吗?
就先用九条船出战,其余的待命。
”这天,潮水大涨,有大风从海上吹来,叶机麾下乡勇顺风乘势,一枪的威力抵得过海盗一炮,一支船浆的作用低得过海盗一支战船,杀死打伤海盗四百多人。
九月,又在岸上打败海盗。
十月,又在海中追杀海盗。
第二年正月,又追杀海盗到海岛上。
浙江半壁终于安定下来。
军队出战时,桅杆上挂的红心蓝边旗,就是叶机的旗帜。
叶机所部自称“代山军”,“代山”是叶机家所在村子的名字。
朱濆舰队中有人起了争端,诅咒对方时,总是咒对方遇上代山军。
巡抚阮公将叶机事迹报上朝廷,朝迁降下旨意特升叶机为知县。
如今叶机又调任江南做高邮知县,对龚自珍说起了他的往事。
(二)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
秋晓
【宋】蒋捷
渺渺啼鸦了。
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
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
起搔首、窥星多少。
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
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
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
计无此、中年怀抱。
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
烟未敛,楚山杳。
注:
蒋捷为逃避战乱,坐舟从家乡出发至吴江。
逃难寓居时,梦中惊醒的他,写作此词。
19.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析。
20.简析下阕中词人的复杂感情?
【答案】19.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清晓秋景图。
鸦啼凄切,鱼肚白的天色;
屋外点点残星,淡淡月光;
篱笆上绽开着牵牛花,枣树上挂着些红色的枣儿。
渲染出一种深浓的秋意。
20.词中借秋晓所见抒发了“愁”“恨”。
①悲秋之情,写出时光流逝,岁月易老的中年怀抱。
②沦落天涯,故里难归之愁。
③亡国之痛。
19.试题分析:
首先对画面进行描绘:
在概括已经特征:
萧瑟凄凉的清晓秋景图,最后点明情感:
#网
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既富矣,又何加焉?
“教之。
”
《论语·
为政》
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梁惠王上》
三
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
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
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
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利之患也。
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肆于为非。
《韩非子·
六反》
21.根据上面材料,概括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
22.结合上面语段,说说儒家和法家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
【答案】21.庶民,富民,教民。
22.①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制民之产”,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以求社会秩序和谐。
②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大凡人的本性,一旦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容易犯罪,使社会混乱。
21.试题分析: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庶矣哉!
”“既富矣”“教之”进行概括,即“庶民”“富民”“教民”。
22.试题分析:
注意结合文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校级联考 高考 全国 级联 浙江省 联谊 学校 三联 语文 试题 解析 Word 版含解斩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039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