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标理论试题二.docx
- 文档编号:203872
- 上传时间:2022-10-0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8.31KB
数学课标理论试题二.docx
《数学课标理论试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标理论试题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1版数学学科课程标准理论检测题
(二)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A、情感与态度B、合作与交流C、经历与体验D、技能与操作
3、在各个学科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四个学习领域。
A、实践与综合应用B、分析与综合应用
C、推理与综合应用D、操作与综合应用
4、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5、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6、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
、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7、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和。
8、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与,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 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
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9、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的改革 方向及目标价值取向。
10、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修改,提出了“两 能”,即的能力、的能力。
11.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与相结合的方式。
1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与的统一,应体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注重培养学生的与。
14、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和。
15、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6、课标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哪些建议?
17、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关注哪三个方面?
18、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9、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数学学习评价包括哪些?
20、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1、如何理解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标》检测题
(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A4、C5、D
二、填空题
6、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7、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8、生长点、延伸点、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9、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0、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1、定性、定量
12、教师教学生学以人为本13、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14、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经验启发式因材施教15、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6、课标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哪些建议?
(1)教材编写应体现科学性
(2)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3)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4)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5)教材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6)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
17、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关注哪三个方面?
(1)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
(2)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助性工具。
(3)将计算器等技术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具。
18、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设法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3)设法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
(4)大力提倡合作学习。
(5)把社会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6)教学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7)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8)积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9)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数学。
(10)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数学学习评价。
19、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数学学习评价包括哪些?
(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3)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状况的评价。
(5)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20、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是什么?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1、如何理解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答案仅供参考)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
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2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案仅供参考,要适当加入自己的教学实例)
(1)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
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2)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3)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4)“以人为本”,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
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5)综合运用,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
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课 理论 试题 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