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原卷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373600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53.60KB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原卷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原卷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原卷版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经济区域差异缩小
C.民族融合现象出现
D.诸侯结盟成为常态
5.《礼记·
王制》云:
“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7.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体制、货币和文字,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等。
这些措施的推行主要得益于
A.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C.垂直管理的控制模式
D.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8.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
这反映了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9.《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候。
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
司马光此举意在
A.对周天子的分封表示不满
B.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
C.说明维护纲常伦理的必要
D.承认“三家分晋”的合法性
10.“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据此推论,这些官员
A.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
B.可以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C.分管着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
D.是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各级官员
11.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形式类似于西方的火漆。
2014年12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5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
A.郡国并行的制度
B.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C.官僚政治的推行
D.国家实力日益增强
12.《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
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
B.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13.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D.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14.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由此可知,班固
A.推崇重农抑商政策
B.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
C.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D.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15.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A.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16.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
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
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7.土地兼并往往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统治者虽然采取措施,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始终不能阻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
其根源在于
A.封建土地私有制
B.社会动荡不安
C.豪强地主势力阻挠
D.重农抑商政策
18.下图是某教师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做出的脉络图。
其中③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
B.焚书坑儒受到沉重打击
C.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强化
D.三教并立丧失正统地位
19.汉、魏时,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协助办事的官吏);
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
这说明
A.官员素质日渐提升
B.行政效率日益提高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僚机构渐趋膨胀
20.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
这反映了唐朝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阶级矛盾彻底消失
D.中华帝国长期繁荣
21.唐代在土地管理方面出现了立契、申牒或过割制度,规定土地买来必须通过官府,进行书面申报和登记,才算有效,否则要受到处罚。
唐朝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A.杜绝土地兼并
B.保证财政收入
C.调整赋役制度
D.推广租佃经营
22.唐代《独异志》(卷下)载:
“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
‘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
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
23.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这反映唐诗
A.是研究唐朝政治的主要史料
B.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
C.促进了文化逐渐向平民转移
D.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
24.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B.皇权至上的后果
C.“家国一体”观念的影响
D.君主专制被颠覆
25.北宋蔡襄指出: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
近侍之臣,文士也;
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
天下转运使,文士也;
知州郡,文士也。
”这一做法
A.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
B.意在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
C.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
D.推动宋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
26.宋仁宗曾说,天下之事若都由君主决定,有错误都很难更正。
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
据此可推知
A.君主专制下也有理性精神
B.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
C.宋代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
D.古代政治制度开始出现转型
27.在宋代,官僚士大夫与富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
有的文人进士及第还未做官,就选择富有者为妻;
更有甚者,真宗年间有朝廷命官居然为娶一有钱妇人而发生争执。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经济发展引起价值观念变化
B.文人的道德水平滑坡
C.冗官局面导致官员待遇下降
D.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
28.有人在论述理学时说:
“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
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此材料意在说明末明理学
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C.主张“格物致知”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29.唐中叶以来,三教鼎力的局面逐渐走向融合。
到北宋时期,寺院也开始倡导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寺院则称“报国寺”。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佛教融合儒学伦理观念
C.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30.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
“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
”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
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儒者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的理想
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
C.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
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25分,32题15分,33题15分,共40分。
说明:
32题与33题为选做题,学生可在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如果两题都做,则以选择第一题为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节选)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数区
隋、唐前期
府、州(郡)
县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府、州
宋
路
材料二贞观元年,按山川形便分全国为十道,形式上虽然是地理区划,其中暗含盘察区的意味。
开元二十二年在分十道为十五道的同时,在“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并让采访使兼各道要州的刺史,定下正式的监察区体制。
但地方行政的基本权力仍在州和县。
宋初设转运使,以之经度和转输地方财赋,“节次以天下土地形势,伴之分路而治”。
在转运使之后,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提点刑狱使,负责治安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备粮食平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官员也相应设置。
这些官员的街门通称诸监司,竹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的路并不尽一致。
例如西北地区以转运使而言先仅设一路(后分为两路),而以提点邢狱使而言则分为两路,若以安抚使而言又分成六路。
此外,即使有两司的路一致,治所有时也不在一地。
州的长官由中央委派朝官担任,多用文人,并且经常调换。
与知州同领州事的通判,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甚至举发知州不法。
州县不但可直接向朝廷奏事,亦可监察监司。
——摘编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在地方管理上的策略及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唐前期与北宋初期在地方管理上的共同点。
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
“……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司马)光曰:
“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
”安石曰:
“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
——《宋史》
材料二庆历七年初,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当年即出巡视水利修建情况,在任时期,“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又曾“贷容与民,以激奔竟之风,俾新陈相易,邑民使之”。
嘉祐三年,王安石归朝任度支判官,针对当时弊端,向宋仁家上《言事书》,极陈当世之务,全面阐述改革的思想,未被宋仁宗采纳。
熙宁二年,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揭开了变法序幕。
神宗还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陈升之主持。
在这个机构中,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进一步起用了一批新人,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
——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
(1)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
为实践“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
(2)根据材料,概括新法得以推行的条件。
3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衬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
吐谷深多次侵扰兰州、凉州等地,阻碍唐与西城的交通。
贞观九年,太宗派大军在库山击溃吐谷浑精锐,解除了吐谷深对河西走廊的威胁。
平定吐谷浑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用兵高昌。
贞观十四年,以高昌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
此后,又相继平定焉耆、龟兹,设置龟兹、焉耆、于闻(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克什)四镇,有效地控制了广大的西部边疆。
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吐蕃,不仅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绸帛、珍宝,还带去了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精美的手工业品,内地的菜种、蚕种以及各种药物和典籍,以及大批工匠和乐队。
——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上述举措的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第三中学 学年 下学 第一次 阶段性 测试 历史试题 原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