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词语的教学谈起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371233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78KB
从一个词语的教学谈起Word下载.docx
《从一个词语的教学谈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一个词语的教学谈起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把这些碎纸片扫进簸箕里,向垃圾站走去。
路上,突然刮来一阵风,把这些碎纸片,刮得纷纷扬扬到?
飘落。
师:
这几个造句,对“纷纷扬扬”的运用都是对的。
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造句回忆一下,从中找一找规律,总结一下,什么样的事物才能使用“纷纷扬扬”来形容呢?
生6:
刚才说的这几样东西,都是体积小、重量轻的。
所以,又小又轻的东西才能使用“纷纷扬扬”来形容。
是不是只要具备了“小”和“轻”这两个条件的事物,就可以用“纷纷扬扬”来形容了呢?
生7:
不是的。
数量还要多。
一片枯树叶或一个花瓣是不能用“纷纷扬扬”来形容的。
生8:
还得杂乱。
排着队,整齐地下落,不叫“纷纷扬扬”。
生9:
还要能够飘。
直接落地的不是“纷纷扬扬”。
补充得很好。
我还有个问题。
如果说又小又轻的东西才能用“纷纷扬扬”来形容,那么我想问问大家:
多大的东西才算“小”,多重的东西才算“轻”呢?
(学生不语)
我举个例子。
大家在电视里看见过旧社会时的革命者,在街头抛撒革命传单的情景吧!
形容那些传单纷纷扬扬飘落下来,这没有错吧?
(学生点头)可是,那传单比枯树叶、比花瓣大多了,也重多了,这怎么理解呢?
(学生思而不语)
好,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注解。
注解的解释是:
“飘洒得多而杂乱”。
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飘洒”。
能不能飘洒,这是个重要的条件。
凡是能够飘洒的,就符合了这第一个条件。
就不用以大小和轻重来衡量了。
第二个要点就是“多”,第三个要点就是“杂乱”。
这三个要点简单说就是三个字――“飘、多、乱”。
这也就是正确使用“纷纷扬扬”的三个条件。
上述教学实例表明:
词语教学并不是让学生看看注解就可了事这么简单,而要真正做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要精心设计词语教学,具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际运用。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搞好词语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理解。
上世纪五十年代,语文课中的词语教学是在解读课文之前单独进行的。
讲授一篇课文,在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之后,有一个专门的环节就是“解词”,即把课文中学生应理解和掌握的词语,全部拿出来,一个一个地解释。
此后才是读课文、划分段落等解读环节。
这样进行词语教学,其教学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
所谓理解,就是透彻地懂得、明白、而不是死记硬背词语的注解。
透彻地懂得、明白,就是要不仅懂得词语的意思,而且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个意思。
即所谓:
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怎样做才能使学生理解所学的词语呢?
曾经有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资深学者提出:
字词句的教学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这个提法对于词语教学而言,起到了推动其健康发展的作用,使词语教学走上了合乎客观规律的轨道。
这个提法表明:
词语的讲解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
这样做,词语所在的文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而对词语的理解,又可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
正可谓:
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例如,《挺进报》一文中有“失职”一词。
解读到该处时,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请学生解释“失职”的意思。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
“失职的意思是失去了职业”。
教师把手中的卡片翻转过来,使卡片的背面对着学生。
那名学生看到卡片背面写着的“失业”二字,自知答错,便说:
“老师,我答错了”。
教师说:
“错了没关系。
咱们一起看看课文。
课文说白公馆的看守人员‘怕担失职的罪名’,可见,‘失职’是一种罪名,是一种过错。
下面大家再看看这部分课文,然后说说,作为反动派集中营里的看守,他们有什么过错?
”学生翻看课文以后说:
“按照被关押的革命同志的说法,是值班室里没有人,被关押者进入值班室,翻看了屋里的报纸,而后传出了消息。
这说明:
值班的看守私自离开了自己的岗位,没有尽到自己应负的责任。
这就是他们的过错。
”教师说:
“说得好!
看守没有尽到自己应负的责任。
这种过错,就叫做‘失职’。
”此后,教师又带领学生对“失职”一词做了词素分析。
失,背弃(同“失信”“失约”中“失”的意思);
职,职责。
合起来的意思就是:
背弃了职责。
通俗地说就是:
没尽到职责。
这样讲解“失职”一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就不会囫囵吞枣,只笼统地了解个大概,而是完完全全、清清楚楚地懂得、明白了。
这样在解读课文中把词语拿出讲解,有人可能会担心:
这样做还不把解读课文冲击得七零八乱吗?
不会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了一个办法,既从课文中把词语拿出来讲解,又使解读课文不中断,不割裂,系统地进行。
其做法就是:
那些要讲解的词语,既要拿得出来,又要放得回去。
怎样放回去呢?
就是把原句中被解释的词语,置换成对它的解释。
例如:
从“怕担失职的罪名”一句中,把“失职”一词拿出来讲解,讲解后把对它的解释“没尽到职责”送回原句,取代“失职”二字。
这样,教师就把课文的这句话,变成了“怕担没尽到职责的罪名”。
这样地送回去,不就自然而然地按原文往下讲了吗?
有这样一句话:
“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
”这话颇有道理。
这就是说,词语教学不能采取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写、学生抄的办法,而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使他们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理解所学的词语。
这样,不仅学生便于接受,而且得到了确信无疑的理解。
第二,记忆。
有一次,笔者问一名学生:
“我们讲每篇课文的时候,都要学习一些词语。
学了那么多,你作文的时候怎么不用呢?
”那名学生回答说:
“我不是不用,我也非常想用,可是作文的时候,拿起笔来,学过的那些词儿,一个也想不起来呀!
”这名学生的话,很值得思考。
由于他没有牢牢记住学过的词语,所以到用的时候,就一个也想不起来了。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头脑中,没有词语信息的贮存,需要用的时候,拿什么输出呢?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能够使用学过的词语,一定要设法帮助学生把已经学到的词语记忆下来。
若想增强学生的记忆,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识记”和“保持”这两个心理过程。
心理学认为:
“识记”是一种反复的感知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联系。
“识记”有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之分,而无意识记的效果更为良好。
所谓无意识记,即事先没有设定识记的目的,不借助什么明显的手段,不需做任何努力的识记。
这种识记,往往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牢牢地记住了某种事物,甚至终身难忘。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发挥无意识记的作用,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用生动形象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传授知识,以利于学生识记。
例如,“虐”字,学生经常写错,教师反复强调“下面那部分开口向右”,学生背来背去反而弄不清是左是右了。
后来教师从这个字的字义上作了形象的解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先向学生:
老虎发怒时是什么样子?
学生说:
虎目圆睁,张牙舞爪……教师再问:
老虎舞爪时,是向外扑抓呢,还是向里扑抓呢?
当然是向外抓,朝对方抓;
若向里抓,不就抓自己了吗?
接着,教师向学生指出:
“虐”的意思是残暴狠毒,而老虎发怒时的样子就是残暴狠毒,所以这个字的上半部是虎字头,表示“虎”意;
下半部是一个变形的“爪”字,因为表示老虎正在发怒,所以那爪是向外的。
经教师这样一讲,学生在无意中就记住了,再不会写错了。
“保持”就是使已识记的内容,不减少,不缺失,维持原有状态,巩固下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确定较长时间的识记目标,则识记保持得持久。
因此,笔者在学生初中一年级入学时,就向学生提出:
凡是学过的字和词语,三年之内都是复习检查的对象。
这样,就把识记的目标确定为三年,增强了学生识记的持久性。
心理学的另一项研究表明:
人对识记对象进行识记之初,遗忘的速度很快,此后,遗忘的速度就日趋缓慢了。
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简介)。
根据这一遗忘规律,安排复习和练习,就会取得巩固知识的良好效果。
其做法是:
凡是新学的词语,以出示词语卡片的形式,连续三天复习。
此后,以抽选词语卡片的形式,问或复习。
根据这样的安排,每天复习的内容,既有按计划安排的内容,又有任意抽选的内容;
既有刚学到的新词语,又有以前学过的词语。
这样,就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使学生?
e累了越来越多的词语。
由于这样做是按照遗忘规律办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记忆效果。
第三,运用。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的宗旨。
因此,凡是学生应掌握的词语,教师都要精心地指导学生运用。
怎样指导学生运用呢?
其一,打开学生运用词语的思路
学生运用学到的词语,往往是照猫画虎,思路狭窄。
只有引导学生打开了思路,他们使用所学词语的范围,才会扩大起来。
例如,教师请学生用“束手无策”造句。
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根据毛主席制订的战略战术,向前挺进,势如破竹,打得敌人束手无策,节节败退。
抗日战争中,我们又是地雷战,又是地道战,搞得敌人束手无策,到处吃败仗。
抗美援朝战争中……
这几个造句,说了解放战争,又说抗日战争,再说抗美援朝战争。
当然,这几个造句都是对的,但是,说的都是战争,都是敌人,这样,就给人一种大同小异的感觉,好像这个词语的使用范围很窄似的。
难道“束手无策”只能用于敌人吗?
请大家把思路打开,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这样,你们就会明白,这个词语的使用范围是很宽广的。
在革命战争时期也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好,面对眼前的困难,我们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但是,只要我们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奋力拼搏,就没有攻不破的堡垒。
很好!
思路打开了。
“束手无策”这个成语,它是个中性词语,既可用于反面人物,又可用于正面人物。
思路打开了,使用的范围就扩大了。
其二,使学生把握词语的运用规律
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词语的运用也是如此。
若能尽可能地使学生把握词语的运用规律,那他们运用词语就得心应手了。
例如,教师安排学生用“襟怀坦白”造句。
我们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艰苦奋战,勇往直前,抛头颅,洒鲜血,也在所不惜。
他们襟怀坦白,大公无私,默默奉献,令人萧然起敬。
说得好。
大家想想,这个成语能不能用于反面人物呢?
那些投机倒把分子,贪污盗窃分子,只知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决不可能襟怀坦白、忠诚老实。
很好。
你很聪明,采取否定的说法,就把问题解决了。
大家再想一想,能把这个成语用在自己身上吗?
注意,不能自我吹嘘。
我们青少年,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我们要大公无私,艰苦奋斗,襟怀坦白,诚恳待人。
他是说自己,而又不是自吹自擂。
关键是他句子里的那个“要”字。
用了这个“要”字,就表示后文是对自己的要求,是努力方向。
这样,把这个褒义词用于自身,也就恰当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以上三个造句,看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些褒义词的运用规律呢?
大家很快得出了结论:
褒义词用于正面人物直接使用,用于反面人物采取否定说法,用于自身采取提出要求的说法。
其三,针对学生运用词语的实际讲评指导
学生运用词语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有时是难以预料的。
因此,在学生运用词语的实践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讲评指导,是行之有效的。
例如,教师请学生用“致力于”造句,在学生的口头作业中,有如下两例:
华罗庚同志把全部精力都致力于数学研究了。
请你说说“致力于”怎么解释?
“把精力用在”的意思。
你用“把精力用在”代替“致力于”三个字,把你的造句说一遍。
华罗庚同志把全部精力都把精力用在……老师,我明白了。
重复了。
好。
那你把你的造句修改一下,说一遍。
华罗庚同志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
大家注意,一定要首先把词语的意思搞清楚,然后用到句子中去。
昨天晚上,我致力于一道数学难题,收获很大。
怪我事先没有把这个短语的使用范围交代清楚。
“致力于”要用在大的事业上,不能用在小的事情上。
像“致力于看电视”,“致力于写日记”等等,这些说法都是不妥的。
下面,请你用“致力于”重新做个造句吧!
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是致力于为人民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一生。
请同学们注意,在使用某个词语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它的使用范围。
综上所述,词语教学若能抓住理解、记忆、运用三个环节,精心施教,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 词语 教学 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