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六大经济危机回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333424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1.09KB
人类历史上六大经济危机回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类历史上六大经济危机回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历史上六大经济危机回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93年,植物学家查尔斯•库希乌斯(Charlesdel'
É
cluse)把多种郁金香球根带到莱顿大学研究栽培,从那时起,郁金香开始传入荷兰,并迅速掀起了一场一发难收的“郁金香热”。
由于郁金香是一种难以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的植物,因此造成了“郁金香狂热”中的缺货状态,而缺货状态又使价格再度升高。
于是,“郁金香狂热潮”正式爆发。
“郁金香狂热潮”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供需不平衡的高价飞涨阶段,比如,一棵价值3,000荷兰盾的郁金香可以交换总共八头猪、四头公牛、两吨奶油、一千磅乳酪、一个银製杯子、一包衣服、一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甚至有人宁可用一幢豪宅来换一株郁金香,足见其价值不菲。
即便单色品种其价格也要1,000荷兰盾以上;
第二阶段是投机者携钜资进入市场,将郁金香作为投资媒介炒成泡沫,并进一步吹大,趁机赚取了大量钜额利润;
在泡沫吹大的同时,它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不久,缺乏资本但一心想要赚钱的平民便也跟著卷入,这就进入了它的第三阶段。
而到了第三阶段后期,泡沫迅速破裂,价格一落千丈,市场紧跟著陷入一片混乱。
在此后的将近二百年中,关于“郁金香泡沫经济”的相关著作除了大仲马的《黑色郁金香》(TheBlackTulip)以及现存的几副绘画作品之外,几乎没有历史学或者经济学观点上的专著问世。
直到1841年,苏格兰人查尔斯•麦凯(CharlesMackay)才将它写成的第一本经济学专著,书名为《异常流行的群体幻象回忆录》(MemoirsofExtraordinaryPopularDelusions)。
该书后来被《金融时报》评选为十大投资经典之一。
根据作者的观点,“郁金香的泡沫化”是一场“大众的集体幻觉引发的金融疯狂”。
如今广泛使用的“泡沫化”一词,即始于此。
第二次危机:
1720年的“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发生在英国。
1711年,为实施向南美洲地区进行贸易扩张的经济战略,英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即“南海公司”。
该公司号称拥有1,170万英磅的英国国家债券而成为英国国债最大的债权人。
1720年1月,“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利用发行股票的方法来减缓国债的压力。
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
“南海公司”实际上是英国的一个特许贸易公司,具有在“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属垄断经营性质。
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南海公司”拿到这样的特许之后就开始大量造势,谎称这一地区发现了金、银、香料等等,这在当时都是非常赚钱的买卖。
在英国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
很快,人们相信了“南海公司”的宣传,“天上可以掉馅饼”一般的利润前景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
于是,股价开始猛涨。
实际上,人们早已忘记了,“南海公司”不过一家为了说不清楚的目的而进行融资的投机公司而已。
但昏了头的英国人没有兴趣知道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只知道这家公司能帮助他们赚大钱。
失去理性的狂热,使“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飙升。
据历史记载,从1720年3月到9月,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裡,“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举从每股330英镑涨到了1,050英镑。
当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
在“南海泡沫”的鼓励下,民间纷纷组织公司,并开始背著政府偷偷发行股票,而股票供给的增加致使“南海”股价一度迅速下跌,这无疑损害了南海公司的利益。
于是,为了与民间企业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南海公司”开始大规模活动,包括游说国会,利用他们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去说服议会,并加之贿赂买通议员。
这期间,议员们可以从“南海公司”获得大量的贷款购买其股票,而作为交换条件,英国议会则为“南海”专项立法。
1720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以及投机法》,以此禁止民间组织公司。
该法被民间称为“泡沫法”。
这实际上是一种讽刺,它的意思是说,“泡沫法”认定了民间股票是“泡沫”,而唯独政府的不是。
政府一边用这部法律打击民间“泡沫”,一边却积极扶持“南海泡沫”的形成。
其结果,“泡沫法”的颁布进一步推高了“南海公司”的股价,与此同时,“南海泡沫”中的大量腐败行为也很快披露了出来。
当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南海”股票的同时,政府官员却在与“南海”内幕交易,他们选准时机,在股价最高的时候抛售了股票,从而大赚其钱。
无可避免,官员们的大量抛售暴露了天机,从而引发了“南海泡沫”的迅速破灭。
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价从8月31日的775英磅一路下跌,到10月1日,只剩下了可怜的290英磅。
当时的英国财政部长就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为自己赚取了90万英镑的巨额利润。
丑闻败露之后,财政部长被关进了著名的英国皇家监狱-伦敦塔。
但是,比他更悲惨的却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资人,这其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
牛顿赔惨了,他在“南海泡沫”中的损失超过了两万英镑。
事后,他不无伤感地写道,“我可以淮确地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规律,但我却无法计算出股票市场的微妙变化”。
比牛顿损失更大的是英国经济。
“南海泡沫”的破灭使神圣的大英帝国政府信用随之破产,整个英国没人再敢提起“股票”二字。
从那以后,“柴思胡同”这条著名的交易街清静了整整100年!
此间,英国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为发达的英国股市历史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
还是前面那句老话,你看今天的人和事,与之可有相似之处?
-“1837年恐慌”与“1907年银行危机”
原载于(城市杂志)周刊
金融专家指出,继各种各样的经济泡沫一个一个破裂,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恐慌正形成。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世界范围内的第七度经济危机是否正在酝酿中?
我们先看一下当今世界的金融形势,再分三次分述一下人类历史上的前六次经济危机,它们是:
1637年的“鬱金香狂热”、1720年的“南海泡沫”、1837年的“恐慌”、1907年的“银行危机”、1929年的“大崩溃”以及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上一期文章介绍了“1637年的欎金香狂热”和“1720年的南海泡沫”,本期为您介绍“1837年的恐慌”和“1907年的银行危机”。
还是那句老话,看我们今天的人和事与之可有相似之处。
第三次危机:
“1837年恐慌”
十九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各州银行的发展,美国联邦银行管理体系开始呈现了衰势,美国进入了一个“自由银行”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征在于,任何一个团体或个人,只要符合开银行的最低标淮,便可申请经营银行并轻而易举地获准挂牌营业。
在此之前,各州相继建立了初步的以及必要的银行业安全体系,大体上还算保证了发行货币的可靠性。
但在此之后,便大门洞开、放任自流了,于是,各州银行紧跟着泛滥起来。
对此,联邦政府非但疏于监管,相反却鼓励各州在本州境外设立银行。
这大大便利了跨州银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密执根州和纽约州的“自由银行立法”,其他各州蜂拥仿效。
依据“自由银行法”,凡拥有足够资金的各人或团体均可以开办银行,最低资本只要求十万美元,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与此同时,各州的申办手续也大幅度简化,故此,“自由银行法”有“又一个独立宣言”之美誉。
然而,银行的蜂拥而起导致诈骗猖獗,银行业务品质便更无从谈起。
在“自由银行法”实施的第一年,密执根州有四十家银行开业,到年底,则无一例外地全部面临破産倒闭,就连当时最大的银行之一宾西法尼亚美国银行也未能渡过这场危机。
一时间,银行钜头们东奔西走,寻求重组。
类似情况在其它各州也大范围蔓延。
与此同时,银行诈骗猖獗,银行业务品质荡然无存,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本已紊乱的银行业的风雨飘摇性。
人们很快认识到,继续容忍银行业的盲目和狂热将惹出难以收拾的麻烦。
因此,接下来的二十年裡,在数以百计的银行倒闭、重组、再开张、再倒闭的乱象中,各州也不得不废止、修订、重新颁布“自由银行法令”。
至此,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恐慌。
另一方面,各州银行业的不稳定迫使各州修订他们的“法令”和法定防范措施,各自为政的做法又导致了各州“法令”之间出现了较大差异。
这除了为投机者造成了更大的空隙之外,还最终在国家层面上惹出麻烦,尽管“自由银行法”的初衷是借助发展跨州银行的举措实现凝聚国家的目标。
全国范围内的恐慌形成了不同的临时政治阵营,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分裂了联邦政府的初衷。
比如,先前就联邦政府是否应该涉足银行业问题而相互对立的批评家们开始各自站到一起,尽管双方的合作最终催生了后来的独立财政法案,但一度的分裂令人后怕。
第四次危机: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在后来进一步恶化的局面中,百姓挤兑,信托关门、银行倒闭,一时间乱象空前。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竟然是一场玩家们玩出来的人为的灾难!
事由是这样的:
1903年,保罗•M•华博格(PaulM•Warburg,此人后来成为仅次于“JP摩根”的Loeb&
Co投资银行的早期股东之一)将一份如何将欧洲中央银行的“先进经验”介绍到美国的《行动纲领》交给雅各布•H•希夫(JacobH.Schiff,此人后来成为Loeb&
Co的铁腕领导者)。
这份文件随后又被转交给当时担任“纽约国家城市银行”(即后来的花旗银行)总裁的詹姆斯•斯蒂尔曼(JamesSteersman)并在纽约的银行家圈子裡广泛传阅。
银行家们一致认为,保罗的思想恰如醍醐灌顶,叫他们茅塞顿开。
当时的问题是,美国历史上反对私有中央银行的政治力量和民间力量相当强大,同时,纽约银行家们在美国工商界和中小业主的圈子裡口碑又极差。
国会的议员们更是如此,他们对银行家们提出的任何有关建立私有中央银行的提案都像对待瘟疫一般避之唯恐不及,更不要说支持他们。
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要想通过有利于银行家建立私有中央银行法案真比登天还难。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他们的局势,一场巨大的人为金融危机被他们构想出来。
首先是新闻导向,他们让各报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
1907年1月6日发表了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之缺点及其需要》。
从此,保罗成了美国历史上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
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与1837年、1857年、1873年、1884年和1893年的情形一样,银行家们早已看出,经济过热发展必然导致严重的泡沫现象,而这也正是他们不断“放松银根”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整个过程有些像池塘养鱼,当银行家们觉得应该向鱼塘放水的时候,他们便“放松银根”,向经济体大量注入货币。
这时候的业者有些像池塘裡的鱼,他们在拼命吸收各种“养分”之后越长越肥。
于是,“收获”的季节到了。
银行家们突然“收紧银根”,就像从鱼塘中将水抽掉,这时候池塘裡的鱼儿就只有绝望地等它们被捕获的命运了。
如此说,建立私有中央银行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那样一来,放水、抽水就全在银行寡头们的手心裡掌握,经济的发展与衰退,财富的积累与蒸发就都成了银行家们“科学饲养”的必然结果了。
当时的银行家们精确地计算了这次金融风暴时机和预期成果。
首先是震撼美国社会,让“事实”说明一个没有中央银行的社会是多么脆弱的“道理”。
其次是挤垮和兼并他们的中小竞争对手,尤其是令银行家们颇为头疼的信托投资公司。
还有的,就是得到那些令他们垂涎已久但却难以染指的企业。
至于时机,便是1907年10月。
当时,信托投资公司享有许多银行家们不能经营的行业特权,而政府监管又非常松懈,这一切导致了信托投资公司过度吸纳社会资金并投资于高风险的行业和股市。
到1907年10月危机爆发时,纽约有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之中。
摩根本人当时在伦敦和巴黎连续“度假”几个月,经过国际金融家们的精心策划,摩根回到美国。
不久,一个谣言在纽约突然流不胫而走,即当时美国的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KnickerbockerTrust)即将破産。
流言像病毒一般迅速蔓延了整个纽约,惊恐万状的投资市民在各信托公司门口彻夜排队等候取出他们的存款。
而与此同时,银行则要求信托公司立即还贷。
无奈,受到两面夹击的信托公司只好向股票市场借钱(MarginLoan),借款利息一度衝到150%。
到1907年10月24日,股市交易陷入停盘状态。
该是摩根本人出台的时候了。
不过,他是以“救市主”的面目出现的,而且,他知道有人会找上门来。
果然,纽约证交所主席亲自来到摩根的办公室向他求救,他声音颤抖地祈求说,如果不能在当天下午三点之前筹集到足够的寸头,至少五十家交易商将会破産,他除了宣佈关闭股票市场之外将别无选择。
时机到了。
下午两点,摩根紧急召开银行家会议,他们在16分锺内筹足了钱。
摩根立即派人到证交所宣布,借款利息将以10%敞开供应,交易所裡立即一片欢呼。
但仅仅一天之后,紧急救助资金宣佈告罄,利息自然疯长。
八家银行和信托公司宣佈倒闭。
此时,摩根本人赶到纽约清算银行。
经济危机专题之三:
-1929年的“大崩溃”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道,全球信贷市场恐慌达到了历史性水平。
恐慌促使大批投资者纷纷向安全资产“逃亡”,其程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见所未见。
报道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金融压力指标都达到了创纪录的峰值水平。
美国短期国债收益率跌至二战时期伦敦遭到大规模空袭以来的最低点。
银行间的借贷实际上已经陷于停顿,谈虎色变的投资者争相从任何前景可能存在疑问的机构或行业中撤离资金。
上两期,我们分别介绍了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1720年的“南海泡沫”、“1837年的恐慌”以及“1907年的银行危机”,本期为您介绍1929年的“大崩溃”(The1929Crisis)。
下期将为您介绍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BlackMondayof1987)。
股民的狂热与舆论误导
1929年的那场“大崩溃”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影响,但更为叫人无可估量的是,从那以后经历了整整二十五个春秋,股价才恢複到了1929年崩溃前的水平。
从1928年年初开始,美国人民一反常态地爱上了股票。
到1929年1月2日,即纽约证券交易所新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情形就更为壮观了。
一早开市大吉,买单像潮水一般涌来,股价与交易量像火炉跟前的水银柱一样疯狂上窜,通用电器等绩优股一下子上涨了20美元,其他主要股价也多上升了5美元以上。
《纽约时报》更是大声疾呼:
1929年将是美国证券交易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
实际上,在当年9月以前,这样的急剧升腾局面就已经发生过几次。
它的直接产物是,参与股票投资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到了男女老少无人不炒股的疯狂程度。
就连与股市交易不搭界的出租车司机也一边驾驶汽车,一边不厌其烦地向顾客建议应当买哪支,不买哪支,即使路旁擦皮鞋的小童也能把当天的热门股向你介绍得头头是道。
《1929年大萧条的内幕》一书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
“……股市的狂热居然涌进了地铁车厢!
一个发疯的人愤怒地指责没有在每节车厢裡装上电传打字电报机……他的这个要求不见得太荒唐。
因为,在波土顿的一家工厂裡,所有的车间都安放了大黑板,一名职员专职负责每隔一小时就用粉笔写上交易所的最新行情。
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大牧场上,牧牛仔们通过接通电台的高音喇叭,分分锺了解行情。
高音喇叭装在牧场上和牲口棚裡。
经纪人的推销与不祥之兆
当时美国的券商雇佣大批股票推销员在城市的街道上、在乡镇、在几百家小银行内、在千家万户门前向市民和农夫们一遍又一遍宣传炒股的好处,把他们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票转卖给那些不知行情的散户,推销员们可从每笔交易中获得手续费,他们的公司也从中获利。
更有甚者,推销员还把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外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卖给百姓,但却从不提“风险”二字。
为了吸引更多的妇女入市,许多证券经济商还专门设立了“女士专用房间”,有时还配有简易的免费美容设备。
在这裡,女投资人可以一边美容,一边凭借挂在牆上的大黑板跟踪最新行情。
据统计,当时的女股民已占总投资者队伍的20%。
各家上市公司的职工也成了华尔街最忠实的投资者。
各公司的购股计划从1915年到1929年涨了6倍,三分之一的职工积极参与股票买卖之中。
在空前的投机高潮中,纽约股市一涨再涨。
从1928年3月初到1929年9月初的一年半的时间裡,股票市场交易额的增长达到了1923年至1928年初五年中的增长总和。
主要工业公司股票的价格上涨有时竟高达每天10个或15个百分点。
此兆不祥,因此,有经济学家发出了“金融火山”的疾呼。
1929年10月24日
其实,“大崩溃”前不久,股市就已开始下跌了,而下跌浪潮的加剧是从10月19日星期六开始的。
但由于22日星期二略有回升,因此,小股票持有者对周三股市可能出现的下跌也就不再那麽担心了。
而对于24日清晨仍然惊恐不安的,是那些局内的金融商、银行家和经纪人们。
更为令他们不安的是,此时,储户已在银行门口排了长队,一部分人为打听消息,一部分人在等待提款。
1929年10月24日,这是个美国证券史上令人永远难忘的日子。
纽约证交所的1,100名会员几乎全部到场,比平日多出了300多人。
一开市,股价直线下跌,尽管交易员们发疯了似地来回奔跑,但还是赶不上股价下跌的速度。
在短短的几分锺裡,160万股被抛出,好股坏股无一幸免。
由于当时的通讯条件所限,因此,未能及时传递行情也在技术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有信息都靠电报和电话传递,一时间交易所内人山人海,所有电讯线路挤得水泄不通。
比如,巴尔的摩10时30分发出的指令,要到11时30分才在华尔街的电传打字机上显示出来。
后来当了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当时还是名记者,《每日电讯报》刊登的他的现场报道说,“大家都惊恐万状。
我看见这些人……自动出售几大捆股票,这些股票已贬值一半或2/3,但没有物色到一个人有足够胆量去接受这批可靠财富的人。
这批财富可是别人忍痛出售的……到12时,损失已高达60亿美元,已经有两位银行家和一位经纪人因破産而自杀身亡!
下午1点30分,一个满脸傲气、神情沮丧的人匆匆走进华尔街23号(摩根银行所在地)大楼。
他就是查尔斯•米歇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银行一“国家城市银行”(华旗前身)的总裁。
面对雪崩一般的股市暴跌,查尔斯•米歇尔迅速联络一些大银行一起,组织了一个金融“联营”,他们拼命买进股票,试图阻止下跌狂潮。
然而,他们的努力几乎等于徒劳,后来指示牌上亮出的结帐数目显示,仅仅一个下午,抛出的股票比往常增加3倍,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1929年10月29日
纽约证券交易所关门4小时后,报纸报道了惊人的消息:
当天累计仅成交了12,894,650股,即人们后来所称的“悲惨星期四”。
至此,人们确信,灾难已经过去,并为25日交易所的良好开端作好了准备。
但是,26日、28日、29日再度下跌,使这场灾难跌进了极限。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
上午10时,华尔街交易所开门。
在刚开张的头3分锺裡就触了霉头,美国钢铁公司的65万股拟每股179美元出售的股票竟然找不到一个买主,而24日该股票的开价曾是205美元。
钢铁公司股票为当天的行情暴跌开了头,紧接著,威斯汀公司的股票每分锺下跌2美元,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一刻锺下跌17美元,到10时30分,只售出了3,259,800股股票,亏损达20亿美元。
从9月初到11月中旬,纽约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值损失了300亿美元。
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股市的崩溃带来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大萧条、大危机,使美国经济处于瘫痪状态。
这期间,用居民的个人存款去搞股票投机的银行纷纷倒闭:
1929年倒闭659家,1930年倒闭1,352家、1931年倒闭2,294家。
国民收入总值从1929年的880亿美元下降到了1932年至1933年中的400亿美元。
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从1929年9月的最高点452点一路惨跌到1932年7月8日的58点。
著名的通用电器股从最高的396美元一股跌到只有8美元。
股票和各种债券的面值总共下跌了90%。
无数“百万富翁”倾家荡産。
一些失去生存希望的人被逼走上了绝路。
亡羊补牢,国会立法
美国国会很快对证券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证券交易中严重存在著大量人为操纵的投机成分,大量证据确凿的事实引起了严格管理市场的呼声。
1929年美国证券市场的大溃崩及其对整个经济带来的危害迫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类 历史上 六大 经济危机 回顾