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评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394884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41KB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
《戊戌变法的评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戌变法的评课稿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手段上:
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两个步骤)1.由于学生们总有着崇敬英雄人物的思想。
所以我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
"
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
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
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
戊戌六君子'
?
通过这样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燃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
2.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检查小组课前探究的成果:
结合所学,说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前社会形势。
通过问题回答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是必然的。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说出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戊戌变法的序幕、高潮、失败。
将这些内容投影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
对于序幕"
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我利用"
的录像片断和插图设计如下问题: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
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
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我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这种"
自主学习法"
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机统一。
对于高潮"
一目。
我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及观看大清新政开始的录像片断,来开始这一目内容。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
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对这一内容,我采取"
千古公论,自有后人评"
让学生结合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加以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
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变法的失败,我让学生
思考分析: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归于失败?
有人说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杀掉荣禄,戊戌变法就能取得成功。
你认为有可能吗?
为什么?
谭嗣同留下的千古诗篇:
变法期间:
《有感一章》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临变之时: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从嗣同始!
狱中题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时候:
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思想认识
任何政治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不行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但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
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
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三)课堂小结
1.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用抓住本课关键词的方法,来创编历史歌谣,或者直接用歌谣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为本课进行板书设计,可以选取最佳的用展示仪展示,突出本课的基本线索。
3.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概述全文。
(四)课外延伸
1.课下讨论:
你认为政变发生时,谭嗣同走与不走,何者为宜?
2.课后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康有为小传。
篇二:
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
1.教材体系
⑴纵(中国史):
就中国近代史体系来讲,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体现。
戊戌变法又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从屈辱史的角度看,19世纪末,列强侵华以政治瓜分、资本输出为主。
从抗争史的角度看,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后代表近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从探索史的角度看,在旧式农民运动、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方案。
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从器物上升到制度层面。
而戊戌变法的失败,使革命取代改良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思潮,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⑵横(世界史):
中国史是世界史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随着全球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历史的发展时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侵略加剧,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制度,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意识。
推动了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
戊戌变法是亚洲觉醒的一部分,代表着亚非被压迫民族斗争水平的提高。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识记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条件、时间和影响;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梁活动;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失败及原因;
光绪帝在维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⑵过程与方法
分析19世纪末中国国情,认识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能否承担这项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力量都要做出选择,这是检验爱国与误国,进步与反动的标准;
通过对康、梁活动的分析,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转化而来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既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从中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通过学习百日维新及其历史教训,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维新派把抵抗侵略与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很大声势的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承担了传统意义上"
治国平天下"
的责任,既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康梁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3.教学重点
⑴内容:
①戊戌变法背景(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康梁维新思想)②变法内容及评价③变法失败的教训
⑵确立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政治上的权利。
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的典型运用。
②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是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不可或缺的部分。
③康梁思想是中国人的探索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表现,与过去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相比,有了质的区别,也比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更加的系统和完整。
同时,康梁的思想也是理解戊戌变法性质的关键。
④掌握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
⑤历史的发展体现在后人对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吸收和总结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何要走自下而上的道路、为何要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
⑶如何突出:
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严密的分析指导学生的思维。
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解释具体问题。
4.教学难点
⑴内容:
康梁为何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为何在康梁著作中还表现出浓厚的封建色
彩?
他们到底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还是儒学的传播者?
⑶如何突破:
①理论运用,"
一定思想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他们没能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完全背离传统,将一事无成。
其次,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决定了他肯定要以孔子、儒学为依托和挡箭牌。
5.教材结构
本节内容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相当紧凑。
6.课改精神
虽然现行教材与新课程标准有一定距离。
但为了迎接课改,必须在教材中体现新的课改理念和精神。
在本节教学中,运用史学范式的理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从现代化范式讲,戊戌变法是一次现代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从整体史范式讲,戊戌变法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从文明史范式讲,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化。
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由特殊的地位。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是准备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知识贮备,而且信息来源面广,思想活跃,有自己独立的观点。
不足是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中,对历史事件感悟敏锐但往往失之偏颇好走极端。
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生对事件对人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2.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相反相成,教法是学法的展开,学法是教法的引申。
因此,两者不可分割。
①兴趣法。
问题→兴趣→归纳→结论→应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
②材料法。
理论是枯燥的,事例是鲜活的。
针对某一理论或难点,通过引
用大量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用历史典故深入浅出的讲明深奥的道理。
③理论引导法。
历史课要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
在教学中理论是灵魂,事件是血肉。
事件间的逻辑联系通过理论来体现。
④范式法。
每个历史事件都由背景、经过、影响构成,让学生运用这个模
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1分钟)
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示意图导入。
2.讲授新课(34分钟)
背景(14分钟):
⑴时代形势: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加剧。
民族矛盾尖锐。
⑵经济条件: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⑶阶级条件: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⑷思想条件:
①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条件、代表、特征、性质、局限。
②康梁维新思想。
代表作、特点、原因。
概况(10分钟)
①序幕:
1895年公车上书。
思潮→运动"
②准备:
组织上-强学会(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建立)、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舆论上-兴办学堂、创办报刊(培养维新人才、宣传维新思想),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意义)
③高潮:
a施政纲领:
《应诏统筹全局折》
b开始:
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
c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d评价(进步、不足)
④失败:
戊戌政变(原因、经过)
评价(10分钟)
①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②意义: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爱国救亡运动,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
醒,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失败原因:
从客观上讲,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强大、中国顽固势力反对)。
从主观上来讲(根本原因),民族资
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④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走不通。
→爱国教育培养:
通过渲染19世纪末中国面临"
瓜分豆剖"
的危急局面。
启发学生理解当时救亡图存的紧迫性。
整体式范式培养: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
→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培养:
指导学生阅读58至59页,要求学生找出此部分讲了几层含义(提问),然后强调3个关键词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归纳),得出结论,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一次救亡图存的活动,变法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是一次近代化的活动,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愿望的体现,为变法做了理论准备(分析)。
请两位学生分别回答,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的联系体现了什么原理?
人们称康有为是"
跪着造反"
,指出了他思想中的什么特点?
(探究)
→变法概况的讲授主要使用材料法,用鲜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提问)1895年中国被迫签定了什么不平等条约?
在知识分子中引起了什么反响?
(展示公车上书材料)。
(提问)变法浪潮是怎样激荡全国的?
(展示办学堂报刊的材料)。
(提问)维新派的活动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维新派是如何与他们作斗争的?
(展示论战的材料)。
此处强调两点,第一让学生明白自古改革的不易,与今天的改革开放相联系,让历史真正为现实服务。
第二比较两派主张,认识到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步。
加深学生对现代化范式的
3.复习及布置作业(5分钟)
⑴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⑵思考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⑶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与资料,完成史学小论文-《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为何一成一败》
篇三:
戊戌变法"
说课稿
"
各位评委专家:
我说课的题目是:
。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教材、方法、过程三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把握。
首先是教材。
是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
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希望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救亡图存之路。
但最终,由于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到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
这样的结果,又进一步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思,为之后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铺垫。
另一方面,"
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跳出了"
中体西用"
的迷局,越过学习"
器物"
的层面,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步骤;
同时,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虑到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有变法的背景,兴起,高潮(百日维新),结果,评价等,本课教学准备用两个课时。
第1课时主要解决变法的背景、兴起;
第2课时,继续完成变法的高潮、结果以及评价。
为了教学内容、过程的连贯性、延续性,应安排连堂课。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地方,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
它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它的产生发展也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另外,变法的内容也是重点。
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变法的本质,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维新思想与变法内容的差异。
从而体会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易。
从难点来看,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
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
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戊戌变法的评价也是难点。
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探究,同时给学生以一定的提示。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能力来看: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兴起、内容、结果。
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以及变法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
通过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分组讨论有关问题,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发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
了解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部分是方法的问题。
首先是教法。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树立"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的基本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要"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的改革思路。
从本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戊戌变法的兴起、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变法的评价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其思维也逐渐趋于理性化,为本节课开展探究提供了条件;
此外学生对自主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寻找发现更,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表现欲,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
同时结合教学目标的实现、的需要,也考虑到本人优于课堂组织和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自主探究法"
,"
小组讨论法"
再就是学法。
我们常说: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机械的"
学答"
向"
学问"
转变,从"
学会"
会学"
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而我们经常提到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样也是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让学生自己掌握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课的设计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能够有效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法。
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情境问题为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按照"
自主探究"
教学模式设计。
从具体的教学流程来看,"
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探究--提出问题,初步探究--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总结反思,拓展探究四个环节。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以一则诗歌为主线,围绕诗歌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
教师要做好知识储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也需要观看相关影片、阅读相关资料做好情境准备,通过预习教材,做好知识准备,并且按要求分组。
在第一个环节里,以多媒体呈现诗歌,并请学生朗诵诗歌,从而将学生带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这样一个历史时刻。
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情境,并提供探究的材料。
并且提出这样的问题:
"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中的"
多事"
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假如有一台时光倒流机,让你回到"
那个多事之秋"
,你将有何感受?
由已掌握的知识导入探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充分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探究的动机,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
由"
来总结变法的背景,由"
感受"
来引入变法的兴起。
在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初步探究)里,教师再就诗歌提出问题
1、落日的紫禁城为什么热闹起来?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热闹起来意味着变法运动从维新思想的传播已经开始兴起。
2、"
几个读书人"
呼号"
些什么?
在他们之前,有没有人提出类似的呼号?
他们的主张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早期维新派的主张、评价的表格,利用多媒体适当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生平,找出康、梁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以及早期维新派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维新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提到康梁维新思想的时候,肯定会从教材中找到,"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戊戌变法 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