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常识及技巧点拨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384083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7.98KB
诗歌鉴赏常识及技巧点拨Word下载.docx
《诗歌鉴赏常识及技巧点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常识及技巧点拨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景交融)。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
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6、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掌握诗歌的意象
明确三个概念。
物象,指客观存在的景物。
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意的物象。
意境,主客观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物象一经作者写入作品,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应记住一些常见的意象: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4、蝉以蝉餐风饮露喻品行高洁。
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再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水边的送边之所。
如“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7、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喻离恨。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葛胜冲《点绛唇》),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雨打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11、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张泽民:
“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
”苏轼: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论语?
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刘禹锡: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常与悲苦之事联系。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李白诗云:
“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如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
“杜鹃啼血猿哀鸣。
14、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15、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
江水》中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6、关山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
山,山河。
高道《塞上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为曲子名。
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
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7羌笛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8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九龄: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等等
19、水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词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秦观《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20
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
周南?
关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1鸿雁指书信、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
“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词: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2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3豆蔻喻青春年华。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牧《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4日暮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5桂花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6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7夕阳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28桃花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9鸳鸯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
杜甫《绝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0西风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
晏殊的《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李璟《山花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五、诗歌的语言特征
〖一〗、古诗词的语言特点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样式区别就在于语言特征-------含蓄、凝练、跳跃,这便成了学生赏析的第一个障碍。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
〖二〗、诗歌语言的变形分析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
南梁诗人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前两句: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前一句写室外:
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
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
后一句写室内:
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使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
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
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这里的“暗”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冷”,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肥”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了解词性的改变,有助于我们体会诗意。
(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3、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4、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5、状语后置。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笑我多情);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目穷千里);
辛弃疾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犹记扬州路上的烽火)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诗词中特殊词序的出现,是出于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
了解词序的改变,有助于我们疏通和领会诗意。
(三)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
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
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
高考诗歌考查的就是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诗词的省略主要体现为意象的直接组合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再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这太常见了!
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
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
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可以说,鉴赏诗歌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了解诗歌语言的省略特点,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有助与我们提高鉴赏能力。
〖三〗课堂训练
(一)训练目的——注意词性的改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答案提示:
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
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
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
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
“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二)训练目的——注意词语的顺序
阅读下文,看作者描绘了怎样的人生画面,并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虞美人·
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提示:
描绘画面时注意诗中词语的顺序;
赏析时,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
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答案提示:
1、画面: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2、鉴赏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
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
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
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
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
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
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
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训练目的——注意意象的组合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六、布置作业运用这次课重点所学知识------诗歌的意象、语言及表达技巧鉴赏下列诗歌
1.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7分)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4分)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你喜欢哪一首?
请就此诗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
答案提示
:
1、
(1)杜诗:
①春雨来得及时;
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
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
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
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
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
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几个意象的作用);
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2、
(1)风吹古木,声如落雨;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3分。
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鉴赏 常识 技巧 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