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语言文字运用一词语修辞标点比较表达讲练教案解析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342729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5.91KB
专题08 语言文字运用一词语修辞标点比较表达讲练教案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专题08 语言文字运用一词语修辞标点比较表达讲练教案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8 语言文字运用一词语修辞标点比较表达讲练教案解析版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
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
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
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战歌却嫌凄婉;
似悲歌却多悠扬,()……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根据地势,那是长城的外侧,也就是长城要守御的对象。
长城一线,仅一墙之隔,即便同民族,甚至同家族也风俗迥异。
其显著标志便是寒食节长城内侧家家户户送寒衣,而长城外侧则无此风俗。
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
那么,对面平台上引吭高歌的究竟是秦汉边卒的骨血还是匈奴的遗脉?
仅一沟之隔,便有之感。
我只有倾听他那洞穿物障的声音。
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
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
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
无词,无调,那单调而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风沙草棵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浮起可望而不可即变幻汇入
B.升起望尘莫及变幻飘进
C.浮起望尘莫及变换飘进
D.升起可望而不可即变换汇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1.A
2.①原文单独成小句,形成排比,有强调作用,增强气势。
②原文是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
③上文的描述作了充分的铺垫,疑问语气水到渠成。
3.
(1)似颂歌却兼哀怨
(2)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
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浮起:
上面,表面。
升起:
向上升,发射。
结合“昏黄的夕阳”“在黄土上”分析,选用“浮起”。
可望而不可即:
比喻事物高远,难以实现或接近。
望尘莫及:
指只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
比喻远远落后,常用作谦词。
结合“仅一沟之隔”分析,难以实现,选用“可望而不可即”。
变幻:
是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
变换:
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结合“无端”“音符”等分析,选用“变幻”。
汇入:
汇集起来一起流入的意思。
飘进:
是力度轻不知不觉中的进入。
结合“一路流淌而去”“风沙草棵中”等分析,选用“汇入”。
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及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主要从句式、修辞等角度分析。
结合“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等分析,原句运用排比手法,有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
与后面“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形成衔接,疑问语气水到渠成。
3.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
第一处,结合“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战歌却嫌凄婉;
似悲歌却多悠扬”分析,此处需要仿写前面语句,如似颂歌却兼哀怨。
第二处,结合“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分析,需要用关联词“不是……更是……”,后面内容主要讲文化,应该是“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
山东临沂市·
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傍晚微感闷热,我步出宾馆,独自走向黑石礁。
海声,哗哗复哗哗,好似在()着什么?
更有螺号的呜咽,从远处隐约传来。
海,十分辽阔地展现出她全部的金色光芒,像鳞片,闪闪烁烁地推向天际。
这座古老而新颖的水城,一下子摁亮无数个灯盏,使天空布满了橙红色。
无疑,这是一座梦幻般的城市。
它所()的人间故事,一网又一网地撒向大海。
目及处,夕阳真是无限唯美。
怪不得有人,①。
那人,乍看像一尊紫铜雕像,立在暮色中,一动不动。
我想斯时,无尽的浪花,已尽收于他的一望里了。
渔火几点,也已在他苍老的眸子里燃烧,虽然朦胧了一些,但也算清晰可辨。
这时,我听见他长咳了几声。
他的咳声,在夜风中扩散得很远。
后来听说,他是来自南方的一位年迈诗翁。
我是远远地()着他的,他那一头苍苍白发,具有风云特有的()。
白发缭乱着,像草原上的一丛白草,在随风飘逸,像一首婉约诗。
时隔三十余年,又有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北戴河的望海亭里,也来凭栏远眺。
海声依旧,渔火依旧,帆影亦依旧,朦胧在水波里。
当一股湿湿的海风,掠过耳际时,我猛然想起,那个蓝色的大连湾,想起黑石礁,②。
或许,我现在的远眺里,已经有了他那时的内容与所感。
所不同的是,对身后的夕阳,我没有了那种淡淡的感伤。
既不惧怕独自凭栏,也不惧怕身后站着夕阳。
这或许是岁月之钙,将这一身老骨强化了的缘故吧?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倾诉编写注视韵律
B.诉说编写凝视韵致
C.倾诉编织凝视韵致
D.诉说编织注视韵律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C
5.
(1)结构整齐;
(2)语言严密;
(3)运用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
(4)运用拟人手法,更能体现“我”的真实情感。
6.①独自在久久凭栏远眺;
②想起凭栏远眺的那位诗翁。
4.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倾诉:
把想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
诉说:
告诉,陈述。
“倾诉”带有更明显的感情色彩。
结合“海声,哗哗复哗哗”分析,选用“倾诉”。
编写:
就现成的材料整理成书。
编织:
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
引申指酝酿思想、组织材料、构思意境等思维活动。
这里与“一网又一网”相照应,用“编织”更好。
凝视:
着重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地聚精会神地看某一点,对象是人或具体的静止的东西。
注视:
着重指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地看,也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
对象除了人或具体的东西之外,不可以是抽象的、变动的事物,前面还可以带上“凝神”“密切”“警惕”等状语。
此处选用“凝视”。
韵律:
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
韵致:
指风度韵味,情致。
结合“风云”分析,选用“韵致”。
故选C。
5.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1)“既……也……”构成并列关系的复句,结构整齐,表意上具有强调意味;
(2)“或许”表示揣测,表意更加严密;
(3)运用问句,委婉而富有情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留有余韵。
(4)运用拟人手法。
“站着夕阳”将“夕阳”人格化,具有了人的感情,显得生动形象,更能体现“我”的真实情感。
6.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
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
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结合“目及处,夕阳真是无限唯美。
怪不得有人”“那人,乍看像一尊紫铜雕像,立在暮色中,一动不动。
渔火几点,也已在他苍老的眸子里燃烧,虽然朦胧了一些,但也算清晰可辨”分析,此处主要讲那人凭栏远眺。
第二处,结合“或许,我现在的远眺里,已经有了他那时的内容与所感”“来自南方的一位年迈诗翁”分析,此处主要讲想起那位凭栏远眺的诗翁。
二、分析修辞手法
1.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a.比喻的作用: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b.比拟的作用:
①表达作者的感情色彩;
②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③使语言风趣幽默,这一种修辞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
c.夸张的作用:
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
②鲜明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
③生动开朗,幽默风趣。
d.对偶的作用:
①句式整齐,音乐感强;
②表意凝练,具警策之美;
③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e.排比的作用:
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
②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
③造成气势,增强表现力;
④层递还能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
f.反问的作用:
①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②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③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④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g.设问的作用: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
②引起读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③辅助反应思维过程,起到理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
④在文章的段落与段落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层层递进。
h.反语的作用:
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
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
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
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感。
i.对比的作用:
①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
②鲜明地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感情;
③给读者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j.反复的作用:
①强调突出所反复的内容;
②一唱三叹,能加强节奏和抒情效果;
③间隔反复还有串接问句文段、连接内容、分清层次的用处,能够不断强化内容。
k.借代的作用: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性;
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
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的作用。
2.主观题答题规范
点明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山东枣庄市·
枣庄八中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
《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
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①。
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
”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
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补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引用拟人B.比喻引用夸张
C.借代排比夸张D.借代排比拟人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花会笑,也会哭。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A
2.
(1)原文赋予天地万物的情感,因此,才有花会笑还会哭,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阐明了美学的本质,句与句之间是因果逻辑。
(2)改后不合逻辑,也不能准确阐明美学的特点。
3.
(1)《谈美》谈论了许多美学问题。
(2)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
1.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判断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
“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是比喻手法;
“天若有情天亦老”“慢慢走,欣赏啊!
”是引用手法;
“花会笑,还会哭”是拟人手法。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掌握能力。
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
本题要求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可知原句“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可知,“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与“花会笑,还会哭”“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之间用“所以”连接,构成逐层因果关系,句子的逻辑清晰,表达连贯。
改句三个分句之间逻辑混乱不清,表达不连贯。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本题是嵌入型补写。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
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本文主要是介绍朱光潜的《谈美》,第1空,在段首,具有总括段意的性质,根据下文“譬如美和距离问题”“又如讨论‘移情作用’”,推知应填“《谈美》谈论了许多美学问题”;
第2空,根据下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可知本空与下句形成转折关系,应填“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
山东聊城市·
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好了。
一天清朗,使你的心境也变得沉静和清爽了许多。
你站着,思想和激情会悄悄爬出来,追随你的目光,在你看得见、想得到的池方,拉开绵长的、想象的线。
那时,如果你想铺开纸,记下一段旋律,每个音符,都会依照灵感的指令,立即冒出头来,。
你的全部才智和学问,都会一涌而起,去成就你的事业。
那个名叫“创造“的词汇,不经意中或者会与你不期而遇。
我是如此看重心境,就像看重天色的清朗。
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心灵,不让它存坚硬的石板上碰伤:
更不让污浊的欲念像肮脏的空气,遮蔽心灵的天空。
郁闷、愤怒、孤寂、失意、贪欲、妒……,都难免如同浮云占据心灵;
那时,便需要凉爽洁净的风,劲猛地吹过,荡涤浊尘,让心灵的上重新归于清朗。
清朗,是一池不曾污染过的清泉,是一张能随时擦洗干净的黑板,是一片收割之后可以重新耕种的土地,是一片能在深夜更新空气的青青林子。
谁的心,都不能永远是一张不曾书写过的白纸。
可是,却能及时地换掉那些涂污了的纰张,,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拟人、排比、比喻B.夸张、排比、对偶
C.拟人、借代、对偶D.夸张、借代、比喻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我呵护着自己的心灵,胆战心惊地,不让它碰伤,在坚硬的石板上;
更不让污浊的欲念,遮蔽心灵的天空。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A
5.①原文是长句,分号前后的句子结构基本保持一致,符合整句的特点:
②原文中的像肮脏的空气”更生动形象。
小心翼翼”更符合“呵护心灵”的状态.
6.①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②永远以一种有备而来的清白
4.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指:
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与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
解答此类题型,要依次去考虑文中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行文技巧,还要清晰地写出它们各自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本题中,“爬出来”追随”使用了拟人手法;
“清朗,是一池……青青林子”使用了排比手法;
把“心”比作了“一张不曾书写过的白纸”使用了比喻手法。
只有A说法正确。
5.本题考查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注意揣摩语言的含义,将相关词语放在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特别要主语对语句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
其次,要从鉴赏语言艺术的角度考虑遣词用句的特色;
再次,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以及修辞功能,在鉴赏中灵活运用。
本题中,从句式上来看,原文是长句,分号前后的句子结构基本保持一致,更符合整句的特点:
改写后的句子结构不再一致,表达效果削弱了。
从修辞上来看,原文中“像肮脏的空气”,使用了比喻修辞,“空气”遮蔽“天空”,这样的搭配显得生动恰当,更形象地表现出“心灵的天空”不能被“肮脏的空气”遮蔽的强烈意愿;
而“小心翼翼”更符合“呵护心灵”的状态,能够表现出呵护心灵时谨慎、认真、在意的态度。
6.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择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
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
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本题第
(1)空,前文说“那时,如果你想铺开纸,记下一段旋律,每个音符,都会依照灵感的指令,立即冒出头来”,显而易见,想“记下一段旋律”时,必须让音符来组合成这段旋律;
而“每个音符”“冒出头来”,自然应该有各自“正确的位置”,再考虑到本句使用的拟人手法,所以,可以填写“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
第
(2)空,后文说“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前面就应该填写“以一种怎样的态度”;
再根据前文“谁的心,都不能永远是一张不曾书写过的白纸。
可是,却能及时地换掉那些涂污了的纰张”可知,前文的意思是谁的心都有痕迹,虽不能永远保持清白干净,但至少可以及时擦去污痕,以另一种随时都能擦洗干净的清白态度,去面对世界。
所以,此处可以填写“永远以一种有备而来的清白”。
三、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
1.知识总结
a.省略号:
①省略号的普通用法
(1)表示引文、列举的省略。
(2)表示话未说完或说得断断续续。
(3)表示思维的进行或跳跃。
(4)表示声音的延长。
②省略号的特殊用法
(1)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要先在句末注上标点符号,后用省略号。
(2)省略号就是表示“等”“等等”,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当列举的各项和省略的部分共同充当某一词语的修饰限制成分时,省略时只用“等”,不用省略号。
(3)省略号后面一般不再加点号,但有时为了分清结构,表示不与下文相混,也可加点号。
b.破折号
1.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2.破折号还表示语意的转换、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
3.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也用破折号
4.文章的副标题之前可用破折号,起注释作用
标点符号辨析-省略号vs破折号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可表示语言中断,区别是:
破折号表示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则表示余音未尽。
c.冒号
表示提示性话语后或总括语前的停顿。
1.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也用在“某某说”后面,提示下面是某某的话;
用在“例如”后面,表示引起下文。
2.用在总提语之后,让读者注意下文将要分项来说。
3.用在总括语之前以总结上文。
4.用在“说、是、证明、例如、如下”等动词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5.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或分句之后。
6.时、分、秒的分隔符号用冒号。
标点符号辨析-冒号VS破折号
同为解释说明作用时,两者的区别在于:
(1)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不同。
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
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则应用破折号。
(2)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
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3)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
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d.括号
1.括号的普通用法
(1)用来表示文中的注释或补充。
.
(2)括号还用在次序语的外面,如
(一)
(二)(三),(甲)(乙)(丙),这时它和顿号的作用相同,括号后头不能再用顿号。
2.括号的特殊用法
句内和句外括号的运用是不相同的。
(1)句内括号:
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一部分词语的括号,紧贴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
括号内是词语不用点号,是句子不用句末点号。
(2)句外括号:
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点号后;
括号内标点符号正常使用。
e.问号
1.问号的普通用法
(1)反问句和设问句的末尾用问号。
前者只问不答,要表达确定的意思已包含在问句里;
后者自问自答,以期引起读者注意。
但二者均是疑问口气,因而句末都用问号。
(2)有些表示委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08 语言文字运用一词语修辞标点比较表达讲练教案解析版 专题 08 语言文字 运用 词语 修辞 标点 比较 表达 教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