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观大国工匠电影观后感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347231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10KB
企业观大国工匠电影观后感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企业观大国工匠电影观后感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观大国工匠电影观后感范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也不缺工匠精神,而且源远流长,如“木工师祖”鲁班、修建赵州桥的李春、怒砸冰箱的海尔,以及引领5G技术的华为等。
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曾经说,“华为的冷板凳要做20年、30年,用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持续奋斗”。
没有华为人的专注和钻研,华为就不可能在国际上独领风骚。
为什么国家以纪录片的形式重提工匠精神,我认为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到了从量变发展为质变的时期,而工匠精神是中国企业制造出优秀产品,做精做强的必要条件。
为什么周平红等能成为大国工匠?
首先,爱岗敬业是基础。
如果不爱岗敬业,王进不可能冒死进入特高压作业现场,排船师傅张兴华不可能35年干这一行。
爱岗敬业是源头活水,一个人只有爱岗敬业,才可能在岗位上扎根、成长,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才。
其次,专注刻苦是关键。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今天的鲜花是昨日的汗水浇灌的。
焊工卢仁峰左手不幸遭受重创残疾后,却坚持从事焊接工作,那段时间他给自己定下守恒任务,每天下班后得焊完50根焊条再回家,愣是凭借这股不服输的工匠精神,依靠定制的手套和牙咬焊帽等方法,练就了单手焊接技艺。
最后,卓越创新是升华。
要想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军者,就必须要勇士一样不惧困难,去开拓疆土,去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去填补行业的空白,而这一切离不开创新。
周平红医生就是创新的代表,他独创在消化道黏膜下隧道用内镜切除肿瘤的手术,带领团队创立世界内镜金标准。
青年员工如何成长为供电行业的优秀工匠?
看完纪录片,我在内心问自己:
自己有没有可能成为一名工匠?
如果我想成为工匠,我应该怎么去做?
这个问题可能二十年或者三十年后才能回答好。
不过,我从全国劳模苏华、张黎明等优秀榜样身上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脚踏实地,在工作中多积累经验与提升专业技能,保持时刻学习的习惯,勤于思考,不惧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攻克难题。
小学生观《大国工匠》有感300字作文
他们技艺精湛,比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给火箭焊“心脏”。
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
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的误差。
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他们每天都在精益求精,每一刻都在一丝不苟的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可以说学习伴随一生。
在他们的人生中有对祖国的责任,有对单位的责任,有对自己的责任,正是这责任的信念支撑他们走到中国第一。
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深海钳工,管延安。
船上缝钢板这些人物的事迹更加突出了他们的责任感对国家的责任。
大国工匠观后感高中生
《大国工匠》选取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这些工匠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起眼,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了“工匠精神”的体现。
这些工匠可以说是真正的“国宝”级人物。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
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
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
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
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
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
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
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
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
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
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
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做为一名战斗在中职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加应该清醒地看到祖国建设多么需要能工巧匠,培养这些人才,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们要积极进取,认真备课,关注关爱学生,勤奋钻研教学,背负教书育人的义务,为未来的”能工巧匠”们铺平职业人生的宽广大道。
大国工匠观后感1600字
今天,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观看了央视新闻推出的一档《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那些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震撼而又感人的故事。
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1.大国工匠,匠心筑梦。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
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2.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錾刻大师-孟剑锋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
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也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零失误,他的标准是追求零失误。
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被誉为两丝钳工。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4.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
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
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5.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
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
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6.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7.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
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8.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他在工作时,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
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感谢学院领导组织的这次观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而在学习中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地进步,争取做好自己。
大国工匠观后感1500字
今天,单位团支书告知,速度写篇大国工匠的观后感。
可能过去一年总是给单位写写两弹元勋、正能量之类的文章,给别人留下了又红又专的印象。
只不过,在这个又红又专的内心深处,还有一颗胡思乱想的种子。
《大国工匠》,看了,当然有感。
可这种感,却是悲感多过喜感。
只是这就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了,那就当无感吧。
因为,这只能叫《大国工匠》,无法叫强国工人。
《大国工匠》中,讲述了8位工人(我没有用工匠,因为我尊敬他们),用自己飞凡的工作能力,缔造了各种中国“神话”。
看了每一集故事,那么生动,那么逼真。
相信但凡去过工厂工作的人,或者了解工厂的人,甚至对工厂没有概念的人,在看了他们的故事后,都会由衷佩服他们。
而在贯穿全集的故事中,有几个词,听到了,却是那么无感。
xxx,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xx余年,没有xx文化/xx学历的他/她,靠着传承/钻研/xx,凭着专注/坚守/xx,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xx,成为xx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xxx用自己的双手,打磨了/加工了/制造了/xx了精度为xx的世界级水平的xx。
xx精度也创造了世界纪录/中国记录/tasdfs自己的记录...
我尊敬佩服每一位用自己双手,辛勤工作,努力生活的人们。
而提到工人,我对他们又有另一种感情。
我的爸爸妈妈都工作在工厂之中,用今天评价一个人的方式评价他们,他们很失败,因为他们是工人出身(有时候荣誉也同地位一样,代表着成功,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工匠”)。
但对于家庭,他们很成功,很伟大。
他们夫妻恩爱,养育了孩子,孝敬了父母,行得正,坐得端,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也正是如此,我对工人的认识,跟不是工人家庭出身的人相比,可能又多了一点点。
我对15岁时的一个记忆片段,至今印象深刻。
那时候,爸爸带我去了他所在的工厂,让我和他一起在里面站5分钟。
那5分钟,我闻到了炙热而又夹杂着汗水和油污味道的的空气,轰隆刺耳的声音夹带着机械加工的废屑向我排山倒海般打来。
当5分钟时间到了时,爸爸在我耳边叫我。
可第一次经历如此场景的我,不知道是被身处的场景所震撼了,还是被吵杂的噪声所淹没了,根本听不到爸爸近在耳边的声音。
从工厂里出来,我浑身上下早已湿透。
爸爸对我说,你以后要是学习好点,学到点本事,有能力就去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如果没那个能力,爸爸最多是带你到这里来工作。
如果,你对这里的工作也不能胜任,那我就送你一个箩筐(我家乡,职业为捡破烂的人们,都是背个箩筐到处捡东西)。
那时候,我对工人,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恐惧。
我也第一次对所有努力工作,为生活努力的人,有了一份敬意。
而这份敬意,也一直让我尊敬所有努力的人。
如果读者您还有兴趣读到这里,可能或多或少,对于工人又多了一点了解。
今天的工作场所,比之过去,条件好了很多很多,但对于很多工厂,其条件,恐怕还不是如电视中,那么高大上。
言归真转,继续说说对《大国工匠》的感觉。
里面的8位主人公,用一生的追求,达到了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可每次看到这种场景,不禁想问一句,年轻人哪里去了,其他人做什么去了。
每一位主人公都是过了知天命的年龄,甚至是过了耳顺之年。
如果我们国家最高端的操作技术,掌握的是在一群知天命,甚至耳顺之年的师傅们手中。
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骄傲,还是一种后继无人,没有传承?
记得刚工作时,也曾少不经事,傻里傻气的说,感受不到传承。
当我说完后,老人笑我傻,中人说我笨。
只因为,我说了句“假”话。
可如果今天还让我说,我还会坚持说一样的傻话,笨话。
而我对《大国工匠》的无感,也正是源于此处。
我们推崇着集体主义,可在荣誉面前,却竖起了英雄主义。
对于大国工匠中的每一位大师而言,他们通过《大国工匠》得到了荣誉,可他们的单位的同事得到了什么?
这些大师们的年轻同事们,要不是饭桶,要不是混日子的,否则,比这些大师年轻的工人们,去做了什么?
学习,大家都懂得。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学不好,是学生们自己不努力。
于是,一代又一代的长江后浪,没有得到前浪的传承,靠着时间,拍死了前浪。
当一代又一代的后浪,经过时间洗礼,终于摸清了前浪的精髓时,自己也变成了长江前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 大国 工匠 电影 观后感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