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巴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版.docx
- 文档编号:20360957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3.52KB
重庆市渝中区巴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版.docx
《重庆市渝中区巴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渝中区巴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渝中区巴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汇报版
巴蜀中学2019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进入21世纪后,信息通信技术出人意料地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信息时代,这与20世纪的工业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21世纪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②首先,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
运用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实现快速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与此同时,伴随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许多工作正被机器代替。
人类的经济模式正快速转变为全球经济和知识经济,人类社会正快速进入知识社会。
美国经济学家写道:
“主要由常规认知工作和常规手工劳动构成的工作,其份额正日益下降。
国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比例则是那些强调专家思维或复杂交往的工作。
”当重复性的常规工作被计算机取代时,人类就必须从事计算机不能胜任的工作,也因此必须发展计算机不具备的复杂能力,即以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为核心的“21世纪素养”。
这类工作以创造、发明、交往为核心,从业者也就由工业时代的“常规生产工作者”转变为信息时代的“心灵工作者”。
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由此导致的产品的快速创新,人类职业的变化日益加剧:
旧职业快速淘汰,新职业不断涌现。
因此,未来教育不仅要为创新驱动的职业做好准备,还要为尚未诞生的职业做好准备。
在此背景下,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素养成了教育的首要目标。
③其次,信息通信技术和全球化使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数字公民”,怎样合法地、道德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
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怎样管理和化解价值观、利益等方面的冲突?
在日益网络化的社会,怎样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手段发展“社会资本”“社会技能”和“跨文化素养”?
这些问题均对世界教育提出了挑战。
④再次,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无穷尽的信息洪流、急剧加速的社会流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新职业、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这些新事物为个人选择和个性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人又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饱受信息过载、信息焦虑和信息疲劳的折磨;虚拟世界又有可能使个人身份迷失、自我概念模糊。
个人如何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社会中自主行动,成为关系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
这意味着个体必须拥有强大的自我概念和将个人的需求转化为意志行为的能力。
⑤正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也称“21世纪素养”)的概念才应运而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计算机取代了工业时代的“常规生产”,发展社会资本和社会技能也就只能依靠信息技术。
B.如果说“20世纪素养”对应的是工业时代,那么“21世纪素养”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
C.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核心素养,是因为未来教育要培养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
D.在信息时代,人被淹没在无穷尽的信息洪流中,容易迷失自己的身份、模糊自我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引证法,用美国经济学家的论断来证明知识社会人类职业世界的变化。
B.文章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信息时代对自我实现的意义,能启发读者思索个人必备的素质。
C.面对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文章从三大方面提出疑问,并给出了较完美的答案。
D.文章以核心素养的诞生为落脚点,逐层、清晰地阐释了21世纪信息时代的诸多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重复性常规工作的比例日益下降,此类工作未来极有可能被社会淘汰,退出职业界。
B.多元化、网络化的社会,需要我们具备化解冲突的能力,更需要做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C.“核心素养”概念在21世纪特定背景下产生,说明它与泛化的“素养”是不完全相同的。
D.当我们拥有将个人需求转化为意志行为的能力时,我们将能够在信息洪流中掌握自主权。
【答案】1.B2.C3.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计算机取代了工业时代的‘常规生产’”,曲解文意。
混淆时态。
原文说“当重复性的常规工作被计算机取代时,人类就必须从事计算机不能胜任的工作”。
这说明计算机并非已经取代了工业时代的“常规生产”。
且“就只能依靠信息技术”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C项,“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核心素养”理解有误,原文是“首要目标”。
D项,原文是说“虚拟世界又有可能使个人身份迷失、自我概念模糊”,并非信息洪流导致此结果。
属于张冠李戴。
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并给出了较完美的答案”曲解文意。
文章第③段,面对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作者的确从三方面提出了疑问,但只是为阐发核心素养诞生的背景,并未给出任何答案。
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D项,“当我们拥有……时,我们就能够……”分析有误。
原文说“个人如何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社会中自主行动,成为关系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
这意味着个体必须拥有强大的自我概念和将个人的需求转化为意志行为的能力”。
“必须拥有”,不代表拥有了就能够做到“掌握自主权”。
故选D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灯记
谢志强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春天,风的威势有多大?
1974年3月底,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农场的十八连接受“再教育”。
十八连紧挨着沙漠。
第二天,沙漠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
正值春耕备耕之际。
早晨,童连长说:
不出工了。
我们待在宿舍里,闭门关窗。
可是,沙粒还是从门窗的缝隙里钻进来。
仿佛有一群汉子要进门,又是敲又是推。
门窗不断响,用毡子蒙住窗户,玻璃像要破碎一般,风携带着沙子、石子敲击。
屋顶落着石子,还滚动。
沙暴刮了三天,突然停息。
室内所有的平面都覆盖着一层沙子。
嘴里也含着沙子。
抖一抖被子、床单,一片沙尘。
打开门,我发现,门前的沙枣林带,细细的枝条生出豆粒般的芽苞。
过几天,枝与枝之间的界线模糊了,沙子蒙着的芽苞钻出嫩绿的叶片。
田野,像尿了床,东一片西一摊地湿润。
那是大地解冻,渗出来的冰水。
童连长说:
冬天冻得太狠,春天才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十八连有百十个上海支边青年,其中一个叫朱安康,跟我有曲里拐弯的亲成关系,算起辈分,他是我的远房舅舅。
朱安康说:
这算啥?
现在有防沙林带了,我们1966年刚到这里,无遮无拦,刮起大风,连个抓的东西都没有,风可以吹跑人。
1966年,童连长这个南泥湾大生产的垦荒英雄,接到团部的命令,要在沙漠的边缘建个连队,团里分配了110名上海支边青年。
那年3月8日,朱安康同一批上海青年,从上海辗转来到军垦农场,在场部招待所休整了三天,童连长赶着牛拉的大轱辘车去接,老牛慢车,傍晚来到了十八连驻地。
当时,起了沙暴。
沙暴席卷过来,昏天黑地。
牛车停在连部前的一片空地上,其实,仅仅平了沙包,连部不过是临时挖的地窝子,看去也是大沙包,只不过竖了一根高高的杆子,是没挂旗的旗杆,那是连队唯一明显的标志。
朱安康已抱住旗杆,风几乎要把他刮得脚离地面。
童连长命令:
全体卧倒。
朱安康受不了,松开了手。
沙暴来得快,去得快。
一个多小时后,沙暴莫名其妙停止了。
大家纷纷从沙堆里面拱出来。
沙漠似乎要掩盖所有的活物。
天色已黑。
童连长立刻清点人教,发现少了三个人。
于是,本来用作欢迎的锣鼓,不是集中,而是分散,遍野敲锣打鼓,还伴着一声声呼唤。
连队前边凭空增加了几个沙包,沙漠似乎又重新收复了它们的地盘。
安顿了其他的上海青年。
童连长组织了连队的老职工,继续敲锣打鼓。
夜深了,还是没找到失踪的三个人,其中就有我1974年认的舅舅。
童连长急了,那么远来到边疆,根还没扎下,一场沙暴里失踪了,怎么向他们远在上海的父母交代?
他拿出一盏马灯,灌足了油,叫了个能爬树的职工,说:
把马灯挂上去。
旗杆的顶端挂上了一盏马灯。
童连长一夜没睡,亲自在旗杆下边站岗。
他用砍土曼轻轻地刨连部前边的沙包——那是沙暴的成果。
沙包里仅仅埋了行李、包裹。
天亮了。
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了太阳。
太阳给一群沙包镀上了金黄,平静得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离连队驻地不远,一个沙包顶端还留着红柳的细枝,沙包增大増高了许多。
朱安康从沙包里拱出来。
好像一个帐篷在动,随后,沙包里又钻出来另外两个人。
三个人出来,沙子像秃头泼了水一样,一身流下沙子,然后,显出人形。
昨晚朱安康松开旗杆,手脚乱动,总想抓住什么,却像游泳一样漂移,身不由己。
他说:
幸亏被沙包截住了,不然,不知要被吹多远。
三个人仿佛被沙子塑造过了,灰头土脸,吐出的唾沫,是一团沙子,像浓痰。
童连长握了握他们的手,说:
昨晚,你们没看见亮光吗?
旗杆上的马灯仍亮着,但是,阳光强过了灯光——那一点儿光亮躲在灯罩里。
朱安康说:
风刮得我糊里糊涂晕头转向了。
童连长说:
你们三人昨晚看电影了吧?
马灯已从旗杆上取了下来。
朱安康说:
啥电影?
童连长拎着马灯,说:
《红灯记》【注】呀。
那一天,马灯就交给了朱安康。
童连长说:
大风的纪念。
沙漠边缘出现了绿洲——我想象不出多年前还是一片荒漠,好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抠出了小小的一块,不过,每一年春天起沙暴,刮得遮天蔽日,沙漢总是趁机要把十八连这一片绿洲夺回去。
播了稻种,朱安康拎着马灯春灌。
春夜的田野,一点儿一点儿的亮在游动。
【注】(红灯记)是一部京剧艺术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给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较多篇幅描写沙漠的沙暴,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为文中人物提供活动场景,突出了垦荒队员的艰苦与顽强。
B.“冬天冻得太狠,春天才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童连长这句话交代了这个地方春天风沙肆虐,冬天酷寒无比。
C.童连长跟三名短暂“失踪”的支边青年开玩笑,说他们昨晚看了电影《红灯记》,意在表现童连长的风趣、乐观。
D.文章用插叙的方式,讲述了朱安康和另外两名支边青年短暂“失踪”的情节,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深化了主题。
5.“马灯”作为文章中的一个重要形象,有何象征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文章题目叫“红灯记”,1966年朱安康等支边青年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生的故事是文章的主要情节,那么文章开头写1974年“我们”来到这里,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4.D5.①弱小而顽强的力量,军垦队员和他们开辟的绿洲在恶劣的环境面前是弱小的,如马灯的一点光亮,但他们最终却改变了荒漠的面貌。
②乐观豪迈的气概,以童连长为代表的军垦人,面对恶劣的环境依旧能轻松而乐观,表现出战天斗地,毫不畏惧的气概。
③前仆后继的精神,童连长、朱安康以及“我们”几代人投身军垦事业,与沙暴抗争,前赴后继建设沙漠绿洲。
6.①(人物塑造上)通过我们对风沙的感受,展现沙漠环境的艰苦,表现老一辈军垦人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②(情节发展上)通过“我们”的所见,与朱安康等人初到这里时的环境对比,展示沙漠环境的改变,表现军垦人的业绩。
③(主题揭示上)通过选取两代人来到沙漠的片段,揭示军垦人与沙漠斗争,前赴后继,代代相继的精神与追求。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D项,“文章用插叙的方式”分析有误。
“插叙”界定不正确,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文中写朱安康回忆1966年刚到这里的内容属于补叙。
补叙的内容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中的重要内容,不可缺少,假如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会出现漏洞。
故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要抓住该形象对小说三要素的作用分析,分析该形象对小说故事情节的作用,对表现小说中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对表现小说主旨所起的作用。
该题要求分析“马灯”的象征作用。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内容。
小说中,马灯虽小,但它起的作用却不小,在沙暴时童连长将它挂在旗杆上,希望它能给迷路的人引路,就像军垦队员一样,他们个人的力量虽小,但他们最终却使沙漠出现了绿洲。
因此可以理解,马灯象征一种弱小而顽强的力量。
当三个前来支边的上海青年被沙暴淹埋时,童连长挂起马灯,当三人找到时,童连长取下马灯对三人开起了玩笑,马灯又象征了一种乐观的精神。
小说的结尾“播了稻种,朱安康拎着马灯春灌。
春夜的田野,一点儿一点儿的亮在游动。
”这个马灯又象征着一种投身军垦事业,与沙暴抗争,建设沙漠绿洲的前仆后继的精神。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的人物形象,表现的主旨。
然后概括相关情节的主要内容,分析该情节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与下文情节之间的关系,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该题要求考生回答文章开头写1974年“我们”来到这里的作用。
写我们来这里,是运用第一人称,通过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现沙漠环境的艰苦,表现老一辈军垦人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加真实可信。
对情节和主旨的作用是,通过“我们”的所见,与朱安康等人初到这里时的环境形成了对比,从而更能表现军垦人的成就,更能表现他们治沙的精神。
【点睛】小说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有景物形象,有事物形象。
形象有主次之分。
分析小说中形象的作用时,可以从该形象本身的特点角度先分析概括,作者塑造该形象有没有表现其某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特点,如有对该形象的描写,则要进行相应概括。
然后从该形象与环境的作用角度分析,能不能渲染某种气氛;从该形象与小说中人物关系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从该形象与小说故事情节的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照应上文或下文,是不是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该形象与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该形象是不是有助于主旨的表达。
最后,如果是次要形象,还可以从该形象与表现主要形象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分析。
如果是事物形象还要考虑该形象有无象征意义、比喻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牟定的铁匠
于坚
云南楚雄州的牟定县有一个村子,从前是个铁匠村。
最兴旺的时候,全村有70多家人打铁,一边打铁,一边眺望稻田。
这些铁匠铺,就像金黄地毯边缘的火炬,很美。
大地那边越是丰收,铁匠们的炉子越是热烈。
这些铁匠铺,打造的是农具,镰刀、犁头之类,如今还剩着七八家。
打铁已经不用大锤,用的是被工厂淘汰的小型汽锤,这汽锤的声音听起来不烦,像某种低调的鼓,徒劳地召唤田野回来。
詹铁匠正在打铁,咬紧牙关,火光舔着他的脸颊。
铁匠一只脚踩着汽锤刹,钳子上夹着一块通红的铁泥,揉面似的翻着,得心应手。
他妻子为他当帮手,将炉子里烧红的铁块用一个长铁夹子夹给他,像是速食物似的。
与英国画家约瑟夫·莱特18世纪中叶画的那些铁匠作坊类似。
看得出他们心心相印,相依为命,相得益彰。
铁匠长得就是那种铁匠的样子,脸庞宽阔,浓眉大眼。
女人是铁匠的女人,俊俏而坚毅。
铁匠意味着一种天然的男子气概,他们总是能找到好女人,就像那些荒野上的牛仔、骑手一样。
他俩在炉子前面,时而鲜明,时而幽暗,就像是一对行将就义的烈士,毁灭他们生计的势力已经不远了。
铁匠就像真理的一种隐喻,或者说真理具有一种铁匠般的斩钉截铁的气质。
来自黑暗的碳和铁,燃烧产生的光辉,锻造之舞,斩钉截铁地成形……这一切都隐喻着真理的质地。
真理不是概念,而是行动,材料的品质(坚硬、锋利等)被召唤、去蔽的过程,朝向田野和劳动敞开。
福柯在讲到真理的时候曾经说:
“直言意味着‘坦诚’,即一个人自由地、勇敢地、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铁匠不仅仅是生计,它也是乡村世界暗藏的哲学,构建着乡村世界的真理。
一把镰刀,要求的就是“直言者对所言说的真理做出个人承诺,并且通过这一真理确定自己的身份”。
炉子、大锤、铁砧就在大地上,大地这位伟大的执法者直接检验产品的真伪,铁匠要直接对大地负责,他必须像大地一样诚实。
“修辞立其诚”。
詹铁匠每件产品都要打上一个标记“一”,他对这个“一”负责,就像真理,说一不二。
铁匠不仅是一个生计,也是一种美学、生生之谓易,花开,鸟鸣,生生的事都是美的。
美也是时间的结果,古老的事物无一不美,就是那些在它的时代里生着的庸常事物,经过时间陶冶,也会归于美。
美不是既定的模式,而是时间的悠久魅力。
没有世代相传的事因为不生生,不美。
未来这种事,也许会更美,但不关我们这些人的事,不知道。
对我们这些在场的人来说,美永远在过去。
铁匠、农夫、渔夫、樵夫、裁缝、纺织娘……就像大地一样,曾经是古典文学的主角。
现代主义很实用,但是不美,或者美得很勉强,很做作,很霸道。
不美的实用令生命无聊。
人类最终得适应一个没有铁匠及其派生的一系列的词组、诗歌、艺术、手艺的世界,这就是现代。
但是,这种适应也许没有那么容易。
从前,詹铁匠在自家的炉子前打铁的时候,时常会看见那些农夫在大地上弯着腰。
他不知道让·弗朗索瓦·米勒画过这场景,牟定县的米勒还没有来得及诞生。
他见我有相机,就翻出一块塑料布,与他妻子一人扯着一头展开,上面印着他的广告:
传统手工艺,远销省内外,专门打造各种农具、刀具,一字号。
上面还有他的手机号码。
他让我多拍几张,“帮我们宣传宣传。
”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作者用饱满的情绪描写了詹铁匠夫妻打铁的情形,让读者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打铁所包蕴的力与美。
B.作者认为美是时间的结果,所以古老的事物无一不美,现代主义因为没有经历时间的打磨,所以是不美的。
C.在作者笔下,铁匠和打铁是“真”和“美”的象征,作者既赞颂真与美的价值、又感伤于它们即将逝去。
D.本文在表达方式上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既能彰显散文的形象化特点,又开掘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8.作者说“铁匠就像真理的一种隐喻”,“铁匠”和“真理”有何相似性?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9.文章以詹铁匠夫妇要求我为他们拍照宣传结尾,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B8.①气质相似,斩钉截铁;②注重行动,包含召唤、去蔽、敞开的行为方式;③负有责任,诚实无欺、说一不二。
9.①(内容上)表现铁匠手艺精湛,同时表现铁匠这一行业日趋衰落,处境艰难的现实。
②(结构上)前后呼应,与开头“徒劳地召唤”以及文中“人类最终得适应一个没有铁匠的世界”相照应。
③(主题上)表现出作者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真与美逝去的无奈与感伤。
④(艺术效果上)展示铁匠近乎荒诞而无奈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加文章的反思力度。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
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B项,“作者认为美是时间的结果”理解有误,原文是说“美也是时间的结果”,“也”字表明美不只是时间的结果,还有别的原因。
故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类文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答题前,首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铁匠”和“真理”的相似性。
考生要速读文本,找到文中对“铁匠”和“真理”进行分析评价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再归纳概括。
如文中有关键词句,则抓住这些词句组织答案。
第三节“真理具有一种铁匠般的斩钉截铁的气质”,表明二者气质相似,斩钉截铁;“真理不是概念,而是行动,材料的品质(坚硬、锋利等)被召唤、去蔽的过程,朝向田野和劳动敞开”,这也是阐述二者的相似性,注重行动,包含召唤、去蔽、敞开的行为方式;“铁匠要直接对大地负责,他必须像大地一样诚实。
‘修辞立其诚’。
詹铁匠每件产品都要打上一个标记‘一’,他对这个‘一’负责,就像真理,说一不二”,表明二者的相似性还包括负有责任,诚实无欺、说一不二。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具体考查分析散文结尾的作用。
散文结尾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思考:
内容本身的作用,能表现什么;结构上的作用,结尾与前文(包括与开头)关系,是不是照应开头,是不是收束全文;与主旨的关系,结尾能不能表现文章的主旨或深化主旨。
再者,还可以分析结尾段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没有什么作用和效果。
在内容方面,结尾段的“传统手工艺,远销省内外”能表现铁匠手艺精湛,“他让我多拍几张,‘帮我们宣传宣传”’他打铁的技艺很高超,却需要我给拍照宣传,表明铁匠这一行业日趋衰落,处境艰难的现实。
在结构上,他希望我帮宣传一事,与开头“徒劳地召唤”以及文中“人类最终得适应一个没有铁匠的世界”相照应。
从主题的角度分析,这段内容以铁匠夫妇的惨淡经营收尾,就是表达出对现代主义的批判,第四节说“现代主义很实用,但不美”,这不美的现代主义却取代了传统的美,使之难以为继。
传统的手工艺代表的是真与美,这就表达了作者对真与美逝去的无奈与感伤。
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结尾以铁匠与妻子举扯塑料布让我拍照帮宣传这近乎荒诞而无奈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人们该如何对待传统的手工业。
点睛:
散文结尾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主旨和艺术表达效果四个方面来分析。
内容上,通常先概括该段的内容,写了什么,然后分析该内容能表现什么,如是景物,则分析景物的特点,渲染什么气氛;如写人,则分析表现人物什么特点或心理或精神品质;如写事,则分析该事表达什么道理。
这些内容能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构上的作用,则可以考虑分析该段与开头的关系,是不是首尾照应;是不是照应上文什么内容,是不是收束全文。
与主旨的关系,则考虑该段能不能暗示或直接表现文章的主旨或深化主旨。
从艺术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可以考虑结尾段在写法上有没有什么特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和效果。
【点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仁朗,大名元城人。
性沉厚,有谋略。
父武,仕晋昭义军节度使,以父任西头供奉官。
太祖即位,从讨李重进,攻城有功,还,与右神武统军陈承昭浚五丈河,以通漕运。
乾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渝中区 中学 届高三 上学 第三次 适应性 月考 语文试题 解析 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