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文档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0342819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5.64KB
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文档资料.docx
《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文档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文档资料
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对选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分析综合考点的基本要求是: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C级。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作品结构是指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组合关系。
分析作品结构就是根据作品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段落层次、开头结尾、各部分各方面间的过渡照应等问题。
分析作品结构,不仅要能够分析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甚至全篇的结构层次,还要能够分析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落(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等)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作品主题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概括作品主题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一步分析、整合,将主题用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提炼、综合、表达的过程,需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考点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的分析,把握作品主旨。
既可对文本某一具体语段进行考查,也可对整个文本进行全方位的考查。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了解并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是鉴赏评价、探究作品的基础环节。
高考侧重考查考生对小说、散文、戏剧等相关文体基本特征的把握情况,以及从文学体裁的角度对文本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进行赏析性分析的能力。
【考势预测】
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题型有四类:
1.分析作品结构型。
文章的结构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结构要为内容服务。
具有特殊作用的重要句段是命题重点,如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等。
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①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
②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2.概括作品主旨型。
概括作品主旨,就是指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核心思想归纳并梳理,整合成简明扼要的语言。
散文一般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概括,小说一般考查对作品中心思想的归纳概括。
3.分析表达技巧型。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灵活运用写作规律和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
表达技巧主要有:
①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②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对比、烘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③谋篇布局,如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等。
考查形式一般有:
①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②作者是如何写……的?
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
4.综合分析选择型。
选择题,往往给五个备选项,要求选出两个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综合性强,选项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
既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又考查鉴赏评价能力,但难度一般不大。
笔笔预测2018年“分析综合”考点的考查形式会以“概括描写(景物、肖像、环境、细节等)的特点,并分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段意”“概括作品情节”“概括作品主题”“给作品加标题”“简析某段全文中的作用”等题型为主。
考查内容上,分析结构作用、作品主题、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将成为命题热点。
如篇首作用、篇中段落作用、结尾的作用及线索的作用,这类试题往往结合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设题,是近年来命题的一大热点。
考查形式,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简答题。
选材侧重于散文、小说,字数在1000-1500之间,散文以叙事、写景、说理为主。
小说以微型小说为主,也有中长篇小说节选。
散文作者注重本土化,小说作者除中国作家还有外国著名作家。
【真题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3分)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
“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
猛然耳边有人笑:
“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
”方才觉出已到索头。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
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解析:
考查分析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
”视觉、听觉方面比较容易,可以由所见之景方位的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答题模式为:
描写技巧﹢效果。
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题,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辨明所用表现手法,然后答出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题角度单一,难度较小。
文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
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
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答案: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方法攻略】
一、理清脉络,把握结构。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枝节都受到整体的制约,理清脉络、划分层次,有利于准确全面地解答问题。
1.抓线索。
线索的作用是将零散的片段和场景连缀起来组织成篇。
如散文一般以时间、空间、事件或情感为线索。
2.注意开头、结尾、过渡段、相互照应的语句。
开头和结尾,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
过渡是上下文之间转换的衔接,照应是前后文的关照呼应,把握了过渡与照应,整体结构也就掌握了。
3.捕捉关联词、标志性语句。
①关联词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②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可以提示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③总领、总结性的语句在全篇中或是纽结全篇、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要意。
明确了这些语句,整体思路和结构也就变得清晰了。
4.分析结构方式,是纵式结构(层递式、总-分-总式),还是横式结构(并列式、对比式)。
二、锁定目标,概括主题。
1.标题提示法。
即从标题上直接获取主旨。
主要适用于议论性、抒情性散文。
因为标题可表明写作对象、范围,也能暗示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为考生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也为联想、推测文意提供了依据。
2.段意整合法。
即通过整合每段意思进而概括出整篇主旨。
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是从不同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并提取出具有共性的论断,概括是将每段的中心意思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作品的主旨来。
3.首尾阅读法。
即通过阅读首尾段落,归纳出作品的主旨。
作品自有章法,作品之法就是它的起承转合。
起合乃作品的关键。
“起”就是引出话题、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合”就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强化感情。
考生在解读文本中,只要抓住了首尾段意,就犹如执住了牛耳,理解作品主旨,就会水到渠成。
4.句归纳法。
即抓住句概括主旨。
句包括:
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
抓住这些句,仔细分析,即可归纳出作品主旨。
三、遵照做题步骤,巧析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试题,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做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明确作品或某段、某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二要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要从内容方面对其表达效果作详细分析。
第三要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要回答出“手法(技巧)运用后”在结构方面手所起到的作用。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生命之芯
□李雪峰
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
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松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
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
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
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地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
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
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不像往年,剪摘萄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隔三差五地摘一次,而今年是一次全早早摘了,摘得一串不留。
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
“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
”
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但不久我就有些惊讶了。
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揭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
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
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作物们就再也找不到那条让它们真正抵达秋天的时光之路了。
而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
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
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
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选自2018年08期《散文天地》)
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文章第三自然段描写落叶纷飞时扫不尽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磨剪子锵菜刀
□赵文辉
十二三岁的时候,清林在乡下念书,住在舅妈家。
那时候日子紧巴巴的,白米白面舍不得吃,来个客人什么的才吃一顿。
舅妈家偶尔也开个小灶,却根本没有清林的份儿。
吃糊涂面条的时候,小表哥能有碗放了鸡蛋的捞面,吸溜吸溜吃得喷香,清林在一边不住地咽口水。
好多次清林回家,只见小铁锅冒热气,馍却被藏了起来。
那一年,县里最大的庙会——马桥大会又到了。
恰逢第二天是星期天,班上不少同学商量明天去马桥赶会,摸一串螃蟹,瞧一场“空中飞人”,再吃一碗马桥凉粉。
清林在心里算了算,全部活动只用1块钱就行了。
回到家,他鼓足了勇气向舅妈要钱,舅妈却黑着脸说没有。
第二天,小表哥和一群伙伴欢天喜地地去了,清林噙着眼泪挎了一只蓝子去打猪草。
来到空旷的田野,清林再也忍不住了,蹲在麦子中间伤心地哭起来,哭他住了牛棚的爸爸,又哭他狠心离去的妈妈。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清林身后来了一个人,肩上背着一只长条板凳,板凳上绑着磨石和铁夹。
他轻轻拍了拍清林的头,清林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才认出是磨剪子锵菜刀的老黄。
老黄是滑县人,每天走乡串户,总是人未到吆喝声先到:
“磨剪子嘞——锵菜刀——”老黄爱逗小孩玩,没大没小的脾气,小孩们常常趁他正做活时用土坷垃砸他,用木棍桶他屁股,老黄也不恼,逮住谁就把谁的手脚捆在一起,名曰“老头看瓜”。
一次老黄在麦场睡觉,被清林他们几个捆了个“老头看瓜”。
现在清林见了老黄,以为老黄要跟他算账,起身就跑,老黄却一下子逮住了他。
老黄说:
“不追究那事了,不过有个条件,你要告诉我你为什么哭鼻子。
”
一提今天的事,清林的眼泪又出来了,呜呜哭个不停。
老黄弄清了今天的事,鼻子竟也酸酸的。
他摸着清林的头说:
“甭哭,甭哭。
活人能让尿憋死?
她不给,我给。
”说着摸出一块钱给清林,清林不接,老黄黑了脸,说你不接我就捆你个“老头看瓜”。
他硬把钱塞给清林,让清林快点去马桥,说还赶得上瞧杂技团的“大变活人”。
见清林接了钱,老黄挑起板凳沿着麦地走了。
正是麦子扬花的时节,清林站在麦子中间,闻到阵阵清香。
他紧攥着那一块钱,望着远去的老黄,在心里说:
我一定还你。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清林返城后念念不忘老黄的一块钱。
一天,楼下传来那种久违的吆喝声,“磨剪子嘞——锵菜刀——”他从楼上跑下来,见一老者正坐在长条板凳上磨剪子。
清林越打量越觉得他像老黄。
一问果真是滑县人。
清林不敢冒认,就问老者:
“认识不认识老黄?
”老者答:
“一个村的,咋不认识?
”清林一听很高兴,问老黄近况,老者告诉他:
“老了,走不动了,在家闲着。
”清林很激动,跑上楼拿来五百块钱,讲了那一块钱的事,非让老者捎给老黄。
老者不肯接钱,说:
“在外寻生计,谁不被人帮,谁不帮别人?
”老者做完活,收了工具,对清林说:
“带回去,老黄也不会要。
”说罢,悠悠去了。
望着老者的背影,清林又想起那个麦子扬花的时节,“磨剪子嘞——锵菜刀——”清林的眼晴霎时湿润了
(选自《2018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文中的老黄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还写了另一个老者,对塑造老黄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文中两处写到“麦子扬花的时节”,分别有什么作用?
【创新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从内容方面远的家园。
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
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吟,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
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
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
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
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
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远天下格外亮丽。
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
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
乡村人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不遮遮掩掩。
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
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
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
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
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
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
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
是否有人为城市一天天地侵占乡村而沾沾自喜呢?
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选自《散文选刊》)
1.从全文看,作者写乡村铁质用了什么手法?
请作具体说明。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为表现主旨,作者在行文上采取了什么写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招牌菜
□郭凯冰
清水镇是个临着省级公路的小镇,正是司机们歇脚打尖的好去处。
司机们都是长期在外跑的人,清水镇的酒馆,也就有了一些清水镇人讳莫如深的内容,那是使大部分酒馆生意兴隆的“招牌菜”。
这年月,哪个酒馆没有招牌菜是不行的。
人家那吃饭的,冲的就是这招牌菜。
进门来:
“老板,你这里有啥拿手的,说说看!
”这老板要是说,我们的菜都好吃,人家立马走人,转身还要加一句“有病“。
这年月,没有招牌菜,还能开酒馆?
清水镇本地人喜欢去清水川菜馆,因为老板娘水兰有“绝活儿”。
水兰是四川人,主做川菜,招牌菜就是“麻辣鱼”。
那火锅做的真叫地道,一拨拔儿的食客吃了还来。
辣得嘴巴红红的,舌头麻麻的,一边用手扇着嘴巴,一边还忘不了夸:
“真够味,这辣地道,这麻地道!
”
可清水镇人除了老板娘水兰,没有谁去过四川,谁也没吃过四川地儿的麻辣鱼,但他们感觉麻辣鱼本来就是这个味。
甚至有一次,喝醉酒的麻二大着舌头说:
“我去济南吃的重庆麻辣鱼,那叫什么味呀,我呸!
那辣叫什么辣?
那麻叫什么麻?
不够地道嘛!
我就说,我们水兰做的麻辣鱼最地道。
就是重庆人来,也是吃这劲道!
”一屋子人抬头看看正忙碌的老板娘水兰,齐齐点头,嘴里还不住地应和。
x
这个时候的水兰温言打岔:
“麻二哥,别喝了,麻嫂要骂了呀。
”她走过来,随意拿过麻二桌上的茶壶,高高举起,缓缓倒下,就有轻缓的水流声在人们的耳畔响起,闹得人心里颤一颤,抖一抖。
可也只是颤一颤,抖一抖,然后各喝各的酒,各吃各的菜。
吃完了,喝完了,各自回家去。
有时候,有外地来的人,开展业务或者感谢客户,就要请清水镇人吃酒。
当然要问被请的那位去哪里吃最合适。
往往就得到回答——-清水川菜馆。
来人早早打听着来到酒馆里恭候。
一进门,觉得走错了,要么就是听错了。
就站在门口掏出手机:
“喂,哥,您说的是清水川菜馆?
我咋看着不对劲呢?
”那头就笑:
“你请我客,还要你得劲?
我得劲就行嘛。
”
也不怪客人,看着馆子,的确不像高级去处。
一溜儿三排原木方桌,木凳子,简单得很。
①如果再留意呢,就是窗台柜台上散摆着几盆花,冬天是水仙,另外三季是大叶的滴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文本 阅读 训练 文档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