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九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三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365630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8.75KB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九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三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九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九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三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是政府控制食盐专营的手段
B.有利于稳定当时的食盐市场
C.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
选D 从材料可知盐商售卖食盐的盐引来自封疆大吏,故盐引不能体现政府控制食盐专营,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食盐市场稳定,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从材料可知,有盐引盐商才能卖盐,故盐引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故D项正确。
5.下表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况表(部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D.清朝实行新政的推动
选C 19世纪末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有外国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但不是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实业救国思想在此时刚刚出现,作用较小,故B项错误;
这一时期清政府为支付甲午中日战争的赔款,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保护工商业,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
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故D项错误。
6.张岂之在《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中指出: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
”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
D.促使传统价值观念丧失正统地位
选D 从材料“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可知,辛亥革命促使传统价值观念改变,故D项正确。
7.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
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B.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
D.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选B 单纯从材料无法看出生产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故A项错误;
农民和全国职工的工资或收入增加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故B项正确;
1956年我国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项错误;
材料与工业化建设无关,故D项错误。
8.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
“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
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
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
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
A.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C.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反对民主科学,厉行文化专制
选B 蒋介石借批判新文化运动来提倡秩序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1941年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倡导秩序有利于稳定统治,故B项正确。
9.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公民大会妇女》中有一个虚拟的故事:
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
这本质上说明了( )
A.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文化繁荣
B.雅典民主易导致民主权利滥用
C.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
D.雅典的妇女没有公民权
选C 材料无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与雅典民主权利的滥用无关,故B项错误;
依据所学,在雅典,除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才享有民主权利,实质上是少数人的民主,故C项正确;
雅典的妇女确实没有公民权,但是并不是实质所体现的,故D项错误。
10.1927年,列宁格勒《真理报》刊登了农户的纳税率:
收入在150卢布以下的农户,税率为4.75%,150~200卢布的为5.25%,200~300卢布的为5.75%,300~450卢布的为8%,450~600卢布的为10.5%。
这表明,当时苏联( )
A.限制并消灭富农阶层B.防止农民的两极分化
C.废除了新经济政策D.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选B 材料仅对富农征收较高税率,并非消灭富农阶层,故A项错误;
对收入较低的贫农征收较少税率,对收入较高的富农征收较高税率,从而将两者的贫富差距缩小,能起到防止农民两极分化的作用,故B项正确;
材料中依然对农民征税,体现新经济政策征收农业税的内容,说明当时苏联依然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是让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材料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征收不同的税收,说明此时苏联还未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故D项错误。
11.一名英国学者称:
“英国人把议会比作政坛大本钟——除了还在那里闹出点动静外,没有更大用处。
”这说明( )
A.代议制民主政治已丧失存在基础
B.议会不再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
C.内阁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不适合英国国情
选C 代议制民主政治不可能丧失存在基础,故A项错误;
议会依然能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
句子的主干是“议会没有更大用处”,这说明有用处的另有其人,即为首相,首相有权提名内阁大臣,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故C项正确;
英国君主立宪制适合英国国情,故D项错误。
12.文艺复兴有两大主题,一是人的发现,二是世界的发现。
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浪漫主义应运而生B.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信仰自由原则确立D.神学退出了世俗生活
选B 浪漫主义与世界的发现并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一方面是人自我价值的觉醒,另一方面则是以诸如哥白尼等近代科学家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故B项正确;
信仰自由原则确立于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时期,故C项错误;
神学退出了世俗生活是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之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但无具体细则。
奕奏请制定《长江通商章程》,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
咸丰帝降谕:
“所有一切章程,必须按照条约,与之妥为商定。
”随后在奕所定《长江通商章程》的基础上,清政府颁布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订章程》,并一再修改。
此类章程虽属中国法律,却不能自主颁行,须与各国商议,取得同意。
——摘编自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 乾隆时期正式颁布的《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律。
其中有“略人略卖人”条目,对拐卖人口订有详细条例。
由于中国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外国人,所以在中外条约订立过程中,中方代表努力将《大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
《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招工,同时为“保全”华工,限以“华民情甘出口”的条件,随后中西《和好贸易条约》规定:
“不得收留中国逃人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
”如有此类情弊,一经中国地方官知会领事官,“即行查出送还中国完办,不得拘留”。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条约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第
(1)问,根据材料“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可知中外条约转化成中国法律;
根据材料“此类章程虽属中国法律,却不能自主颁行,须与各国商议,取得同意”说明中国法律也必须经外国同意,所以中国法律实质上也是中外条约。
综合可知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关系。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第
(2)问,影响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答,从清政府对法律的认识上、对法律的改革上、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上分析。
答案:
(1)关系:
相互转化。
原因:
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
列强的利益要求;
条约内容不够具体;
清政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内容:
清政府司法主权的丧失;
清政府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治安的需要;
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主动融入。
(2)影响:
推动了中国法律对中外关系的关注;
改变了政府对法律的认识;
客观上刺激了晚清法律的革新和进步;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造成了中国法律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限制和阻碍了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法律近代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
苏联:
193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9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宣布在20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1977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
1956年,中共八大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八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
根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这是论题,进行破解提出论点: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情。
材料中呈现的是苏联和中国在先后建成社会主义以后,苏联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先后经历“全面展开到基本建立到已经建成”但是事实是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脱离本国实际(国情)进而使得苏联在1991年解体;
中国也出现加速发展的过程,这是中国“左”倾错误的体现,中国能意识到错误,并拨乱反正,重新定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行改革开放,立足提高中国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进步性,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示例:
认识:
阐述: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了“左”的错误,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害,成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效法苏联模式,50年代末“左”倾错误泛滥,严重脱离了经济建设的实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结论: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的关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或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选考题(请在下面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玛格丽特·
撒切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并且连续三次赢得大选,是现代英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之一;
1969年,玛格丽特·
撒切尔担任工党内阁的教育部长。
在任职教育部长时,她对英国工党政府将所有中等学校和文法学校合并成“综合”学校的计划发动了猛烈攻击,也因此废除了英国的双重教育体系。
撒切尔认为,成立大型“工厂”一样的综合中学,会使教育质量整体下降。
1970年保守党赢得大选,撒切尔担任教育部长;
因为政府需要削减预算,撒切尔认为她必须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项目上面,而不再开展多种项目。
她将政府预算集中在发展初等教育的工作上,停止向贫困学生发放免费的牛奶。
撒切尔力争将政府直接投资都用于高质量的(私立)文法学校。
她仍反对发展大性综合性(公立)学校。
这些政策使她变得不受欢迎,尤其是在大学生和很多教育机构中。
——摘编自《世界大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撒切尔担任教育部长期间是如何改革英国教育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变得“不受欢迎”的原因。
第
(1)问,归纳概括材料中撒切尔夫人任教育部长期间对英国教育的改革措施即可。
第
(2)问,从撒切尔夫人改革中重视初等教育、停止为贫困学生发放免费牛奶、限制公立学校规模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总结撒切尔变得“不受欢迎”的原因。
(1)改革:
废除英国的双重教育体系;
反对中学扩大办学规模,主张确保教育质量;
注重发展初等教育和高质量的学校;
降低对贫困学生的福利待遇,停止向贫困学生发放免费食物;
限制公立学校规模,鼓励发展私立学校。
(2)原因:
政府削减预算,集中投资初等教育,影响了其他阶段教育的办学;
停止为贫困学生发放免费牛奶,降低了贫困生的福利待遇,引起贫困学生的反对;
限制公立学校办学规模,投资私立学校,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违背了公平性的原则。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
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
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
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
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决不对日本进行制裁。
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
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己主义的两面手法。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第五卷》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
第
(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己主义的两面手法”这一信息回答政策所在;
结合材料“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等信息回答原因。
第
(2)问,依据对材料的分析和所学知识回答。
(1)政策:
绥靖(妥协)。
美国的孤立主义情绪;
英国在远东实力下降,竭力维护自身利益;
法国集中力量在欧洲对付德国;
英美祸水北引,诱使日本攻打苏联。
(2)纵容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压力;
最后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兵操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也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先声。
19世纪中叶,清政府的新军改用洋枪洋炮,并聘请洋人充任兵操教练训练军队。
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学校体操以兵操为主。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认为,体育就是“军国民教育”,学校体操课应以兵操为主。
一战结束后,实行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人们感到军国民主义教育没有前途。
五四运动中,学校以兵操为主的体育课受到进步人士的谴责,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都自行废止兵操。
1922年北洋政府依照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主干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制定的草案,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正式把兵操课改成体育课。
从此,学校体育中兵操被废止,代之以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学校体育朝着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方志远《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的兵操训练在一战前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兵操变革的原因。
第
(1)问,抓住材料的前三句话和最后三句话比较概括兵操训练在一战前后的特点。
第
(2)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以判断是近代中国人进行近代化探索的结果,根据材料中“一战结束后,实行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人们感到军国民主义教育没有前途”得出吸取德国的教训,根据材料“学校体育朝着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得出是为了培养人才的需要。
(1)一战前:
军队和学校都进行兵操训练,实行军国民教育。
一战后:
学校废除兵操训练,代之以田径、球类等体育活动。
近代以来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行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对教育文化人才的需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九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三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寒假 作业 考前 仿真 适应性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