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383647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22.68KB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Word文档格式.docx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猴子的出现与小松鼠和小兔子不同,他不受旁人的影响,先“望”再“爬”然后“摘”。
为什么小猴子能有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动作,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课文的重点。
成熟的葡萄的颜色、样子孩子们生活中已经有过感受,只要再给予图片的直观感受,葡萄的甜自然能把握得到位了。
然后,再通过观察、想象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
“迫不及待”这个词是学生第一次在课本中接触到,好在“迫”、“待”两个字都是接触过的,可以运用逐字组词的方法来理解。
比如“迫,迫切的迫”、“待,等待的待”,这样一来,“迫不及待”这个词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口渴难耐的时候,看到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怎能不像小猴子一样迫不及待地往上爬呢?
学生边演边说,边体验边想,逐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语言。
在这样训练的基础上,学生不仅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紧扣重点的“生字和词语”,挖掘语言点。
字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石。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它向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学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字词这一语文基础训练,并把它放在首要位置。
一年级课文《四季》中,几处运用到叠音词: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作者为什么不说“很尖”“很圆”“很弯”,而要说“尖尖、圆圆、弯弯”呢?
这就要考虑叠音词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具有形象性、确切性和音乐性的特点。
这三个句子中的叠音词使草叶、荷叶、谷穗的特征
更加形象,表达的意思也更加确切。
这样表达,读起来琅琅上口;
听起来声声悦耳,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另外,还表达了作者对草叶、荷叶、谷穗那种亲切与爱怜的情感。
薛法根老师教学《爱如茉莉》,首先板书“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朴素温馨……”等三组共六个词语。
这六个词语有的是课文中直接就有的,有的是薛老师对词语稍作修改归纳出来的,都是描述茉莉特点的词语。
薛老师要求学生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来说说“在同学们心中,茉莉是什么样的?
”这一问题的抛出,提升了词语教学的价值。
学生学习词语,不是单纯停留在“积累和理解”的层面,而把目标指向到“言语表现”。
学生通过用词表达来内化语言,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成为学生言语表达的鲜活元素。
三、根据特殊的“标点符号”,挖掘语言点。
标点在语言文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除了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以外,有的标点还隐含着特定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想象,挖掘其内在的特殊含义,以加深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画杨桃》这篇课文中,老师和同学们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
第一次同学们回答——“不像!
”“像五角星!
”同学们发现“我”画的杨桃有别于他人时,立刻断定“我”画错了,两个感叹号反映出同学们自以为是、洋洋得意的神态。
第二次同学们回答——“不……像。
”“像……五……五角星。
”刻画了同学们知道自己判断失误了,大家因为不好意思而说话断断续续的情态。
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标点符号读读句子,就会发现这里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别有用意。
感叹号相对好理解些,学生可以理解为强调语气,明确态度。
但省略号就不太好理解了,学生可能会僵硬地套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是省略了说的话,我们可以追问“那你看省略了什么话?
能补充上去吗?
”学生立即哑言,明白省略号在此处不表示省略的内容。
我们可以再让他们读句子,把标点符号读得慢些,学生就会发现这里表示同学说话结巴、断断续续。
于是,学生就从对标点符号的关注中明白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四、寻找课文内容的“空白点”,挖掘语言点。
文章的叙述描写总是有其艺术特点,或“一波三折”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需要读者在读文章时精心思考,才能读懂蕴藏在内容和文字背后的东西。
像这样,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就是文章内容的空白点,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间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个个“契机”。
语文课上,找到这样的“空白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就可以就能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点”。
在课文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创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与作品沟通的有效途径。
课文《顶碗少年》中,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顶碗失败后,他心情十分紧张,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
他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这时,台下一位老者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没有责备的神色。
课文中写道: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呢?
作者没有明白的告知,可是,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少年的状态,使少年获得最后的成功。
只有知道老者说了什么,才能理解少年的情感变化过程,抓住这个空白点,是体会人物情感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抓住“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于是,“孩子,勇敢点,你一定行。
”“失败乃成功之母。
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
”“这点失败不算什么,人生的道路上那有不遇到点挫折。
不要慌,沉着应对,勇于拼搏,成功属于你”等等句子,都经学生的想象流淌在课堂上,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本,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再如《活化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
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
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作者有意留下了这一片空白。
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就又为孩子铺垫了培养其说话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基石。
再如《黄山奇石》一课中详写了“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略写的部分就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
这样就把培养想象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结合了起来,对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语言发展、实践能力都大有好处。
五、寻找文本的“矛盾冲突点”,挖掘语言点。
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
课文《桥》中有这么一句“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我们知道“揪出”是揭发出,捉拿出来的意思。
带有贬义的色彩,面对坏人或做错事的人才采取此行为,动作比较粗鲁。
但这个词偏偏用在高风亮节的老支书身上,这样用词不符合人物身份。
可是在《桥》这篇课文中,“揪出”这一个词语,却蕴含着个人的心灵密码。
作为一位村老支书,为什么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把自己的儿子揪出来,把求生的机会让给别人。
这一点,我们在读完全文时才知道。
同样面对自己的儿子,在课文后面又有一个描写老支书动作的词语——“推上”。
这一“揪”一“推”,面对同一个人(儿子),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这样一分析,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把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
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读写结合的训练
提交人:
李莉发布日期:
2014-02-2610:
23:
3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理解并运用并非隔离断开,理解中运用,运用中理解,螺旋上升,循序渐进,这是语文学习的规律。
许多教师也认识到,要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正确表情达意的能力,仅凭教材一个学期安排7、8次的写作教学,这不仅在“量”上严重不足,而且在“质”上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课堂练笔现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课堂练笔的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
而能否正确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把教材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并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带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抓住机会,进行读写训练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
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1、读中扩写
“词串”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特色,它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并配以相应的图画。
学生图文对照,反复诵读,不仅认识了字,理解了词语,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
同时,词串也为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串连成句子。
2、读中补写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教者应抓住文本中略写的地方,也就是情景描写的比较单薄之处,让学生把它写得厚实,写得丰满,还原当时的情景,促进学生言语表达水平的提高。
教学《桂花雨》第三自然段时,我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
请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摇花乐的有关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插图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和作者一同分享童年的欢乐。
孩子们,桂花摇落时美吗?
生:
美。
(异口同声)
那它美在哪里呢?
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飘落下来。
桂花还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泻下来,顷刻间,就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花地毯。
这景象真美,此时桂花落在了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的感觉怎样?
桂花落在我的颈上,有一股痒痒的感觉,真好。
桂花落满一身,我变成美丽的花仙子啦,蜜蜂、蝴蝶都围绕在我身边翩翩起舞。
……
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对话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运用的“活”的语言。
3、读中仿写
“读文”是为了积累、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教学《云房子》时,学生初读课文后说出课文写了小鸟们造房子。
教师进一步引导:
小鸟们造出了怎样的云房子?
有花儿一样美美开着的。
有大冬瓜。
有大房子。
还有大礼堂。
…………
(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了云房子)
你最喜欢的云房子是怎样的?
(学生表演读“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
这群小鸟为我们送来了美丽的云房子,想一想,除了我们看到的这些,还有什么样的云房子?
投影出示:
我们的云房子真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孩子们发挥想象说出了各种各样的云房子,生动有趣。
4、读中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①
延伸情节
延伸情节,续写精彩。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此时此刻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
如《爱之链》一课演绎了“乔伊”、“老妇人”、“女店主”三个陌生人之间传递爱的故事。
教学中,抓住细致刻画人物衣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的语句,感受爱的不同形式,体验爱的丰富内涵,凝练成了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练笔支点:
乔伊把爱传递给老夫人,那么老妇人也将这爱传递给别人了吗?
请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这就是老妇人给女店主的帮助。
老妇人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帮助女店主呢?
她怕女店主不接受。
读了这张字条,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怎样的泪水?
感动的泪。
希望的泪。
是什么使女店主觉得一切都会好的?
正是陌生人之间的爱让女店主充满了希望。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想象如果女店主生活中也遇到这样需要帮助的人,她会怎样做呢?
生说。
师配乐述说:
就这样,环环相扣,形成了爱之链。
爱就是接力棒,现在请拿出笔以这样的的开头,展开想象,写一写。
出示:
1、老妇人告别乔伊……2、乔依醒来……(选择其一)此时的练笔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学生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关爱,编织起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②
角色转化
角色置换,提升感悟。
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是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言语表现,这种表现有外显性和内隐性。
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用敏锐的目光把握作者想言说而未说出的空白点,顺势给学生提供补白言语表达的时机,通过置换角色的体验,把作者未曾言说的内容,通过学生的笔表达出来。
教学《天鹅的故事》课文结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
从此以后,这只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一挂就是30年。
(投影出示)
听了斯杰潘老人的讲述,我凝望着墙上的猎枪,不禁陷入了沉思……(生练笔后交流)
听了斯杰潘老人的话,我凝望着墙上的猎枪,不禁陷入沉思:
这群可爱的天鹅让我懂得了面对困难要勇敢顽强,学会团结合作。
它们是人类的朋友,然而面对人类残忍的杀戮,它们的数量在急剧减少。
人类啊,当你们的猎枪射中它们时,难道没有看见它们绝望的眼神,没有听见它们凄厉的叫声吗?
请收起你们罪恶的猎枪吧!
让学生作为斯杰潘老人的倾听者“我”的角度去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巧妙地突出了文本所表达的保护动物的主题,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5、读中抒写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
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
教学《草原》一文,教师引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并在留给自己印象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运用批注的方法默读课文。
接着抓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与《敕勒歌》中的“茫茫”比较,读出体现草原并不茫茫的地方。
学生三次反复吟唱“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柔和的小丘、无边的绿毯、奔驰的骏马,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一切都那么美好。
此时再让学生拿起笔抒写自己对于草原的感受。
学生们被草原的美丽陶醉,由衷地发出一句句赞叹。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优美的词语如涓涓细流倾泻于笔尖,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了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教学《草原》时,还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此刻,多少留恋,多少感激,多少真情涌动在心,在这夕阳下话别,你最想说什么?
写下来。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让学生抒写感言,是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充分感受文学创作的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写感言,是对文本的纵深挖掘,学生抒发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实的语言文字。
塑造精神和培育情感的同时,“写”为阅读教学增添了亮色。
二、妙用习题,强化读写训练
教材中设计的练习题,教师需要花力气钻研,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内容,做到化难为易,揭示规律,总结学法,形成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正确认识学生。
大多数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往往要高于表达运用的能力。
但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重理解轻运用,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不到位。
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真正提高。
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加强读写训练,尤其是要重视教材中读写练习题的指导和落实。
我认为要提高课后练习指导的有效性,关键是提炼方法、加强指导。
1、提炼方法
要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要正确把握教材。
先要“钻进去”,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
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
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可以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2、有效指导
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通过适当迁移、学以致用等方法加强训练,就能更加有效。
①灵活呈现,适当迁移
语文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苏教版国标版的课后练习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课后练习题中,往往将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分解为若干的训练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层次感很强。
有些读写练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
有的教师或不加任何指导把它布置为课外作业,结果学生束手无策;
或在课堂上稍作指导,但没有落实训练,也难以达到练习设计的目的。
结果许多学生的写作要么三言两语,内容空泛,语言生硬,要么不得要领,胡凑字数。
面对课后读写练习,我们不能仅仅是教学生练习,也不可局限于练习本身,还要注意灵活运用读写练习在课堂上触发生成点,由此引发学生的对文本研读,对语言文字的内化。
《特殊的葬礼》课后练习:
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上饱含深情地作了演讲,请你还原出菲格雷特总统饱含深情的演讲辞。
教学时,我多次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如:
教学第3自然段时,为让学生感受大瀑布的雄伟壮观,要求学生自由读,圈出重点词语,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次的训练是在讲现在的瀑布的情形的时候:
展开想象,现在的瀑布是什么样?
学生齐读后,教者说:
瀑布在诉说,它会诉说什么呢?
让学生站在瀑布的角度诉说它的悲惨遭遇。
这也是让学生能深刻理解造成今天瀑布样子的原因。
有了这样的铺垫,就能更好的激发起学生爱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最后,让学生以菲格雷特总统的名义写一篇讲演稿,有了前面的铺垫、准备,这次写作水到渠成,非常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②集中训练,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单元练习的编排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搭建起语言实践平台,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为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语言实践材料。
“处处留心”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将图和对应的词语连接起来”、“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图中的情景”、“奇妙的传播种子的方式”、“读词串画场景配诗句”、“认脸谱说性格”等,以及“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以教材编排的练习为抓手来组织课堂教学,通过适当迁移、学以致用等方法加强读写训练,既避免了传统教学的僵化保守、步步为营的套路,还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在读得熟、读出情的基础上,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畅谈体验,使生命在课堂上得以绽放。
三、海纳百川,丰富读写内容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
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
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1、营造愉悦的读书氛围
大文豪鲁迅说:
“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
”可见,多读、多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量化了各学段的阅读量,学生的书读多了,可是为什么作文还是鲜活不起来,丰富不起来呢?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于“读书破万卷”的基础之上。
①营造校园读书的大环境
催人奋进的读书名言、赏心悦目的书画作品、诗情画意的校园绿化能让人走进美好的读书殿堂。
在我校的墙壁上悬挂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的名言,让学生沐浴书香、感受阅读的情趣。
同时,我们还重视营造开放、自然的阅读氛围,创设课外阅读的有利条件,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
为提高图书资料的流通率、使用率,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凭借书证借阅图书。
②建设班级读书的小环境
营造浓郁的班级读书氛围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十分重要。
如在班级成立图书角,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图书,并把学生自己购买的书籍进行交流,达到学生一人购买一本书能读到多本书的效果。
班级布置也突出“读书”这一主题。
把学生制作的读书小报、书画张贴在教室里,并设计出一个展示学生读书收获的专栏。
专栏中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有学生或老师的读书手稿。
学生在这样洋溢着浓浓书香的班级文化环境中阅读着经典,收获着快乐。
2、指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写生活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只有观察才能把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通过语言文字反映出来。
观察越仔细反应就越逼真、生动。
在平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到练笔就从身边的小事写起。
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校园里的、马路边的、家庭中的等等各种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连江 小学语文 班班 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