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体的性质与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387176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56.03KB
赋体的性质与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
《赋体的性质与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赋体的性质与形式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廣矣普矣,萬物祖矣!
上屬於天,下見於淵,珍怪奇偉,不可稱論。
「試為寡人賦之。
「唯唯。
」
這一段話,將宋玉之所以要作〈高唐賦〉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清楚楚,顯然是一段序言,此序言部份,全以散體行之。
緊接在序言底下的是:
惟高唐之大體兮,殊無物類之可儀比。
巫山赫其無疇兮,道互折而曾累。
……九竅通鬱,精神察滯。
延年益壽千萬歲。
這一段話才是賦的本文,自本文以下,全部入韻;
由此可見序與本文有明顯的分別。
宋玉的〈神女賦〉也有相同的結構:
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浦,使玉賦高唐之事。
其夜王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
王異之,明日以白玉。
玉曰:
「其夢若何?
」……王曰:
「若此盛矣!
試為寡人賦之。
這一段序言與〈高唐賦〉的序言如出一轍,其下自「夫何神女之姣麗兮,含陰陽之渥飾」到「情獨私懷,誰者可語。
惆悵垂涕,求之至曙」是入韻的本文。
賦序和賦本身在形式上的差別,是賦序不入韻,而賦本文入韻。
漢代賦序和一般散文沒有分別,例如班固的〈兩都賦序〉:
或曰:
賦者,古詩之流也。
昔成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
大漢初定,日不暇給。
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
……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於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
……
臣竊見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京師脩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
西土耆老,咸懷怨思,冀上之睠顧,而盛稱長安舊制,有陋雒邑之議。
故臣作兩都賦,以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這是一段不入韻的散文體。
而六朝賦序則有用駢體文寫成的,例如庾信的〈哀江南賦序〉:
……傅燮之但悲身世,無所求生;
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潘岳之文彩,始述家風;
陸機之詞賦,多陳世德。
……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
……將軍一去,大樹飄零;
壯士不還,寒風蕭瑟。
荊壁睨柱,受連城而見欺;
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
鍾儀君子,人就南冠之囚;
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
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
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
釣臺移柳,非玉關之可望;
華亭唳鶴,豈河橋之可聞。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裁一旅;
項羽用江東之子,人唯八千。
……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
……山獄崩頹,既履危亡之運;
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兩漢賦篇,常於篇末以一詩歌收束全文,詩前冠以「亂曰」的名稱。
這種形式乃是承襲屈原、宋玉作品而來,屈原名作〈離騷〉,篇末即收束以楚歌,而以「亂曰」冠於歌前,這就是習稱的「亂辭」。
其他如〈懷沙〉、〈哀郢〉、〈涉江〉、〈抽思〉、〈悲回風〉、〈招魂〉等作品,都有亂辭。
宋玉的〈笛賦〉也有亂辭。
篇末的詩之前,不只冠以「亂曰」一種形式,有時也以「歌曰」冠之。
漢賦未必每篇篇末都有系詩,漢賦篇末附系詩的作品,以騷體為主。
漢賦系詩前,除了多用「亂曰」、「歌曰」外,也有冠以「重曰」、「頌曰」、「歎曰」、「系曰」、「誶曰」及「辭曰」、「詞曰」等名稱,例如王褒的〈洞簫賦〉:
……亂曰:
狀若捷武,超騰踰曳,迅漂巧兮。
……終詩卒曲,尚餘音兮。
吟氣遺響,聯綿漂撇,生微風兮。
連延駱驛,變無窮兮。
又如張衡的〈南都賦〉:
遂作頌曰:
皇祖止焉,光武起焉。
據彼河洛,統四海焉。
本枝百世,位天子焉。
永世克孝,懷桑梓焉。
真人南巡,睹舊里焉。
在漢賦中常可見亂辭,這是楚辭騷體形式的沿用,但六朝以後的賦就很少運用這種形式了。
2.賦的本文自成三部
結構無序無亂的賦作,常在賦的本文就自成首、中、尾三個部份,開始和結尾多用散文而少押韻,中間主文部份以韻文為主,但偶有不押韻之處。
開始的部份近似於序,用以承起下文,通常透過賦中人物簡單的對話,介紹賦中人物問對的緣由,例如揚雄的〈長楊賦〉先開宗明義說:
是時,農民不得收斂。
雄從,至射熊館還,上〈長楊賦〉,聊因筆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為主人,子墨為客卿以風。
此為賦的起首部份,表明作賦為諷的主題。
唐宋時代有些賦也沿用這種作法,例如韓愈的〈進學解〉開始有幾句散文,作用是為下文作張本: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
……。
賦的本文結尾部份往往發點議論,以託諷諭的意思,近似亂辭。
例如杜牧的〈阿房宮賦〉:
嗚呼!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此段是發議論的散文,也就是寄託諷諭的結尾部份。
又如蘇軾的〈前赤壁賦〉,開始和結尾部份雖然不是散文,但是此賦結構仍可分成三部份: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這是略等於序引的起首部份;
而篇末部份:
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此段即是發議論的結尾部份。
賦體以鋪陳為靡,專主於辭采者,到了魏晉南北朝,賦體中間主要的韻文部份發展到了極致,一變而為駢體的俳賦,到了唐代又再變為律賦;
而賦體首尾部份為比較自由、可韻可散的體制,便於議論、適合說理,流傳到唐宋,為古文家所汲取,於是將賦體進一步加以改革,成為古文運動者所倡導的散體文賦。
(二)賦體的句式
1.句式參差
中國正統的詩,句式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雖然其間或有參差,但句式大多畫一整齊。
但以賦體來看,不僅在結構上的首尾部份有句式長短不齊的散文體穿插,即使在中間本文部份,也多由參差的句式構成。
賦篇的句式,變化多端,如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中,其押韻的句子,忽作三字句的排比、忽作四字句的排比,又忽作五字句或七字句的排比,以〈上林賦〉為例:
如「生貔豹,搏豺狼。
手熊羆,足埜羊。
蒙鶡蘇,綔白虎。
被班文,跨埜馬」是三字句;
「河江為阹,泰山為櫓。
車騎雷起,殷天動地。
先後陸離,離散別追。
淫淫裔裔,緣陵流澤,雲布雨施」為四字句;
「陵三嵕之危,下磧歷之坻」是五字句;
又如「睨部曲之進退,覽將帥之變態」是六字句;
「置酒乎顥天之臺,張樂乎膠葛之宇」是七字句,其句式變化自如似散文。
又如潘岳的〈閑居賦〉亦可見其構句之參差:
若乃背冬涉春,陰謝陽施。
天子有事于柴燎,以郊祖而展義。
張鈞天之廣樂,備千乘之萬騎。
服振振以齊玄,管啾啾而並吹。
煌煌乎,隱隱乎,茲禮容之壯觀,而王制之巨麗也。
兩學齊列,雙宇如一。
右延國冑,左納良逸。
祁祁生徒,濟濟儒術。
或升之堂,或入之室。
教無常師,道在則是。
故髦士投紱,名王懷璽。
訓若風行,應如草靡。
此里仁所以為美,孟母所以三徙也。
宋代以文為賦,賦體有明顯散文化的傾向,更以參差的散體句式構篇,如歐陽修的〈秋聲賦〉:
蓋夫秋之為狀也:
其色慘淡,煙霏雲斂;
其容清抈,天高日晶;
其氣慄冽,砭人肌骨;
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
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2.使用連結詞語
賦體句式的另一特色是連結詞語(或稱「提頭接頭詞語」)的使用。
若以賦體與詩比較,詩句不但可以省去冠詞和前置詞,也可以不用一個虛字,甚至連主詞、動詞也可以省去,更不必用提頭接頭的連結詞語;
而賦則與散文一致,多用連結的詞語。
因為賦體既鋪采摛文、聚事典與物類,綴以成篇,勢必借重這些連結詞語,以見排比侖則,使文理氣勢連貫,用散文的詞語,有散文的流暢。
「之」、「而」、「於」、「以」通常用作句中的轉接語,「乎」、「哉」、「以」、「也」常用作句末的語詞,賦中的轉折處則用「爾乃」、「其後」、「然後」、「於是」、「於茲」、「若夫」、「及至」、「至於」等詞,其中「爾乃」、「於是」最常見。
例如揚雄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譬若」、「是以」、「且」等詞語來連結上下文:
……故士或自盛以橐,或鑿坏以遁。
是故鄒衍以頡頏而取世資……。
譬若江湖之崖……。
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
是以欲談者卷舌而同聲……。
且吾聞之……。
而六朝時代的賦體運用連接語詞則更加靈活,例如江淹的〈別賦〉用「況」、「復」、「是以」、「故」、「乃有」、「或乃」、「至如」、「又若」、「儻有」、「至乃」等連結的詞語:
況秦吳兮絕國,復燕宋兮千里……。
是以行子腸斷,百感悽惻……。
故別雖一緒……。
乃有劍客慚恩……。
或乃邊郡未和……。
至如一赴絕國……。
又若君居淄右……。
儻有華陰上士……。
至乃秋露如珠……。
是以別方不定……。
又如蘇軾的〈前赤壁賦〉用「於是」、「況」、「蓋將」、「則」、「且夫」、「苟」、「雖」等連結的詞語:
於是飲酒樂甚……。
況吾與子……。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三)賦體的押韻方式
賦是韻文的一種,賦的押韻與詩歌有相通之處,亦有不同之處。
以下試以揚雄的〈解嘲〉、江淹的〈別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為例,歸納賦體押韻的形式特點:
1.換韻與換韻快慢
由於賦的篇幅較長,往往需要換韻,一韻到底的賦極少。
有的賦換韻比較快,像揚雄的〈解嘲〉很多地方只用了兩三個韻腳就換韻:
「……意者玄得無尚白乎?
何為官之拓落也?
」(韻腳:
白、落)∥
揚子笑而應之曰:
「客徒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
(韻腳:
轂、族)∥往昔周網解結,群鹿爭逸,離為十二,合為六七,四分五剖,並為戰國。
逸、七)∥士無常君,國無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貧,矯翼厲翮,恣意所存,故士或自盛以橐,或鑿坏以遁。
臣、貧)∥
江淹的〈別賦〉換韻較慢,每一種韻至少三個韻腳,大多數五個韻腳以上才換韻,六朝換韻往往比較慢,這是時代的風尚: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況秦吳兮絕國,復燕宋兮千里。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蹔起。
矣、里、起)∥是以行子腸斷,百感悽惻。
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
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於山側。
櫂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
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霑軾。
惻、色、側、息、軾)∥居人愁臥,怳若有亡。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
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
巡層楹而空揜,撫錦幕而虛涼。
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
亡、光、霜、涼、揚)∥故別雖一緒,事乃萬族。
至若龍馬銀鞍,朱軒繡軸。
帳飲東都,送客金谷。
族、軸、谷)∥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
珠與玉兮豔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
驚駟馬之仰秣,聳淵魚之赤鱗。
造分手而銜涕,感寂漠而傷神。
陳、人、春、鄰、神)∥
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
韓國趙廁,吳宮燕市。
割慈忍愛,離邦去里。
瀝泣共訣,抆血相視。
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
方銜感於一劍,非買價於泉裏。
金石震而色變,骨肉悲而心死。
士、市、里、視、起、裡、死)∥……。
蘇軾的〈前赤壁賦〉押韻的安排則純任自然,視行文語意及氣勢的需要用韻,其換韻自由,和漢代大賦較接近: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間、天、然、仙)∥
……歌曰: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光、方)∥……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慕、訴)∥
……客曰: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稀、飛、詩)∥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昌、蒼、郎)∥……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韻腳:
東、空、雄)∥……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鹿、屬、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窮、終、風)∥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往、長)∥……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主、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月、色、竭、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酌、藉、白)∥
2.同類韻不跨段相押
賦的換韻,往往與內容段落是一致的。
例如揚雄的〈解嘲〉每段用一至八類韻,沒有任何一類韻是跨段相押的。
每段所用的幾類韻,於換韻的地方在內容方面也同時有轉變,這一點在六朝以後的賦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例如江淹的〈別賦〉許多段落都是一韻到底,換韻就是另一個段落。
如此一來,賦的作者可以用換韻來代表賦的段落。
直到宋代的散文賦,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以及其後的賦,情況莫不如此。
3.押韻的方法
賦的押韻,有的句句押韻,如揚雄〈解嘲〉中的:
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極;
爰清爰靜,游神之庭;
惟寂惟漠,守德之宅。
又如枚乘〈七發〉:
久耽安樂,日夜無極。
邪氣襲逆,中若結轖。
有的賦篇隔句相押,如江淹〈別賦〉,除了「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以外,都是隔句押韻。
又如司馬相如〈上林賦〉:
於是乎離宮別館,彌山跨谷。
高廊四注,重坐曲閣。
華榱璧璫,輦道纚屬。
步欄周流,長途中宿。
此部份亦是隔句押韻。
隔句相押是最常見的押韻方法,這與詩經、楚辭的押韻方法相同。
另外亦有隨時押韻者,隨時押韻即押韻並無一定的規律,乃是隨著語詞的意義或內容,很自然地用上韻腳字。
古賦和散文賦常夾有散句,押與不押韻,比較自由。
例如揚雄的〈解嘲〉:
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脅摺髂,免於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激卬萬乘之主,介涇陽,抵穰侯而代之,當也。
蔡澤,山東之匹夫也,顩頤折頞,涕唾流沬,西揖強秦之相,搤其咽而亢其氣,拊其背而奪其位,時也。
天下已定,金革已平,都於洛陽,婁敬委輅脫輓,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舉中國徙之長安,適也。
五帝垂典,三王傳禮,百世不易,叔孫通起於枹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呂刑靡敝,秦法酷烈,聖漢權制,而蕭何造律,宜也。
這一段押韻很不規則,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相押,也有六、七句到十多句不押的。
散文賦如蘇軾的〈前赤壁賦〉除了句句押韻和隔句相押之外,也有三句或四句才一押的,這種作法乃是賦體中詩的成分減少、而散文成分加多的表現之一。
4.韻腳的位置
所謂的韻腳,不一定在句末。
如果句末是虛詞,往往在虛詞的前面就押韻,即句中押韻,這是繼承了詩經、楚辭的作法。
意者玄得無尚白乎?
客徒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
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窒隙蹈瑕而無所詘也。
又如蘇軾的〈前赤壁賦〉: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句中押韻的方式在古賦及散文賦中用得較多,六朝駢賦一般是不用的,在江淹的〈別賦〉中只有一個例子:
賦有凌雲之稱,辯有雕龍之聲。
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
句末的虛詞,一般不用來作為韻腳,但也有例外而用來押韻的,例如:
(江淹〈別賦〉)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杜牧〈阿房宮賦〉)
5.韻腳不重複
韻腳一般以不重複為原則,例如上面所舉的賦作亦少有同字重押的。
有時候看起來好像是同字重押的,實際上是這兩個韻字的字形雖然相同,但意義卻迥然有別,所以只能算是同形詞或同音詞,並不是重韻。
以庾信的〈哀江南賦〉為例:
天子方刪詩書,定禮樂,設重雲之講,開七林之學。
談劫燼之灰飛,辯常星之夜落。
地平魚齒,城危獸角。
臥刁斗於滎陽,絆龍媒於平樂。
(例一)
爾乃桀黠構扇,馮陵幾甸。
擁狼望於黃圖,填盧山於赤縣。
……陶侃空爭米船,顧榮虛搖羽扇。
(例二)
例一中「禮樂」的「樂」(ㄩㄝˋ)和「平樂」的「樂」(ㄌㄜˋ),不但不同義,而且不同音,只能算是同形詞。
例二中「桀黠構扇」的意思是叛臣捏造事實,煽動君主。
「構扇」的「扇」與「煽」同義,但和「羽扇」的「扇」不同義,所以只能算是同音詞。
即使如此,同形詞和同音詞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規矩,直到唐詩宋詞中還是適用的。
二、各代賦體創作之形式特點
漢代因政治經濟的強盛發展,民生富足,帝王貴族享樂極奢,雄偉壯麗的宮殿建築、華麗器物的擺設、珍禽異獸的蒐羅,成為文士們執筆時「邀寵騁才」的主要題材,賦體於是在漢代發展而達到一大高峰,賦家無不極盡鋪張揚厲之能事,寫作侈麗閎衍之長篇巨賦,揚雄在其〈自敘傳〉中就曾指出賦的形式主義:
「賦者,將以風入世。
必推類而言,極麗靡之辭,閎辭鉅衍,競於使人所不能加也。
」到了東漢中葉之後,某些作者如張衡、趙壹、禰衡等,對於大賦以長篇堆砌詞藻、又意義晦澀、內容空洞的作風深感厭惡,於是改以淺顯平易的字句、短小精鍊的體制抒寫胸臆、或批判社會現實。
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作者多能以主觀的態度抒寫個人的情感和懷抱,此時期賦體篇幅較短小,字句清麗,題材亦較漢賦擴大;
同時,在形式上所加的限制愈多,注重對字句俳偶的要求,於是形成崇尚駢儷的文風,賦體一變而為俳賦(駢賦);
發展到齊梁之際,受到詩體聲律說的影響,開始有聲律諧協的要求。
賦體發展到唐代,承襲南朝駢偶聲律之風,除了崇尚音律諧協、對偶精切之外,更增加了押韻的制限,作為官吏登用的考試工具,形成所謂的「律賦」(又有「試賦」之稱);
賦體發展至此,幾乎可以說是眾體皆備了,對形式的限制也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宋代文化精深斂實,宋代文學體裁也特為繁盛粲備,受到古文運動的影響,作者從內容及形式上均徹底擺脫限制與束縛,成就了賦體的散文化。
不論是情志內涵表達的轉移或語言形式結構的改變,變化最明顯的,應屬宋代散文賦的出現。
前文已述及賦體發展的流變,因各代賦體在形式上的特色各有不同,茲就各代賦體創作形式之不同特點,取其中較明顯者,分別述之。
(一)大賦(古賦)
漢代大賦與往後各代賦體相較,其形式上最明顯的特色是問答對話的方式、鋪陳的手法、鋪陳中寓諷諭之意、用字遣詞瑰怪麗奇,茲分項說明之。
1.問答對話體裁
漢賦的結構佈局幾乎都是以客主問答或虛構兩人以至三、四人的對話來引起全篇文章。
對話者均用虛妄浮誇的語言,極言所賦事物的繁盛侈麗,甚至達到荒誕不經的程度,而且後一人所說必更勝於前一人,故愈演愈侈靡,愈說愈加奇麗。
至於這種問答形式的起源,宋代洪邁《容齋隨筆》說:
自屈原詞賦假為日者問答之後,後人作者,悉相規仿。
元代祝堯《古賦辨體》說:
賦之問答體,其原自〈卜居〉、〈漁父〉篇來,厥後宋玉輩述之;
至漢,此體遂盛。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說:
賦之問答體,其源於〈卜居〉、〈漁父〉篇來,後宋玉輩述之,至漢而盛。
此兩賦(〈子虛〉、〈上林〉)及〈兩都〉、〈二京〉、〈三都〉等作皆然。
由此可知,漢代大賦承襲前人(屈原、宋玉等人)使用問答之形式,普遍使用問答體建立全篇結構,然後於對話中展開鋪陳手法。
漢代大賦這種藉人物問答對話以鋪陳下文、託人物之言馳騁全篇的形式,以枚乘〈七發〉藉楚太子與吳客之答的鋪衍為開端,自此,客主問答遂成為漢賦寫作最基本、最主要的長期通用形式,例如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以子虛使者、烏有先生、亡是公的問答對話來描述苑囿畋獵游觀之盛;
揚雄〈長楊賦〉託於翰林主人、子墨客卿的問答;
班固〈兩都賦〉藉西都賓客和東都主人之答問而「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張衡〈二京賦〉以憑虛公子與安處先生之問對成篇。
漢賦問答體的「人物」,大致可分作三類:
一是「真有其人」、一是「虛構的人」、一是「真實的物」。
「真有其人」是作者自己,「虛構的人」或假託歷史中人、或完全出自虛構,「真實的物」包括抽象的或非抽象的物。
賈誼〈鵩鳥賦〉、揚雄〈逐貧賦〉、張衡〈髑髏賦〉,都是「真有其人」(作者自己)和有「真實的物」(鵩鳥、貧、髑髏);
枚乘〈七發〉和傅毅〈舞賦〉,都是假託歷史中人(楚太子與吳客、楚襄王與宋玉);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的〈長楊賦〉、班固〈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皆用「虛構的人」(依次是:
子虛使者、烏有先生、亡是公;
子墨客卿、翰林主人;
西都賓客、東都主人;
憑虛公子、安處先生)。
對話形式利於開展全文,原本就是文學作品中最親切的表達方式,況且賦作體物圖貌已繁複到不近人情的程度,問答對話正是調劑抒解的最佳方法;
至於問答之際,假設客主,彼此辯難,正迎合作者亟於表現才學的心態。
2.鋪陳手法
賦具有強烈的空間感,觀察外在天地的形象,作繪畫性的描摹,所以作者必須使用適當的方式,掌握自己和四方的相對情勢,籠括萬物於一心,作完整而有條理的展現。
漢代賦家對空間的鋪陳遠超過史事的鋪陳,賦家描繪空間的主要方式,乃是透過事物品類和形勢的鋪陳,賦家鋪陳事物品類時,凡天地間物,不厭其多,蒐羅列舉,鉅細靡遺;
鋪陳形勢時,則賦家猶如立在天地間的巨人,超然旁觀,上下四方、低昂間側,在顧盼間,都能通透障礙,擁有完整的描構。
漢賦排衍鋪陳的方法,在時節的排序方面,通常據春、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性质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