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381167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8.74KB
教师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师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在想来,经常让学生练习的枯燥的题目,效果似乎不太明显,如果能改变练习方式,长此以往肯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雷夫老师就用自己独特的数学游戏方式,比如尝试着和学生玩玩BUZZ,研究玛西·
库克数字砖等,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让我们学习第56号教室的精神,让教室成为孩子的天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贝多芬传》读后感
戴晓和
一首第五交响乐《命运》,给我们世人拉开了音乐的帷幕,多么激情澎湃,成为永远的经典载入音乐的史册,他就是我们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路德夕·
凡,贝多芬。
而在这个音乐家的背后,有着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蓬恩的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从小贝多芬就受父亲逼迫学习琴,但是后来进了乐队后,当上了大风琴手,从那时开始,他总算不讨厌音乐了。
1787年,刚满十七岁的贝多芬遇上了母亲因肺炎去世,这对贝多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后来,他还患上了忧郁症,担心着自己有一天也会因肺炎而死亡。
就这样,忧郁开始折磨他的精神和他的肉体。
后来因为自己耳聋女友朱丽埃塔转嫁给了伯爵。
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使他创作出《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著名曲。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不但身材矮小,而且相貌也不漂亮,痛苦也在他的肉体和精神上双重折磨。
在这些缺点和痛苦面前,他仍然不低头,继续向前走。
他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也许只有音乐才能使他远离痛苦,就这样,他把痛苦用音乐的形式向世人述说了。
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感慨,也值得我们发扬和学习。
不单是贝多芬在痛苦的折磨中那么有成就,就连霍金也是一个顽强的人。
他童年时期,患上了侧索性肌肉痿缩症,医生估计他就快要死了。
而霍金不这么觉得,他坚持用自己的能力走楼梯上去。
不过这样的病是不能恢复的,因此病魔仍然折磨着他。
现在,他毅然地活着并且非常有成就,就连我知道的时候也是非常的惊讶。
一个英雄,注定就要承受超乎寻常的苦难,这,已经成为一条不变的真理,每个伟大的诞生是和超乎常人的牺牲换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摆在贝多芬面前的无非是让他生命走到尽头的牺牲,可他终究抱着自己的梦想踏上了这条路。
人总会遇上不幸,而我们在不幸的面前不能倒下,要坚强的活着,坚信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一个不幸的人,当贫穷、残废、孤独,都袭他而来的时候,当世界不给他欢乐、声音的时候,—贝多芬,他却将这一切给予了世界,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而我了解的是一个伟大的贝多芬。
追忆逝去的童年
——读《城南旧事》有感
周晓红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
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城南旧事》这本神奇的书,像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善恶、冷暖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
合上此书的最后一页,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
我一向对名著不太感兴趣,往往是看了半截便将其打入“冷宫”。
五年级的课本中正好有着林海音《城南旧事》的节选《东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因此本着随便看看的心情去“啃一啃”,以备课堂上学生的千奇百怪的问题,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它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
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主人公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
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惠安馆”、“骆驼队”、“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每一章节都饱含着朴素的气息,感人肺腑。
但似乎这些故事的主角最终都离开了英子,他们的离去,让英子坚强了、也长大了。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很久没有回想过童年了——其实,也并未觉得童年已经逝去,因为一切都是渐渐的来,渐渐的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长大,长大。
《城南旧事》,让我记起了我的小时候,无拘无束、好奇天真,看到好多不懂得的人和事,享受着童年里本应享有的关爱。
一切一切都在不知不觉间溜走了,就像英子经历的一般。
我再也看不到旧屋楼下那个驼背得像蜂窝似的老婆婆了,我再也不能咔咔咔笑着在小区那石板凳上捉蚱蜢了,我再不能够战战兢兢地让阿公帮我把那手指上的刺给挑出来了他们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远去了,一去不复返了……我真正的意识到,我和英子一样长大了。
小时候真的有羡慕过大人,可以那么权威,可以那么潇洒。
长大了,去明……白童年才是最幸福不过的,大人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虚像。
留恋过去,怀念过去,但过去又毕竟是已经过去了,追不回来了,所以只能记忆。
想起童年阳台上那盆杜鹃花,想起慈祥的阿公,想起旧时的玩伴……
“实际的童年已经过去,就让心灵的童年继续保持下去吧。
”这是我最欣赏的《城南旧事》的一句话。
是啊,身体可以老去,但心灵不能老去,童年是我们所拥有的,幸福是可以创造的,别忘了过去,别忘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就在一切又一切的美好过去中,鼓励自己坚强快乐地生活下去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的一点小感触
叶菲菲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把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作了一条大河。
日常细碎的支流汇合在一起才丰富了教育这条“大河”。
《爱心和教育》以手记的方式呈现,李镇西老师以朴素的文本形式记叙着自己的教育生活。
书里的故事是李老师教育“大河”中师生共同碰撞出的水花,却也在我的心里泛起了涟漪。
花了一个多月翻阅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那段时间里,它成了我的“枕边书”,睡前便拿起来看看。
我喜欢它轻松的格调,非理论家的姿态。
整本书没有任何玄奥的话语,它比较像是一位老友在耳边细细诉说平常话。
许许多多的教育先驱﹑教育专家告诉我教育的灵魂是爱。
很多道理明白却不一定能做到。
一天天流逝的时间慢慢消磨着工作的激情,屡教不改的调皮孩子总让我恼怒,怎么辅导也不见进步的学困生也让我“恨铁不成钢”……爱每一个孩子,之于我更像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李镇西老师却将它切切实实地融入了自己的教育生活。
看着书里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很羡慕,但更多的是反思。
我做了什么?
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正如书中写的: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互动。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全面平等无区别的,是溶于学业更渗透进学生生活的。
他如此实践着,并且始终坚持着。
“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书中给我最大撼动的句子。
我想过怎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过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我却从未有过如此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我似乎只是把它当成一项工作。
李老师说“爱心与童心”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
也只有建立在民主平等上,不含任何杂质的爱才是我们所要给学生的。
《爱心和教育》给我的是一种领悟,一个方向。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等)读后感
陈芳
教育理念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
但正如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一样,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总有差距。
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要通过教育实践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
很多教育理念在书本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现实的教育资源缺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实际的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当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贯彻。
在阅读完《国际教育新理念》后,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终生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
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终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而且还包括职业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业。
对于教师来说,每位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将终身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
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如果教师的理念、知识无法得到更新,显然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了解终身教育对我们不断学习、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并且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
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尤其重要,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某种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学习型社会。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学习型社会表现在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全民化、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
平等性主要体现为在学习型社会中,人要进行终生学习,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话语权利。
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的实现,必须从空间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居于垄断地位的终极型教育形态,实现社会各部分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开放,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同时赋予各自以不同的职能和义务。
教育不仅是在学校中进行,而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氛围共同构成的大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学校教育。
把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将教育效果最大化。
可以整合社会各方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教育力量,对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会风气,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认识智能。
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
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
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
音、体、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
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
长期以来,我们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杆,这对一部分更擅长动手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其目标在于培养成功的人格。
不仅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更应该看到怎样去发展人的潜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应该投入到素质教育中来;
素质教育不但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习惯的养成上!
在这一点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如何评价和激励传统意义上的“差生”。
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
所以在课堂上或其他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们的预期效果和学生实际反映出的结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异。
如何正确看待和缩小差异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
当你老了
——读杜拉斯之《情人》
林芳
“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是美的,一个老人的苍老同样是美的。
”
这是让•科克托在《存在之难》中的一句话,杜拉斯的《情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是这样开始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
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我已经老了”,这个被王小波称为“无限沧桑尽在其中”的开头,掺杂了太多的惊叹、执著、哀伤、凄绝和等待。
所有这些沧桑的感受猛然向你砸来足以令你昏厥。
杜拉斯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女王,她的文笔,用王小波的话讲,是“极端的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
读她的文字就象在那个燥动不安的夏日午后,无意中闯入了她的宫殿掀起帷幕的一角,偷窥到她内心的隐痛一样,即使只言片语也足以让孤寂的夜空顿时被闪电全部撕破,语言带着雷电,从天上直撕毁到地上。
同时,也领略到了她的困顿、固执和残忍。
就象她在《情人》里说的:
“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唯一的极坏的本质性的东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以外,就什么也不是了。
”可见,杜拉斯的固执如同她中年以后容貌急剧变化的照片不可理喻。
曾经美丽的杜拉斯被固执与任性消灭了,被酗酒杀害了,惟有拿华贵的文字当她的祛皱霜。
她在《劳儿之劫》中写道:
“这个女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又是为了什么毁了自己?
”杜拉斯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说杜拉斯是力量的暴君,是个玩火者,也是一个情人。
你可以不喜欢她,但你无法拒绝她。
在杜拉斯的语言药店里,装满毒药的瓶子往往会混合着解毒剂。
她会让你在短暂的痛苦中保持着持续的清醒,感受到短暂与永恒、狂迷与冷静、残忍与宽容、活着与死亡都包裹在界限与无限中。
博尔赫斯说:
“人类的三个能力:
记忆、理解、意志并非学究式的幻想。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人都被迫背上越来越沉重的记忆负担,你可以失去记忆,但不能失去对记忆的知觉,否则你想从某个地方重新开始就拾不起来了。
“它会在做梦时,在夜间工作时,在翻阅一本书或拐过一个街角时浮现出来”。
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了意志力在时间的记忆里耐心等待的人,才能战胜时间,在某个注定的时间“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无论你愿意与否,在这里,我们都不能不提及爱尔兰诗人叶芝那首写给他的至爱毛特•岗的情诗——《当你老了》。
灵魂与灵魂超越时空与肉体在诗句中对歌,岁月的沧桑在爱意下屈服。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火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上的山上它缓缓地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是的,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那个人才是你值得信赖而又灵魂互赖、生死相随的真爱。
读《爱因斯坦》有感
张作波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最后的30年里一直埋头钻研他所谓的《统一场论》,让很多物理学家甚至其他人都不是很理解他,觉得他是完全脱离了物理界这个团体,但是爱因斯坦还是那样继续着他自己的路。
虽然到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那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真的让我很敬佩。
宇宙的和谐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爱因斯坦就是想把宇宙间一切运行的规律都嵌入到里面,让它们统一起来,使这种理论不仅包括引力场,还要包括电磁场。
马克思哲学里也有讲到事物是一和多的统一,爱因斯坦想寻找的就是类似于此的一种理论。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爱因斯坦早期所做的《相对论》,在1905年,阿尔伯特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指出牛顿引力学只是它的一级近似,接着在1916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不过在这之前爱因斯坦有一段时间是非常苦恼的,因为他的理论要借助一种新的数学工具,他自己的数学能力有限,所以只好求助他的同学格罗斯曼,一位很有名的数学家,格罗斯曼介绍了《黎曼几何》,这种非欧几何适合相对论,爱因斯坦看了后很激动,仿佛《黎曼几何》是为它量身订做的一样,当然,要阿尔伯特重新学习一种以前没学的数学理论是很吃力的,因为爱因斯坦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很懒,经常逃课,期末考试的时候都是靠格罗斯曼平时摘的笔记过关的。
不过他最终还是学完了《黎曼几何》,创立了相对论,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真的太伟大了,毫无疑问,相对论原理开创了物理界的新纪元,使得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至于爱因斯坦的感情经历也是很复杂的,在跟他第一位妻子离婚后,后来和他的表妹在一起,因为他真的很爱她,她表妹对他也很好。
当然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活都是他的女助手打理的,她应该是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女朋友,陪爱因斯坦走完了余生,至于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经历,我个人觉得可能跟他的性格有关,他喜欢无拘无束,崇尚自由,热爱自然。
这些都注定了他将来要进行一场物理界的革命。
读了《爱因斯坦传》,才深刻体会到做研究是一件多么的事情,不仅仅是考验一个人的智力也考验耐力。
家庭作业
——学生与教师都不能承受的生命重负
潘思思
没有去细细看过这本书,潦草地翻了下目录,就直奔最后一个故事去了,《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的第十五部《家庭作业》,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最容易引发问题的问题。
一.
家庭作业的问题——矛盾的集中区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经过长期观察所得,基本上所有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的都有这个毛病,自然,毛病少一个,矛盾就能少一个。
往往我们的老师,目光是远大的,总是因为这一个问题,迁移出了很多个。
例如:
一旦在某个老师心里有了一个不良的记录,学生很容易就会触碰到这根弦,导火线被点着了,难道离“战争”还不远吗?
二.“家庭作业”的问题——教师的苦恼处
现在想想,哲人真是伟大,他们提醒我们看问题一定要一分为二。
表面看似这家庭作业是老师布置的,但是在布置作业之前,有多少老师不是经过思虑,而最终才下的决定。
虽然有些决定还有些欠缺,但我们相信在慢慢地摸索中一定会有成熟的那一天。
当然,我们知道布置家庭作业是不可取的,为何还要不得已而为之呢!
原因有二:
1,家长的强烈要求。
像我们这样几乎成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校,,多数的家长自称没有精力去看着孩子学习,或者是孩子太调皮,家长没能力给他们另外布置。
2.教师的“好心”导致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出头的,这也给自己带来了荣誉。
换句话说,这主要是功利主义在作隧,不可否认一点,这也主要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风气而形成的。
但是,真正抱着严师出高徒的人,还会继续走这样的老路的。
三“家庭作业”的问题——学生的恐惧点
无论怎么说,现在我们的教育比起以前来,人性化了很多。
我不是在怦击过去的教育。
反而,我是得感谢的。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过去我们国家出了多少人才,而如今又有几个?
在呐喊民主、文明的时代,学习在孩子们的脑袋没有过滤好就烟消云散,能成才的只有少之又少。
孩子们是不喜欢完成作业的,但又只能硬着头皮去做。
这些我们都知道。
每每看到他们通过检查而发出欢呼雀跃的叫喊时,我们也为之喜悦。
如果遇到低着头,呆在那,不敢把作业掏出来,其实我们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这些我们都知道,不是他们故意不去完成,贪玩是这时候的孩子们的天性,一时没把持住,只能硬着头皮来学校较差。
不来就等于逃学,他们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聪明地避重而就轻了。
四.“家庭作业”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问题所在
好像有学生出现的地方,就有家庭作业。
区别只是作业的多少。
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有一天,我布置的作业是这样的:
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讲这个小故事。
居然有学生会问:
老师,作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