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386570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75KB
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作文中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立意雷同现象严重
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不知道要有立意。
因此一个班级写一篇作文,故事情节类似,人物命运一致的现象非常多。
比如在以“第一次xx”为题的写作中许多学生会写做饭、洗衣服等。
这样文章雷同现象严重。
3、文章内容缺乏必要的整合
很多小学生占有了大量的材料,却不知道如何选取、剪裁,于是造成了要么中心不突出,要么材料太杂乱,形成了为材料而材料的随意堆砌的局面。
这样仅仅依靠大量的材料来构造文章,内容分散缺乏必要的整合,整篇文章就显得杂乱无章。
二、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引导不当2、兴趣不足3、缺乏素材。
4、缺乏练笔。
我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词汇和语言的积累的缺乏,而这些东西和平时的生活观察是分不开的,所以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身周的习惯,这样也就有了生活的素材积累。
平时我让学生观察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鲁迅先生说:
“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
”观察要尽量做到准确、细致、透彻。
作文要写得真实,观察必须准确;
作文要写得具体,观察必须细致;
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
不要走马观花。
如说,人们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的时候要哭,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时候也有特殊的情况,至深的悲痛常无眼泪,极大的欢乐却往往是热泪盈眶。
就说“笑”吧,也有各种各样的笑,如哄堂大笑,捧腹大笑,嫣然一笑,掩口而笑……表示友好、亲切的微笑;
表示敌意、轻蔑的冷笑……第二,观察生活要善于抓住特点。
第三,观察生活还要善于思考。
在观察之余还要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让学生看书的同时要记住书中好的词语和句子,这样学生在无形之中积累了语言。
二、是老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和训练的方法
一直以来,学生怕写作文,我也怕教作文,因为缺少作文教学经验,因为找不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和训练方法,这次参加国培,听了袁老师的《七步快速成段法》,令我眼前一亮,大有久旱逢甘雨之感,以后我将在袁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克服缺点,找准作文教学的方向。
此外,我认为还应注意: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总之,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应该全面兼顾,用多种形式进行作文能力的训练,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材料问题。
表达问题,能说不能写,词不达意,空洞无物,干巴巴。
构思问题,无新意,炒现饭。
立意问题,思想肤浅,观点陈旧,不知所云,为赋新词强说愁,牛头不对马嘴,胡说八道,让人啼笑皆非。
1,观察,记录,体验,读书。
2,根据孩子性格培养文风,多读经典作品,多练习。
3,引导联想,思维导图。
4,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生活在乡村的小学生写作文,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与影响,出现的问题很复杂。
我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常出现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思路不开阔,缺乏观察力。
我们农村的小学生生活在山区,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很少能走出大山。
有的小学生小学毕业了可能连县城也没到过。
生活圈子的局限性,使我们的小学生在生活中抬头见的是山,低头见的也是山。
再加上农村文化生活的缺乏,使他们见闻短少。
农村单调的生活也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习以为常,缺乏观察能力,因此在作文中往往打不开思路。
二、题材单一陈旧,缺少新意。
翻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本,不难发现其中所写的事无外乎都是这样:
第一次煮饭,把饭煮糊了;
难忘的人或事无外乎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如何关心自己等等。
所写的题材往往是哥哥写了,弟弟妹妹接着写。
在三年级了到六年级还在继续写。
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
三、套写改写,抄袭成风。
为了应付作文,又怕自己所写的文章不如意。
不少小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不经思考。
随便从作文书中抄一篇完任务。
所抄来的文章,有的有板有眼但不符合自己实际,有的不伦不类,张冠李戴。
看来实在好笑,但又不得不掩卷长思,为什么会样?
四、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学生积累词语少以及表达能力有关外。
更重要的是本地方言思维与普通话表达之间的矛盾。
学生平时说话和思维时习惯用本地方言,而作文时却要求用普通话表达。
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处于一种在作文时用脑子里相好方言词汇去一个个对照学过的普通话词语,即心中所想与笔下所写不一致的矛盾过程。
由于学生年龄关系,积累词语多少关系,有时候学生很难把方言词语与普通话对上号,就造成了这种“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的情况。
那么,我们又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我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灵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切写作素材都来自于生活。
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小事得都是值得一写的。
而作文就是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
但作文是一个过程,不能一步到位,要经过选材---构思---成文这几个阶段。
而每一个阶段都是联系紧密的。
其中关键是选材。
要指导学生选取好的材料就一定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选材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可以采用记日记的方式。
要求学生把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记下来。
刚开始,很多学生可能感到“没有什么好写”。
或者都是记一些“流水账”,这不要紧,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一些具体的要求。
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基本上能把他们喜欢什么,接触什么人以及对事物、人的认识和感受写出来。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写。
也就会更加留心周围的生活。
到写作文时,日记中的生活片断就会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找到写作灵感,写出的思路一定会茅塞顿开。
二、旧题新作、创出新意。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的生活也是精彩纷呈的。
学生所写的生活是他们最熟悉的,是他们童稚的思维对生活的表达。
哪怕所写的是最平常的“放牛”这样的小事,我们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对他们所写的内容多作指导,少作批评。
就能使学生在平常小事的旧题材中翻炒出一些新鲜感来。
比如,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这篇作文时,在指导下有一个学生写的放牛就与众不同。
他在文章中写他的爸爸得了胃出血病,他听别人说多喝泥鳅汤可以治好这种病。
所以在星期天他去放牛的时候,把牛赶到山里,就去田里捉泥鳅了,由于太专注,而忘了照顾牛。
就这样,牛偷吃了别人的禾苗,他也被本就因病干不了活心情烦燥的爸爸狠狠地揍了一顿。
被打的他一声不吭。
晚上,他把抓来的泥鳅燉了汤,端给爸爸。
他爸爸终于明白了“牛偷吃了别人的禾苗”的秘密。
他一把搂住儿子,父子俩抱头痛哭。
这篇作文从“牛偷吃了别人的禾苗”一事中,反映出了父子之间的深情,的确与众不同。
事后,经我调查,这是一件真人真事。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悉心指导,题材虽旧,学生也会写出新意来。
三、指导学生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学生懂得去抄范文,并不得是坏事,至少说明他们有写出好文章的愿望。
我们要懂得学生的心理,告诉他们,抄袭的文章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
我还注重作文前对学生的辅导。
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去观察,怎样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等等。
必要时,我还要口头作文或是写出下水作文并打印好供学生传阅,以最简单、最明白的方式告诉学生,作文并不难。
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通过努力,学生就会发现身边其实也有很多东西可以一写。
于是学生心中的话匣就打开了。
学生能写出一篇篇好文章就不是难事了。
四、土洋结合,异曲同工。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在写作中的矛盾很突出。
为解决"
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
的问题,我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注意把书面语言和口语联系起来。
不仅教会学生生字、词语听正确读音,还要告诉学生这个词语在方言中怎样说。
时间久了,学生的书面词语积累多了,相应的口头语言也就积累多了。
到写作的时候,脱口而出的方言就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普通话词语。
心中想什么,笔下就写什么。
"
土洋结合教学的的运用对解决学生作文时“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语”的矛盾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思维与表达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
总之,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出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今后我还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
摘要:
农村小学生的习作中往往存在题材单一、内容空泛、结构混乱以及写作技能差等问题。
其成因有教师方面:
一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教学生应付考试的“作文诀窍”却忽视了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由于对学生要求过高而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学生方面:
一是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观察实践而形成了无话可说的烦恼,二是写作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形成了思路闭塞的焦虑。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丰富素材储备、以学促写迁移写法、鼓励为主纠正为辅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高农村孩子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
小学生作文常见问题成因对策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农村孩子在习作方面与城市孩子的差距显得尤为明显。
按理说,农村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都会像少年闰土那样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家乡的美丽风光,善良勤劳的农民形象,淳朴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与学生笔下作文中的内容贫乏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在批阅孩子们的习作时,有时让你啼笑皆非,有时又让你味同嚼蜡,总之,很难找到几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佳作。
作文,一直是语文老师不断研究探讨的问题,也是困惑学生的难题。
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作文遇到的问题更多。
在农村学校执教的十余年间,我发现了问题,也摸索了一些解决的办法,现就此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常见的问题
(一)题材单一,缺少“鲜”味儿
读到孩子们的文章,总觉得像一个模子印出来似的:
写人大多都写爸爸妈妈,内容则是自己生病了,爸爸妈妈是怎样着急、怎样照顾自己的;
写景则多是家乡的小山坡一年四季景色的变换;
写事就是和小伙伴捉鱼、钓龙虾……题材极为类似。
(二)内容空泛,缺少真情实感
只要一提到作文,学生就是一脸的痛苦状。
“哎呀!
又写作文了,写什么好呢?
”“老师还要求写四百字,天哪!
”真可谓怨声载道。
好不容易作文交上来了,仔细一看,刚开了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
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
像“挤牙膏”似的挤出来的作文,能有什么精彩可言呢?
(三)结构混乱,不懂得布局
很多学生对“总分”“总分总”“并列”等结构形式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在作文时却往往结构混乱。
有的事例太多,详略不当;
有的事例太少,一笔带过;
有的段落之间分得不明确,没有突出文章主题。
例如,一学生在写《春天的小山坡》时,先写了小山坡上的桃花、梨花等各种花的鲜艳多姿,接着写坡上长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第二段开头又是“山坡上的野花不计其数,红的、黄的、紫的……”,这样结构就显得混乱不清晰了。
又如,一学生在写《我的文具盒》时,第一段是“我的文具盒表面有许多的草莓,有绿的、蓝的、紫的、红的……”,第二段开头是“还有一个大草莓”,接下来又叙述了文具盒里面的东西。
这样的分段不清晰而且没表达出文具盒的特别之处。
(四)写作技能差,语病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很多学生的作文句子不通顺,例如“如果困难找妈妈”。
错别字很多,如“一坐大山”、“重心写”等。
有些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使文章产生歧义,如一学生写:
第二天,爸爸对我说“妈妈,昨天晚上腰疼的都没睡好觉”,其中,逗号明显用错了。
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中,引号的运用错误最多。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原因
究其根源,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
为了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教师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样写,都给学生提出许多框框,这样不但不能点拨学生思维的方向,还束缚了学生的心态自由,学生只是消极被动接受,逐渐产生了对作文的惧怕心理。
另外,老师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字数写足,批改作文时看到字数多的总是多给分数。
这就让一些教师在教学生应付考试的“作文诀窍”时忽视了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的培养。
在批改学生文章时,老师的要求高,给学生的作文分数低,红色的批语中,总是批评的话多,鼓励的话少,在平时单元检测时,更是压低分数,把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得荡然无存。
(二)学生的原因
必须承认,农村学校的学生从小到大,由于种种原因生活比较单调,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察、实践,因而脑中一片空白。
而且,经调查了解,几乎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一两本《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作文大全》等,学生作文时,习惯于依葫芦画瓢,时间一长,学生养成一种坏习惯—对身边的人和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只有感知了的事物,才能出现再造想象,没有感知或感知模糊、没有体会,就不能再现、再造想象,更不能形成鲜明的观点,因而就有了无话可说的烦恼。
我还了解到有近60%的学生时常为有话写不出、不知怎样写而烦恼。
这是因为在调动平时一切积蓄写作成文时,不只是对贮存信息提取的思考,还有对信息形成表象的想象、分析、辐射和聚合。
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它给小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形成了思路闭塞的焦虑。
三、对策研究
(一)观察实践,丰富素材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文字。
”鲁迅先生说:
“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
”把这两者相容就是观察生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这源活水中去汲取资源、培养观察能力,炼就学生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如此才能保证作文教学遵循写作心理历程:
现实→思维→语言→文字,才能使学生从闭门造车的习惯中解脱出来,并且变“无事可写”为“处处有素材”。
其次是参与活动积累素材。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非常广阔,除了课堂,还有课外,除了学习,还有活动。
课间活动、班级活动等不仅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最感兴趣的,也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例如,班级拔河比赛、才艺展示、主题队会、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些活动就是学生写作的素材,也会在学生的作文中留下真实而生动的纪录。
(二)以学促写,迁移写法
其实,我们的课文就是最好的作文。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那又怎样结合课文,以学促写呢?
我认为首先是应该让学生多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彩色的非洲》一文时,我们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十分鲜明的特色。
这篇课文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
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
“色彩斑斓”与“多姿多彩”意思相近但用词不重复,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十分讲究。
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
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好好的领悟。
其次是结合实际适当仿写。
虽然说写作讲究的是创造,但也可以适当仿写。
如,《燕子专列》一文的开头,作者采用设疑法:
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当学生遇到这类主题的作文时,就可以学习这样的写法开好头,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再如,在学习了《草虫的村落》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一种小动物。
不过,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要注意求新,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
最后是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常言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作文在于积累。
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
只要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当然,除了课文以外,博览群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语言积累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三)鼓励为主,纠正为辅
叶圣陶曾说过:
“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
他们的兴趣、情感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发生转变。
他们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而变得乐于写作,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记“闷棍”而丧失兴趣,因此,在批改作文、写评语时,我们尽量做到有针对性、鼓动性、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婉转带有鼓动性的话来评价,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受到鼓舞,提升学生的兴奋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在内心深处触发了他们继续努力写作的激情,从而把学生被动的写作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内需。
一旦学生有了这种内在的自主的需求,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苦事、累事了,甚至会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
另外,推荐学生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方法。
但是,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毕竟是少数,我们可以在班级中创办作文专刊,让更多的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只要我们老师多摸索,多反思,即使困难再多、路途再远,也同样能收获秋天的喜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作文 中的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